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竹聯幫」:講政治的黑社會

2021-02-07 桂輝最久

2月11日下午,臺灣高雄大寮監獄發生挾持事件,臺灣「竹聯幫」尊堂堂主鄭立德等6名服刑人員搶奪槍枝,挾持典獄長等人質,警方隨後派出逾200警力及特警包圍監獄。最終,6人於2月12日凌晨近5時飲彈自盡,人質平安脫身。


鄭立德在與警方對峙並談判的過程中,曾提出5點訴求,以不滿司法制度一罪一罰為主,批評臺灣法官的有罪推論心態,認為讓受刑人累積冗長的刑期出獄遙遙無期,對未來絕望;訴求中還提及陳水扁可以保外就醫,但獄中有比陳水扁更嚴重的受刑人卻得不到假釋機會;訴求凸顯司法和獄政待改革問題。


事實上,與其他黑幫不同,竹聯幫於上世紀50年代成立以來,曾多次參與臺灣政治和社會事件,其組織形式,也採用「由上往下」的核心集權,不但組織嚴密,紀律嚴明,還有著詳細的等級、升遷、福利等制度。


目前,竹聯幫有超過80個以上的直系堂口與分支堂口,正式的核心成員約有2萬人,外圍組織號稱高達10萬人。主要活動地域在臺灣北部與中國大陸等地。在兩岸三地及東北亞、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國家都有關係勢力。2008年,竹聯幫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列為全球第4危險組織。


竹聯幫第一任幫主陳啟禮,是公認的竹聯幫精神領袖;現任第二任幫主為黃少岑。一些臺灣社會知名人士,如韜略集團創始人、「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綽號「白狼」的張安樂;著名影視人、臺灣長宏影視總裁,綽號「鬼見愁」的吳敦;也都是竹聯幫大老,曾先後擔任竹聯幫總護法。


2007年10月18日,在香港病逝的「竹聯幫」前幫主陳啟禮的遺體運回臺北並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幾十輛奔馳、寶馬開道,各路黑幫分子現身,上百警察出動……


這些原本只在警匪片中出現的鏡頭,卻在臺北街頭真實上演。


2011年5月,臺灣「四海幫」前幫主蔡冠倫昏迷在自己的車上,送醫後宣告不治。5月16日,蔡冠倫公祭,現場有近1500名黑幫分子,香港、日本也有幫派代表,著名導演侯孝賢夫婦更身居其中。


更特殊的是,現場還有臺灣「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致贈的輓聯。侯孝賢與蔡冠倫的淵源始於2007年,侯的女兒侯蘊華嫁給蔡冠倫兒子蔡君飛曾引發媒體關注。


不過蔡冠倫的葬禮在「道上」算不上最為風光。2007年,「竹聯幫」大佬陳啟禮病逝於香港,骨灰移回臺灣安葬,不僅有時任地區領導人的陳水扁等政客的輓聯,由「立法院長」王金平擔任治喪委員會榮譽主委,致祭的黑白兩道人士估計達兩萬人。這場葬禮被稱為世紀葬禮,幾十輛奔馳、寶馬開道,各路黑幫分子現身,近500名警察出動維護秩序,耗資超過2000萬新臺幣。


陳啟禮可謂藍綠通吃,除了國民黨人王金平外,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也被列為治喪委員會榮譽主委。柯建銘稱,他和陳啟禮本來就是多年的老友,他名列治喪委員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事。同時新黨主席鬱慕明、「立委」劉文雄、蔡豪、周守訓、林文郎、羅志明,臺北市議員李新、陳玉梅等都一一出席。


上世紀90年代,民主化初始,各種選舉需要資金和人脈支持。臺灣一批黑幫大佬藉此深入政界商界,逐漸「漂白」,而臺灣政治人物為了獲得黑道勢力的支持,也與黑道大哥建立「曖昧關係」。


這些臺面下的事平時深藏不露,但在黑道重量級大哥的葬禮上,前來祭奠的臺灣政要之多,便可見一斑。黑幫向政壇滲透成為90年代臺灣民主轉型的陣痛,被稱為「黑金政治」時代。


隨著臺灣民主不斷成熟,臺灣進行了多次「打黑」,但同時也給不少幫派釋出更多「漂白」空間,不少黑幫大佬轉型著名企業家,甚至成為政客,竹聯幫等臺灣黑道勢力似乎已經成為遠去的名詞。竹聯幫這個著名的黑幫依然存在,雖然影響遠不如鼎盛時期,但成員仍然超過千人。


