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曲未終人已遠:梅蘭芳家族(三十九)

2021-03-05 西單音像店

新到光碟

王立軍譚派老生精選唱段  

單價:65.00元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八 蜚聲海外

赴美演出

1929年秋,梅蘭芳開始做赴美國訪問的準備:齊如山改寫了《中國劇之組織》,編寫了《梅蘭芳的歷史》;徐蘭沅、劉天華、汪頤年等合作編印《梅蘭芳歌曲譜》;編印戲劇說明書,繪製戲劇圖案,確定劇目。

劇目雖然定了,但是每場演出的劇目串換、時間安排,齊如山感到頗費腦筋。他去請教張伯苓的弟弟、早年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既熟悉中國京劇又熟悉西方戲劇的南開大學教授張彭春。張彭春果然語出驚人,他說:「《刺虎》(全名《費貞娥刺虎》)這齣戲非演不可,因為他不但是演明代的興亡,並且貞娥臉上的神氣,變化極多,就是不懂話的人看了,也極容易明了。」(1)

談到演出時間問題,張彭春認為:「恐怕每晚得有四出才好,為的是變化觀眾的眼光,使他們不至於感到厭倦。可是戲碼一多,時候太久了,怎麼好呢?能不能把梅君的各種舞抽出來,單演一場?那樣時間不過幾分鐘,觀眾的精神,就覺得活動多了。」(2)

齊如山感到張彭春頗有見地,於是把這些劇目中梅蘭芳的各種舞蹈,又抽出來編排了一次。他又聽取梁社乾的意見,加了一出能演踩蹺功的《辛安驛》。

1930年1月,梅劇團一行二十餘人從上海乘英國加拿大皇后號輪船出發,經日本、加拿大到美國西雅圖。

梅蘭芳劇團的首場演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在公使館舉行梅劇團演出招待會,梅蘭芳在招待會上演出了《千金一笑》(即《晴雯撕扇》),朱桂芳、劉連榮、王少亭演出了《青石山》。

    正巧張彭春應美國某大學邀請赴美國講學,也應邀觀戲。他到後臺來看梅蘭芳,梅蘭芳忙問:「今天的戲,美國人看得懂嗎?」張彭春答:「不懂,因為外國沒有端陽節,晴雯為什麼要撕扇子,他們更弄不清楚。」梅蘭芳緊握住張彭春的手說:「張先生照您的說法要另選劇目,請您幫忙代我重新組織安排一下。」張彭春說:「我願意幫忙,但講學若延期,必須得家兄伯苓的同意。」(3)

梅蘭芳立刻打電報給張伯苓,張伯苓很快復電同意。梅蘭芳便請張彭春擔任劇團總導演,這是梅蘭芳劇團第一次建立導演制,也是懂得戲曲的話劇行家第一次做京劇導演。在商議劇目安排的會上,張彭春談了自己的看法:「外國人對中國戲的要求,希望看到傳統的東西,因此必須選擇他們能夠理解的故事。中國戲的表演手段唱、做、念、打,這些都是為劇情服務的,外國人雖不懂中國語言,如表情動作做得好,可以使他們了解劇情,每次演出劇目要多樣化,如同一桌菜餚,具備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勝。我主張以傳統戲為主,武打古裝戲作為片段,服裝化妝要搭配。帔、褶、蟒、靠、彩鞋、厚底靴、長鬍子、淨臉、花臉、大頭、貼片等,要注意色彩圖案的調和。」(4)

考慮到演出時間不宜過長,梅蘭芳每場戲主演四出戲中的三出,當中隔著幕間音樂、休息、叫簾(觀眾請演員再開幕露面)、梅蘭芳換裝等因素,張彭春、齊如山和梅蘭芳共同商量,每場戲演四個劇目,規定兩小時,把報幕、演出、叫簾、休息的時間安排好,並選定了三組劇目:

第一組:《汾河灣》、《青石山》、「劍舞」(《紅線盜盒》片段)、《刺虎》。

第二組:《貴妃醉酒》、《蘆花蕩》、「羽舞」(《西施》片段)、《打漁殺家》。

第三組:《汾河灣》、《青石山》、《別姬》(只演《巡營》一折)、「杯盤舞」(《麻姑獻壽》片段)。

為了保證演出時間準確,梅蘭芳劇團反覆排練,張彭春看著手錶計算鐘點,《汾河灣》規定27分鐘,《青石山》9分鐘,《紅線盜盒》舞劍5分鐘,《刺虎》31分鐘。琴師徐蘭沅後來曾對許姬傳說:「《汾河灣》裡薛仁貴在窯外的大段唱工全刪,只唱兩句散板就進窯;《刺虎》裡費貞娥的主曲[滾繡球]也刪去,其他唱詞和身段也精簡,演出時間的準確使美國人感到非常驚訝;梅劇團在美國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檀香山演了一百場戲,沒有唱過一句慢板。」(5)

