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語句,諸如「差強人意」「曾幾何時」等,前者表示「大體上還滿意」,後者則是「剛過去沒多久」,往往因為不了解出處而「望文生義」,被我們在錯誤的語境中頻繁使用。
今天,我們整理了幾個極易被誤用的常用語,與大家一起分享它們的本來之意與實際出處~
第一位當屬這句,因為誤用的人極多,且後面的錯誤案例,也都逃不過一個利字。這句話雖然出處不明,但大體與楊朱的言論有關。《孟子·盡心上》曰:「揚子取為我,把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楊朱認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每個人都首先尊重自己的生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互不侵害,每個人都不需要損害自己去填補別人,貪得無厭的人也無法從別人身上獲取利益,每個人管好自己,一切都會和諧,若無個體的有序存在,大環境就會混亂,乃至滅亡。
在《論語》中也有相關言論。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以綜合來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應當讀第二聲,這裡的「為」是「約束,控制」的意思。
人類如果不能夠維持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人性,失去了自持,不管好自己,不去提升自己的修為,那野獸都不如的東西,老天都看不下去,就不能再稱之為人了。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棠畲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雖然滋生了萬物,但並沒有想要什麼回報,一切隨其自然發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就像萬物的枯榮,天地的運轉,不應當人為地去破壞。
天地對萬物不加幹預而任由其自生自滅.看似冷漠,其實正是最好的態度.一個人看見有狼追逐兔子。把狼趕跑後兔子得救了,但狼卻挨餓了。
萬物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妄加幹預,破壞了其中一環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加幹預.
同樣,聖人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加幹擾,看似不負責任,其實正是最好的管理辦法。凡是自以為是的幹擾社會,不管是出於怎樣的想法,最終的結果都將是好心做壞事,因為無論多好的提議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當照顧一部分人時,必定傷害了另一部分人。
無奸不商意思是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亦可理解為商人都是奸詐的。但這個詞是個錯詞,也是被唯利是圖的人杜撰,訛傳後得到的結果。
這個詞原意為「無尖不商」。舊時買米以升鬥作量器,故有「升鬥小民」之說。除了在官家買糧以外,找私人買糧,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戒尺之類的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裡氽點米加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儘量讓利。
所以那時候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兒。在那個時代,商人的胸襟不能寬闊到這種境界,敦厚達不到如此程度,就不夠資格稱做商人。
「男尊女卑」這個詞,隨著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逐漸在主要生產部門佔據重要地位後,婦女在生產中退居次要地位,這個詞逐漸變成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的言論,到了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七篇系統地闡揚了重男輕女的觀念、從此給婦女帶來了無窮的痛苦。
可這個詞原本出自於哪呢?男尊女卑」來自易經,《易經.繫辭》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其中「尊」是高,「卑」是低。是兩個方位詞,「天尊地卑」表示「天上地下,天高地低」的意思,是一種對自然狀態的描述。《說文解字》:尊,高稱也。《廣雅》:卑,庳也。《廣韻》:庳,下也。
女人要想合乎「道」,必須像大地一樣包容,厚德載物,。同理男人要想合乎「道」,必須像天一樣,高遠正直,自強不息。地卑是說大地踏實親切,不分淨汙貴賤,易經中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卑」是使人感到親切的意思。
「男尊女卑」是倡導自然和諧,陰陽各安其位。一個男人品格高尚,女人自然就尊重他,親近他。男女各有其特質,決定了男女在家庭中社會上分工的不同,男女恪守其位,家道自然興隆。所以「男尊女卑」是講男女在人生與婚姻中應該如何和諧生活的道理,而沒有男女不平等的內涵。
這句話在現在的意思是男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手段毒辣,技高一籌。但是這話跟無奸不商一樣是訛傳。不知從什麼年代起,「無毒不丈夫」這句話,成了行兇作惡或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行為的「理論根據」,並以此作為他們下毒手的信條或憑據。
其實,這句話是以訛傳訛而來,並非原句原意。它是由「無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兩句寓意深刻的對聯式諺語組成的。意思是心胸狹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做丈夫和君子。這裡的「丈夫」,是指有卓越遠見、胸懷寬廣的「大丈夫」之意。
「無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來恰成「度量」 一詞,其本意正如「宰相肚裡可撐船」一詞的意思。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人。
詞句本義是表達要寬厚地看待這個社會,因為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就連舊時皇帝都會覺得生活不易,如雍正皇帝,他在位期間甚至專門刻了一方「為君難」印,可見一斑。所以,現實中,我們要學會調整的心態,做個真正會度量的人。
對於不熟悉的語句,我們常常會陷入「望文生義」般的解讀,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理解並不會誤差太大,不過還是會有疏漏,所以,偶有不甚理解時,還是要查查字典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