若不考慮過去其從事業務多半非法,50多年前由一群毛頭小子創立的竹聯幫,能稱為華人圈最大幫派。而「漂白」後,單就企業管理角度來看,堪稱「創業成功」的典範。


臺灣黑幫起源


日本殖民臺灣時代,由於警察權力甚大,黑幫在臺灣的發展十分緩慢,只有一些地域性的「角頭」(黑社會老大),在鄰裡附近經營某些特殊行業。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中潰敗,不少江湖大佬離開大陸,但多半逃至香港,來臺的人數不多,也沒有形成勢力。因此在遷臺初期,各地江湖生態基本維持「小諸侯」各據一方的局面。


200萬外省人移入,對臺灣黑道的影響,反而是在50年代中期之後出現,而且主角不是大人,是一群當時十幾、二十來歲的大孩子。


在艋舺、萬華等繁華的商業區,這些地位之於臺北,就像香港的廟街一樣的地域,是城市最早的街市。五六十年代的艋舺,閩南人祭拜的清水祖師廟和類似日本江戶「遊廊」式的紅燈區並立,那裡也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


起初,本省青年在這裡釋放無處安放的青春。早在日據時期,臺灣本土青年組成的幫派已經在這座島嶼上林立,本土黑幫文化繼承自日本浪人文化,本地「角頭」(黑幫老大)間井水不犯河水,江湖生態基本維持「小諸侯」各據一方的局面。


此後,更為團結的「外省人」黑幫開始進入,與本土黑幫對抗,想奪取艋舺管轄權。這樣的生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鈕承澤導演的《艋舺》裡描述的種種黑幫之間的「戰爭」在這幾十年,不斷在這些社區上演。


竹聯幫與四海幫是所謂「外省掛」幫派的兩大勢力,都是1950年代所謂「太保學生」逐漸形成的幫派,成員多半是外省籍的眷村子弟。其中四海幫成立於1955年,地點相傳是在臺灣大學校園內。而竹聯則成立於1956年,但因組織不斷發展整並,所以確實的成立時間其實很難定義。由於成立地點在臺北縣中和鄉的竹林路(今屬新北市永和區),因此以竹林聯盟為名,後來就簡稱為竹聯幫。


早年的竹聯與四海,都只能算是不良少年打架鬧事的組合。當時臺灣的警察局設有「少年隊」,其中臺北市警局少年隊長魯俊,是當時警界的傳奇人物,作風「恩威並施」,頗讓這些太保學生服氣。被抓到少年隊的不良少年,當然免不了一頓體罰,但許多人也被魯俊勸入正途,要他們「與其私鬥,不如公戰」,因此投身軍旅。


其實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外省家庭男生的普遍情況:他們的父親往往人在軍中,沒法好好管教孩子,眷村生活的群居背景,都使這些大男生傾向於抱團以免被人欺負,或者去欺負別人。相較之下,本省籍的不良少年很快進入自己居住地的小團體,沒有地盤的外省不良少年,就得「自食其力」,於是原本糾眾而成的小組織,就逐漸變成大組織。


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有些功課較佳者還是回到「正途」,日後成為留美學者;有些功課差的在父母師長的勸誘與逼迫下,念軍校成為職業軍人;也有人因為在江湖上走得太深,或是因違法被捕,再也回不到正路上去,「混幫派」就成為終生職業。


四海幫在臺北市起家,初期成員又不乏達官貴人子弟,一開始聲勢高於竹聯,但也因為過於出風頭,遭到警方的強力取締。竹聯幫此時趁機越過淡水河從郊區進入臺北市,並且不斷吸納其他眷村幫派,到60年代末期已經號稱外省第一大幫。


不過有趣的是,當時竹聯幫中要角,不少擁有大學或明星高中的學歷,以60年代的臺灣社會教育普及程度,這些黑幫人物頗符合「社會菁英」、「知識分子」的定義。


例如60年代後期起成為竹聯幫領袖的陳啟禮,畢業於淡江文理學院的土木測量系;1968年竹聯擴大組織、制定規範的「陽明山會議」,負責主持的張安樂,當時只有20歲,還是淡江大學歷史系學生。這與後來混跡幫派的青少年,往往是學業成績極差,不能相提並論。


這時竹聯的領導階層年齡已經二三十歲,已經不再是年輕時「為打架而打架」,而開始經營事業,例如地下賭場、收保護費等,建立了日後黑幫盛行的「商業保護」模式。


其中,一個經典的案例是一個工地開工,竹聯幫上門收取保護費,對方不給,竹聯幫綁架了工地負責人,事後經調停,以交30萬保護費收場。竹聯幫承諾,哪怕工地丟了一塊磚,他們都要負責。