2月16日晚,梅劇團在紐約進行首場演出,地點在百老匯第四十九街劇院。九點整,身穿禮服的張彭春走到舞臺中間,向觀眾介紹中國京劇的特點,梅劇團在美國邀請的華僑楊秀(6)女士用流暢的英語報幕,她首先介紹《汾河灣》的劇情:「薛仁貴因為一隻鞋,就懷疑妻子柳氏品行不端。柳氏知道鞋子是兒子的,就藉機氣他,後來說明情由,薛仁貴再三賠禮,柳氏不理,後來到適當時候,才趕緊笑臉相迎,夫妻和好。」(7)

觀眾聽了,覺得這戲的情節挺有意思,就議論起來。梅蘭芳一上場,全場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然後就靜下來看梅蘭芳演唱。梅蘭芳優美的扮相和演唱、形象傳神的身段姿態,深深吸引了很多第一次看京劇的美國觀眾,柳迎春進窯這場演完,觀眾鼓掌,「叫簾」五次。接著是朱桂芳和劉連榮合演的《青石山》,兩個人的對打,特別是朱桂芳耍大刀下場,很受歡迎,美國人稱為「大刀舞」,叫簾三次。第三出梅蘭芳的舞劍,雖然只有五分鐘,觀眾卻感到非常新鮮,叫簾五次。最後一出《刺虎》,梅蘭芳更以他豐富的表情演出費貞娥複雜的心態,完全徵服了美國觀眾,叫簾竟達十五次之多。

    梅劇團在紐約的首場演出是成功的,儘管絕大多數美國人聽不懂演員唱的是什麼,但他們從梅蘭芳等演員生動形象的表演中,能夠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並為之吸引,能夠通過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欣賞東方文化藝術的經典之作,感受她特殊的藝術魅力。

第二天紐約報紙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評論家吉爾伯特·賽爾迪斯(Gilbert Seldes)看過首場的演出,他認為美國觀眾能夠欣賞到的,是梅蘭芳無與倫比的精湛的演藝。他說:

這位演員特殊的體質,他對身軀絕對有把握的掌握和控制能力,他那對異常敏感的眼睛和一雙靈巧的手,他那完整的表演特色,和他那一直深入角色的情緒。儘管樣樣似乎都是陌生的,其中一樣至少是陌生的,因為它在我們國內不常見,那就是藝術上的端莊正派。儘管你對他的劇情和表演了解不多,可是你會覺得梅先生在表演上從來沒有降低要求,從來沒有不適當地加以渲染,或者捨棄他為自己所制定的高標準。(8)

梅劇團演出兩周後,改到紐約國家戲院,演職員看到十幾天來演出效果不錯,美國觀眾對京劇挺感興趣,都卯足了勁,保證每場的演出質量。雖然能正式登臺的演員只有梅蘭芳、王少亭、劉連榮、朱桂芳、姚玉芙、李斐叔六個人,樂隊有徐蘭沅、孫慧亭、馬寶明、霍文元、馬寶柱、何增福、羅文田、唐錫光八個人,化妝師韓佩亭,服裝李德順、雷俊,但全團配合得非常好,如徐蘭沅在《打漁殺家》中兼演教師爺,韓佩亭等常常跑龍套。

每逢散戲,觀眾都來到後臺談他們看京劇的感受。這個說:「《汾河灣》最好,近情近理,人人能懂!」那個說:「《舞劍》的姿勢最好看!」「中國劇的高雅,實與希臘古劇相同。」「中國戲的規矩真妙,比方演到相當的時間,我們覺得這時似乎應該唱了,果然臺上就起了唱工,真令人看著舒服。」(9)

