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與馮耿光那段不能提的歷史......

2021-02-07 尋找李少春

一邊學藝,一邊做歌郎

  聽戲、「打茶圍」是晚清京師有閒、有錢人(官員、商人和士人)的主要娛樂方式。在戲園子觀看伶人在臺上表演是聽戲,到伶人家中飲酒、聽歌、閒話,叫做「打茶圍」,從事這一服務的年輕的伶人叫做歌郎。因為伶人的住處叫做堂子,所以「打茶圍」也叫「逛堂子」。在晚清的社會生活中,「打茶圍」曾經是各種娛樂活動中最時尚、最風流的一種,從嘉慶、道光,直到光緒,這一行業都在京師南城發展得如火如荼,它的活力和魅力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


  與所有的社會現象一樣,堂主、歌郎和客人之中,都有自愛的和不自愛的,也確實有歌郎形同娼妓。

  梅蘭芳就出生在這樣的年代,那是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陽曆1894。

  在20世紀初,梅家三代的經歷是人所共知的往事: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除了曾經是名伶,名列「同光十三絕」之外,還是鹹豐年間醇和堂(堂子名稱)著名的歌郎。同治年間,他「脫籍」自己經營堂子——景和堂,成為景和堂主人。梅蘭芳的父親梅肖芬在梅巧玲死後,成為「景和二主人」。

  景和堂也曾經是當時出名的堂子,門下走紅的歌郎不少。

  梅肖芬死後,梅蘭芳由伯父梅雨田撫養,梅雨田開始讓梅蘭芳讀書,後來因為經濟的緣故,把他送到朱小芬的雲和堂為私寓(堂子)子弟,一方面學藝一方面做歌郎。

  雖然雲和堂主人朱小芬是梅蘭芳的姐夫,但是,梅蘭芳進入雲和堂還是履行了「典」「質」的手續——親戚歸親戚,買賣是買賣,是舊時商界的規矩。

  在祖父梅巧玲、父親梅肖芬之後,梅蘭芳是梅家的第三代歌郎,他以與生俱來的、對於任何事情都是盡心盡力的態度,步入了梨園行臺上和臺下的職業,一邊用心地學藝,一邊用心地做歌郎。

  光緒三十年(1904)梅蘭芳11歲的時候,他在廣和樓第一次上臺演出《鵲橋密誓》中的織女,自言「一邊唱著,心裡感到非常興奮」。在14歲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在喜連成附學,參加上臺演練折子戲。

  有記錄說是,1904年的最後一次「菊榜」(排列歌郎色藝和服務優劣的名次):王蕙芳(梅蘭芳的表兄)狀元,朱幼芬(梅蘭芳的姐夫朱小芬的弟弟)榜眼,梅蘭芳名列第七(一說名列探花)。鳴晦廬主人的《聞歌述憶》中,也記錄了羅癭公、馬炯之與鳴晦廬主人一起,召請梅郎到萬福居侑酒的過程:

……予以是日招梅,薰沐而往。薰沐非原(原非?)恭畏,第恐見憎美人,特加飾耳。乃梅郎竟翩然依人而至。乳燕嬌輕,群加憐惜。甫入微笑,瓠犀稍隱,初未大展,蓋其齒本近唇,差裡也。著青摹本細花袷衣,背心亦作青色,青帽絨頂,雙足深藏未露。坐定命餐,要糖炙蘋果,又要炮雞丁、陳子羹等菜。櫻口輕含,異常妙嫵。

飯畢,餘思將何以慰之?遂得一事,乃取餘眼鏡,俯以近其身,輕聲曰:「你試之,予目近(近視)也。」梅郎淺笑離座,持之甚謹,略一加目,即捧還予手。曰:「喲,真暈吶,我可帶(戴)不得,您眼可真近吶。」時鳳卿之子同蒞,亦欲索觀,予竟與之。梅郎向雛鳳曰:「你可別給人家摔啦,你怎麼還是這麼淘氣!」言畢,不知何由,而竟微赧。餘於是知其善感矣。餘嘗研考髫年心理,悟人群豔其色,亦未嘗不自惜其妍……復飲於福興居,仍為癭公主人,炯之(馬炯之)亦臨。時寒雲(袁世凱的二子袁克文)方映歷代帝王畫像,予因密邇,常往觀之。席間,炯(馬炯之)復談及。梅郎曰:「聞后妃面上嵌珠,真怪呵!怎麼會按得上呢?炯之,我到要去瞧瞧,二爺(指袁克文)亦熟,他總肯吧!」馬(馬炯之)曰:「把(巴?)不得你去,會不肯?」此言已略含梅子風味矣。餘亦囅然,梅竟無覺,其人真老實也。