之後,其他幫派也前往該工地敲詐。竹聯幫聞訊,火速派人前往,將對方當場重傷。從此,該工地無人上門滋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個例子成為竹聯幫堅守「商業道德」的案例被廣為宣揚。


棍棒和拳頭此時成為最常用的武器。武士刀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幾年以後,當武士刀成為常規武器之後,竹林幫製造的竹槍成為黑幫火拼中的絕殺,這是陳啟禮和他手下幹將在幾次重要的火拼中的臨機發明。


而在臺灣黑幫內部,對混道上的人有一個無釐頭般的等級劃分。混黑道的證明是什麼?進監獄。但進監獄也分等級。進看守所——犯罪的小學級;監獄——犯罪的中學級;管訓隊——犯罪的大學級;臺灣藍嶼監獄——犯罪的碩士階段;綠島監獄——博士級罪犯,只有大哥才配享受。大多數在道上混的人,都要經過一級一級混上去,而陳啟禮因陳仁案第一次進監獄,就直奔綠島而去。


「講政治」的黑幫


1970年7月,竹聯幫要角之一、綽號「賭博郎中」的陳仁捲走公款逃逸,並向警方尋求保護。這件事引起幫內不滿,陳啟禮派出三名幫眾執行「家法」,將陳仁砍傷,事件在全臺引起軒然大波,也使得「竹聯」之名首度為社會大眾所知。當年29歲的陳啟禮,因此被捕入獄服刑6年。


在陳啟禮入獄期間,張安樂成為實際接班人,並讓竹聯幫的組織更為緊密。張安樂創立了「母金制」——各堂口必須將開設賭場的收益交一部分作為「母金」,任何情況下,不得動用,因公傷、戰傷或特殊情況需要補貼,一律由各堂負責人從中提付。


70年代後半段,隨著臺灣經濟起飛,竹聯幫的勢力也進一步擴大。1975年陳啟禮出獄,但並未回歸江湖圈,而是借著臺灣經濟發展的大潮,花費6年時間將消防器材生意做到了行業龍頭,轉型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1981年,竹聯幫成員、憑《獨臂刀》紅遍全球華人圈的武打明星王羽被另外一個臺灣幫派四海幫刺成重傷。竹聯幫派多名幹將,貼身保護王羽上法庭指證。當天一名和四海幫關係甚好的臺北飛鷹幫高層,在法院走廊恐嚇王羽必須和解,結果被竹聯幫眾人追殺進法院警衛室,刺成重傷。


為了擺平輿論壓力,陳啟禮決定重出江湖。他召集了不少媒體朋友在臺北紅樓一起吃飯,這頓飯卻吃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陳啟禮還談到了竹聯幫的轉型,認為竹聯幫應該為家國做些事情,並提出「參與政治」,「反臺獨」等目標。


紅樓會議後,陳啟禮開始招兵買馬,無論眷區子弟、客家子弟及農村子弟都是他積極爭取的對象。陳啟禮將他退出江湖這些年,經營企業的盈利發展堂口。很快,各方人馬紛紛投效。竹聯堂口也像雨後春筍一樣很快地在臺灣各地冒出來了。


為了要灌輸這些好勇好強的青少年朋友們的「愛國思想」,竹聯幫幫規第一條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民族」


也就是從1980年起,竹聯幫大佬們開始著手將組織企業化。到1984年「江南案」爆發前夕,已經擁有二十多個堂口,勢力擴及全臺,甚至在香港與美國部分華人社區也有分支,成員號稱達到7000人以上。


1982年,一個前軍官出身的竹聯元老「灰鴨」柳茂川充分運用了軍隊的知識和技巧,再次訓練出精銳的死士,作為堂主的保鏢。他甚至規定,堂主身邊至少要跟隨三名死士。當遇到危險時,其中一人保護堂主安全離開,另外兩人要死戰擋住追擊的敵人。這些人經他訓練完成以後,在市區集中居住,隨時待命出擊……


在竹聯勢力最盛的80年代初,陳啟禮等創業領導人的年齡也不過40歲上下,發展速度幾乎可說是奇蹟。相較於固守地盤的本省幫派,竹聯、四海等外省幫派因為缺乏固有地盤,反而積極向外拓展,藉著火拼奪取地盤,或與在地勢力攜手合作。


而在營生工具方面,也不再僅限於特種行業,舉凡營造、電影、唱片、餐廳、遊覽車等行業,都有參與。此時也由於幫派擴展過快,加上黑道分子的「武裝」升級,土造或走私的手槍,逐漸代替扁鑽、武士刀成為「主戰兵器」,使得當局必須正視治安日益敗壞的問題。


