清朝滅亡後,陵墓為何有人守護,今天還有守陵人嗎

2021-01-18 無敵紫荊

在古代,皇陵是最豪華的,也是尊尊貴的。

皇帝活著的時候醉生夢死,埋葬的時候也要極盡奢華,陪葬無數奇珍異寶。

正因為如此,皇陵也是最危險的,被盜墓賊光顧的概率很高。

而且皇陵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那裡風水好,大多建在龍脈之上,能讓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一旦爆發起義,皇陵就成為叛亂者的首選攻擊目標;如果祖墳被挖,風水就會被破壞,江山就會有易主的風險。

明末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崇禎八年攻破鳳陽,一把火焚毀了老朱家的祖墳,氣得崇禎皇帝嚎啕大哭。

一報還一報,七年之後,崇禎親自下令,讓陝西總督汪喬年,將李自成家的祖墳也給挖了。

所以歷代皇帝都非常注重皇陵保護,不惜派重兵把守;於是守陵人這個職業業應運而生。

嚴格地說,守衛陵墓的有政府軍,那些守陵人並不配備武器,也不是職業軍人,而是普通百姓。

他們的職責不是守衛皇陵,而是負責皇陵的日常工作。

比如看管皇陵紀念堂的財產,舉行祭祀活動的時候,擺放祭品;活動結束的時候,負責清理香火。

平時的時候,負責打掃衛生,告誡遊人不要接近皇陵等。

這樣看來,守陵人的工作雖然不那麼累,但是非常枯燥。

幾十年如一日,在陰森的紀念堂度過,孤獨和寂寞陪伴他們一生。

不過守陵工作也有它的好處,遠離塵世的紛紛擾擾,不繳納皇糧國稅,不受人欺負。

而且守陵人的工資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不菲。

守陵人待遇非常優厚,他們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十幾倍,大約每年能領到50兩銀子

而且他們的工資是固定的,旱澇保收、沒有後顧之憂。

皇帝活著的時候非常厲害,掌握著生殺大權,因此那些大臣們都像陪伴老虎一樣戰戰兢兢。

不過皇陵中的皇帝,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威風,從他斷氣的那一刻起,就變成了紙老虎,完全不用害怕他們。

所以守陵人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也自得其樂,優哉遊哉。

由此可見,守皇陵也是個非常熱門的職業。

但是全國農民上億,守衛皇陵的充其量不過千餘口人;可以說是僧多粥少,上崗競爭非常激烈。

所以說守陵也不是誰想幹就能幹的,門檻較高。

清朝的守陵人通常由內務府進行選拔,首先是進行資格審查,起碼要擁護大清,根正苗紅;一般來說只有八旗府上的包衣,才能被分配到這裡成為守陵人。

一旦成為守陵人,只要不犯錯誤,就可以世襲。

這樣一來,別人就更別想從事這個職業了。

至於守衛皇陵的負責人,要求就更高了,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沒有資格擔任,而且都是四品以上的高官才能擔任。

通常來說,都是那些工作出現過失誤的官員,和遭受冷遇的皇子,才會被安排到這裡。

雍正時期八阿哥、十阿哥的及其黨羽,就曾被雍正發配到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去守陵。

尤其說是當官,還不如說是來這裡進行思想改造、面壁思過的。

不過守護大臣只要改造好,就會重新出山,不會世世代代在這裡任職。

八旗守陵的武裝則屬於外八旗,是訓練有素,又非常敬業,有責任感的兵丁,通常是要經過考核的。

綜上所述,所謂的守陵人不是一份閒職,而是一份肩負重任的工作。就像我們現在的保安一樣,除了差錯是要被問責的。

大清滅亡之後,為什麼還會有守陵人?

因為大清宣統皇帝在遜位的時候,曾經跟中華民國政府籤訂過一個協議,即《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協議規定,除了大清皇帝可以保持尊號不變;歲用四百萬兩;可以暫居紫禁城以及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外還有一條寫得明白: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所以在宣統皇帝剛退位的時候,守陵人有兩部分人組成。

一部分是溥儀的內務府派來的,一部分則是由民國政府派過來的。

前者由內務府發薪水,後者工資來自於民國政府。

可是好景不長,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撕毀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溥儀當時逃到天津租界躲了起來,惶惶不可終日。

從此之後,守陵人的日子不再好過。

因為當時中國軍閥混戰,國民政府不再向陵墓派衛兵,也不負擔守陵人的工資;溥儀在外逃難,沒心情負擔。

這樣一來,大清皇陵守陵衛兵和守陵人沒有了工資來源,大家只能選擇離開,皇陵的安全就沒有了保障。

所以,大軍閥孫殿英才會在1928年,大搖大擺盜掘慈禧和乾隆的陵墓,拉走了幾十車的金銀珠寶。

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守陵人是趙德新,他的祖先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安布裡,由於他的祖先一不小心冒犯了努爾哈赤,所以受到責罰,世世代代都要守護皇陵,不過他無兒無女,已經是最後一代的守陵人了。