演出之餘,紐約各界人士和華僑熱情歡迎梅蘭芳。紐約美術界、音樂界都舉行茶話會,讚揚梅蘭芳溝通了中美文化藝術。紐約交際界的沃佛蘭女士很喜歡梅蘭芳的戲,三周內看了十六次,梅劇團離開紐約前幾天,她邀請梅蘭芳到她家吃飯,為了紀念梅蘭芳赴美演出,她得知中國的這位藝術大師那年正是36歲,便買了36株梅樹,請梅蘭芳破土,種在別墅的園子裡,並取名「梅蘭芳花園」。紐約一家大花廠,也把試製成的一種新花叫「梅蘭芳花」,並請梅蘭芳站在花旁照了一張相,幾天後舉辦花展,廠家把梅蘭芳的照片和花擺在一起,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梅蘭芳劇團還受到紐約僑胞的熱烈歡迎,劇團一到紐約,當地公立華僑學校的學生唱起新編的「歡迎梅蘭芳歌」。劇團演出期間,僑胞和中國留學生主動幫忙,有的在後臺跑龍套;有的去各處聯繫接頭,並代為翻譯;有的幫助購買零用東西。梅蘭芳參加了紐約梅氏公所一次二百多人的歡迎會,會長充滿感情地發言:「中國與外國發生交往這些年,彼此來往的人很多;可是中國人到外國宣傳文化的,這卻是第一次。不料第一次就是我們的同宗,這於我們梅家的同胞,有多麼大的光彩啊!既是畹華給我們添了許多光彩榮幸……倘若畹華有用著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熱誠地幫助他,這不但是幫梅姓全體,因為畹華成功,於我們全體都極有光榮,並且是幫助我們中國。」(10)發言博得全場長時間的掌聲。

美國著名戲劇評論家斯達克·楊(stakYoung)在梅劇團離開紐約前,和梅蘭芳談了四個小時。斯達克·楊說:「看了你的做工表情,我聯想到古書裡談到的希臘的古老戲劇,因為沒有看過這種表演,難以捉摸它的組織和形式,從你的演出裡,許多疑問得到解答,使我喜出望外。」(11)

他又對演出的劇目提出了具體的看法:

《刺虎》裡費貞娥的自刎身段非常好看,自刎後與一隻虎同躺在臺上的距離、方向、樣式都有研究,含有美學觀點,看了幾次《刺虎》,覺得第一次貞娥自刎的身段比後來的好看;《汾河灣》柳迎春二次出場用帚掃簸箕裡的土迷薛仁貴的眼睛的身段,非常好看。但第一次只掃一下,以後有掃兩三下的,其實據我看掃一下就夠了,中國戲是寫意的。中國有句名言:「畫龍點睛」最能說明問題。(12)

不久,斯達克·楊在《戲劇藝術月刊》上發表了《梅蘭芳》一文,對梅蘭芳在京劇舞臺上藝術性地再現中國古代婦女形象的精湛表演,給予高度的評價:

梅蘭芳並沒有企圖摹仿女子,他旨在發現和再創造婦女的動作、情感的節奏、優雅、意志的力量、魅力、活潑或溫柔的某些本質上的特徵,而從這些方面來扮演一個人物,穩妥地富有女性的特徵,而以舞蹈方式再現,詩意盎然。(13)

梅劇團離開紐約,又先後在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檀香山等城市訪問演出。

5月12日,梅劇團到達洛杉磯,市政府代表、各國領事與中國華僑前來迎接,美國著名電影演員範朋克夫人瑪麗·璧克福也派來了代表和攝影隊在車站等候。梅蘭芳到市政府拜訪了市長,然後和齊如山坐上瑪麗·璧克福配備的汽車,前往「範福別墅」。為了讓梅蘭芳更好地休息,瑪麗·璧克福讓梅蘭芳、齊如山住進別墅,她臨時遷入自己的另一處住宅。在這期間,梅蘭芳參觀了範朋克夫婦合辦的聯藝公司和新發明的錄音設備,還觀摩瑪麗·璧克福拍攝影片,梅蘭芳也請瑪麗·璧克福到劇場看京戲。梅劇團離開洛杉磯前兩天,範朋克從英國回來,他教梅蘭芳打高爾夫球,還特地舉行一次茶會,梅蘭芳啟程去檀香山那天,範克朋夫婦到碼頭歡送,兩人相約以後北平再見。(14)

在洛杉磯的歡迎酒會上,經友人介紹,梅蘭芳結識了美國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當他驚喜地和卓別林握手時,卓別林高興地說:「我早就聽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稱幸會。啊!想不到你這麼年輕。」梅蘭芳也很高興,但他總無法把電影屏幕上見過的幽默、滑稽的藝術形象同眼前這位風度翩翩、具有紳士風度的電影大師聯繫起來。

