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出生及餵養方式如何影響其後期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

2021-01-11 生物谷

2016年10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習慣性地會認為胎兒的胃腸道中並沒有細菌,直到他們從母體中分娩出來之後才會慢慢在胃腸道中積累微生物,比如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等。但近日一項研究似乎向這種理論發起了挑戰,研究者在早產兒的胎糞(第一糞便)中發現了細菌的蹤跡,當然糞便在通過腸道到最後排出體外的過程會不斷地積累微生物。

很明顯,新生兒機體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樣性較低,也就是說積累在腸道中的細菌多樣性較低,而當新生兒暴露在不同的環境中時其腸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就會慢慢增加。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的特殊組成非常重要,因為其能夠影響新生兒在兒童期以及成年期患特定疾病的風險。

順產vs剖腹產?

分娩的方式對於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群落有著明顯的影響,在自然分娩期間,同母體陰道的直接接觸以及腸道菌群會幫助塑造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定植;而通過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則不會有這種直接接觸所帶來的有益影響。

有研究表明,順產方式的新生兒體內往往存在乳桿菌屬細菌的繁殖,而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體內的細菌則主要是來自皮膚和院內多種細菌的混合體,比如不動桿菌屬和葡萄球菌屬細菌等。這些早期的差異往往是持續存在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機體中不同的腸道菌群會持續到出生後6個月,而順產出生的嬰兒在7歲時機體糞便中的梭狀芽胞桿菌的水平明顯高於剖腹產出生的相同年齡兒童機體中梭狀芽胞桿菌的水平。

但研究者仍然並不清楚不同的出生方式對兒童的健康以及患病風險的作用機制到底是什麼?

發育中的免疫系統

如今研究者們越來越意識到,腸道菌群在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一種可能性的影響就是腸道菌群會改變嬰兒機體白細胞的發育,而白細胞能夠幫助機體抵禦外來入侵的微生物,從而免於機體患病。研究人員通過對在無菌環境中出生的小鼠進行研究發現,相比擁有正常腸道菌群的健康小鼠而言,在無菌環境下出生的小鼠機體中白細胞的數量明顯低於前者,而這樣的小鼠也非常易於遭受細菌感染。

相比順產的嬰兒而言,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或許會經常患一些過敏性疾病,比如哮喘或花粉症等。剖腹產出生的兒童通常因急性胃腸炎住院治療的可能性也較高,而且也更易患上一些腹部疾病。有必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剖腹產出生的兒童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有些女性因長時間的工作,發生羊水破裂才不得不進行剖腹產生產,相比有計劃地進行剖腹產手術生產的兒童而言,在這種情況下剖腹產出生的兒童往往會暴露於不同的微生物環境中。

母乳餵養vs奶瓶餵養?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往往有著和其它新生兒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組,相比人工餵養的嬰兒而言,母乳餵養的嬰兒機體中含有較高比例的有益菌群,比如雙歧桿菌等,這很有可能是母乳中含有一些益生元,能夠促進諸如雙歧桿菌等有益細菌的生長。更有意思的是,當母乳餵養的嬰兒補充了人工餵養的奶粉後,其腸道中的菌群狀況就同人工餵養的嬰兒腸道菌群表現一樣了。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嬰兒有患病的風險呢?一項來自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組富含有一些和「毒力」相關的基因,其就能夠幫助抵禦抗生素和毒性化合物對機體的傷害;而相同的嬰兒機體腸道免疫系統的基因也會發生一些改變,從而促使嬰兒機體能夠更好地抵禦感染。

這或許就表明,母乳餵養能夠促進嬰兒機體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健康交聯。同時母乳餵養還能夠降低個體在新生兒時期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兒童期患過敏症和多種自身免疫疾病,比如乳糜瀉、1型糖尿病和哮喘症的風險等。

「陰道播種」

「陰道播種」(Vaginal seeding),就是利用紗布拭子來轉移孕產婦陰道分泌物,從而使得孕產婦陰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作用於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機體中。

假如你的孩子是通過剖腹產出生的,而又不能通過母乳餵養那該怎麼辦?別擔心,並不是所有的嬰兒都會患高風險的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疾病,很多環境和遺傳因子都在個體患病風險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陰道播種」(Vaginal seeding)近年來被認為是一種針對剖腹產出生嬰兒的新方法,其能夠讓新生兒獲得腸道菌群提供的環境暴露所帶來的保護性效應。