1984年6月,臺灣當局宣布,各不良幫派限期辦理自首撤銷,登記期限過後將要嚴格取締。陳啟禮等人體會到這一波風雨欲來的危機,因此便積極結交黨政高層以求自保。此時正好情治機關高層也認為,這些幫派領袖多半是軍公教家庭出身,「忠黨愛國」立場鮮明,可以利用他們在外面「替國家辦事」。


當年6、7月間,本來就計劃與政治「聯姻」的陳啟禮請陳立夫和蔣緯國兩位大佬出面,邀請「國防部情報局長」汪希苓等人聚餐,後來汪與陳又餐敘數次。汪在席間提及,旅美作家江南(本名劉宜良),是情報局線人,卻撰寫《蔣經國傳》污衊領袖,甚至更疑似與中共特工勾結,出賣情資給大陸。陳啟禮當場主動「請纓」,願意前往制裁。


8月14日,陳啟禮以「鄭泰成」的化名,前往情報局訓練中心接受講習。9月初他與幫中重要幹部吳敦前往美國,連同旅美的竹聯幫忠堂堂主董桂森,10月15日在劉宜良家將其開槍擊斃。


同年11月12日,在當時的警備總司令部主導之下,警方在全臺各地發動全面掃黑,大舉逮捕各幫派要角,陳啟禮與吳敦也在第一時間被捕。被捕的黑道人士,被依據行政命令層級的《臺灣省戒嚴時期取締流氓辦法》,不經審判就逕自移送「管訓」,總數高達4000人,其中竹聯幫成員約佔1/3。


2001年8月10日,臺灣竹聯幫前幫主陳啟禮(右)在柬埔寨軍警的護送下到金邊法院接受審訊,他因私藏槍枝罪被判刑三年。臺「刑事局」通過國際刑警組織請求柬埔寨將他送往第三地,之後再押回臺灣。但這個計劃無疾而終。


陳啟禮與吳敦在立下「大功」返國後,原本認為可以「漂白」。不料因江南擁有美國國籍,加上其擁有的高知名度,美國人大怒,多次公開譴責蔣經國政府。


在陳、吳在臺被捕後,人在美國的張安樂為了救友,就對媒體公布了臺灣情治部門與陳啟禮等人會晤的錄音等相關內容,使臺灣特工到美國暗殺美國公民頓時震驚美、臺兩地。汪希苓與另外兩名情報局官員因此被捕,最後被判徒刑。


「江南案」也促使晚年的蔣經國改組情治機關,情報局改組為軍事情報局,專職對大陸情搜,不再插手臺灣內部「維穩」;被指下令情報局「制裁」劉宜良的蔣孝武,也被蔣經國外放新加坡,從此遠離權力核心;蔣經國更公開聲言,未來的總統不會再由蔣家人出任。


至於到底「制裁」劉宜良是哪個層級的命令?陳、吳兩人「立功返國」後為何仍被當成首要掃黑目標逮捕?甚至「一清」項目的發動,是否是情治體系之間互鬥的結果?即使事件已經過去將近30年,相關疑問至今都沒有完全一致的答案。


黑幫實體化


「一清」項目固然短期內讓黑道勢力大受摧折,但「大哥」們紛紛入獄反而使得許多「小弟」提前出頭,江湖秩序崩潰的結果,導致「有所不為」的倫理瓦解。例如當年竹聯明令禁止幫眾從事毒品買賣,後來禁令也被打破。


另一方面,黑幫首領被集體移送管訓,反而促成了「大哥」們之間交流「革命情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原先只是「割據諸侯」的本省幫派領袖,如羅福助、楊登魁、謝通運等人,在獄中組織「天道盟」,成為與竹聯、四海鼎足而立的臺灣三大幫派。


天道盟人士出獄後為求自保,更大力介入或自行參與各級民代選舉,如縣市議員、「立法委員」等,成為李登輝時代所謂「黑金政治」的原因之一。


2000年8月1日,高雄監獄三聲槍響,結束了「黑幫政客」鄭太吉不到50歲的生命。這是臺灣官員任內犯案被判死刑的首例。


開槍打死好友、犯下殺人罪的鄭太吉,身份是屏東縣議長,但是更為著名的身份是屏東本土最大黑幫的領導者。1984年,因為兩次殺人未遂被「一清專案」管訓,結訓後年僅30歲的他,趕上了臺灣民主化,竟然能夠一舉選上屏東縣議員,還被推舉為議長橫行鄉裡。鄭的故事可以稱為屏東縣十多年黑道治縣的陰影。


