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Attila
選擇版本:1972年Lamberto Gardelli指揮,Raimondi/Deutekom/Bergonzi/Milnes,飛利浦出品,Decca再版。
作為故事極其無釐頭的狗血劇阿提拉,可以考慮是不是能躋身威爾第最差歌劇的行列了。不過大家不要失望,雖然劇本不咋地,威爾第還是為大家準備了無數洗腦的蹦擦擦旋律的!此劇可謂無時不蹦擦擦,無處不蹦擦擦,實為蹦擦擦系列的極品。
此劇最常見的版本有兩個,此版和Muti指揮的Ramey/Studer/Shicoff/Zancanaro版。綜合考慮,雖然Ramey的Attila唱的霸氣十足屌炸天,但由於豬隊友們的拖後腿,整體實力不及Raimondi版。Raimondi散發著各種淡定的光環,無論什麼地方都唱的風雲不驚,這估計也算是他的一個特色了。除此之外他沒什麼缺點。
其他三個角色,Raimondi版的貝大師和荷蘭大媽Deutekom都要明顯強於Ramey版的Shicoff和Studer。後者這兩位唱起來頗顯吃力,尤其Shicoff。男中方面,Zancanaro風格略粗糙,吧主和副主席認為他是男中裡的玻璃囧。飛利浦方面的米爺Milnes我個人不是很偏愛,不過也不錯。所以綜合考慮還是Raimondi版更全面。
威爾第在創作《阿蒂拉》時,不僅研究了文學材料。他想去羅馬再看一次梵蒂岡壁畫上他所記得的阿蒂拉畫像。生病妨害了作曲家實現這個意圖。根據威爾第的請求,為了上演歌劇,他的一個羅馬的朋友雕塑家羅卡第仔細地研究了阿蒂拉的畫像,為威爾第 作了描述。很容易理解,鹹爾第懷著很高的熱情從事這個講述義大利由於野蠻人入侵而遭受的災難以及羅馬的英雄堅韌不拔精神的 題材的創作。
在《阿蒂拉》的熱烈的、強有力的、有時甚至粗魯的音樂中,又一次鮮明地表現了烕爾笫作為人民代言人的面貌。歌劇中有許多樸素難忘的、英雄號召式的旋律;奧達列塔的燃起義大利人激情的愛國主義的卡巴列塔就是其中之一。前面已提到的與阿蒂拉的二重唱中阿艾齊的廣板樂句也激起了愛國主義的示威遊行(「你奪走全世界都可以,但是給我留下義大利!」)
這樣的音樂在威爾第以前的歌劇中也有。但在《阿蒂拉》中還有新的值得注意的特徵。威爾第廣泛地利用了樂隊的戲劇表現能力。屬於歌劇優秀插段的有令人難忘的交響樂暴風雨一場及序幕中威尼斯奠基的宏偉場面。
1846年3月17日《阿蒂拉》在威尼斯上演,其成就不亞於威爾第最早幾個愛國主義作品。烕爾第自己也很滿意這部作品,有一 個時候甚至認為《阿蒂拉》是自己最好的歌劇。在不斷高漲的革命運動的氣氛中,威爾第這部歌劇在以後若干年中在其他劇院上演時一直受到熱烈歡迎。
據威爾第的同時代人和傳記作者波納文圖拉說,甚至由一些只會吼叫的拙劣演員演出時,《阿蒂拉》也一直受到聽眾的鼓掌歡迎,因為音樂和表演的粗率對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對他們重要的感受到,這些有力的火熱的歌曲、這些急促的節奏、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華採樂段是如何打動他們的心靈的;聽眾們參與表演,為演員伴唱,散場出來時還重複地唱這些很容易記住的旋律,心裡想著在他們所崇拜的袓囯中應當發生的事件」
歌劇總譜及唱片:「閱讀原文」
key:rz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