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歌劇:《麥克白》

2021-02-26 SUN音樂筆記

所選版本:1976年Riccardo Muti指揮,Milnes/Cossotto/Carreras/Raimondi演唱,EMI出品。


改編自莎翁名劇的麥克白也是威爾第諸劇中較為有名的一部,而且在蹦擦擦系列裡實屬上乘之作,從音樂和戲劇兩方面來看,個人認為麥克白和弄臣是蹦擦擦最佳。

當然,目前麥克白流行的版本是威爾第1861年修改過的,比1847年的首演版進步了一大截,主要的改動是刪掉了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二人各一段蹦擦擦跑馬歌,而給麥克白夫人換上了極具表現力的詠嘆調La luce langue(燭光搖曳),此曲堪稱上佳之作。

劇情我們就不在此贅述了,主要介紹此劇的幾個著名棚子版對比:
序號/年份/指揮/麥克白(男中)/麥克白夫人(女高或次女高)/Macduff(男高)/Banco(男低)
1.1959 Leinsdorf指揮,Warren/Rysanek/Bergonzi/Hines
2.1964 Schippers指揮,Taddei/Nilsson/Prevedi/Foiani
3.1970 Gardelli指揮,Fischer-Diskau/Souliotis/Pavarotti/Ghiaurov
4.1976 Abbado指揮,Cappuccilli/Verrett/Domingo/Ghiaurov
5.1976 Muti指揮,Milnes/Cossotto/Carreras/Raimondi
6.1983 Sinopoli指揮,Bruson/Zampieri/Shicoff/Lloyd
7.1986 Chailly指揮,Nucci/Verrett/Luchetti/Ramey

來評選吧!首先,我們要排除掉演唱威爾第極其不對路的Fischer-Diskau! DFD的威爾第聽起來很怪,有時候像男高,和威爾第男中那種渾厚有磁性的音色大相逕庭。那麼第3版被排除了。


然後挨個來看,不適合威爾第戲路的還有德派女高Rysanek,她音色略蛋疼,我沒聽過她的德奧作品,總之這裡不算好聽。不巧搭檔還是聲音也比較不完美的Warren,他的習慣不好,經常愛加滑音。男低海爺還是挺好聽的,男高還有貝大師坐鎮,但他們倆畢竟是配角,無力回天。於是第1版也排除了。


第2版,神一樣的Taddei!此人我認為要比同時代的gobbi更強,厚實發暗且略帶痞氣的音色,對文本的完美處理,而且是超級常青樹,此人77歲現場的Falstaff聲音一點不晃。尼大娘冷冰冰的效果倒是挺適合麥克白夫人的陰險。男高Prevedi也好評,此人也是名氣不大的實力派。本來考慮過選此版作最佳的,可惜Schippers又進行了刪減(科帥的遊吟詩人他就刪減過),再加上男低foiani較弱,有些羊聲,因此這版也作罷。


第4和第5版陣容比較均衡,實力接近,這裡重點對比:卡普和米爺之間我傾向卡普,米爺偶爾愛加滑音,e母音也有些奇怪。不過這部戲裡他唱的很到位,把麥克白的猶豫和恐懼表現的淋漓盡致,不次於卡普;Verrett大媽和Cossotto都是女中音,但是Cossotto的音色要好聽多了,而且此劇中她也一改平時高音偏低的毛病,完美演繹了麥克白夫人,表現出凌厲狠辣的勁;兩個男高對比,我雖然對卡雷拉斯不是很有愛,但他還是比奪命哥好聽的;倆男低對比,Ghiaurov雖然比Raimondi更厚實,但他有時候有喉音,而且一到高音區就非常蛋疼,Raimondi的聲音雖說單薄些,但乾淨而舒服。所以總體第5版強。


第6版中的shicoff和lloyd競爭力就比較差了,女高Zampieri個人認為實力也一般,高音稍差。第7版裡的Verrett大媽比之10年前更加不濟,她的搭檔是本人不喜的nucci,好壞且不評價,但個人認為不比卡普和米爺強。再加上糙哥Luchetti,這版競爭力也不強(儘管有某人的偶像Ramey)。綜上,我們選米爺/柯索託版。

