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槍斜著打?現在火爆的手槍射擊術為何與中國駁殼槍相似?

2021-02-20 鋼雨軍事

本文轉自軍武次位面

公眾號ID:junwu233

看過電視劇《亮劍》的軍迷恐怕都對一個情節記憶猶新,李雲龍和楚雲飛冒充偵緝隊混進平田一郎的生日宴,然後用八支毛瑟手槍大開殺戒,擊斃了所有參宴日偽高官。

▼ 我楚雲飛一定幫幫場子

不過有細心的朋友注意到,李雲龍和楚雲飛在射擊時並沒有進行精確瞄準,而是傾斜著端著駁殼槍,這其實是中國人因地制宜的發明,一是減輕槍口上跳,第二避免彈殼崩自己臉部(駁殼槍的拋殼方向是上後方)。

時光荏苒,歷史變遷,斜端手槍這種獨特的射擊姿勢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但近些年,另一種斜端手槍的姿勢卻在西方再一次興起。

▼《疾速追殺》中基努李維斯的持槍姿勢

而且,這種射擊術還在一部經典戰術電影《John Wick疾速追殺》中大放異彩,基努李維斯憑著「一條狗引發的血案」劇情和帥氣十足的射擊技巧搞出了一部讓軍迷大呼過癮的「戰術電影」,其中就包括CAR射擊術和莫三比克射擊法。

▼ 電影中有各種花俏的設計技巧


首先是《疾速追殺》中搶眼的CAR射擊術,CAR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射擊理論,包括射擊、姿勢變換、射擊後防禦、換彈匣、排除故障等等,當然我們見得最多的還是射擊姿勢和變換姿勢,畢竟其他的我們也不懂。

▼ CAR發明者Paul Castle

採用這種射擊姿勢時,雙腿前後分開,雙膝微屈,身體側身站立,微向前傾,雙臂處於胸前。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很像拳擊前的準備動作?

▼ 像不像?

沒錯,這種姿勢把格鬥姿勢融合在了射擊姿勢當中,不但可以保持身體穩定,便於通過墊步、撤步、左右移動等靈活步伐進行戰術運動,非常適合在狹窄環境中輾轉騰挪,甚至有「拳中詠春,槍中卡爾」一說。另外,側身的站姿還能減小身體面對敵方的投影面積,從而降低中彈的概率。

▼ 複雜室內環境作戰更需要這樣靈活的步法來應對四周威脅

而持槍也很簡單,將手抬起,斜著持槍於胸前,形成瞄準線就可以了。相比我們常見的伸長雙臂的射擊姿勢,這種看起來比較猥瑣的射擊姿勢動作幅度小,調轉槍口指向十分方便。而且將槍抱於胸前可以有效防止槍枝被奪走。

▼ 槍離身體太遠的結果很可能是被搶走

據CAR發明者Paul Castle稱,CAR射擊術是一種最符合實戰的射擊術,無論是韋弗姿勢還是對稱姿勢都是「靶場射擊術」。而且伸長雙臂射擊時,人在瞄準過程中往往會喪失30%的視野,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實戰場合。

▼ 這種射擊術在靶場可能取得不了什麼好成績,

但非常適合實戰


但CAR由於離眼睛比較近,在概略瞄準時幾乎不會喪失視野,便於觀察周圍可能存在的危險。

▼ CAR射擊術可以方便變換指向

▼ 遊戲《分裂細胞》中也有這種射擊術

▼ 將手槍抱在胸前快速射擊

CAR射擊術也存在問題,就是在精確射擊上差點意思,所以如今大部分人都是將其與莫三比克射擊法結合使用。《疾速追殺》基努裡維斯基本上都是同時使用的這兩種射擊術。

 ▼ 莫三比克射擊法

莫三比克射擊術並不是莫三比克發明,而是美國的槍械專家傑夫·庫珀的好友邁克·盧梭在莫三比克當僱傭兵打仗時總結出來的,邁克在一次作戰中,突然拐角處突然遭遇一名手持AK的敵人,他迅速掏出手槍,快速射出兩槍擊中敵人的軀幹,但是敵人仍然在繼續前進,於是又開槍擊中了敵人的頭部。