這裡記錄的梅郎的穿著打扮、神情動作、座間的談話、鳴晦廬主人「驚豔」的感受、「打茶圍」的人與歌郎之間的微妙關係、閻嵐秋兄弟的神態,都可以讓我們想像當時「打茶圍」這一娛樂活動的情景實況。

這則記錄也可以說明,當時的梅蘭芳已經是受到迷戀的走紅歌郎。

梅蘭芳14歲(1907年)時,在侑酒的過程中,結識了馮耿光(馮國璋為總統時任命的中國銀行總裁),也結識了一大批官員和名流。波多野乾一在《京劇二百年歷史》中說是:「京僚文博彥,出鉅金為梅蘭芳脫籍。」如果這則記錄屬實,文博彥應當也是梅蘭芳做歌郎時候喜歡他的京中官僚,那麼梅蘭芳應該感謝文博彥,有文博彥為他付「鉅金」讓他提前出籍,梅蘭芳才有可能在契約到期之前離開堂子專心於臺上演戲。

當時歌郎成功的標誌是:有「老鬥」彼此鍾情;有人肯為他出錢讓他提前「出籍」獲得自由;有人願意為他購置房產、打理婚事;而且平時還有很多的崇拜者追隨左右……梅蘭芳作為歌郎不僅可以算是「成功」,而且他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可以把起初仰慕他的色藝的觀眾和崇拜者,慢慢地變成終其一生的朋友。

梅蘭芳與馮耿光

穆辰公的《伶史》中說:「諸名流以其為巧玲孫,特垂青焉,幼薇(馮耿光)尤重蘭芳。為營住宅,卜居於蘆草園。幼薇性固豪,揮金如土。蘭芳以初起,凡百設施,皆賴以維持。而幼薇亦以其貧,資其所用,略無吝惜,以故蘭芳益德之……」如果用當時娛樂業的「行話」來說,馮耿光是梅蘭芳的「老鬥」——逛堂子的客人喜歡某一歌郎,而且捨得為他花錢,二人長期交往,關係非同一般,這位客人就成為歌郎的「老鬥」;如果用宿命的說法,他是梅蘭芳生命中的「貴人」,他們的交情繼續了幾十年。馮耿光幫助梅蘭芳四十餘年如一日,為他出力花錢毫不吝惜的事情數不勝數,其中有兩件最能表現他們之間非同尋常的關係:一次是在1915-1919年,為了維護梅蘭芳的名譽,馮耿光滅了兩家報紙;一次是在1929年,他利用銀行總裁的身份之便,為梅蘭芳籌措十萬元資助他前往美國演出。

第一件事發生的起因是,京師《國華報》記者穆辰公1915年在《國華報》上連載小說《梅蘭芳》,從梅蘭芳幼年從業寫起,到赴日本演出終止,重點是寫梅蘭芳從髫年起始做歌郎走紅的過程,其中有很大的篇幅談到梅蘭芳作為歌郎從事「打茶圍」生意的生活景況,主要的內容有:他與眾多的官宦名流文人雅士之間屬於商業往來的陪酒、陪聊、陪笑生涯,與世家子弟郭三相的同性相戀,與召南、謝素生、羅癭公、易實甫、樊樊山諸位官宦名士懾於錢和勢的親密無間,和「老鬥」馮耿光與眾不同的關係,馮耿光鍾情於梅蘭芳並把他視為己有的景況……

由於小說《梅蘭芳》的紀實性,並且涉及了有權有勢的社會要人馮耿光(馮耿光字幼偉,書中「馬幼偉」即指馮耿光),所以在刊出之後,在讀者之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接著,連載《梅蘭芳》的《國華報》和《群強報》相繼被勒令停刊。

穆辰公於第二年(1916)離開京師,兩年之後才在奉天(瀋陽)日本人所辦的中文報紙《盛京時報》安頓下來,為了給讀者一個交代,也為了心頭的不平和怨憤,穆辰公完成了15回本的紀實性小說《梅蘭芳》在1919年出版,印刷所是盛京時報社,印刷者是小林喜正。

穆辰公對於兩報被勒令停刊自然是心存怨憤,所以,《盛京時報》印行單行本《梅蘭芳》,對於穆辰公和他的支持者來說,真成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可是,小說出版之後,馮耿光「悉數收購而焚之。」