兩個人談得十分投機。梅蘭芳說:「你在無聲電影裡完全依靠手勢和面部表情,細膩地體現內心的活動來表達劇情,而且讓觀眾看得懂,確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啞劇藝術。」卓別林說:「我早年也是舞臺演員,後來才投身電影界的。請你談談京劇藝術中丑角的表演技術好嗎?」梅蘭芳回答:「中國京戲裡丑角的表演也有很高的藝術,可惜這次帶來的劇目當中,這類的角色不多。我的老前輩有一名醜蕭長華先生,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希望你有機會訪問中國時能看到他的表演。」(15)

他們像久別的老朋友一樣,互相交流表演技巧,然後合影留念。

梅蘭芳在美國的訪問演出,受到美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他們認為梅蘭芳是溝通中美文化藝術的使節,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舊金山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等學校特別為梅蘭芳舉行了歡迎會或座談會。

梅劇團在洛杉磯演出時,波摩拿學院院長晏文士召集全體校董教授開會,建議藉此機會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的學位,大家一致贊同,原定於該校6月16日畢業典禮時同時頒發。院長徵求梅蘭芳同意,梅謙遜婉拒。院長誠懇地說:「您這次訪美演出,宣傳東方藝術,聯絡美中人民之間的感情,溝通世界文化,這樣偉大的功績幾十年還沒有過,所以本校才議決把這個榮銜贈給您。您不敢當,誰敢當呢?」(16)梅蘭芳覺得院方盛情難卻,方才同意接受。

幾天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校董教授會議亦決定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學位,授銜典禮那天,正逢該校建校50周年紀念日,整個儀式非常隆重,梅蘭芳和該校五六十名學生接受了博士文憑,三千多人參加了授銜典禮。

    梅劇團在美國訪問演出的最後一個城市檀香山再次受到熱烈的歡迎。按照當地的風俗:凡是歡迎一個人時,都要把一條花繩套在他的脖子上,說聲「Aloha」(幸福的意思),這繩直到回家前不能摘下,否則便是對送花人不敬。梅劇團剛離船上岸,送花繩的人們就擁過來,梅蘭芳的脖子上很快套滿了花繩,擋住了視線,他只好向大家拱手道歉,摘下花繩,可是沒有幾分鐘,花繩又滿了。這樣摘了幾次,又套滿了幾次。當地人說:「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盛況。」(17)註:

(1)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29~30頁。

(2)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30頁。

(3)許姬傳、許源來:《憶藝術大師梅蘭芳》,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2頁。

(4)許姬傳、許源來:《憶藝術大師梅蘭芳》,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頁。

(5)許姬傳、許源來:《憶藝術大師梅蘭芳》,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頁。

(6)梅紹武:《五十年前京劇藝術風靡美國》一文稱楊素,見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頁。

(7)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59~60頁。

(8)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頁。

(9)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137~138頁。

(10)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154~155頁。

(11)許姬傳、許源來:《憶藝術大師梅蘭芳》,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頁。

(12)同上。

(13)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頁。

(14)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101頁。

(15)朱振華、吳迎、梅葆玖:《德藝雙馨:藝術大師梅蘭芳》,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頁。

(16)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頁。

(17)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嶽麓書社1985年版,第121頁。

作者簡介:

    李仲明,1950年生於北京。1980年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後在圖書館、《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工作。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編輯工作。

    譚秀英,1951年生於瀋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編審。2012年就職於國際關係學院,任《國際安全研究》期刊主編。西單音像店地址:西單路口往南一個紅綠燈、宣武門路口往北一個紅燈路邊東側(西單玉龍錦酒店樓內一層)

地鐵1號、4號線西單站:出西南口,南行5分鐘;地鐵2號線宣武門站:出東北口,北行6分鐘。

公交車:22路、102路、105路,109路、70路、83路、604路、特13路西單路口南下車。

聯繫電話:010-66059511

(撥打電話查詢  直接快遞到家)


          