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概念驗證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8名嬰兒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對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將母體陰道分泌物轉移其機體中(通過拭子在新生兒嘴巴、鼻子和面部划過)就可以模擬出新生兒通過母體陰道順產的情境。儘管研究者們並不知道是否以這種方式進行的移殖能夠部分或者完全等同於正常狀況下微生物從母體向嬰兒機體中的轉移,同時他們也並不知道是否這些嬰兒後期的健康狀況會受到實際情況的影響。

有些專家醫生就告誡母親不要進行這種「陰道播種」方式,因為可能會存在一些未被是別的感染或許會從母體轉移到嬰兒機體中,比如母體有可能會將未被診斷出的B組鏈球菌轉移到嬰兒機體中,目前在12%至15%的女性陰道分泌物中都能夠檢出這種類型的細菌。

以更好的方法迎頭趕上

從現在開始,很多人都會非常明智地關注如何促進剖腹產出生的嬰兒機體中微生物組的發育,這一系列措施就包括新生兒出生12個小時候再對其進行首次沐浴,在出生後將新生兒置於母體的皮膚中數小時,或者在允許的情況下讓母親在手術室為嬰兒哺乳。當然在刺激母乳組成部分上人們也做出了一定努力,比如添加腸道益生菌或者益生元等,這些方式被認為能夠幫助微生物在人工餵養的嬰兒機體中繁殖,同時增強這些嬰兒機體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和母乳餵養給新生兒帶來相同的效益。

但目前還缺乏硬性的數據來證實是否這種方法能夠到來真正的效益,尤其是在降低新生兒後期過敏性障礙的風險上。很幸運的是,如今在紐西蘭進行的一項大型臨床研究(益生菌對懷孕期影響的相關研究)或將回答上述問題;研究者對400名孕婦進行研究,孕婦腹中的胎兒均面臨高風險的過敏性疾病,研究者給予孕婦進行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治療或者安慰劑進行治療,為期14至16周,直到孕婦順利生產,如果進行母乳餵養的話或許再會進行6個月的治療。

隨後研究者們將會檢查是否所生的嬰兒會患上過敏性疾病,比如溼疹等,研究者表示,相關的研究結果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進行公布,其或許還能夠幫助修改當前的一些相關的健康政策。(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資料:

【1】Intestinal microbial ecology in premature infants assessed with non-culture-based techniques.

J Pediatr   doi: 10.1016/j.jpeds.2009.06.063

【2】Gut Bacteria in Health and Disease

Gastroenterol Hepatol (N Y)

【3】Cesarean delivery may affect the early biodiversity of intestinal bacteria.

J Nutr

【4】Delivery mode shapes the acqui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initial microbiota across multiple body habitats in newbor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doi: 10.1073/pnas.1002601107

【5】Fecal microflora in healthy infants born by different methods of delivery: permanent changes in intestinal flora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6】Influence of mode of delivery o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seven year old children

Gut   doi:  10.1136/gut.2004.041640

【7】Allergies and Asthma: Do Atopic Disorders Result from Inadequate Immune Homeostasis arising from Infant Gut Dysbiosis?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doi:  10.1586/1744666X.2016.1139452

【8】Gut microbiota promotes hematopoiesis tocontrol bacterial infection

Cell Host Microbe   doi:  10.1016/j.chom.2014.02.006

【9】Microbiota profile in feces of breast- and formula-fed newborns by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erobe    doi: 10.1016/j.anaerobe.2011.03.009

【10】A metagenomic study of diet-dependent interac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in infants reveals differences in immune response

Genome Biol    doi:  10.1186/gb-2012-13-4-r32

【11】Explainer: what is vaginal seeding?

【12】Partial restoration of the microbiota of cesarean-born infants via vaginal microbial transfer.

Nat Med     doi: 10.1038/nm.4039

【13】"Vaginal seeding" of infants born by caesarean section.