馮耿光把事情做得很是徹底,看來《盛京時報》也沒有再頂風重印。現在,《梅蘭芳》這本書在日本尚存,而在國內幾乎絕跡。從馮耿光的立場來看,誰敢登載「詆毀」梅蘭芳的小說,就讓它「停刊」,誰敢出版「詆毀」梅蘭芳的小說,就把它們買來銷毀,事情也算是做得乾淨漂亮。馮耿光相信,只要誰都不許提,不許說,這段「歷史」終究會被遺忘,就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梅蘭芳對於馮耿光終生感激不盡,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他這樣敘述:「在我十四歲那年,就遇見了他。他是一個熱誠爽朗的人,尤其對我的幫助,是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的。他不斷地教育我、督促我、鼓勵我、支持我,直到今天還是這樣,可以說是四十餘年如一日的。所以我在一生的事業中受他的影響很大,得他的幫助也最多……」梅蘭芳的敘述凸出了他和馮耿光之間朋友關係「純潔」的一面,卻隱蔽了歌郎和「老鬥」之間關係的另一面。

相關焦點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在時代的浪潮下,一代名伶梅蘭芳,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逆勢而上,以一己之力肩負起傳播民族文化的使命,而他的名字也深深地鐫刻在歷史的巨石之上。本期,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做客《人民藝術家》,將帶領大家走進伶界大王梅蘭芳的京劇人生。
  • 「渣男」梅蘭芳
    那時,梅蘭芳還未大紅大紫,梅家也並不富裕,王明華勤儉持家,把梅家打理的井井有條。 她還給梅蘭芳生了一兒一女,取名大永和五十。 彼時的王明華不滿足於賢妻這一重身份,她還身兼丈夫的「造型師」和「經紀人」,女扮男裝出入戲臺,幫梅蘭芳化妝,設計髮型和服裝。梅蘭芳到外地演出,她也親自跟隨,形影不離。
  • 梅蘭芳紀念館匾額上幾個字頗有來歷,小小的四合院還藏不少講究
    參觀前,要做到有備而來,在家做足「功課」,詳查資料:了解博物館歷史及藝術家生平,知曉核心展品、展品來源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參觀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時間中合理安排行程,還可以在參觀前初步思考,以便參觀時深入觀察。參觀不能僅是面對真跡展品看介紹、聽講解,這樣可能會錯過細賞珍品的機會。
  • 梅蘭芳,一生孤獨,梨園風雨也痴狂,為京劇而生,為京劇而活!
    時間的長河裡,一位男子能將旦角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能在星光璀璨的中國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想來也是不容易的。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在璀璨耀眼的舞臺上體會著不同的人生故事,可是現實中的他,卻也難逃命中注定的坎坷情感路。
  • 福芝芳成為人生最大贏家,陪伴梅蘭芳四十載,背後多虧了她
    福芝芳的勝算如下:首先,那句「梅蘭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是座兒的」,她就把梅蘭芳的事業放在了首位。其次,她為梅蘭芳生下9個兒女,為梅家開枝散葉。最重要的是,福芝芳還有堅強的後盾——母親福氏。「福中堂」自然知道女兒和梅蘭芳走得近,但她也得知,梅蘭芳的妻子王明華不能再生育了,一雙兒女又早逝。
  • 【人物】民國大家之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2019年9月25日,梅蘭芳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早年經歷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座京劇世家的舊居。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
  • 名人系列故事——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出生於北京城內一個京劇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1901年,7歲的梅蘭芳開始學戲。1912年,18歲的梅蘭芳隨京劇大師王鳳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梅蘭芳的京劇唱腔,從樸素的」情「過渡到華麗的」文「,努力使唱詞文字典雅絢麗,並在曲調上引入了崑曲,加以變通,形成了他獨有的唱腔特點。1936年梅蘭芳通過學習,掌握了如何用氣、換氣、提氣、偷氣等功夫。他對」氣「的理解和運用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梅蘭芳經過譚鑫培和楊小樓兩位前輩的指點,加之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
  • 許錦文:梅蘭芳孟小冬初演「遊龍戲鳳」
    一批梅黨包括馮六爺(耿光)在內,見眾人如此,盛情難卻,同時也認為總不能每次都唱《坐宮》,也就順著眾意,懇請梅孟二位賞臉。誰知這二位都二話沒說,洗臉化妝,粉墨登場。      《遊龍戲鳳》又名《梅龍鎮》。故事出於《正德遊龍寶卷》。說的是明朝武宗朱厚照(即正德皇帝)微服出京巡視,遊至大同梅龍鎮,住李龍客店。
  • 《蘇三起解》蘇三離了洪洞縣-梅蘭芳(附帶唱詞注音)