庫珀從邁克口中了解到這種射擊術後,加入了他的戰術培訓課,並命名為「莫三比克射擊術」(Mozambique Drill,不過後來又改名字了)。

▼ 莫三比克射擊術

這種射擊術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射擊姿勢,而是一種射擊技巧,具體是對敵人胸部快速射兩槍Double tap(不懂可以補習張國榮電影「槍王」)之後再對頭部補一槍,一共射擊3槍,確保敵人必死。其戰術思想是在緊急情況下,不用精確瞄準,先大概把槍快速指向目標開槍(指向性射擊)。


▼ 莫三比克射擊術演示

高手可以做到非常快的完成

指向哪裡呢?當然是指向敵人面積最大的軀體,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兩槍,就算打不中要害,也能重創敵人,讓敵人受傷倒下喪失戰鬥力,為了不使垂死的敵人趁有氣的時候回頭再反殺自己,再對頭部補槍擊斃對方,畢竟此時敵人處於靜止好打多了,正所謂「Two to the chest, one to the head."。

▼《借刀殺人》中的莫三比克射擊術,秒殺2人

莫三比克射擊術被庫珀納入課程後,很快隨著參訓的軍警流行起來,1977年的漢莎航空181號航班劫持事件,德國GSG9發動強攻擊斃了4名劫機者,全部都是2槍打中前胸,然後再來一槍打在頭部。

 

▼ 惡搞版的莫三比克射擊術靶子,

要求前兩槍命中下面的淡淡

(有沒有感到胯下一涼?

現代演化的莫三比克射擊術還增加了手部動作,比如快速拔槍後不抬高瞄準,直接在腰間射擊,甚至超近距離時一手拔槍一手攻擊或控制敵人,然後開槍射擊,這就是接觸性射擊術。

▼ 接觸性射擊術的應用場景

接觸性射擊術的交戰距離更短,往往都在一米之內,它的戰術思路在於短兵相接時,用一隻手與敵人拉開距離,防止敵人抱住自己或近距離攻擊自己,一旦被抱住,就算自己成功射擊,彈殼也可能因衣服的阻隔無法順利拋出造成卡殼。

▼ 接觸式射擊術可以有效防止對手糾纏

另外,當你未拔槍或未開保險時遭遇敵人近距離攻擊的話,接觸性射擊術也可以讓你先用一隻手和敵人糾纏,為另一隻手贏得時間拔槍開保險將敵人擊斃。

▼ 換彈匣時需要一個手控制對手

當今世界,大規模戰爭可能性降低,反恐作戰、巷戰等成為戰鬥主流。拋開電影裡面花裡胡哨的炫技,近距離槍戰可真的是一門能決定生死的高難度學問。

▼ 俄軍特種兵使用PKM機槍進行戰術訓練

也是快速在腰間射擊,然後再精確射擊

狹路相逢未必是勇者勝,關鍵還要看戰鬥技巧和運氣。那麼身為「精神槍手」的我們,更喜歡哪種射擊術呢?

傳統手工熬製的百草梨膏糖,清涼潤喉,幫你解決各種嗓子不適的問題,讓你的嗓子每天都舒舒服服!