BMJ    doi: 10.1136/bmj.i227

【14】Gut instinct: how the way you’re born and fed affect your immune system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如何影響患癌風險及機體對療法的反應
    2017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機體的腸道中居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腸道微生物),其能夠幫助決定機體患癌的風險,以及對癌症療法所產生的反應;每個人機體中特殊的腸道微生物菌群都同其免疫系統之間保持著持久的聯繫;而且腸道微生物對於確保機體免疫系統能否有效抵禦疾病非常關鍵,比如流感,甚至更為嚴重的癌症等疾病。
  • 乳橋蛋白LPN奶粉助力寶寶免疫系統發育,寶寶少生病媽媽少擔心
    0-3歲是嬰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為寶寶奠定好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媽媽的乳汁當然是寶寶最好的口糧,但是不能親餵的家庭很多,如何解決他們的餵養難題呢?一款合適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顯得尤為重要。乳橋蛋白LPN奶粉憑藉其配方的獨特優勢,深受媽媽們的喜愛,獨家擁有這樣配方的合生元派星奶粉究竟有怎樣的餵養效果?
  • 多篇文章解讀母乳餵養的諸多益處!
    研究者表示,免疫球蛋白A(IgA)能夠與腸道中的細菌結合,與IgA結合的細菌越多,嬰兒患NEC的概率就越小,由於早產兒僅會在出生最初幾周內從母乳中獲得IgA,因此研究者強調了這期間母乳餵養的重要性,研究者Timothy Hand教授說道,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我們都知道,患NEC的嬰兒機體腸道中存在腸桿菌科細菌,但如今我們發現嬰兒患病情況或許與腸桿菌科細菌水平無關,而取決於細菌與IgA的結合情況
  • 母乳餵養的早產兒與母乳強化劑
    早產兒是指胎齡不滿37周即出生的新生兒,其出生體重多小於2500g。按照出生胎齡劃分,胎齡在28周至36+6周之間,都被稱為早產兒,而胎齡34周至36+6周被稱為晚期早產兒,其出生體重可能會在2000g至2500g之間。按出生體重劃分,出生體重小於1500g者,被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小於1000g者,被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
  • 兒科專家教你如何科學建立母乳餵養
    母乳是嬰兒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餵養不僅為母親和兒童帶來很多健康益處,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社會發展意義。世界衛生組織(WHO)倡議,寶寶出生後1小時內開始母乳餵養;最初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嬰兒6個月後應及時添加輔食;在添加輔食的基礎上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或以上。
  • 這13種餵養方式看似很科學,其實很坑娃,多數家長不知道!
    建議:母乳中免疫物質是奶粉所不能模仿的,因此建議母乳餵養至少堅持6個月以上,因為寶6個月之前的免疫力依靠子宮內和母乳中獲取而來的,6個月之後寶寶才開始啟動自己的免疫系統,因此在這之前,母乳是免疫物質(抗體等)最好的,最快的,最有效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要堅持母乳餵養6個月的原因。
  • 6月齡寶寶大變化:生長發育金標準、護理餵養全指南,爸媽看過來
    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嬰幼兒飲食建議: 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可選擇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用母乳、配方奶或水衝調成稍稀的泥糊狀(能用小勺舀起不會很快滴落)。嬰兒剛開始學習接受小勺餵養時,由於進食技能不足,只會舔吮,甚至將食物推出、吐出,需要慢慢練習。 可以用小勺舀起少量米糊放在嬰兒一側嘴角讓其吮舔。
  • 你的免疫系統能分清敵我嗎?
    為什麼我們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變異的細胞和正常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定植和擴張視若無睹,從而產生各種癌症呢?我們的免疫系統怎麼會成為「臉盲」呢?接下來,食與心將嘗試揭秘人體免疫系統,探討如何改善免疫系統的「臉盲」症狀。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腸道微生物群與兒童發育之間的關聯為改善健康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是兒科醫學的基石。環境會影響微生物群的發育 (圖1)。雖然關於微生物群在出生前是否通過胎盤的子宮內微生物定植而受到影響的數據存在衝突,但一致認為出生後立即微生物定植的數據顯著性增加,其中初始定植由兼性厭氧菌引起,隨後是專性厭氧菌。
  • 母乳餵養為什麼對嬰兒好?生物學機制被發現
