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許人,莫許神」,何意?古人忠告!許人許神不如靠己

2020-12-22 民俗大文化

傳統的民族文化習俗當中,總是出現神靈的影子,特別是古代,由於當時生產能力低下,對於未知事物總是一副迷茫狀態,當人的不疾而終、絕望無助、瀕臨死亡、洪水災害等,人們這時不僅會寄希望於親朋好友,更會寄託於「老天爺」,希望「神靈」能夠讓自己和家人能夠脫離苦海,回歸正常,但是「神靈」表現卻不能讓人如願,正如這句俗語「寧許人,莫許神」,暗含古人的忠告之言,那麼這句話是何意?有沒有道理?且聽我一一道來。

這句俗語意思非常好理解!意思是說寧願向人許願尋求幫助,也不要輕易向神靈許願。那麼為何這樣說呢?要知道許願的目的,是為了親戚朋友家人能夠得到神靈的祝福,從而免除各種災禍臨身!而許願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古人希望莊稼能夠豐收,期待風調雨順,通常都是古代帝皇代替農民向「玉皇大帝」祈福,古時候受到佛教道教的影響,都會去寺廟道觀祈福能夠平安,而在古人的思想當中,神鬼之說非常盛行,一般神靈都是接受人之祈禱懲惡揚善,有些心思不純之人,向「神靈」祈禱卻是讓別人出事,本是懲惡揚善之神,又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反之衝撞了神靈也不好,有些時候人心不古,他們更願意相信「鬼物妖精」,從而向這些妖鬼進行祭祀祈禱,從而達到某種目的,其實這樣的做法更加危險,殊不知這樣的妖鬼貪婪無比,從而惹得黴運加身,得不償失。所以寧許人,莫許神。

其實另外一句話更能體現「寧許人,莫許神」的結果,這句話叫做「向人許願易還,向神許願難酬」。意思是說向人許願尋求幫助之後,很容易還願,而向神許願去還願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都知道人困難之時,向他人尋求幫助,多數情況是因為錢財之急,而多數人也會伸手相幫,錢財這個東西,人們一生都在為掙著,所以錢財好還。

很多人拜神之時往往許下很多諾言,當願望實現之後,更需要去還願。人們多數時候,認為實現願望並不是神靈的作用,而是自己的運氣好,所以很不在意,殊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當初的一言一行都會被神靈所記住,對於這樣一個不守承諾,信口雌黃之人,神靈又怎麼會過多的保佑呢?向神許願難酬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古時候向神還願需要沐浴淨身,需要在一定時間內不吃葷,一定時間內不能殺生,所以很多人,難以以這種方式還願。

其實小編想說的是!求神求人!都不如靠自己!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控的,要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誰也決定不了自己的生命軌跡,你的生活當中靠人人多數會走,靠樹樹會倒塌,只有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憑藉著正直善良、勇敢堅毅、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闖出美好的明天。