威爾第從小就十分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所以在創作《麥克白》時,特別熱情專注。他親自以散文形式編出腳本,分為幕、 場、插曲,然後才交給皮雅維配成詩詞。據那些年代裡經常伴隨著威爾第的穆齊奧證實,作曲家寫這部歌劇時,每天都是從早晨八點鐘工作到深夜。

威爾第在寫《麥克白》總譜時,特別注意了樂隊音色的戲劇表情力。國王顯靈一場的出色配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曲家以漸漸增強的音響造成行列行進的印象。這個效果在第一版中就已構思出來,這從摘錄的威爾第給卡瑪拉諾的信中可以看出:「在舞臺下面的樂隊應當加強……但不能用小號和長號。聲音要顯得遙遠而低沉,因此樂隊應該由低音單簧管、巴松管、低音巴松管組成,別無其它。」威爾第在探索戲劇表情力之中豐富了自己的和聲語言,表現了高度的心理敏感。

《麥克白》的上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歌劇受到報刊的讚揚; 指出了新的樂隊效果和朗誦的表情力,也有些批評家指責作曲家, 說他的歌劇中「魔鬼的」氣氛佔了統治地位。威爾第本人很滿意《麥克白》。他認為,這是他到這時為止寫得最成功的一部歌劇。威爾第將《麥克白》獻給了安東尼奧巴列齊。威爾第在寄給他歌劇總譜時寫道:「這裡是我愛它勝過我其它所有歌劇的《麥克白》,我以為,這是我最值得奉獻給您的一件禮品。」 1847年3月25日

威爾第居住在佛羅倫斯期間,認識了曼佐尼的朋友,著名的詩人朱斯蒂。在朱斯蒂家他還會見了當代的其他傑出人物:尼科裡尼、歷史學家濟諾卡波尼在佛羅倫斯,威爾第還與著名的雕塑家朱萬尼杜布雷過從甚密。他們一起研究了古城的藝術文物、偉大的義大利大師們的創作。杜布雷回憶說,威爾第精通繪畫和雕塑,他特別喜歡米凱朗琪羅,在米凱朗琪羅的作品前面一 連欣賞幾個小時。

新交的朋友們熱烈地歡迎了威爾第的歌劇。朱斯蒂說,他聽 《麥白克》聽的愈多,作品的優點就愈明顯地呈現在他面前。《麥克白》的英雄插曲以其激動義大利人心靈的反對專制暴政的鬥爭主題而引起了新的愛國主義遊行示威。1848年革命前夕《麥克白》在 威尼斯的上演被看成是巨大的社會事件。為解放思想所鼓舞的西班牙男高音帕裡馬,在扮演麥克杜夫角色中,如此熱情激昂地高唱 《他們出賣了祖國》,以致整個大廳都合著他的歌聲雄壯地唱起 來。示威遊行由於奧地利軍隊的幹涉而中止。