管訓結束後,黑幫大哥一一恢復自由之身,「白狼」張安樂也於1995年在美出獄,返回臺灣。此時正值「臺灣錢,淹腳目」的經濟發展最高峰期,而隨著解嚴與民主化,政府對於社會活動的控制也大幅減少,黑道大哥們更是紛紛「漂白」轉為商人。


陳啟禮、張安樂等人,名義上都已經轉行從事工程、營建等正規生意,但因為他們在道上的勢力,因此圍標、綁標等傳聞還是不斷。吳敦與天道盟的楊登魁則投身娛樂業,都成為影劇大亨。著名導演侯孝賢1989年奪下威尼斯影展大獎、描述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悲情城市》,楊登魁就是投資人。


竹聯幫開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原始的黑社會手段只能是輔助性的,竹聯幫開始向一個近似美國小說《教父》描寫的黑手黨方向靠攏。90年代中期,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控制「輿論」,陳啟禮開始經手辦報紙、雜誌。他先接手《華美日報》,又創辦了《華美報導》。


此外,陳啟禮立即對竹聯幫進行整頓,訂立嚴格的幫規,成立「突擊隊」,使竹聯幫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幫派。制定了「化解其他勢力,壯大自己力量,控制底層社會」的策略,對其他幫派頭領以禮相待,化幹戈為玉帛,甚至不惜和有血仇的四海幫和解求共存。


此外,竹聯幫還把臺灣許多退役軍人、情治人員聘請安插到竹聯幫控制的企事業機構中,與官方及大財團建立共存共榮的關係,也為自己求了一紙「護身符」。


但首次「漂白」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1996年,當局又對黑幫人士發起「治平項目」。當時臺灣已經解除戒嚴,警備總部不復存在,政府的法源是法律等級的《組織犯罪防治條例》。


主持治平項目的「法務部長」廖正豪為了打造「掃黑英雄」形象,更是將逮捕的黑道「大哥」們直接以警用直升機送往綠島看守所羈押,宣傳效果十足。不過陳啟禮、張安樂、楊登魁等人事前都已得到風聲,因此在治平項目發動前就都已經合法出境避居。


此次臺灣官方「打黑」,輿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少黑道大哥觸角深入政治太深。以竹聯幫為例,他們被認為是宋楚瑜堅定的支持者,而宋楚瑜與剛當選為「民選總統」的李登輝關係屬於破裂的邊緣。而已經成功當選為「立委」的黑幫大佬則逃過一劫,如天道盟臺北縣文山幫頭目羅福助,他於1996年高票當選「立委」,1999年順利連任。


陳啟禮此後長住柬埔寨,與當地政界高層建立深厚關係,並且取得柬埔寨護照。他協助旅居當地的臺商解決不少問題,甚至被人戲稱是「駐柬埔寨地下代表處」。


「大哥」們的為人處事,幾乎都呈現出兩面性格:一方面他們的獲利來源,多半不是完全「正當」;但另一方面往往又樂善好施。例如竹聯幫另一位已經半退休的大佬「趙霸子」趙爾文,近年甚至成立文教基金會,長期幫助臺東偏僻鄉下的貧困兒童就學。


2007年,陳啟禮因胰臟癌病逝於香港,骨灰移回臺灣安葬,由「立法院長」王金平擔任治喪委員會名譽主委,致祭的黑白兩道人士估計達兩萬人。他的兒子陳楚河,也在叔叔吳敦的栽培下成為演員,主演過多部電視偶像劇。


目前竹聯幫由陳啟禮生前的得力助手黃少岑主持,規模大不如前,也沒有實體經濟,這個傳奇的黑幫正在隕落。現存的竹聯幫「堂口」估計有70個左右。大體而言,竹聯幫與四海幫的架構都屬於由下而上,成立「堂口」必須得到「中央」的許可,獲準成立的堂口則各自運作。


至於堂口最主要業務,通常是經營討債公司,以及高利貸、特種行業的保護費等;另外,雖然已經沒有「不能碰毒」的江湖禁忌,但多半是以販售搖頭丸、K他命等禁藥為主,至於海洛因等「高檔」毒品因為樹大招風,容易遭到警方嚴格打擊,因此許多兄弟仍不願涉入。