以上就是為大家講解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話有何看法?下方留言說出你們的想法!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何意?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何意?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年齡每到一個階段,對於人生的理解都是大不相同的,古人對於每個年齡段都有一種叫法的,二十歲稱之為弱冠,也預示著成年。三十歲稱之為而立之年,預示著可以獨當一面,成家立業。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俗語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還是很多人是沒條件接受教育的。所以古人們為了指點下一代,為了將自己積累下的經驗傳遞給後人,也就總結出了這些民間俗語。
  • 俗語「面不仰臥,腿不張胯」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字字在理!
    中國文化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它們雖為古人所創造,卻隨著時代的變更而被不斷的沉澱和積累,時至今日,很多傳統文化仍能與社會緊密相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這自古傳承已久的俗語。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瑰寶,一直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它是創作於勞動者之手,並被廣泛應用於民間。
  • 俗語:「腿長腳瘦,家財必漏」是何意?那麼腰長腿短會如何?
    文章《俗語:「腿長腳瘦,家財必漏」是何意?那麼腰長腿短會如何?》由三個老農民原創,抄襲必究。古代相學書《麻衣神相》中寫道:上停短兮下停長,多成多敗值空亡,縱然營得成家計,猶如烈日照冰霜。它的言下之意是說,上身短下身長的人命運都會不好,也就是俗語說的「腿長腳瘦,會家財必漏」。相學裡說這樣的人,事業不穩定,一生要多次經歷成敗得失,縱然苦心經營積攢下豐厚家業,也會像烈日照耀下的冰霜一樣,轉瞬之間化為烏有。有這樣的可能嗎?答案當然是都定的,因為它沒有任何科學道理。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中華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和智慧,而其中不乏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俗語和諺語。說到俗語,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些已經過時了,甚至看起來很土,而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俗語大多經歷了數代人的社會實踐,是古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教訓總結出來的道理,而很多能夠流傳至今的,大多是真理。而對於古人的俗語如果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 「鄰居三不要,親戚三不交」何意?老祖宗給予後人的忠告,很實用
    而古人很久以前就對如何交友提出了自己寶貴的建議,可以說古人通過數代人的人生經驗總結的智慧是非常受用的,可以讓我們受益一生。而古人對於我們如何交友就提出了「鄰居三不要,親戚三不交」,對於如何與鄰居和親戚相處,哪些人不可交,老祖宗早就給出了忠告,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
  •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貧窮與富有,自古以來這樣的貧富關係都是存在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中不乏富有之人,更不缺乏窮人。當然!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千萬不要放棄自己做人的底線以及尊嚴。
  • 「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古人的忠告,是什麼意思?
    導語,「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是古人的忠告,是啥意思?你怎麼理解?農村俗語是老祖輩世世代代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是他們智慧結晶,對後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被農民接受,因而在廣大農村廣泛流傳,永不衰退,即使現在還有它的參考價值,其語意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關於農村建房布局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如俗語"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如何理解其語意呢?
  • 俗語「20不能連,30不能天,40要數錢」何意?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農村的好玩的不止這些,還有許多妙趣橫生的事,特別是聽長輩們講的那些趣事雜談,歷史俗語。其中又數俗語讓人印象深刻,「你小子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啊,早告訴過你,罵了酉時妻,一夜受孤悽」,這不吃虧了吧!。說完周圍哈哈大笑了起來。短短的一兩句,裡面就夾雜了兩句俗語。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由此可見,只有從古人的人生經驗當中汲取營養,才能夠總結成敗得失,避免重蹈覆轍!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
  • 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家都誤解了老祖宗的意思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早來自佛經《佛說十善業道經》,裡面有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俗語在古代就已經被廣泛流傳了,一直延續到現在。「己」字在佛學中也不代表自己,甚至連妻子、家庭也不是「己」,真正的「己」是淡泊名利,超脫物外,舉止合度。所以這句話意思應該是:「如果人不修身或改變自己,那麼就會被天地所不容」。在古人看來人是需要進步的,所以需要不斷修行和改變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為才能進步。反之,若不修身只顧放縱自己,自甘墮落就會被天誅地滅。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何意?逢年過節有講究!看完明白了
    而有一種文化語言它低調卻有廣泛流傳,它琅琅上口卻又讓人津津樂道,它淺顯易懂卻又令人記憶深刻,它就是俗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文化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那麼這句話是何意?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來看前一句「男不拜月」。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男人不能拜月亮。這是什麼原因呢?
  • 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自己
    但是你更要知道: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自己。靠自己的實力得到的東西最踏實,自己的所有技能永遠是自己的不會丟。只想著靠別人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裡,唯有靠自己才能掌控好自己的命運!不是嗎?在工作中,自以為偷了一些懶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失去了在做事中可以汲取到的經驗!在生活中,只想依靠父母幫忙做事,覺得自己輕鬆了,卻不知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 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是何意?古人面相之說
    有的人算命是靠看手相,有的人算命則是靠看面相,但是不管是哪種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映襯下,這些五迷三道的東西都顯得那麼的不可信。但還是有很多人相信迷信和命理之說,經常會去算命先生那裡看看自己今後一段時間的運勢。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俗語:「下海系紅繩,從良斷青絲」,是何意?道盡古代女子的辛酸
    俗語:"下海系紅繩,從良斷青絲",是何意?道盡古代女子的辛酸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源遠流長。雖然在現代社會我們都會說:"女兒好,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但是在古代,女子毫無地位可言。
  • 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頭上頂白布」,是何意?古人生活趣談
    在古代農村,沒有電視和移動上網,古人在空閒時候,會聚在村頭談天說地。很多古老相傳的神話和傳說,就是通過這種傳播方式,穿越千百年的時空,傳播至今。當然,和神話、傳說一起傳播到現代的,還有大量的俗語,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有這句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頭上頂白布。
  • 俗語「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何意?老鼠也過喜慶年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人們早早的準備年貨,添置各種物品,宰豬殺羊,熱鬧非凡,就連生活中人人喊打的老鼠也沾上了喜慶的光,而我們生活中也用一句有趣的俗語來這樣形容,叫做「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古人用生動幽默的語氣來形容這句話,那麼初一場、初二場是什麼意思?初三老鼠娶新娘又是何意?且聽我一一道來。來看前一句「初一場」。
  • 古人忠告:「人窮不省三錢,落魄不串三門」,究竟是什麼意思?
    幾千年來,古人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其中流傳度最廣的並非聖賢的名言,而是普通百姓總結的俗語,原因很簡單。比如《道德經》中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雖然蘊含深刻道理,但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對於沒讀過書,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猶如聽天書一般。
  • 民間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人睡三覺在過去饑荒到戰亂再到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後,人類社會也從落後的生產力,發展到相對先進的生產力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在物質基礎得到了一定保障後,這時候如歷史上的秦始皇般的貴族和統治階級,開始追求長生不老的願望,這也就促進了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