歌劇總譜及唱片:「閱讀原文」

key:wda5

相關焦點

  • 《麥克白》聆聽威爾第的音樂之美
    莎士比亞歌劇《麥克白》,它是一個四幕的正歌劇,是由威爾第創作,在1865年首演於巴黎。這部歌劇的原型來自於莎士比亞的同名小說《麥克白》。義大利的作曲家威爾第,就是我們今天聽到《麥克白》的這個歌劇的作曲家,他就是其中,極其熱愛莎士比亞作品其中的一位藝術家。莎士比亞,對於威爾第的影響應該是從威爾第很年少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這種熱愛呢,貫穿了威爾第的一生。在他的創作當中留下了非常深的痕跡。這個我們可以從威爾第的創作當中就可以看得到。比如說,威爾第創作了《麥克白》之後,他又寫了一部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原型的這麼一個歌劇。有人知道嗎?
  • 歌劇《麥克白》
    (溫馨提示:為了更好的理解該歌劇,請先閱讀下面的「歌劇簡介」再觀看本視頻!)
  • 威爾第歌劇:《奧貝託伯爵》
    第一部歌劇《奧貝託》,也是威爾第蹦擦擦系列的開端,在他之前的貝裡尼、唐尼採蒂歌劇裡,就有不少段落擁有很明顯的「蹦擦擦」伴奏音型,而威爾第顯然極其喜歡這種音型。在他早年的歌劇裡,很多詠嘆調的伴奏,都是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蹦擦擦,直到1850年代中後期,這種風格才漸漸減弱。
  • 威爾第歌劇:《阿蒂拉》
    作為故事極其無釐頭的狗血劇阿提拉,可以考慮是不是能躋身威爾第最差歌劇的行列了。不過大家不要失望,雖然劇本不咋地,威爾第還是為大家準備了無數洗腦的蹦擦擦旋律的!此劇可謂無時不蹦擦擦,無處不蹦擦擦,實為蹦擦擦系列的極品。
  • 威爾第: 歌劇《茶花女》
    曲目簡況:威爾第:  歌劇《茶花女》全劇音樂皇家歌劇合唱團皇家歌劇院格奧爾格
  • 孫秀葦:演麥克白夫人需要「洪荒之力」
    昨天,著名女高音孫秀葦在國家大劇院最新製作威爾第歌劇《麥克白》的發布會上這樣介紹著,這將是75歲的男高音多明戈以男中音聲部在國家大劇院出演的第三部歌劇,9月7日至11日將迎來首輪演出。昨天,該劇在國家大劇院召開新聞發布會。
  • 義大利歌劇 | 西方歌劇史上當仁不讓的豐碑——威爾第
    BBC紀錄片《義大利歌劇》第二集詳細介紹了作曲家威爾第的成長故事和歌劇創作歷程,並通過義大利裔著名指揮安東尼奧·帕帕諾對歌唱家、藝術家們的採訪以及對其音樂的演繹,讓大家更立體、全面地了解威爾第筆下那些常演不衰的經典。1813年,朱塞佩·威爾第出生在義大利北部的勒朗科勒,這裡的自然風光非常優美怡人,政治環境卻截然相反。
  • 《麥克白》中國首演,75歲「歌劇之王」多明戈盡顯風度!
    歌劇《麥克白》於9月7日在國家大劇院迎來中國首演,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精彩演繹了這個利慾薰心的國王,著名指揮家丹尼爾·歐倫以他對威爾第音樂的深刻理解和對樂隊的掌控力,使得整部作品的演出跌宕起伏。麥克白與班柯出徵凱旋歸來,經過樹林時遇到女巫。
  • 人生難得一入戲 ——寫在威爾第誕辰200周年
    威爾第使《舊約》的撒旦變成一個無傷大雅的搗蛋分子,歌德《浮士德》的靡菲斯特勒斯更多是一個丑角。1847年3月25日,威爾弟給前妻的父親巴列齊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十多天前,歌劇《麥克白》首演獲得巨大成功:"《麥克白》是我歷來所作的歌劇中,我最最鍾愛的,並且是我認為值得獻給您的。它是我的心聲,請您悅納,並讓它見證我對您的感激和敬愛之情。"
  • 威爾第歌劇《弄臣》
    提示:點擊上方"元墨文化"↑免費訂閱本微信《弄臣》Rigoletto是威爾第創作的歌劇作曲家注重加強歌劇的戲劇成分,用音樂手法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得極為深刻。當作品完成後,威爾第預感到此曲會很快風靡,為了給人們一個驚喜。以免失去在正式上演時的光彩,他便想盡辦法在首演之前不讓人們知道,就連飾演公爵的男高音也沒有拿到此首詠嘆調的樂譜,於是這位男高音演員就去問威爾第。威爾第不慌不忙地說:」別著急,有的是時間」。
  • 威爾第:奧賽羅
    ▽ 威爾第對莎士比亞戲劇的熱情可謂一生未變,早在他把《麥克白》搬上歌劇舞臺時就播下了火種;晚年時他的另外兩齣傑作《奧賽羅》和《法斯塔夫》也是對這個興趣的延續。當轟動世界的《阿依達》(1871)問世後,威爾第並沒有快馬加鞭,反而暫停了歌劇創作。
  • 當麥克白來到超市,還跟你打了個招呼...
