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旦行表演身段十二種

2021-02-13 梨園雜志

梅蘭芳先生在旦行表演中,根據京劇的原理,處處採用美術化的方式提煉動作,他的姿勢優美是舉世聞名的,而且所有動作都能絲毫不差地與急緩疾徐的音樂腔調合拍。京劇研究家齊如山根據梅蘭芳扮演不同角色的照片配以文字,列出十二種旦行表演的基本姿勢,並說明其區別,列入《梅蘭芳藝術一斑》。現將書中十二種身段照片及齊如山所配原文列舉如下。

 梅蘭芳的藝術,在前章已略為介紹,但不過言其大概,決不能形容其萬一也。因無論何種歌唱,欲形容其佳妙,雖五線譜亦不能辨,蓋非以耳得之不可。若只用文字形容,實無濟於事,故不必多為覼縷。此章只將其各種動作姿式再為進一步之介紹,並用照片以證明之便容易了解,但仍不過述其大略,至其動作為剛健、為婀娜、為方正、為圓和,是否赴度應聲之處,種種情形,恐非活動電影不為功,萬非一二照片所能表現,則此章不過略示其固定姿式而已。

 

 中國戲之組織法,各種身段不但各腳有各腳之規定,就是一種腳色如所穿之衣服不同,則身段便有分別,茲簡單分述如下:

坐式


 穿蟒:身體須稱偏,萬不可正坐,腰須直,身往前稍僕,左手按於腹之右邊,右手按於左手之上,兩肘稍往外張,兩腿緊靠,兩足較兩膝稍靠後,一足尖緊靠他足心,或一足斜靠於他足之後。

 

 穿帔:大致與蟒同,惟兩肘須稍斂,兩足須前後緊靠。

 

 穿褶子:大致亦與穿蟒同,身又較稍偏,腰可稍軟,兩肘要緊靠腰際,兩足亦須前後緊靠,有時可稍往前伸,但足尖須將裙邊挑起,蓋女子不許露足也。

 

 穿靠:則身須較正,而不可太正,腰須直,兩手時按股際,肩亦須圓,而肘要兩張,兩腿亦須緊靠。

 穿蟒:身須稱偏,與戲臺方向約為十餘度之斜角,此正立而言,若對人而立,或斜立背立等等,則不在此例。右手按於腹之右偏,右手按於左手之上,而稍偏右,兩肘往外張。兩肘所以外張者,因穿蟒必有玉帶,若兩肘靠身,則與玉帶相連,便顯身體無姿式,且不美觀矣。若武戲披蟒,則右手恆須端帶,兩腿緊靠,一足尖靠於他足心,萬不可兩足平立也。

 

 穿帔:身體又可稍偏,與戲臺約成二十餘度之斜角,兩手仍如穿蟒但稍往下,且兩肘稍斂,有時可用足跟將裙子往後䠀起,或用足尖往前䠀起,以顯姿式有波紋,其所以如此者,因帔下垂較直,若裙子亦直便顯太直,故用足將裙子或前或後支出去,姿式方覺不平。

 

 穿褶子:則身之方向與穿帔同,惟兩肘又須緊抱,且兩手稍往上,兩足則一前一後,亦須緊靠,有時可用後邊之足跟將裙子稍為支起方為美觀。

 睡時坐於椅上,如身前有桌,則身體稍往前僕,頭微低,以一肘置桌上,即用手指支頤,其他手則按腹際,身稍斜,兩腿緊靠,兩足一稍前一稍後,如身前無桌,則身體往左或右稍靠,仍用一手支頤,他手稍託支頤之肘,其餘身段與有桌者同。

 不許直望,必須頭稍低,臉稍偏,眼皮一抬,以作望式。望時以手撩袖,高舉過頭,他手按於腰際,稍往後偏,手背朝裡,腰稍扭稍彎,並須踏步,如舉右手,則踏右足,舉左手,則踏左足。