至於財力雄厚的大佬級兄弟,多半改行作營造、貿易之類「正規」生意,但以他們在江湖上的背景,在商業競爭時若說完全沒有「優勢」,恐怕也是自欺欺人之論。


而歷經60年的族群融合,新一代參加幫派的人士已經沒有什麼本省、外省之分。各幫派從事的業務,也沒有多大差別;不同幫會「大哥」之間,往往也是很好的朋友;各幫會之間打打殺殺爭地盤的情況,也多半被合作賺錢所取代;但如果遇到利益衝突,即使同一幫派內不同堂口還是可能爆發火併相殘。有媒體評價稱,臺灣的黑幫愈來愈制度化、企業化,基本上就是市場競爭,由利益主導一切。


來源:《鳳凰周刊》



,一鍵直達,快速關注


公眾號運營者 桂輝:IT、通信、媒體三棲淫材,產品、技術、運營、營銷多面手,既能做高大上的瑞士銀行、華為通訊、蘇寧易購和招商銀行等企業諮詢顧問服務,也做中小微餐飲、美容休閒、娛樂KTV酒店等020本地化生活服務的新媒體轉型的落地執行。微信電商O2O跨界創新的實踐者。


桂輝最久【ID:queendrunk】乾貨分享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本地生活o2o、大數據、金融投資、創業和職場成長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經驗教訓; 關注TMT領域的產品設計開發、行業發展趨勢、 商業模式創新;既有科技底蘊又飽含人文情懷。


