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面不仰臥,腿不張胯」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字字在理!

2021-02-08 小於品詩說文

歡迎來到小於品詩論著!更多精彩文章更新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支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幾千年的滄桑歷史,經過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拼搏努力,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之上,逐步形成了一套近乎完備而又龐大的文化體系!這其中囊括了無數文化名流的卓越智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以及百姓生活的經驗積累。中國文化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它們雖為古人所創造,卻隨著時代的變更而被不斷的沉澱和積累,時至今日,很多傳統文化仍能與社會緊密相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這自古傳承已久的俗語。

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瑰寶,一直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它是創作於勞動者之手,並被廣泛應用於民間。它不同於那些束縛於條條框框之中的高雅文化,老祖宗在創作俗語時,都會用接近於白話的形式來體現,言語簡練,通俗易懂,用簡短的幾個字就能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結的透徹又鮮明,讓世人在日常聊天時就可將其引入其中,不但不會覺得彆扭還為聊天內容添加了生動有趣元素。俗語,可謂老祖宗智慧的結晶,傳於後世的珍貴財富!

俗語的隨意性和通俗性雖深受世人喜愛,卻並不能成為它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根本,它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方還在於它的說理性。俗語本是為了總結生活經驗而被創作而出的,因此它貼近生活,所述內容也是至真至理,雖歷經千百年的時間推移,很多真理依然還很實用,就像今天要分享的這句俗語,它不僅體現了老祖宗的智慧,更是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小細節,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句經典俗語吧!

面不仰臥,腿不張胯

這句俗語,是我們的老祖宗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總結而出的,乃是為了糾正睡姿與坐姿的,那麼「面不仰臥,腿不張胯」的講究到底為何?我們分開來看!

「面不仰臥」,這前半句針對的是我們的睡姿,所謂「面不仰臥」顧名思義,就是說在睡覺時最好不要仰頭平臥而睡。然而,我們大家都有一種深切的體會,那就是在一天的勞累回家後,仰躺於床上,四肢舒展開時,是最放鬆、最舒服的姿勢,一天的累乏都會在此時煙消雲散,而我們的老祖宗卻說最好不要仰躺而臥,這豈不是和我們理解中的舒服姿勢背道而馳了嗎?

其實,老祖宗說的,與我們這時做得並不是一回事,我們在勞累時仰躺於床上只是為了放鬆身體,但意識還是清醒的,身體可以任由自己擺布。而古人所說乃是睡姿,是針對於睡覺方面的細節。人在睡覺時,都有一種習慣就是雙手環胸,這不論是平躺而臥還是側臥,人們大多抖習慣於這樣做。然而,雙手環胸的睡覺對於側臥來講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仰臥就很影響我們的睡眠了!

人在睡著時,身體是整個放鬆下來的,任何肢體都是以最輕鬆的形式自然放下,不受身體的支配,而如果在睡著之前的睡姿是雙手環胸仰臥而眠的話,那麼在睡著以後雙手不受身體支配兩隻手臂的重量便全都壓於胸上了,而胸腔之內是心臟,心臟受到壓迫便會使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那麼睡眠質量可想而知!

還有一點,心臟受到擠壓而導致的低質睡眠會誘發人們做噩夢,甚者還會出現睡眠癱瘓症,也就是迷信說法中所謂的「鬼壓床」,現象,這就使得低質的睡眠更加低質。所以說,聽老祖宗的忠告,睡覺時儘量還是側臥為好,這種睡姿不僅最為符合人體形態,也能是人的精神得到最全面的放鬆,讓那一天勞累而疲憊不堪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以最佳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腿不張胯」,這是老祖宗針對於坐姿而總結的話語,所謂「腿不張胯」,其實是說人在端坐時,雙腿不要張開。而這樣的坐姿在當今社會,只有在神聖的軍人身上和一些靦腆的女人身上還有所體現。其實,古人都非常注重禮節禮儀,而這樣的坐姿,在古時也是出自禮節的產物!一般人們在相聚而坐時,都會以端正的坐姿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如果一個人張胯而坐,他便在眾人面前失了禮數,不禁會讓人覺得此人輕浮沒有教養,所以人們不會輕易張胯而坐的。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致使古人如此端正坐姿,那便是出自對神明的敬重。大家細細觀察便會發現,廟宇或祭臺所供奉的神名塑像都是以張胯而坐來示人的,而在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禁錮,認為只有神名才可有此坐姿,世人若是效仿,便是對神明的大不敬,是要受到人們譴責的。所以,封建社會的人們是絕對不會去觸犯神靈威名的,雙腿併攏而坐便是出於對神經的敬畏!