相關焦點

  • 手槍斜著打?現在火爆的手槍射擊術為何與中國駁殼槍相似?|輕武專欄
    ,這其實是中國人因地制宜的發明,一是減輕槍口上跳,第二避免彈殼崩自己臉部(駁殼槍的拋殼方向是上後方)。而持槍也很簡單,將手抬起,斜著持槍於胸前,而是美國的槍械專家傑夫·庫珀的好友邁克·盧梭在莫三比克當僱傭兵打仗時總結出來的,邁克在一次作戰中,突然拐角處突然遭遇一名手持AK的敵人,他迅速掏出手槍,快速射出兩槍擊中敵人的軀幹,但是敵人仍然在繼續前進,於是又開槍擊中了敵人的頭部。
  • 德國毛瑟手槍與中國「兄弟」們
    ,中國俗稱盒子炮、駁殼槍,德國三大名槍之一,也是二戰時期中國最著名的手槍。當年中國的毛瑟手槍不僅有從德國進口的,也有從自己的兵工廠中生產出來的,在抗戰年代中國幾乎所有的兵工廠、修械所、邊區修理所,都在自造、修理毛瑟手槍。下面我們看看期中比較優秀的種類,西北造駁殼槍、晉造駁殼槍,漢陽造駁殼槍,德國標準版駁殼槍。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 隔年正式生產。 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
  • 抗戰名將:毛瑟C96駁殼槍,100多年過去,仍吊打美國M1911手槍
    在20世紀上半葉,毛瑟C96「駁殼槍」絕對算得上是手槍中的王者,該槍最初製造於1896年,是專門為了警察和執法部門設計的,可是在無意間該槍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軍用自動手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毛瑟C96手槍已經享譽國內外,但它仍然未被當作是軍隊的主要武器。
  • 駁殼槍怎麼打
    就說這毛瑟手槍的使用吧,就存在著太多太明顯的錯誤。毛瑟手槍,在中國叫盒子炮、駁殼槍等,只要是反映舊中國的影視,你是沒法不表現它的,因為它對於舊中國的戰場來說,就和左輪對於西部開發一樣,太普遍太普遍了。這麼說吧,不管是德國造,還是西班牙造,百分之七八十都賣給了中國,還不說中國自己仿造的了。換句話,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也好、民團也好,什麼槍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盒子炮。
  • 為什麼使用駁殼槍時要斜著拿,其中學問不一般,毛瑟本人大為吃驚
    駁殼槍真正的名字應該叫:德國造毛瑟1896式7.63毫米手槍,由於毛瑟1896式手槍的槍套為木質,像一個盒子,當時講英語的外國人常常說毛瑟1896式手槍是裝在盒子裡的槍,盒子的英語發音是Box,中國便開始叫它駁殼槍。
  • 配備瞄準鏡的毛瑟手槍和盧格手槍
    兩支配備了肩託和瞄準鏡的毛瑟手槍和盧格手槍,相當罕見。盧格手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配備的駁殼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配備的駁殼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配備的駁殼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配備的駁殼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配備的駁殼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配備的駁殼槍。
  • CF:國服與外服手槍,外服:一把手槍打殭屍,國服:我不要手槍
    CF:國服與外服手槍,外服:一把手槍打殭屍,國服:我不要手槍相信大家都玩過穿越火線了吧,這款可以說曾經也是火爆全網吧的遊戲。雖然現在的很多老玩家的退遊,但是依然不會忘記當年熱血的那個時候。為了這款遊戲與幾個好朋友去通宵刷槍,與他們一起打殭屍,一起刷分等,那些都是老玩家的記憶。
  • 我國160年換裝12種制式手槍款款經典:美軍200餘年僅換裝四次手槍
    美軍近期開始裝備新一代手槍,瑞士西格紹爾M17/18型手槍。美軍在200年歷史上一共裝備過4種手槍,第一種是在1775年,美軍制式手槍M-1775式燧發手槍,這種手槍在美軍服役超過80年,一直到1860年以後,美軍才有了第2種制式手槍,就是左輪手槍。
  • 駁殼槍:風靡中國半世紀
    舊中國是駁殼槍最大買家在中國,駁殼槍還有許多別名,如「盒子炮」「自來得」「匣子槍」「快慢機」「毛瑟手槍」等。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頻頻出現的駁殼槍產自德國,正式名稱叫「毛瑟軍用手槍」或「毛瑟M1896手槍」。
