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裡,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叫守陵人。顧名思義,他們就是專門守護陵墓的。而這種服務普天之下只有一類人能夠享受,即當朝的帝王世家。由於這個職業頗為神秘,歷史上關於他們的記載十分寥寥,目前有記錄的只有距今最近的清朝。
或許在旁人眼裡,這個職業並不是什麼好差事。其實並非如此,由於守陵人看護的可是當朝帝王的祖墳,他們的政治地位和身份自然相當特殊。在清朝,能夠充當守陵人的只有正黃、鑲黃和正藍旗,職位貴賤程度一目了然。
而守陵人也基本是個閒差,正常情況下,只有推翻政權的起義軍才會對皇陵下手,普通百姓誰敢打皇陵的主意?這些守陵人工作不但相當清閒,每年從朝廷拿到的俸祿也頗為豐厚。甚至還不需要賦稅和服役,可謂是相當瀟灑。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王朝鞏固的情況下。倘若封建王朝覆滅,自然也就沒人再付守陵人工錢。就像1912年清政府倒臺後,當年守衛皇陵的100多號人因拿不到工資,紛紛選擇離開,只剩下少數對皇室忠貞不二的人還在苦苦堅持。當然,他們並沒有工資,靠的只是自己的信仰。
雖然原本的守陵人數大大減少,由於民國政府籤訂了《清室優待條件》,其中明確規定了對清皇陵的義務,國民政府不得不派出專門的衛兵前往守陵。也是這會,清皇陵出現了兩支守陵人,一支是國民政府軍,一支則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隊伍。
那麼,他們的工資又是如何發放的呢?國民政府軍自然是接受正常軍餉。而那些清朝原本的守陵人,基本是靠以溥儀為首的幾個愛新覺羅後裔湊錢支付的工資。
不過,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4年,北京政變爆發,溥儀等清朝皇室不但被斷了經濟來源,還被趕出了紫禁城。由於籌不到錢,那些清朝原本的守陵人也是樹倒猢猻散,除了幾個愛新覺羅本家的親戚還在堅持外,基本上沒剩下幾個人。
至於那些戍守皇陵的國民政府軍,由於北伐戰爭再次爆發,他們也陸續被抽調到前線,皇陵一時間無人看守,這也給1928年孫殿英盜取東陵提供了契機。
也是因為孫殿英的盜墓行為過於惡劣,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愛新覺羅皇室的具體聲討。東陵盜寶案發之後,國民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又調遣士兵守陵,此事才告一段落。
之後再次出現無人看守的情況,是在1945年之後了。國民政府前線戰事吃緊,士兵又被調走,清皇陵再一次出現「真空」狀態。於是,新的東陵盜墓犯王紹義蠢蠢欲動,對清皇陵進行了第二次洗劫。
直到後來新中國成立,東陵才又迎來一批新的「守陵人」。與其說是守陵人,倒不如說是文物管理工作者。解放後,清皇陵被國家劃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設立了專門的景區,而這些景點的工作人員,便是新時代的「守陵人」。當然,他們不但有工資,還是國家公職人員。
百年風雲,歷史變幻,守陵人這一古老神秘的職業隨封建王朝的隕落逝去了,現代社會再也不需要專門的守陵人。又或者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祖墳的守陵人,而清朝守陵人的延續,便是如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千萬愛新覺羅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