相關焦點

  • 清朝已經滅亡108年,為什麼還有人在守住黃陵?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清朝已經滅亡上百年,為何一直有人在守住皇陵,他們是誰?工資又是誰發的?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守陵人,在清朝有專門設置軍隊守護皇陵。康熙年間歷朝歷代都會有守護皇陵的官員。普通老百姓,一旦踏入皇陵200米以內,將會被直接擊殺。守皇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皇陵出錯的話,守陵護衛隊將會直接殉葬。
  • 大清王朝的守陵人,世代守護皇陵,待遇豐厚
    換種角度來說,看似宏偉巨大的帝王陵墓,其實只不過是盜墓賊眼中的後花園;考古學家眼中的博物館;老百姓眼中的「小墳包」,但卻是守陵人眼中的生生世世。厚葬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種風俗傳統,尤其是對於帝王而言,他們的陵墓更加豪華,自然,厚葬也帶來了陵墓被盜的風險。為了防止被盜,每個朝代都會安排守陵人,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 清朝守陵人待遇有多高?孩子一出生就是七品官,大清滅亡依然堅守
    而皇帝的陵寢那就更重要了,歷朝歷代的皇帝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營建規模宏大的陵寢,為了保護自己陵寢還都安排人了保護,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守陵人」。守陵人大多恪盡職守,就拿清朝的守陵人來說,大清滅亡之後他們依然堅持守墓,實在是令人欽佩。
  • 清朝已滅亡100餘年,為何還有守皇陵的人?有工資嗎?
    如今,每一個墓園都有打掃看管的人,皇陵當然也不意外,只是到現在清朝已滅亡100餘年,為何還有守皇陵的人?他們又有工資嗎? 清朝的皇陵並不是集中在一塊的,它分散成了三處,分別是清東陵、清西陵還有盛京。
  • 清朝眾多皇帝陵墓早已被盜的一乾二淨,為何雍正陵墓無人敢動?
    不過歷朝歷代的皇陵在和平年代基本上是不會有人去動,到了亂世之時,有些軍閥不講規則,為了各種目的就會瞄準那些陪葬品豐富的陵墓,皇陵也往往遭到挖掘盜墓,那些生前威儀四方的皇帝,死後卻慘遭毒手,屍骨被遭踐,近代最出名的皇陵盜案就是1928年的東陵盜案。
  • 清朝滅亡108年仍有專人看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你可能不信
    導語:在清王朝走向衰敗後,「皇室守陵人」存在的意義也逐漸產生了變化。一開始主要是會派一些朝廷不和諧的大臣去守陵,斷送他們在朝政上的威信。後來,守陵人變成了一種對皇親國戚的懲罰,當你在宮中犯錯時,就會將你送到皇陵去面壁思過。
  • 百年前明十三陵老照片:朱棣陵墓破敗不堪,但清朝派的守陵人還在
    【臥大象石刻】(滿清一統中國後,對明十三陵進行了有效保護,並派出守陵人。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
  • 康熙十四子守陵人劉福信:守護陵墓84年,因無人繼承使命心生遺憾
    也許是感念當年雍正對待他這個十四叔的種種打擊壓迫,才給他修了一個相對而言較好的陵墓,給他安排了一家人看護陵寢。那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的祖先。 他叫劉福信,生於1928年,到現在守護十四王爺的陵墓已經有84年了,與他的祖先們一樣,劉福信幾十年如一日,與陵墓為伴,而他,也正是康熙十四子最後的守陵人…… 在這個寂靜的山村,一共長眠著6位清代王爺,他們生前的顯赫也罷,落寞也好,終究已經歸於平寂。
  •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陵墓,規模宏大一千多年未被盜,據說和墓傍守陵...
    楊堅三十歲不到便承襲其父的隨國公爵位,在隨周武帝滅掉北齊後拜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逼迫靜帝宇文闡禪位,創建隋朝,改元開皇,史稱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後,在滅掉南陳,結束了自西晉滅亡開始的270多年分裂局面,隋朝也成為秦漢晉之後,又一個結束長期分裂,亂世混戰的朝代。
  • 清朝皇室的守陵人,覆滅108年的王朝,誰還在花錢為他們守陵?
    掃地僧、守陵人,這兩個都是電視劇裡常常聲名不顯,卻有著高超武功和異於常人的能力的存在。史料記載,守陵人是一種世代傳承的職業,不出意外,每一代守陵人的職位都會在退休後由自己的後代繼承。但是清朝已經覆滅108年,在21世紀,守陵人還有傳承嗎?
  • 守陵人強巴曲桑的故事
    這就是震撼世界的吐蕃王朝贊普的陵墓。  如同開羅的帝王谷陵墓收藏著埃及諸王朝的榮耀,瓊結河谷是吐蕃王朝的最後歸隱地。  據民間傳說,藏王陵曾有一種藏地獨有的活守墓人制,這種制度延續了近300年。守墓人制度屬於苯教人殉制的延續,由殺活人祭祀變為人不被殺但需終生守護在此。