    母乳餵養為什麼對嬰兒好?關於母乳餵養對嬰兒是否有好處,時常會出現爭論,如今一項新研究證明是有好處的。該研究稱,母乳餵養對於嬰兒免疫系統的長期健康有益。研究於1月12日發表在《過敏》雜誌上,文章通訊作者為託爾蒂( G Toldi),標題為「Breastfeeding promotes early neonatal regulatory T cell expansion and immune tolerance of non‐inherited maternal antigens」(母乳餵養促進早期新生兒調節性T細胞擴增和非遺傳母體抗原的免疫耐受
  • Cell Metabol:靶向作用機體腸道免疫系統就可有效治療糖尿病
    Dan Winer博士指出,相關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發現機體的免疫系統或許可以作為控制血糖的一個新型的調節子,這就為理解腸道免疫學機制來研究肥胖及其併發症發生的原因提供了新的研究線索和思路。過重,尤其是下腹或者腰圍過重會增加個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研究者曾經很多次嘗試回答這樣的問題,即為何肥胖會導致胰島素耐受?
  • 紐瑞優燕窩酸乳鐵蛋白為寶寶免疫護航
    例如新生兒(出生一個月內的嬰兒)接受母體的許多抗體而產生免疫力,通常在我們的母乳中含有相應的免疫因子,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燕窩酸、乳鐵蛋白、IgG等,但是到了寶寶6個月左右時母乳中的免疫因子會不斷下降,而寶寶本身免疫力又比較弱,所以在醫學上寶寶6個月被稱作為免疫不安全期;除此之外。如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後(即某種疾病的抗體)可能會對某些少數的疾病產生短暫的製作用。
  • 朱丹官宣二胎分享母乳餵養經驗:正確的餵養,讓你輕鬆帶娃
    如果我們用對了方法,掌握了正確的母乳餵養知識,就可以輕鬆帶娃,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中國有句諺語:「金水銀水不如媽媽的奶水」。 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食品。
  • 科學家如何識別能促癌細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統攻擊...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Functional genomic landscape of cancer-intrinsic evasion of killing by T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幾十個能促進癌細胞躲避宿主機體免疫系統的基因。
  • 0-1歲寶寶餵養常識,包括母乳餵養、輔食、營養補充等
    你知道嗎初乳是寶寶天然的免疫疫苗,它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抗病因子。寶寶喝初乳,不僅有利於寶寶胎便的排出,還有利於預防黃疸,增強寶寶自身的免疫力。因此,寶媽應儘早開奶,趁早哺乳! 2、6個月後的母乳沒有營養了嗎? 6個月後母乳有營養,只是6個月之後母乳餵養並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
  • Devel Cell:胎盤中持續性的DNA損傷或會影響機體的妊娠結局
    Miller, 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研究人員發現,攜帶突變黏連蛋白的小鼠機體的胎盤會積累大量DNA損傷,其會進入一種被稱之為衰老的永久生長停滯階段,同時還會分泌出大量影響胚胎生長的促炎性細胞因子;靶向作用細胞因子信號或能幫助保護機體胎盤的健康並促進健康懷孕。研究者Jennifer L.
  • 餵養知識:嬰幼兒營養均衡原則
    與此同時,孩子體內各組織機能的發育也一刻未曾停止。所以,嬰幼兒所需要的營養,相對的比成人更多一些。專家提倡對嬰兒進行母乳餵養,但是如果母親乳汁少或沒有乳汁,則要進行混合餵養。不能單一地食用奶粉或乳製品,必須使營養攝入達到供需平衡、搭配合理,以滿足嬰兒期對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求。因此合理營養是保證他們生長發育、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一項很重要的措施。
  • 口服的免疫球蛋白,提升免疫力就靠乃捷爾
    嬰兒在出生的三個月開始才開始發育免疫系統,免疫球蛋白的分泌達到正常的免疫水平大約需要12年,在這個期間,兒童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很小,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很少,這就是兒童多病的根本原因。兒童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襲而出現一些常見疾病,如感冒、扁桃體炎、咳嗽、肺炎、腹瀉等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
  • 母乳餵養有雷也有坑,掌握以下幾點,教你更好地哺育孩子
    母乳餵養指的是母親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嬰兒的一種養育方式,現代人為了方便或者是乳汁較少等原因,會採用進口奶粉代替母乳。但是研究表明,用母乳餵養出來的嬰兒生長發育更為健康,吃母乳長大的寶寶,免疫力、智力都要比奶粉餵養的寶寶要高。而且喝母乳長大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過敏、肥胖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