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願跑起來被絆倒無數次,也不願規規矩矩走一輩子。」執著的張祝君把苗族銀飾產業化,篤定傳承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本文刊於《中國婦女》雜誌
張祝君 苗族,湖南省鳳凰鏘鏘銀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
很多人對苗族的第一印象,就源自苗女身上從頭到腳叮鈴咣鐺的銀飾。然而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因為機器製造的銀飾價格低廉,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我寧願跑起來被絆倒無數次,也不願規規矩矩走一輩子。我要讓苗族銀飾走出湘西大山,要用苗族自己的文化來脫貧致富。」張祝君骨子裡滿是豪氣,說的篤定做的堅決。
被苗銀之美擊中
從鳳凰古城向西徐行10公裡,就是鳳凰新地標——鳳凰之窗文化旅遊產業園,張祝君的「鏘鏘銀飾」便開在這裡,前店後廠。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一個經典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有的銀衣,一套由數百個部件組成;以重為美,苗族美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越重越好,你猜重的有多少?七八斤!」一襲紅裙,明朗笑容,張祝君這樣向記者講述苗銀之美。
樓下櫃檯,陳列著上千種銀飾,樓上一個小博物館式的展廳裡,單是苗銀拉絲工藝製作工序的介紹,就包括化銀、捶打、拉絲、搓絲、掐絲、鑲嵌加固、洗滌七個步驟……
而一套「年年有餘—蝶戀」銀繡首飾,銀的剛與繡的柔並濟,魚與「餘」諧音,蝴蝶是幸福和愛的象徵。每款銀飾品從設計到製作,往往會耗費3~4個月,同時蘊藏了設計者和手工匠人多年理念和技藝的積累。
2013年,張祝君從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畢業,回到湘西州,幫父親打理物流公司吉首分公司。憑藉所學專長,作為行業新手的她在第一年就讓公司利潤同比增長了近20%。兩年間,就在所有人認為她會繼承家業的時候,因個人感情的失意,她隻身來到鳳凰古城旅行「療傷」,沒想到,一下子愛上了這個浪漫的地方。
「當時我連住了一周的客棧,每天就坐著發呆,望著沱江緩緩蕩滌我的憂傷。看著街上遊人如織,痛定思痛後我想,就是投資個小吃店,一年也能掙個十幾萬,不能再頹廢下去了。」
於是,一切「翻篇」。從熟悉的物流開始,張祝君在鳳凰的頭兩年裡,做過微信平臺、廣告設計、活動策劃等許多工作,最終,涅槃重生的她,被苗銀文化擊中了。
在她看來,世上把白銀當作一種文化載體,演繹到璨若星河的民族,惟有苗族。鳳凰是苗族概念旅遊景區中最大的符號,鳳凰的銀飾市場,只會越來越大。尤其顏值和個性交相輝映的時代,創新設計為王。她很自信:「我有做網絡自媒體的經驗,會為古樸的傳統技藝賦予時尚元素。」
讓苗銀文化「鏘鏘」強
為了尋找最原始的苗族銀飾工藝,張祝君的足跡踏遍了禾庫、臘爾山、山江幾乎所有的原始古村落。「偶然的機會,因為陪同一位採訪非遺的記者探訪苗銀,我深入了解了苗銀的發展狀況,尋訪了真實的苗銀匠人,發現傳統鍛造手工藝成本高面臨失傳窘境,銀匠的孩子不願接班,就連國家級傳承人也生活不易,而鳳凰市場上卻充斥著外地機器製造的廉價銀飾,我希望能做一個有態度的苗銀文化傳播者。」
在張祝君看來,比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社會價值,把古老的銀飾文化保護傳承下來,培養一批文化匠人,讓當地更多困難群眾就近就業,讓更多留守兒童有父母陪伴,才是她創立「鏘鏘銀飾」的初衷。
2016年,張祝君一邊做市場調查,一邊尋找合作夥伴。花了近三個月,她走訪了湘黔苗區大部分從事苗族銀飾的手工藝師傅,考察了多家銀冶煉的企業,決心將苗族銀飾產業化。
為響應鳳凰縣招商引資的政策號召,也為企業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張祝君想說服合作夥伴讓企業進駐鳳凰之窗文化旅遊產業園。然而,不但沒得到合作夥伴的支持與理解,還終止了合作,撤走了所有投資。「當時我僅有的資金都投進去了,短時間裡到哪兒去籌那麼多的錢呢?」看到眼前一片光明,卻一時找不到出路。「我拜訪了多家投資人,在打出第N+1個電話後,終於有家商會願意出資入股、一同發展。」
百折不撓的張祝君成功創辦了鏘鏘銀飾,並進駐了鳳凰之窗文化旅遊產業園,以自主設計+現代化工廠前期初加工+傳統銀匠後期精加工+自主銷售的模式,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保留了苗銀特色,也培育了一批手藝人,還打造了全新的產業鏈。
即使2020年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張祝君也十分淡定,「疫情對整個旅遊業影響很大,我們也未能倖免。不過,公司網絡部發揮了重要作用,帶著公司30多個姐妹學『直播』。既緩解了人工開支壓力,又增加了收入。相信會迎來市場的暴發期。」
少一個留守多一家脫貧
集鳳凰苗銀非遺文化展覽館、非遺傳承人作品交流中心、大件銀製品集散地、線上線下銷售於一體,自2016年開業以來,張祝君的公司年銷售600多萬元,以留守婦女為主,還為150多名建檔立卡戶提供就近就業,間接帶動就業500餘人。
張祝君的父母早年外出廣東打工,1989年,張祝君在龍山縣出生後,就一直作為「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所以我比別人更懂得留守兒童的痛楚,幫助一個留守婦女就業就是助力一個家庭脫貧。」
在記者的採訪中張祝君說,「優先錄用建檔立卡的本地貧困戶是我們的招聘特色,每天都有1小時為女員工免費進行文化培訓,她們很珍惜這份工作,技能和收入越來越高,家庭地位也越來越高。」
張祝君還記得有位叫林玉的女員工,家中因病致貧,但在此工作後,每年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還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員工。「當年在政府補貼貧困戶的專場招聘會上,我們沒設年齡、性別、學歷等硬性要求,只寫著『有激情、有責任、有能力,就來諮詢』的廣告,很多人都不敢過來,但她大著膽子來問。」
林玉擔心做不好不給工資,張祝君說你來試工一周,工資按天給你結算。後來,林玉不僅做得好脫了貧,還提交了應聘主管的申請……像林玉這樣從貧困戶蛻變為優秀員工的本地婦女有很多。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張祝君還帶動周圍一些企業一起加大招聘貧困戶的力度。「每次我參加創業交流活動,都會和創業者們說,多招聘貧困戶不僅能為脫貧攻堅作貢獻,企業還可享受國家的用工補貼,如果需要做文化知識、禮儀方面的培訓就找我。」
在張祝君的鼓勵和帶動下,鳳凰縣創協的會員單位在招聘廣告中都加上了一句話:「優先錄用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張祝君說:「鳳凰旅遊經濟光鮮亮麗的背後,在『兩山』苗族聚集地,很多婦女也在利用手工技能傳承文化,實現自我價值,助力鳳凰發展。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苗銀文化發揚光大,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脫貧,創造小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