指式


 說見第一章不再贅。(指式姿勢最多,餘於《國劇身段譜》中已詳論之,可參看。今只舉一種如下,比如,用右手往左指之式,須先將右手提於胸際,手心向下,由左往上一繞,約與鼻齊,再往右繞,去身體約一尺遠,然後再往左方算指定。指定之手,約在腰際之左,眼神亦須隨手而轉。如系旦腳,則踏步亦須與指合拍。按手指何以必須如此一繞耶?一為曲線美觀,二為交代鑼鼓,三為避寫實也。)

 頭稍低稍歪,一手中指輕按鬢際,肘則緊靠腰間,他手輕託按頰手之肘,眼皮微微上翻,兩腿緊靠。以上系穿帶水袖衣服者,如不帶水袖,則按頰手之肘,可稍往外張,他手手背按於腰際,肘亦外張,腰稍彎,腿稍曲,足要踏步。

 頭往旁邊一扭,以袖一遮,惟胳膊不許橫,他手則按於腰際,腿亦緊靠。以上系穿帶水袖之衣服者,如無水袖,則遮蓋之胳膊須橫,他手可往後背於腰際。

 

 以上系手中無物,只全身之姿式,不過略舉數種,其餘笑、哭、怒、愁等,亦皆有規定,不必再事覼縷矣。

 託物如託茶盤、香盤等等,大致須用左手,以大指按盤邊,小指微翹,以其餘三指託之。中指猶須吃力,手腕須往後翻,盤子去臉約一尺餘高,約與額平,右手按於腰之左邊,惟須稍微靠下,因左手既橫,右手須較直也,若穿無水袖之衣服,則右手可叉於腰際,手心須朝外,而託盤之手則須稍微靠前,身往前僕,下頦約與左手腕成一平行線,立時亦須踏步。


 提式如籃子、包裹等物,恆用之,亦多用左手,手式之遠近前後,與託物大致相同,惟須較低,以中指託籃繫,大指尖稍按之,手高約與乳齊,右手亦按於腹之左偏,仍須稍微靠下,身亦往前僕,一足可稍往前,以便他足跟將裙子支起,如穿無水袖之衣服,則右手可叉於腰際,肘稍外張,而提籃之手,則須稍微合攏,以成兩膊一直一橫之式。


 搬物之時頗不多,只搬椅子數種而已,搬時椅須外偏,將身子之正面讓出,椅面與腰平或稍高,切不可太低,尤不可在正面搬之。


 抱物約分兩種,一為單抱,如抱令箭或刀槍等是也;一為雙抱,即文字所謂「捧」,如食盒、妝盒等是也。單抱皆用左手,握刀槍柄頭,手心由裡往後往外翻去,以指之節按於腰,肩膀須圓,右手若持鞭,則須高舉過頂,鞭頭微斜,不要太直,或平舉於前,高於胸齊亦可。

 雙抱曰捧,兩手捧物,亦須將該物置於腰際之左邊,左手持物之外邊,右手持物之裡邊,要將身體之前面全部讓出,身子往前稍僕,並稍往左歪,以顯物重之勢。

 

