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本刊編輯部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1期
1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重大動蕩,股票市場在多因素衝擊下已爆發危機。2020年3月9日紐約原油期貨市場盤中下跌超過33%,為歷史最大跌幅,同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歷史新低位0.318%,10年期國債期貨則觸及漲停。3月9日、3月12、3月16日、3月18日美國股票市場連續出現熔斷,這是史無前例的。3月底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暴跌態勢有所緩和,但是風險仍未實質性消除。
?點評:新冠肺炎疫情是本世紀以來最為重大的傳染病危機之一,給全球衛生健康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造成了重大的負面衝擊。美國、歐洲等地區對於疫情防控沒有足夠重視,可能會使得疫情擴散的衝擊是歷史性的,對於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破壞可能是系統性的。
2
主要經濟體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
3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2.2萬億美元第三輪經濟刺激計劃,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的衝擊,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救援法案。日本政府於4月和5月兩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總規模超過230萬億日元,12月8日日本政府再次通過第三次總規模達73.6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歐洲中央銀行3月份推出了總額度達到1.35萬億歐元的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同時歐盟通過戰略投資基金釋放了超過10億歐元的資金,刺激銀行向超過10萬家小微企業提供流動性,並通過緩解失業危機緊急支持計劃向成員國提供1000億歐元的資金支持。12月10日,歐洲中央銀行決定將1.35萬億歐元的緊急債券購買計劃再增加5000億歐元。同期,義大利、德國和法國等也紛紛出臺多輪次的經濟刺激政策。
?點評:近年來服務業在全球範圍不斷增長,成為重要的經濟拉動力量,但面對疫情下的「社交距離」,旅遊、酒店、航空等產業步履維艱,造成世界主要經濟體集體「亮紅燈」。儘管各經濟體紛紛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但疫情下世界經濟的最大特徵仍是「不確定性」。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各國面臨復工復產的巨大壓力,經濟復甦遙遙無期,而政府債務壓力陡增。
3
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為負
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0年全球增長率預計為-4.4%,其中美國和歐元區增長率分別為-4.3%和-8.3%;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為-3.3%;中國經濟增長為1.9%。12月5日,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實際GDP增速為-4.2%,歐元區、美國經濟預計分別萎縮7.5%和3.7%;中國2020年GDP增長1.8%。中國不僅是G20經濟體中實現正增長的國家,還將是世界範圍內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點評:2020年上半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疫情防控不到位致使所在地區經濟增速持續創下新低;下半年疫情反彈再度衝擊全球經濟,經濟復甦特別是歐洲和北美地區經濟復甦再次籠罩陰霾。IMF預測,這將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鑑於此次經濟復甦依賴於在本質上難以預知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因素,尤其是與疫情相關的因素會不斷演變,全球經濟面臨的危機遠未結束,當前依然看不到經濟的拐點。
4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籤署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球經濟貨幣關係協定(RCEP)籤署,全球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RCEP成員國區域內貿易佔全球貿易量的30%左右,RCEP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的區域內市場,是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
?點評:RCEP於2012年由東協十國發起,歷時8年終於籤署。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通過加快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全球戰略布局,堅持「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雙輪驅動,不僅有助於促進亞太大市場、亞歐大市場的形成,而且也有助於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
5
美元指數跌破90創階段性新低
美元指數自2020年3月20日以來在波動中呈現貶值態勢,2020年12月17日美元指數跌破90收89.829,創2018年4月以來新低,貶值約13%。美國政府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較為不力,使得美國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同時經濟增長受到較大的創傷,弱化了美元經濟基本面。作為美元匯率的一個對應面,歐元、英鎊、日元以及人民幣等都呈現升值態勢。其中,歐元、英鎊和日元從5月底至12月中旬兌美元分別升值13%、10%和4%。
