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版本:1976年Riccardo Muti指揮,Milnes/Cossotto/Carreras/Raimondi演唱,EMI出品。
改編自莎翁名劇的麥克白也是威爾第諸劇中較為有名的一部,而且在蹦擦擦系列裡實屬上乘之作,從音樂和戲劇兩方面來看,個人認為麥克白和弄臣是蹦擦擦最佳。
當然,目前麥克白流行的版本是威爾第1861年修改過的,比1847年的首演版進步了一大截,主要的改動是刪掉了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二人各一段蹦擦擦跑馬歌,而給麥克白夫人換上了極具表現力的詠嘆調La luce langue(燭光搖曳),此曲堪稱上佳之作。
劇情我們就不在此贅述了,主要介紹此劇的幾個著名棚子版對比:
序號/年份/指揮/麥克白(男中)/麥克白夫人(女高或次女高)/Macduff(男高)/Banco(男低)
1.1959 Leinsdorf指揮,Warren/Rysanek/Bergonzi/Hines
2.1964 Schippers指揮,Taddei/Nilsson/Prevedi/Foiani
3.1970 Gardelli指揮,Fischer-Diskau/Souliotis/Pavarotti/Ghiaurov
4.1976 Abbado指揮,Cappuccilli/Verrett/Domingo/Ghiaurov
5.1976 Muti指揮,Milnes/Cossotto/Carreras/Raimondi
6.1983 Sinopoli指揮,Bruson/Zampieri/Shicoff/Lloyd
7.1986 Chailly指揮,Nucci/Verrett/Luchetti/Ramey
來評選吧!首先,我們要排除掉演唱威爾第極其不對路的Fischer-Diskau! DFD的威爾第聽起來很怪,有時候像男高,和威爾第男中那種渾厚有磁性的音色大相逕庭。那麼第3版被排除了。
然後挨個來看,不適合威爾第戲路的還有德派女高Rysanek,她音色略蛋疼,我沒聽過她的德奧作品,總之這裡不算好聽。不巧搭檔還是聲音也比較不完美的Warren,他的習慣不好,經常愛加滑音。男低海爺還是挺好聽的,男高還有貝大師坐鎮,但他們倆畢竟是配角,無力回天。於是第1版也排除了。
第2版,神一樣的Taddei!此人我認為要比同時代的gobbi更強,厚實發暗且略帶痞氣的音色,對文本的完美處理,而且是超級常青樹,此人77歲現場的Falstaff聲音一點不晃。尼大娘冷冰冰的效果倒是挺適合麥克白夫人的陰險。男高Prevedi也好評,此人也是名氣不大的實力派。本來考慮過選此版作最佳的,可惜Schippers又進行了刪減(科帥的遊吟詩人他就刪減過),再加上男低foiani較弱,有些羊聲,因此這版也作罷。
第4和第5版陣容比較均衡,實力接近,這裡重點對比:卡普和米爺之間我傾向卡普,米爺偶爾愛加滑音,e母音也有些奇怪。不過這部戲裡他唱的很到位,把麥克白的猶豫和恐懼表現的淋漓盡致,不次於卡普;Verrett大媽和Cossotto都是女中音,但是Cossotto的音色要好聽多了,而且此劇中她也一改平時高音偏低的毛病,完美演繹了麥克白夫人,表現出凌厲狠辣的勁;兩個男高對比,我雖然對卡雷拉斯不是很有愛,但他還是比奪命哥好聽的;倆男低對比,Ghiaurov雖然比Raimondi更厚實,但他有時候有喉音,而且一到高音區就非常蛋疼,Raimondi的聲音雖說單薄些,但乾淨而舒服。所以總體第5版強。
第6版中的shicoff和lloyd競爭力就比較差了,女高Zampieri個人認為實力也一般,高音稍差。第7版裡的Verrett大媽比之10年前更加不濟,她的搭檔是本人不喜的nucci,好壞且不評價,但個人認為不比卡普和米爺強。再加上糙哥Luchetti,這版競爭力也不強(儘管有某人的偶像Ramey)。綜上,我們選米爺/柯索託版。
威爾第從小就十分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所以在創作《麥克白》時,特別熱情專注。他親自以散文形式編出腳本,分為幕、 場、插曲,然後才交給皮雅維配成詩詞。據那些年代裡經常伴隨著威爾第的穆齊奧證實,作曲家寫這部歌劇時,每天都是從早晨八點鐘工作到深夜。
威爾第在寫《麥克白》總譜時,特別注意了樂隊音色的戲劇表情力。國王顯靈一場的出色配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曲家以漸漸增強的音響造成行列行進的印象。這個效果在第一版中就已構思出來,這從摘錄的威爾第給卡瑪拉諾的信中可以看出:「在舞臺下面的樂隊應當加強……但不能用小號和長號。聲音要顯得遙遠而低沉,因此樂隊應該由低音單簧管、巴松管、低音巴松管組成,別無其它。」威爾第在探索戲劇表情力之中豐富了自己的和聲語言,表現了高度的心理敏感。
《麥克白》的上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歌劇受到報刊的讚揚; 指出了新的樂隊效果和朗誦的表情力,也有些批評家指責作曲家, 說他的歌劇中「魔鬼的」氣氛佔了統治地位。威爾第本人很滿意《麥克白》。他認為,這是他到這時為止寫得最成功的一部歌劇。威爾第將《麥克白》獻給了安東尼奧巴列齊。威爾第在寄給他歌劇總譜時寫道:「這裡是我愛它勝過我其它所有歌劇的《麥克白》,我以為,這是我最值得奉獻給您的一件禮品。」 1847年3月25日
威爾第居住在佛羅倫斯期間,認識了曼佐尼的朋友,著名的詩人朱斯蒂。在朱斯蒂家他還會見了當代的其他傑出人物:尼科裡尼、歷史學家濟諾卡波尼在佛羅倫斯,威爾第還與著名的雕塑家朱萬尼杜布雷過從甚密。他們一起研究了古城的藝術文物、偉大的義大利大師們的創作。杜布雷回憶說,威爾第精通繪畫和雕塑,他特別喜歡米凱朗琪羅,在米凱朗琪羅的作品前面一 連欣賞幾個小時。
新交的朋友們熱烈地歡迎了威爾第的歌劇。朱斯蒂說,他聽 《麥白克》聽的愈多,作品的優點就愈明顯地呈現在他面前。《麥克白》的英雄插曲以其激動義大利人心靈的反對專制暴政的鬥爭主題而引起了新的愛國主義遊行示威。1848年革命前夕《麥克白》在 威尼斯的上演被看成是巨大的社會事件。為解放思想所鼓舞的西班牙男高音帕裡馬,在扮演麥克杜夫角色中,如此熱情激昂地高唱 《他們出賣了祖國》,以致整個大廳都合著他的歌聲雄壯地唱起 來。示威遊行由於奧地利軍隊的幹涉而中止。
歌劇總譜及唱片:「閱讀原文」
key:wd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