 以上系關於手中持物者,亦只舉數種,餘可類推矣。

相關焦點

  • 《鳳還巢》的表演與身段譜口訣
    自從向錢寶森老師學習身段譜口訣,表演基本功「旦角雲手」等,才初開茅塞,對梅、於等前輩們的表演藝術能夠領會精神,看戲也能夠辨別精粗美惡。本文用錢氏身段譜口訣,表演基本功「旦角雲手」來對照梅蘭芳的表演藝術,這是我的一點粗淺探索,希讀者指正。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經過其長期的舞臺實踐,旦行「花衫」行當得以完成,並創立了「梅派」藝術。 《鳳還巢》梅蘭芳飾程雪娥       梅蘭芳對京劇旦行藝術的改革是全面而系統的,第一,他在舞臺表演中注重劇情的表達,尤其強調塑造人物。
  • 回眸一笑百媚生——梅蘭芳登峰造極的表演藝術
    作為「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先生的每一齣戲、每一個角色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和風韻,他創立的「梅派」表演藝術體系更是獨樹一幟、博大精深,成為一個時代的巔峰。獨特的表演身段獨特的表演身段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動作莫過於「臥魚
  • 瞻仰梅蘭芳紀念館
    所居護國寺賓館距梅蘭芳紀念館很近,曾去瞻仰。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 名人系列故事——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出生於北京城內一個京劇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1901年,7歲的梅蘭芳開始學戲。1912年,18歲的梅蘭芳隨京劇大師王鳳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梅蘭芳屢次拜各大名師學藝,戲路很寬,精通青衣、花旦、刀馬旦等旦行表演藝術,還掌握了生行等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經過充分挖掘和潛心鑽研,逐漸形成了藝術上自己的流派——梅派。1921年組建「崇林社」時,他已和京劇大師楊小樓齊名。同時,「梅派」藝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梅蘭芳的「舞」出神入化,形態逼真,在演《長恨歌》時,他的」舞「戲就是全劇的高潮。
  • 梅蘭芳《小楷心經》及書法欣賞
    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 梅蘭芳《霸王別姬》劇照 除了舞臺表演之外,他愛好十分廣泛,特別值得一提的他在書畫等多方面的造詣,讓他不僅僅是一位京劇大師。
  • 梅蘭芳的師父——「老夫子"陳德霖
    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京劇演員。 陳德霖,人稱「老夫子」。1930年去世,享年69歲。誕辰:1862年10月27日,同治元年(壬戌)九月初五日,巳時;逝世:1930年7月27日,農曆庚午年閏六月初二日。享年69歲。
  • 他是他……那些京劇舞臺之外的「梅蘭芳」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以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演細膩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是國粹京劇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 梅蘭芳:楊小樓究竟好在哪?
    我心目中的譚鑫培、楊小樓這二位大師,是對我影響最深最大的,雖然我是旦行,他們是生行,可是我從他們二位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最重要。有一次人民代表載濤先生和我說:「我的《安天會》也是跟張先生學的,小樓剛演這齣戲時便一手一式和我學的一樣,幾年之後人家化開了就不一樣了,譬如頭場【醉花陰】『前呼後擁威風好,擺頭踏,聲名不小,穿一件蟒羅袍,戴一頂金唐帽,玉帶圍腰……』這幾句都是走著的身段。『玉帶圍腰』,這一句是端著玉帶先左後右換腳,向左右兩望。
  • 梅蘭芳談杜麗娘