至此,這句「面不仰臥,腿不張胯」的俗語我們就了解完了,老祖宗用短短的八個字,卻將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總結得淋漓盡致如此透徹,字字都是真理對於坐姿,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可能過於死板,覺得不好接受,但是老祖宗所講的睡姿卻是百益而無一害的經典經驗,我們不妨聽從老祖宗的遺訓,從此改變我們的睡眠質量!不知大家對於這句俗語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共討,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由「小於品詩論著」撰寫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讚賞!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俗語:「面不仰臥,腿不張胯」,如何理解?年輕人多學習學習
    記得年少的時候,總能從老人口中老時不時聽到幾句俗語,俗語內容一般比較簡短,它沒有高深的文學造詣,總能在歲月中歷久彌新。俗語大多是勞動人民生產實踐所得,凝聚這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這些俗語依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 「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古人的忠告,是什麼意思?
    導語,「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是古人的忠告,是啥意思?你怎麼理解?農村俗語是老祖輩世世代代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是他們智慧結晶,對後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被農民接受,因而在廣大農村廣泛流傳,永不衰退,即使現在還有它的參考價值,其語意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關於農村建房布局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如俗語"屋後有水,開門見墳,家敗子不歸",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如何理解其語意呢?
  •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
  • 古人忠告:「人窮不省三錢,落魄不串三門」,究竟是什麼意思?
    幾千年來,古人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其中流傳度最廣的並非聖賢的名言,而是普通百姓總結的俗語,原因很簡單。比如《道德經》中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雖然蘊含深刻道理,但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對於沒讀過書,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猶如聽天書一般。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由此可見,只有從古人的人生經驗當中汲取營養,才能夠總結成敗得失,避免重蹈覆轍!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
  •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貧窮與富有,自古以來這樣的貧富關係都是存在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中不乏富有之人,更不缺乏窮人。當然!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千萬不要放棄自己做人的底線以及尊嚴。
  •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文/豬友巴巴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中秋將至,對於2019年來說,中秋具體日期是何時,中秋放假有幾天,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還有道理嗎?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討論一下!一、19年中秋具體日期,以及放假安排早了解!中秋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有「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之稱,也是團圓的節日!古語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反映了對故鄉親人的眷顧之情!
  • 俗語「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古人經驗之談,句句在理!
    時間是一個讓人又喜又悲的東西,喜的是他給了我們所有的美好與溫馨,然而卻又在無形中開始了人生的倒數,人生一世不過草木一秋,只有在有限的時間裡實現人生的價值,才不枉白來一遭。而古人對於時間的重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尤其民間那句「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將對時間的重視體現得淋漓盡致。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在理
    古人們憑藉著辛勤的耕耘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並流傳下極其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俗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俗語,通常言簡意賅,看似粗俗的一句話卻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是祖輩先人智慧的結晶。俗語的隨意性和通俗性更受人們喜愛,於是在民眾之間流傳廣泛,雖然隨意粗俗,卻是至真至理,正應了那句話「話糙理不糙」。那麼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真是老祖宗的金玉良言,經驗之談。