  • 清亡了108年,為何皇陵還有守墓人?誰在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顧名思義,他們就是專門守護陵墓的。而這種服務普天之下只有一類人能夠享受,即當朝的帝王世家。由於這個職業頗為神秘,歷史上關於他們的記載十分寥寥,目前有記錄的只有距今最近的清朝。 其實並非如此,由於守陵人看護的可是當朝帝王的祖墳,他們的政治地位和身份自然相當特殊。在清朝,能夠充當守陵人的只有正黃、鑲黃和正藍旗,職位貴賤程度一目了然。 而守陵人也基本是個閒差,正常情況下,只有推翻政權的起義軍才會對皇陵下手,普通百姓誰敢打皇陵的主意?這些守陵人工作不但相當清閒,每年從朝廷拿到的俸祿也頗為豐厚。甚至還不需要賦稅和服役,可謂是相當瀟灑。
  • 清朝滅亡後,為何滿人都急著改漢姓,清朝貴族後裔說出其中原因
    隨著清朝的滅亡,清廷皇室自然也是需要解散,愛新覺羅這個姓氏也就不吃香了,滿人也就能不吃香了,不吃香就當個平常人就好了,為何滿人都急著改漢姓?清朝貴族後裔說出了其中的原因。但是隨著清朝逐漸穩定,這些人開始變得有些飄,甚至開始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非常囂張。這樣一來,百姓自然會恨他們,有權有勢動不了他們,等到清朝滅亡後就不一樣了,他們這些人像是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後來,不管有沒有做過錯事,只要是滿族姓氏,基本上都不受待見。
  • 大清亡了108年,為啥清東陵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工資?他們是誰
    公元1912年,繼位不到4年,年僅6歲的溥儀,在時代的洪流中不能避免地成為了過去,和他一起變成落日黃昏的還有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及那個腐朽難堪的泱泱清朝,隨後即便他如何在復闢的夢想中掙扎都無濟於事,1967年的溥儀被以平民的身份葬在了華龍皇家陵園。
  • 從清朝皇帝的陵墓中,就能看出滿清的盛衰
    在風水中,帝王陵墓要兼顧乾坤、陰陽等各種元素,這就分陵的原因,於是,有了東西二陵。雍正的確是個有想法的皇帝,他上臺後很多政策和康熙時期就不一樣,康熙就認為要樹立大臣勤儉的榜樣,至於俸祿呢,可以少些。雍正就認為這套做法無效,哪有餓著肚子做好事的?
  • 清朝滅亡後,鎮守一方的九大總督結局如何?有人發達有人落寞
    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清政府統一對國家進行管理。儘管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但他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為了幫助他更好地管理國家,朝廷便會選拔一些人才管理地方。這些封疆大吏,通常便是總督。而在清朝滅亡前夕,中國共有九大總督。在溥儀退位後,這些人又是何結局呢?
  • 大清已亡100多年,統治者早不在,為何還有守墓人?有誰給工資?
    處在這個物質極其豐富的世界裡,我們窮盡一生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很多東西得到後仿佛又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悸動。所以,「信仰」、「洗禮」等字眼也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 所以,這個世界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物質世界,還有能夠填充我們的精神食糧,滋養我們的堅定不移的信仰。今天要說的就是與信仰有關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又有著怎樣的信仰呢?
  • 清朝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為何還能消滅太平天國幾十萬精兵?
    太平天國一度佔據東南半壁江山,與清朝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卻沒有消滅清朝,最終以失敗告終,而辛亥革命幾萬人,一聲槍響,就拉開清朝滅亡的序幕,使清朝滅亡,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主要還是看時間段問題,辛亥革命時期清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經不起折騰,所以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使王朝走向滅亡。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存在的時間要長很多,但為何明代皇陵沒有被盜而清朝的皇陵卻被盜墓者大肆光顧呢?在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被盜程度上來看,清朝的皇陵幾乎被洗劫一空。除了沒有陪葬品的孝陵,東陵和西陵都被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