  • 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作為中國人,要說二戰最好的手槍,自然憋不住就想大喊一聲:「盒子炮!」。自來得、駁殼槍、快慢機、匣子炮、二十響、匣槍、盒子炮……光是這些名字,就知道這槍在中國流傳範圍有多廣。因為二戰結束後,負責接管德國毛瑟工廠的是一個二逼美國軍官,莫名其妙下令燒了毛瑟工廠很多原始檔案,不知是要掩飾什麼暗黑勾當,反正現在毛瑟系列長短槍都沒了出生證明,也沒了原始發明人證明,現在一般認為是費德勒三兄弟,毛瑟是專利持有人。駁殼槍發明以後,在歐洲不受歡迎,他們不缺武器,這款手槍當手槍嫌大嫌重,嫌威力過大,打起來槍口上跳特別嚴重,沒什麼準頭。當衝鋒鎗又嫌短,威力射程又太小了。
  • 二戰時期的幾款手槍
    1、駁殼槍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 你喜歡的手槍型號是什麼?84式微型手槍有什麼性能特點?
    中國人對影視劇中無處不在的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非常熟悉,但真正接觸過把玩過打過這把槍的人畢竟少數。
  • 非著名手槍之伯格曼手槍形形色色
    實際上,對於手槍的研發,伯格曼同樣也是下了多年的功夫的。現就以時間為軸,將各型各式的伯格曼手槍做一羅列。1,最初的1892/1893年式最初的伯格曼手槍誕生於1892年。這一年,德國槍械設計師路易斯·施麥瑟與伯格曼公司合作,開始設計一款採用內置5發彈倉的自動手槍,並在1892年獲得專利,1893年開始生產。就是下圖這個:
  • 德國毛瑟軍用駁殼槍:揚名中國的「盒子炮」
    毛瑟M1912軍用手槍。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國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   毛瑟手槍在中國軍隊的地位  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徵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 出神入化的抗日名槍—駁殼槍
    毛瑟公司在商戰中失利,於是在中國的德國軍事顧問貶損西班牙手槍的質量,但是它依然熱銷……德國毛瑟這才痛定思痛,1931年推出了M1932式毛瑟衝鋒手槍。咱們國內呢?正規的兵工廠就有11個生產這個系列的手槍,比如: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另外,一些地方軍閥的工廠甚至是手工作坊也在仿造,性能、質量就參差不齊了。
  • 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為什麼駁殼槍在中國大受歡迎呢?
    駁殼槍是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研製的毛瑟C96手槍,由於駁殼槍的設計理念特殊,歐美國家都沒有大批量裝備駁殼槍,只有我國大量進口和仿造了駁殼槍。駁殼槍也在我國獲得了諸多綽號,例如「盒子炮」「匣子槍」等等。駁殼槍的設計理念問題手槍和步槍在戰爭中具有明確的分工,手槍主要是為了近戰防身,而步槍是為了遠程精準射擊。而且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只有軍官才能夠配備手槍,手槍也是很多中高級軍官的裝飾品。因為手槍的這兩個特性,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手槍都設計的小巧美觀,小巧的設計能夠滿足近戰的需求,美觀的設計則能夠讓軍官感到舒服。
  • 為何這款百年老槍價值數十萬?美軍士兵玩命收集,被譽為貴族手槍
    為何這款百年老槍價值數十萬?
  • 帶您解析二戰時期的手槍
    1、駁殼槍
  • 手槍中的「壽星」!66年過去了,54式手槍為何如此「長壽」?
    導語:手槍中的「壽星」!66年過去了,54式手槍為何如此「長壽」?在國產的眾多款式的手槍中,有一款堪稱手槍中的壽星,從1954年研製出來,到現在依然能看到這把槍的影子。這把長壽的槍械就是54式手槍,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大裝備最多的手槍,如今依然裝備著警察和軍隊。那麼為什麼54式能如此長壽、如此受歡迎呢?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因為缺乏技術、人才和資金,我們幾乎沒有擁有屬於自己國家制式的武器裝備,即使是最簡單實用的手槍也非常稀缺。
  • 駁殼槍在中國大行其道,西班牙人大量仿製,竟然壓制了原裝貨
    ▲西北軍組建的手槍團日本洋行靠著雄厚資金和對軍閥的控制壟斷銷售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陸軍部開始大規模進口這種手 槍;閻錫山等地方實力派也開始大量購買,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被稱為匣槍、盒子炮,也稱駁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