    id=1599053119935963715&wfr=spider&for=pc由於歷史局限大師演出的視頻資料很少,現存許多是音配像相關文章京劇《大登殿》講什麼節孝兩雙全-李勝素(附帶唱詞注音)劇情簡介明朝時,名妓女蘇三,和吏部尚書子王景隆結識
  • 福芝芳:陪伴梅蘭芳一生,婚姻保衛戰中勇鬥孟小冬的「聖鬥士」
    這個福二爺,在商量女兒嫁給梅蘭芳時起到重要的作用。她提了三點要求:第一,不要聘金和聘禮。第二,不做小的,與王明華大夫人平起平坐。第三,作為老丈母娘要隨兒女過去生活,原因很簡單,她自己只有福芝芳這麼一個女兒,需要梅蘭芳給自己送終。
  • 京劇歷史上,北有梅蘭芳南有歐陽予倩,他們的第一次會面意義重大
    梅蘭芳的改革之路由此而產生。因為歐陽予倩的那些新劇目,大多都是根據話劇改編而來的,即使不是也是他努力區別舊劇,總想弄出點新玩意,所以,他和梅蘭芳演的一些老戲的創作方法、理念以及程式的運用,都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梅蘭芳在上海除了演營業戲以外,還有一些大家族的堂會之約。有一次梅蘭芳和王鳳卿去張家花園,去赴一期堂會。
  • 比梅蘭芳大兩歲,為他做了絕育手術,她是被世人遺忘的梅蘭芳原配
    在這期節目中,溫崢嶸和黃夢瑩將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進行了再次演繹,再次詮釋,觸動了很多人對梅蘭芳,對福芝芳,對孟小冬的回憶,回憶這些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這些擁有很多故事的人物。作為名人梅蘭芳的原配,歷史沒有記載她的出生,也沒有記載她的去世
  • 民國時期梅蘭芳在日本的日文歷史文獻及其整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江棘)
    此次研討會的學術論文預計發表在今年的《梅蘭芳學刊》第三期,請拭目以待。江棘:謝謝各位老師。我今天只是做一個很初步的匯報,並不是一個特別有頭有尾(完整)的論文,題目是《民國時期梅蘭芳在日本的日文歷史文獻及其整理》。
  • 蓄鬚明志的梅蘭芳
    而此時在北平的梅蘭芳面對敵人的侵略,為了不當亡國奴,梅蘭芳攜全家告別了北平故居「綴玉軒」故居,在上海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定居下來。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 人物 梅蘭芳與她們
    晚年劉喜奎說:「我一生有一件遺憾事,就是和梅蘭芳先生的戀愛。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著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她的清醒未嘗不是一種明智。17歲,梅蘭芳娶王明華為妻,他們只能與梨園子弟通婚,正如梅蘭芳不能讀書,沒有別的出路一樣。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戲曲理論家劉禎
    圖片由梅蘭芳紀念館提供記者:您如何看待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劉禎:戲曲之所以在舞臺上還那麼生動、熱鬧和鮮活,在於面對社會時代迅猛發展及科技信息的日新月異,我們很好地處理了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戲曲紮根於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經歷了逾越千年的歷史演進,作為綜合舞臺藝術它具有深厚的藝術積澱,歷朝歷代不斷遞嬗變化,但腳色行當、表演程式和音樂節奏臻於完備,自成一體。
  • 導演沉浸在梅蘭芳的表演中,忘記在拍電影,一聲叫好,錄到片子裡
    提起梅蘭芳,我們說到最多的應該就是他是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戲曲技藝成就之高,對梅派的發展傳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除了唱戲以外,梅蘭芳先生也拍過電影。例如我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就是由梅蘭芳主演的戲劇片,而且在拍攝這部片子時,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 歷史上的今天 | 0808 | 梅蘭芳去世,蘇聯對日宣戰
    1. 1961年-中國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病逝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群子,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祖籍江蘇泰州,清光緒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是中國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藝術家,舉世聞名的中國戲曲藝術大師,「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 「胡琴聖手」徐蘭沅寫給梅蘭芳的一封信(附全文)
    展讀這疊清芬,墨香撲面,濃情四溢,我仿佛聽到了曾祖父正在述說著那段塵封的往事……梅蘭芳字畹華,京劇界常以「梅大爺」呼之。徐蘭沅被譽為「胡琴聖手」,是譚鑫培、梅蘭芳的琴師,跟梅蘭芳合作長達28年之久。在藝術上,梅、徐是默契的合作夥伴,在生活中,徐蘭沅是梅蘭芳的姨父,兩家交情甚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