  • 民間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人睡三覺在過去饑荒到戰亂再到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後,人類社會也從落後的生產力,發展到相對先進的生產力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在物質基礎得到了一定保障後,這時候如歷史上的秦始皇般的貴族和統治階級,開始追求長生不老的願望,這也就促進了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
  •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
    民間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更現實!來自古人的忠告俗語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雖然我們國家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還是很多人是沒條件接受教育的。所以古人們為了指點下一代,為了將自己積累下的經驗傳遞給後人,也就總結出了這些民間俗語。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什麼意思?這些忌諱可信嗎?
    在古時有一種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句,一般說起來也比較押韻,大家稱呼它為俗語。俗語是古人對人生經驗的簡短概括,精闢簡短有意思,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環境改變很多俗語在今人眼裡都有點摸不清其中的含義,在農村還是多見,其實俗語話糙理不糙,非常能體現老祖宗的智慧所在,今天要說的便是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
  • 農村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是什麼意思?道理何在?
    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古至今深受農民喜愛。它言簡意賅,但是對事物的見解一針見血,能夠發人深省,搞明白它的精髓所在,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農村俗語在廣大鄉村地區,通過多年口口相傳,幾乎是家喻戶曉。
  • 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指的是什麼意思?整句話連起來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窮富之道德的一句民間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窮不走水窮不走水大家問到窮不走水中的「走水」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斷錯了句子字面上的意思是窮人最好不要坐船走水路,而這才是窮不走水的本意。古人蓋房子都喜歡風水學,而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都是古代風水上的上好之地,這裡面的水要在院子大門的正前方,而不能是屋子背水。
  • 「不嫖莫轉,不賭莫看」,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古人真是大智慧!
    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即便是再理性的人,也很難保證自己不隨波逐流,能經受住來自各方的誘惑。那麼為防止自己泥足深陷上,在物慾之中喪失自我,最好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古人有云:「不嫖莫轉,不賭莫看」,這句俗語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到底是什麼意思?
  • 俗語「寧許人,莫許神」,何意?古人忠告!許人許神不如靠己
    」表現卻不能讓人如願,正如這句俗語「寧許人,莫許神」,暗含古人的忠告之言,那麼這句話是何意?意思是說寧願向人許願尋求幫助,也不要輕易向神靈許願。那麼為何這樣說呢?要知道許願的目的,是為了親戚朋友家人能夠得到神靈的祝福,從而免除各種災禍臨身!
  • 識人俗語:「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有理嗎
    識人俗語:「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有理嗎分析問題,我們常用的步驟是由點及面,即通過一個小的方面來分析,進而覆蓋全面,找出問題所在。而在古時候,人們也是這樣來識人,只不過是通過人的外貌來識別對方。正所謂相由心生,古人認為一個人的外貌也能夠反映出其心理狀況。
  • 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覷
    雖然字面意思粗糙且簡陋,和那些國學經典或者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詞文化不可相提並論,但是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實際,能幫助到人的話才是最重要的。而俗語文化蘊涵著很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這便是他歷經千百年而依舊被人們傳頌的原因所在。俗語文化蔚為大觀,而且包羅萬象,不僅僅有天文地理的科普常識,也有我們平時生活上的經驗總結。
  • 俗語:「百藝百窮,無藝成龍」,古人的智慧,道出現實,你知道麼
    因此古人留下了一句流芳百世的俗語供後人研究,即「百藝百窮,無藝成龍」,意思就是擁有羨煞旁人的技藝的人反而會窮困潦倒,與之相對的沒有半點技能的人卻有可能成為人中龍鳳。看完解釋後,可能絕大多數人會質疑和反駁古人的言論,覺得這是荒誕之言,但事實證明,之所以這句話能被廣為流傳,也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實「百藝百窮,無藝成龍」這句話,我們還需要更深入的去看,並非是看它的表面。
  • 老人常說「人會被自己的舌頭拖累」,啥意思?古人在告誡我們什麼
    文/小田俗語,簡單來說就是古人的經驗總結,也可以說是古人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的道理總結。俗語一般都很短,但短中卻蘊藏著至深的大道理。俗語也因為它的通俗易懂而得以在民間百姓之間廣為流傳,雖然這些俗語已經歷經了千百年,但放到現在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