    兩人手中的扇子,就是在柔軟之中表現明快的重要點綴,在「那牡丹雖好」一句的身段裡,杜麗娘也是用摺扇拍兩下手心,微露出一點感慨。到了尾聲「觀之不足由他遣,便嘗遍了十二亭臺也枉然」,這種感慨就此較更深一層,使情緒貫串到「驚夢」的環境。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蘭芳有愛好畫國畫,並且受業多師,在繪畫圈交際甚廣,這對「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詳了。
  • 梅蘭芳談《貴妃醉酒》:「表演不能做過了頭,走上淫蕩的路子」
    其實臺上各行角色的身段,都離不開生活的現實,只要做得好看合理,相互間都能吸收和運用的。所以我總勸我的學生要多看戲,不要旦行只看旦角,什麼戲都要看,就是這個用意。「從出場到進亭入座為止,未醉前的身段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按)演員在臺上入座的規矩,坐外場(桌子的外邊)是右轉身,坐內場(桌子的裡邊)是左轉身。
  • 追憶梅蘭芳:高山仰止,芳華絕代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 梅花多傲骨,蘭草自幽芳。梅 / 蘭 / 芳,三個字一出來,便鋪開了一張絕美的畫卷。二十世紀初,梅蘭芳的江湖地位堪稱國際巨星,直接碾壓現在的各種流量明星、超級網紅、新晉小花。
  • 梅蘭芳談《宇宙鋒》
    要不看底下『從蔣幹盜書演到打蓋為止』的幾行小注,簡直是莫明其妙的。梅蘭芳之《宇宙鋒》 「我的倒第二,《宇宙鋒》下面,也注著『帶《金殿》』三個字。這在北京的戲單上,很少有這樣注的。上海的戲單,不但這齣戲加小注,有的貼《捉放》,註上『帶《宿店》』。《武家坡》註上『帶《回窯》』。大概是也有人不帶《金殿》《宿店》《回窯》唱的原故。
  • 梅蘭芳的《虹霓關》
    其後課餘及公餘不斷研習,對京劇表演及理論均有卓越體認。作者在此文中對於梅蘭芳先生《虹霓關》一劇的回憶及評論,頗有參考價值,讀來如臨其境,令人嚮往。 《虹霓關》一名《替夫報仇》,這齣戲劇情很簡單,是敘述隋朝大將辛文禮鎮守虹霓關,瓦崗寨上的眾英豪時來討戰。辛因夜夢不祥不欲迎敵出戰,夫人東方氏鼓勵其出戰,並發誓如忘了夫妻恩情,三尺青鋒一命身亡。
  • 【連載】曲未終人已遠:梅蘭芳家族(三十九)
    梅蘭芳一上場,全場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然後就靜下來看梅蘭芳演唱。梅蘭芳優美的扮相和演唱、形象傳神的身段姿態,深深吸引了很多第一次看京劇的美國觀眾,柳迎春進窯這場演完,觀眾鼓掌,「叫簾」五次。接著是朱桂芳和劉連榮合演的《青石山》,兩個人的對打,特別是朱桂芳耍大刀下場,很受歡迎,美國人稱為「大刀舞」,叫簾三次。第三出梅蘭芳的舞劍,雖然只有五分鐘,觀眾卻感到非常新鮮,叫簾五次。
  • 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表演的精緻細密層次解析
    在舞臺上,梅蘭芳的智慧體現在用一種精密度非常高的、區分度非常大的表演,演出了非常嚴謹、瞬息萬變的層次感。這種層次感能抓住眼球,讓觀眾始終追著梅蘭芳的表演。這是一個動態的連貫,在連貫中一直在進行前後呼應的過程,每一個動作都和前後的動作既是區別的,又互相呼應,每一個動作、神情、語氣都是對前面表演的承繼,也是為後面表演的鋪墊。這就像波浪的傳遞一樣,一波一波地遞過去,氣韻貫通,又如同寫文章的文氣,流動的一口氣在盤旋,觀眾的注意力就是這麼被吸引的。《鳳還巢》的「偷覷」這段戲很難演,卻很精彩,也很見功力。
  • 《鳳還巢》—— 梅蘭芳的反思與回歸
    梅蘭芳的新編戲,最受觀眾歡迎,演出頻次最高的恐怕就數《霸王別姬》和《鳳還巢》了。《別姬》是早期的代表作,《鳳還巢》則是在訪美之前創排的。從技術角度說,《鳳還巢》是一出內行所謂的「歇工戲」。梅先生在戲裡的「活兒」並不繁重,「三看」展示身段表情,再有就是四段唱工:「窺婿」的慢板,「騙娶」的四句南梆子,「避難」的大段西皮快三眼轉原板、流水以及「洞房」與小生的對口。
  • 那年今日 其實,梅蘭芳才是最懂女人之美的男人
    梅蘭芳以其爐火純青的表演塑造了一個舞臺新形象,女子的英帥之美淋淋盡致。 劇中程雪娥偷覷穆居易時,那回眸一笑、那含情脈脈的眼神,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配合上輕盈柔美的身段,把劇中人物的心情和形象,鮮明生動地顯示出來,再加上流暢的唱腔,充分體現了梅派藝術表演「神」、「味」、「美」的特色。 《霸王別姬》的虞姬 秦末,楚漢相爭,  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誆項羽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