      掃面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添加店主微信 

相關焦點

  • 【連載】曲未終人已遠:梅蘭芳家族(十七)
    三 青衣翹楚輕歌曼舞 「羽衣」承傳的《太真外傳》有《貴妃醉酒》的基礎,梅蘭芳還想排一出以楊玉環為主要人物的戲。1925年春,梅蘭芳把想法告訴友人,準備對清代戲劇家洪昇創作的古典名劇《長生殿》進行改編。該劇的故事來源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和元代戲劇家白樸的《梧桐夜》。經商定,《長生殿》改成一至四本以楊貴妃為中心的《太真外傳》,仍由齊如山執筆撰寫提綱,黃秋嶽、李釋戡等研究、推敲唱詞和念白。劇本吸取了《長生殿》的精華,刪去一些不必要的劇情。
  • 經典譯製片視頻連載 | 《三十九級臺階》(1)兇殺案接二連三
    今天開始連載英國電影《三十九級臺階》,共8段。
  • 梅葆玖藝術紀念短片《掛帥》獲梅蘭芳家族支持
    近日,由優秀青年導演孫立瑄、董偲遇共同執導並攜手梅蘭芳曾孫梅瑋老師監製、知名製片人李筱貝、策劃王靖可共同指導的製作紀念短片《掛帥—紀念梅葆玖》,獲得了梅蘭芳家族的大力支持。紀念短片《掛帥》旨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此影片深刻了解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京劇為何能夠成為"國粹"。
  • 梅蘭芳與馮耿光那段不能提的歷史......
    此言已略含梅子風味矣。餘亦囅然,梅竟無覺,其人真老實也。這裡記錄的梅郎的穿著打扮、神情動作、座間的談話、鳴晦廬主人「驚豔」的感受、「打茶圍」的人與歌郎之間的微妙關係、閻嵐秋兄弟的神態,都可以讓我們想像當時「打茶圍」這一娛樂活動的情景實況。這則記錄也可以說明,當時的梅蘭芳已經是受到迷戀的走紅歌郎。
  • 梅蘭芳:學習繪畫
    在隨王夢白先生學畫時期,梅蘭芳前後又認識了許多名畫家,如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藹士、陳半丁、齊白石等。從與畫家的交往中,梅蘭芳增加了不少繪畫方面的知識。 1924年,梅蘭芳30歲生日,他的這幾位老師就合作了一張畫,送給梅蘭芳作為紀念。這張畫是在梅蘭芳家的書房裡合畫的。
  • 「渣男」梅蘭芳
    為了能不因懷胎十月而無法照料梅蘭芳,王明華不顧眾人勸阻,做出了一個扭轉她今後人生的決定:做絕育手術。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蕁麻疹,奪走了兩個孩子的生命。梅蘭芳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王明華更是一蹶不振。 她想讓梅蘭芳收養一個兒子,但梅蘭芳拒絕了:「我這麼年輕,應該有自己的孩子,怎麼能收養呢?」
  • 坂東玉三郎:梅蘭芳是我的偶像
    在日本,歌舞伎多是家族世襲制,而坂東玉三郎便是歌舞伎屆一個顯貴的稱號。第五代坂東玉三郎的人生經歷頗為傳奇。1950年4月25日,榆原伸一出生於日本歌舞伎世家,自幼對戲劇耳濡目染。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 靳飛:梅蘭芳轟動日本全國,梅蘭芳太漂亮了,日本歌舞伎演員和京劇演員交流以後,大家也覺得梅蘭芳的藝術很好,最後結為非常好的朋友。坂東玉三郎的祖父十三代的守田勘彌那時候就和梅蘭芳交了朋友,而且守田勘彌還向梅蘭芳提出,想去中國演出。
  • 英國超經典喜劇《三十九級臺階》
    由錦輝戲劇出品,著名演員沈磊自導自演21世紀英國超經典喜劇《三十九級臺階》中文版或許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在過去的十年裡曾獲得過驚人的成績。話劇《三十九級臺階》靈感來自於希區柯克1935年的經典電影《三十九級臺階》,而我們僅用4名演員,塑造超過 150個角色,眨眼間的角色轉換、喧囂神秘的倫敦、快節奏的故事推進,100 分鐘的演出讓你忘記呼吸
  • 「胡琴聖手」徐蘭沅寫給梅蘭芳的一封信(附全文)
    展讀這疊清芬,墨香撲面,濃情四溢,我仿佛聽到了曾祖父正在述說著那段塵封的往事……梅蘭芳字畹華,京劇界常以「梅大爺」呼之。徐蘭沅被譽為「胡琴聖手」,是譚鑫培、梅蘭芳的琴師,跟梅蘭芳合作長達28年之久。在藝術上,梅、徐是默契的合作夥伴,在生活中,徐蘭沅是梅蘭芳的姨父,兩家交情甚篤。
  • 澹廠戲語(一):由梅蘭芳想到的四大名旦訪漢
    今日推送之《澹廠戲語(一):由梅蘭芳想到的四大名旦訪漢》錄自《戲劇旬刊》1936年第18期,作者孫澹廠。