微信第一大自媒體聯盟WeMedia成員,覆蓋受眾人群5000萬。

相關焦點

  • 「竹聯幫」:講政治的黑社會
    同時新黨主席鬱慕明、「立委」劉文雄、蔡豪、周守訓、林文郎、羅志明,臺北市議員李新、陳玉梅等都一一出席。上世紀90年代,民主化初始,各種選舉需要資金和人脈支持。臺灣一批黑幫大佬藉此深入政界商界,逐漸「漂白」,而臺灣政治人物為了獲得黑道勢力的支持,也與黑道大哥建立「曖昧關係」。
  • 【90號茶室】高雄監獄的槍聲,「竹聯幫」:講政治的黑社會
    同時新黨主席鬱慕明、「立委」劉文雄、蔡豪、周守訓、林文郎、羅志明,臺北市議員李新、陳玉梅等都一一出席。上世紀90年代,民主化初始,各種選舉需要資金和人脈支持。臺灣一批黑幫大佬藉此深入政界商界,逐漸「漂白」,而臺灣政治人物為了獲得黑道勢力的支持,也與黑道大哥建立「曖昧關係」。
  • 竹聯幫」、「四海幫」、「天道盟」……臺灣黑社會政治史
    臺灣一批黑幫大佬藉此深入政界商界,逐漸「漂白」,而臺灣政治人物為了獲得黑道勢力的支持,也與黑道大哥建立「曖昧關係」。這些臺面下的事平時深藏不露,但在黑道重量級大哥的葬禮上,前來祭奠的臺灣政要之多,便可見一斑。黑幫向政壇滲透成為90年代臺灣民主轉型的陣痛,被稱為「黑金政治」時代。
  • 黑社會專題連載(19)臺灣三大黑幫之竹聯幫
    臺灣黑社會組織繁多(元老陳啟禮葬禮)  1996年6月,臺灣「警政署」首次公布各縣市黑社會幫派普查情況,臺灣幫派組織共計1000多個。隨著1957年出走另組「南強聯盟」的「旱鴨子」陳啟禮帶領「青蛇」鄧國灃等人的回籠、原「南海路幫」的「白狼」張安樂在1964年加入竹聯幫以及1965年加入竹聯的吳敦重整竹聯幫,竹聯幫實力大為增長,當時竹聯幫成員就達500人以上,逐漸併吞其他幫派勢力,而取得「天下第一幫」的名號,穩固了竹聯幫日後的根基;陳啟禮也在這次的擴張行動中嶄露頭角,在1968年的「香港西餐廳」一戰以寡擊眾,擊退臺北中山區在地幫眾「
  • 揭秘臺灣黑社會政治史
    2007年10月18日,在香港病逝的「竹聯幫」前幫主陳啟禮的遺體運回臺北並舉行了盛大的葬禮。進看守所——犯罪的小學級;監獄——犯罪的中學級;管訓隊——犯罪的大學級;臺灣藍嶼監獄——犯罪的碩士階段;綠島監獄——博士級罪犯,只有大哥才配享受。大多數在道上混的人,都要經過一級一級混上去,而陳啟禮因陳仁案第一次進監獄,就直奔綠島而去。「講政治」的黑幫1970年7月,竹聯幫要角之一、綽號「賭博郎中」的陳仁捲走公款逃逸,並向警方尋求保護。
  • 搞政治、拍電影、炒房、當牧師:港臺黑社會的洗白之路
    文|清澄「人民信任你,把權力交給你,民進黨比黑道還不如!」臺北街頭,一位戴著無框眼鏡、身穿黑色立領中山裝的老人站在高臺上大聲叫罵。他叫張安樂,人稱「白狼」,曾是臺灣著名黑幫竹聯幫的「總掌法」。「洗白,不可能,」港島黑幫代表人物、14K掌門之一「鬍鬚勇」在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毫不猶豫地說。但,他的萬千同道們,依然在竭力尋找通往白道與紅道的出口。但黑幫投身政治,也是被政府所逼「江南案」之後,臺灣當局對竹聯幫進行了大清掃,抓捕其成員1000多名。但這次打擊同時也推動了黑社會勢力的重組與轉型。
  • 竹聯幫風雲丨臺灣第一大黑幫的前世今生(上)
    當然,看過孔二狗《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二十年》的人,還會在心裡默默加一個東北黑社會。東北有黑社會嗎?沒有!漫說東北沒有,整個大陸都沒有。劃重點:按照權威說法,中國大陸只有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沒有黑社會。不要以為磚家叫獸們在玩文字遊戲遮醜,事實上,如果嚴格按照黑社會的定義來鑑定,中國大陸還真沒有黑社會,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暴力團夥,只能算黑社會胚胎,高級一點的,也只是黑社會雛形,與真正意義上的黑社會還有很大差距。
  • 誰是竹聯幫:「天下第一幫」 曾辦周杰倫演唱會
    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蔣孝武是主使,但蔣孝武后來被調任駐新加坡代表、駐日本代表,再未回臺灣任職,從此遠離政治中樞,被普遍看作是因此事而遭到貶謫。張安樂說得更直白,當局還不如幫派講道義,翻臉就不認人。1988年,臺灣政府釋放3000多名幫派份子,當中就包括了竹聯幫的很多重要角色。竹聯幫因此重整旗鼓,再度崛起。
  • 臺灣竹聯幫教父陳啟禮的傳奇一生
    在大佬趙寧召集下,在臺北永和竹林路舉行重整大會,將中和幫改為"竹林聯盟",簡稱"竹聯幫"。為了尊重入獄的幫主,並沒有設幫主一職,這也是竹聯幫長期以來沒有幫主一職的原因。外省掛的竹聯幫與臺籍本省黑幫糾紛不斷,人數相對弱勢的竹聯幫卻不曾畏戰退縮。年輕的陳啟禮正是在這樣激烈的幫派火併中開始嶄露頭角。"最出名的一戰,是1968年7月在臺北中山北路一處香港人開的西餐廳一役。"
  • 竹聯幫大佬陳啟禮的愛恨情仇
    但陳長風先生在他的《竹聯幫和臺灣黑社會》一書中曾經有過記述:隨著竹聯幫的擴張,1982年,一個前軍官出身的竹聯元老「灰鴨」柳茂川充分運用了軍隊的知識和技巧,再次訓練出精銳的死士,作為堂主的保鏢。他甚至規定,堂主身邊至少要跟隨三名死士。當遇到危險時,其中一人保護堂主安全離開,另外兩人要死戰擋住追擊的敵人。