?點評: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尚未獲得實質性進展,美聯儲貨幣政策仍然持續較長時間,美元指數存在進一步走弱的趨勢。拜登上臺後大概率會加大防疫政策力度,同時支持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並保持貨幣政策寬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美國經濟有望加速恢復。同時,美元指數還與歐元、英鎊、日元等籃子貨幣的匯率相對走勢緊密相關,如美國相對歐元區、日本「不差」,美元指數將獲得一定支撐,需要注意疫情防控進展和美聯儲政策預期變化可能引發美元指數的反轉。
6
石油價格暴跌出現負油價
2020年3月中旬,新冠病毒在歐洲開始傳播,歐洲部分國家開始宣布封鎖,原油需求預期的降低使油價開始下跌。4月21日,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WTI)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史無前例地收於負值。
?點評:由於長期低油價的原因,2020年2月份開始原油期貨就出現多頭擁擠的情況,多頭集中平倉導致原油的剩餘庫存空間已被迅速填滿。當4月20日近月合約的最後交易時刻,多頭害怕需要找到原油庫存空間來交割原油,因此不得不倒貼錢來找人從自己手裡買走合約,以免真的需要交割而持有實物原油卻無處儲藏。負油價本質上是由交易因素所導致,並非原油產能嚴重過剩,因為當時的次月合約價格並未到負值。
7
英國正式脫歐並籤署貿易協議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退出歐洲聯盟,標誌著英國長達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終於結束。早在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以51.9%的微弱多數通過,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英國時任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啟動脫歐程序。2018年7月12日,英國發布脫歐白皮書。2019年10月1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宣布,歐盟委員會與英國政府就英國脫歐達成協議。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退出歐盟,宣告歷時3年半脫歐歷程終於終結。12月24日,歐盟宣布正式與英國達成脫歐貿易協議,以此界定2021年1月1日英國結束脫歐過渡期後的歐英關係。
?點評:英國和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意味著從2016年脫歐公投後籠罩英國多年的「無協議脫歐」陰霾終於散去。根據貿易協議,從2021年開始,英歐商品貿易將繼續享受零關稅、零配額待遇。這避免了雙方大規模貿易成本增加,對於受疫情衝擊的英歐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但協議中對作為英國支柱性產業之一的金融服務業涉及甚少,這或對英國金融業造成重大衝擊。完成脫歐後,英國如何維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兌現「全球化英國」設想,將面臨重重考驗。
8
美聯儲推行「平均通脹目標制」
2020年8月27日,美聯儲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重大調整,推行「平均通脹目標制」,即希望通脹率在一段時間內平均增長2%的水平,並允許通脹率在短期適度高於2%。
?點評: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持續疲軟的通脹水平和就業壓力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風險。為了提供足夠寬鬆的貨幣金融環境和預期的就業水平,美聯儲推行的新策略是希望通脹在一段時間內平均增長2%的水平,這也是美聯儲自2012年以來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的最大一次調整。在「平均通脹目標制」實施後,實際利率水平會有所下降,並且在達到完全就業和2%的通脹水平之前,美聯儲將會維持目前的低利率水平。
9
滙豐銀行宣布重組計劃
受自身經營業績惡化併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2月18日,滙豐宣布2022年前進行大規模重組,具體重組計劃包括:削減表現欠佳的業務,將資源集中於高回報和增長前景較好的市場,包括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所有亞洲業務;削減支出,提高效率,將進行45億美元的削減支出計劃,未來3年最多可能裁員3.5萬人,裁員總數將達到15%;精簡集團架構,提高執行效率和靈敏度,減少業務分化、簡化集團的地域覆蓋。
?點評:作為全球領先的知名銀行,滙豐銀行重組反映了這家老牌銀行當前面臨的經營困境。其中有疫情衝擊的因素,但更主要是自身經營方面的原因。作為在全球布局的國際化銀行,滙豐銀行需要根據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優化機構和業務布局,將資源集中於具有較高成長性的區域;另外,老牌銀行也需要不斷地對內部組織架構和管理流程進行優化,以適應新技術、新業務模式的發展以及外部環境的新變化。
10
加密貨幣libra項目舉步維艱
自2019年Facebook正式發布Libra白皮書以來,該加密貨幣構想受到各國監管部門、業界和學界的質疑甚至牴觸。監管機構擔心,Libra將會威脅到貨幣的穩定性,並可能成為洗錢的工具。2020年初,項目的創始成員PayPal、萬事達、沃達豐和eBay等相繼退出,Libra協會也宣布將徹底調整項目願景,以解決監管機構的顧慮,同時縮小項目的範圍。目前,Libra是否能夠成功發行尚存很大的不確定性。
?點評:雖然Libra尚處探索階段,存在巨大爭議,但貨幣數位化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各國都會不斷探索和嘗試各種數字貨幣模式。我國應密切跟蹤數字貨幣進展,加強技術研發和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審慎穩妥地推進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工作。■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