    馬切拉塔歌劇節,竟然有人在超市裡上演威爾第的《麥克白》!可能很多人對馬切拉塔這個城市比較陌生,它位於義大利中部馬爾凱大區,東臨風景旖旎的亞得裡亞海,建城於古羅馬時代。為了推廣去年曾在馬切拉塔歌劇節上演的威爾第歌劇《麥克白》,製作團隊推出了一種創新的快閃呈現方式。
  • 威爾第歌劇:《西西里晚禱》
    西西里晚禱的法語版在Opera Rara公司的威爾第原創系列裡有。OR的這個系列裡有5部威爾第歌劇的原始版本(即和常演的版本不太一樣的),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但演唱水平良莠不齊,出局者破音者皆有之,本人計劃在本全集更新完畢後,把OR那五部作為附錄放上來。《西西里的晚禱》這個劇取材於義大利人民生活中的一件英雄性事件。
  • 「歌劇之父」威爾第與《弄臣》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義大利作曲家,1813年生於義大利北部布塞託附近的一個小酒館經營者家庭
  •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2019年是威爾第歌劇《茶花女》首演以來的25周年,普拉西多·多明戈和艾爾莫利拉·亞霍再度聯手,於英國皇家劇院奉上這場精彩的演出。個人對《茶花女》的了解僅限於中學時讀過的小說以及這版歌劇裡著名的唱段——慶酒歌,對女主瑪格麗特的印象也十分模糊了,不過由於94版歌劇時間線以及劇情的修改,倒也沒太多影響,沒有做功課也沒有查閱相關資料去觀看這部劇反而帶來了更多的驚喜。
  • 周末歌劇 | 威爾第《奧賽羅》(考夫曼/佩特倫科/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
    奧賽羅(Otello)是作曲家威爾第1887年完成的一部歌劇作品,腳本作者博依託(Arrigo Boito),改編自莎士比亞1604年創作的同名戲劇《奧賽羅》。威爾第很早就開始傾心於莎士比亞的戲劇,1865年時,威爾第曾將《麥克白》改編成歌劇,但當時的首演並不成功,於是他的「莎士比亞情結」就一直保留在心裡。
  • 威爾第歌劇《弄臣》及其著名詠嘆調
    該部歌劇使帕瓦羅蒂得到了藝術界的肯定,沒有比威爾弟歌劇《弄臣》裡的曼圖瓦公爵的角色更適合帕瓦羅蒂來表演了。在這部影片裡,帕瓦羅蒂把這個玩弄女人感情的流氓演得太絕了。那段《女人善變》也是帕瓦羅蒂唱得最有感覺的唱段了。如果說魯道夫是帕瓦羅蒂成功塑造的第一個角色,那麼曼圖瓦公爵這個角色和《弄臣》這部歌劇才是讓帕瓦羅蒂真正傾倒了全世界的作品。
  • 威爾第歌劇:《弄臣》
    梅爺和麥爺音色就正多了,意呆Bruson雖然一向是威爾第男中的範本,可他唱的實在太原譜了(霧),有些習慣翻高的地方一個也沒有,因此還是Bastianini最佳。男高:Kraus>Gedda>Pavarotti>Cioni>Shicoff。克勞斯大爺有兩版。從能力上來看後兩位跟前三位沒法比,不是一個檔次的。單比前三位,這個順序應該也是吧裡公認了吧。
  • 【歌劇欣賞】威爾第《假面舞會》
    Verdi 威爾第 -《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  三幕悲歌劇,索馬編劇,威爾第譜曲。歌劇臺詞後由索馬改為義大利文,題材是取自18世紀末,瑞典國所發生的古斯塔夫三世暗殺事件。1858年,在那波利的聖·卡洛爾劇場為初演而排練中,剛好當時一位義大利人企圖暗殺拿破崙三世,因此採取類似這種題材的歌劇作品,實際上就不可能上演。後來與劇場商討,即改名為《化妝舞會》,且在索馬的建議下,把舞臺從瑞典改到當時在英國支配下的十七世紀北美波士頓城;古斯達夫三世變成波士頓總督李卡德,因此而獲準公演。
  • 威爾第歌劇《奧賽羅》欣賞指南
    《奧賽羅》(英文字幕)威爾第歌劇《奧賽羅》欣賞指南     四幕歌劇《奧賽羅》完成於1887年,同年2月首演於米蘭,是威爾第擱筆十幾年後又創作的一部令人驚嘆的天才作品,是年作者七十三歲。裡卡多·穆蒂指揮《奧賽羅》序曲《揚帆,歡慶》 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以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現了莎士比亞原著裡壯麗動人的故事。《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他吸取了華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注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同時,旋律刻劃與中期作品相比,更見深刻而富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