  • 人物 梅蘭芳與她們
    梅蘭芳在感情上從來不是個很有主意的人,圍繞他身邊的人太多了,能夠分給至親的時間,也不過佔他生命的極少一部分。他陪孟小冬過了一次春節,已然是孟小冬和他在一起唯一過的年。有一張老照片:梅蘭芳用手指比出一個鵝頭,映在牆壁上,一邊是孟小冬的題字:「你在那裡作什麼啊?」另一邊寫著梅蘭芳的回答:「我在這裡作鵝影呢。」遊戲時的快樂躍躍欲出。在坤旦極少的年代,梅蘭芳與評劇名伶劉喜奎相戀過。
  • 名人系列故事——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出生於北京城內一個京劇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1901年,7歲的梅蘭芳開始學戲。1912年,18歲的梅蘭芳隨京劇大師王鳳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梅蘭芳屢次拜各大名師學藝,戲路很寬,精通青衣、花旦、刀馬旦等旦行表演藝術,還掌握了生行等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經過充分挖掘和潛心鑽研,逐漸形成了藝術上自己的流派——梅派。1921年組建「崇林社」時,他已和京劇大師楊小樓齊名。同時,「梅派」藝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梅蘭芳的「舞」出神入化,形態逼真,在演《長恨歌》時,他的」舞「戲就是全劇的高潮。
  • 步步驚心的三十九級臺階
    步步驚心的三十九級臺階恕我在電影知識方面的淺薄,一直以來都以為這部七十年代拍攝的彩色《三十九級臺階》就是著名的驚悚片導演希區柯克大師的作品,直到最近在補習相關知識後,才知道只有那部黑白的《三十九級臺階》是大師的手筆,而七十年代的這部只是同名而已
  • 小說與電影|《三十九級臺階》
    小說與電影|《三十九級臺階》文|Butterflyaway《三十九級臺階》是一部一百多年前的小說
  • 梅蘭芳和孟小冬的「婚外關係」有沒有真愛?
    最開始時,孟小冬和梅蘭芳在一起合作,也一度引得觀眾樂意和喜愛,就如當初的周杰倫和蔡依林在一起時,我們都是祝福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才藝和外貌相匹配的佳偶。因戲生情的梅蘭芳,對孟小冬也是照顧有加,原本梅蘭芳是想給予孟小冬正妻之名,但梅蘭芳的二太太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願意讓孟小冬進入家門。
  • 梅蘭芳是怎樣走向世界的
    梅蘭芳演出了《御碑亭》,全場客滿,一票難求。梅蘭芳又於1924年再次赴日公演。    美國之行是梅蘭芳走向世界最為重要的一步,為此,他準備了8年。    赴美演出的緣起,來自美國公使芮恩施1921年在一次外交場合的談話。此前,留美同學會在外交部曾請芮恩施看過梅蘭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看後大為讚賞,還曾特地到梅蘭芳家拜訪。
  • 梅蘭芳談杜麗娘
    今日推送《談杜麗娘》錄自《戲劇論叢》1957年第3輯,作者為梅蘭芳,梅蘭芳先生從民國時期起就提倡保存崑曲,湯顯祖的《牡丹亭》則是他一生中最常演、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蘭芳有愛好畫國畫,並且受業多師,在繪畫圈交際甚廣,這對「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詳了。
  • 追憶梅蘭芳:高山仰止,芳華絕代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 梅花多傲骨,蘭草自幽芳。梅 / 蘭 / 芳,三個字一出來,便鋪開了一張絕美的畫卷。二十世紀初,梅蘭芳的江湖地位堪稱國際巨星,直接碾壓現在的各種流量明星、超級網紅、新晉小花。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齊如山有一個統計,梅蘭芳曾接待過六七千位外國友人,而且都是個人行為,說明梅蘭芳當時已經在國外形成影響,這為他後期出訪做了很好的鋪墊。▲梅蘭芳(左六)在北京寓所接待英國駐華公使,陪同人員包括馮耿光等(供圖 / 梅蘭芳紀念館)在梅蘭芳的幾次出訪中,訪美歷時最久,大概持續了半年左右,從美國的東部、中部到西部都進行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