  • 資料:起底臺灣黑幫竹聯幫
    到了1996年,臺灣警政署首次公布各縣市黑社會幫派普查情況,統計出一千多個幫派組織,五千八百多名成員。要知道,警方掌握的數據只是不完全統計,實際在臺前幕後活動的黑道中人估計有數萬人,這就包括了名頭最響的臺灣三大黑幫—四海幫、天道盟,以及人數最多、號稱「天下第一大幫」的竹聯幫。
  • 竹聯幫大佬的愛恨情仇 特稿
    竹聯幫在他手裡迅速擴張成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天、地、至、尊、萬、古、長、青、東」共17個堂口,附加女性專用的「花」字堂。其中,「天」、「尊」堂成為核心堂口,聚集了眾多的骨幹和竹聯幫的元老。這兩個堂口還從各分堂挑選精幹的人,組成專門的戰鬥隊,在需要武力的時候,集中使用。至此,陳啟禮作為名副其實的總堂主,已是號令三軍,手下門徒數萬,並向海外擴張到美國、東南亞等地。
  • 揭秘綽號「黑鵝」,臺灣「竹聯幫」真正的元老
    陳大偉,綽號「黑鵝」,臺灣省著名黑幫「竹聯幫」創幫元老。竹聯幫前身是臺北縣「中和幫」,1953年由孫德培糾集眷村青少年學生成立,他後因鬥毆殺人被捕入獄,幫派隨即陷入分裂,先後分出了萬字幫、三環幫。竹聯幫草創之初,臺北學生幫派遍地開花,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四海幫,面對竹聯幫崛起,四海幫聯合文山、三環等幫派大舉「圍剿」,使得竹聯幫一時沉寂下來。陳大偉中學畢業後,暫時脫離竹聯幫,考入空軍幼校,就讀期間江湖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1962年,四海幫遭到臺灣當局強制解散,竹聯幫趁機復興,奪取了不少地盤。
  • 臺灣黑幫風雲:竹聯幫堂口遍布世界各地
    江南案後,臺灣當局實施「一清專案」,對臺灣主要的幫派及流氓進行掃蕩,大量幫派領導者入獄,其中竹聯幫份子佔三分之一,其他幫派的「角頭」不滿竹聯幫仗勢欺人,於是聯合起來共組天道盟,於是在獄中出現眾人群起高喊「天道自在人心 是非自有公論」及「不歸竹(聯),便歸天(道)」的口號。1987年眾人出獄,天道盟在全臺灣設立堂口。兩年後,與日本山口組結盟。
  • 竹聯幫的江湖往事
    假如竹聯幫就此戛然而止的話,臺灣將多一位名叫張安樂的歷史學教授。可臺灣的黑社會,就像韭菜,割掉一茬,很快又生出更大一茬。陳啟禮和竹聯幫骨幹份子被送進綠島監獄之後,臺灣黑社會江湖又開始風起雲湧,當年被解散的四海幫又死灰復燃,還有專門給娛樂場收保護費的本省幫會牛埔幫,靠妓院起家的「芳明館幫」和「大湖幫」,專門以保鏢為生的「七賢幫」,還有西北幫、三山國王廟幫等等。那個三山國王廟幫有些拉風,他們以鋼筆手槍起家,出手狠辣,一時間鋼筆手槍在臺灣黑市上非常吃香。
  • 高雄劫獄囚犯的黑幫大義——起底「竹聯幫」
    而他更為公眾所熟知的其實是另一重不合法的身份:他就是「白狼」,臺灣最大黑幫「竹聯幫」的精神領袖。隨著臺灣民主不斷成熟,臺灣進行了多次「打黑」,但同時也給不少幫派釋出更多「漂白」空間,不少黑幫大佬轉型著名企業家,甚至成為政客,竹聯幫等臺灣黑道勢力似乎已經成為遠去的名詞。竹聯幫這個著名的黑幫依然存在,雖然影響遠不如鼎盛時期,但成員仍然超過千人。
  • 竹聯幫:臺灣最大的黑幫!
    臺灣黑社會組織繁多,但是按照來源可以分為三類:一個是日據時期跟隨日本殖民者地痞流氓形成的地方角頭勢力,比如「芳明館」;一個是隨國民黨敗退到臺灣的大陸幫派分子,主要是「青洪幫」;其餘的則是由社會不良分子和眷村子弟新創立的幫派,比如「竹聯幫」等。如果按照成員來源,則可分為「外省掛」、「本省掛」以及「縱貫線」三大類。
  • 港臺黑社會是如何洗白的?
    他叫張安樂,人稱「白狼」,曾是臺灣著名黑幫竹聯幫的「總掌法」。在他身下,「反服貿」的學生與「挺服貿」的隊伍正擠作一團,學生們高呼「警察保護我們」。而此時,張安樂的身份早已不是黑幫大佬,而是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聽他號召而來的2000多人,也不是昔日的兄弟,而是黨員和政治理念支持者。在臺灣,黑幫大佬參與政治早已不是新聞。
  • 竹聯幫往事:風起竹林
    竹聯幫在世界幫會史上,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他們是由學生發起的幫會組織。青幫、新義安、14K、黑手黨等等世界聞名的黑幫,全是成年人為核心的組織; 他們幫規有一條不準販毒。青幫就是靠鴉片在上海灘發家的,其他黑幫組織也多少沾染毒品。 那麼,像這樣一個學生組織發家,又不販毒的黑社會組織,是怎麼成為臺灣幫會名片的呢?
  • 「看破江湖路」之竹聯幫往事
    竹聯幫,是臺灣乃至國際知名度極高的有組織性的廣域黑社會團體,以臺灣臺北為主要據點,主要活動在臺灣中部以北,全島自北至南以及中、美、歐、澳皆有其據點。主要核心成員約2萬人,一般認為包含準成員與關係合伙人,總成員數高達十幾萬人,與四海幫、天道盟並稱臺灣三大黑幫組織。 1953年前後,孫德培於中和鄉(今永和市、中和市)成立中和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