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路》:我用盡了力氣,過著平凡的一生

2020-08-19 文史女漢子

鄭瓊導演的《出路》,這是一部好作品。我們經常羨慕國外有記錄兒童人生經歷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導演團隊不辭辛苦,採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和他們家庭。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一直到56歲,一直到如今的導演由當年的小助理,一個稚嫩青春的年輕人,歷經歲月的風刀與霜劍,成為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

如今的《出路》也是這樣的嘗試,導演花了很長時間去拍攝來自不同地方,出於不同境地的三個年輕人的人生選擇,和他們的「出路」。

從2009到2015,這是中國版的《人生七年》。

六年,讓三個主人公在鏡頭前長大成人。而時間,讓這三個迥乎不同的故事有了獨特的生命力。


2009

「我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我上了大學,要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1000元,買面,因為我家面不夠吃。」12歲的女孩兒坐在黃土包上,用唱歌般的調調念自己的作文,這是鄉村女孩馬百娟的願望。她的背後是破舊的矮房子,和一望無盡的蒼莽大山。


這個12歲的女孩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學校裡只有5個學生,她是年紀最大的,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個頭。她很珍惜讀書的機會,因為她渴望著能夠走出家鄉。學校條件很差,而這樣的學習機會也是老師去家裡做工作,父親才勉強同意的。因為在馬百娟父親眼裡,女娃遲早是別人家的,根本沒必要讀那麼多書。

距離這裡1500公裡的湖北鹹寧,有一個21歲的「高考剩男」徐佳,正在準備他人生的第三次高考。一模一樣的分數,倒在了本科線前,兩次失敗的經歷帶給了這個小夥子前所未有的壓力:「有一段時間,整個人冒汗,手發抖,完全做不了題目。」在工地上看守建築垃圾的親戚勸他,不要緊張,盡力就行,徐佳不吭聲,悶頭在塑料碗裡扒飯。


考上大學,似乎成為了徐佳的執念,因為這是徐佳父親的遺願。徐佳自己也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有出路。

好在,這次,他成功了。

北京,一幢房前有竹子、屋後有泳池的別墅裡,17歲的袁晗寒打算退學。因為成績太差,出於「被開除不好聽」的考慮,她離開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之後那個慵懶的夏天,袁晗寒依靠家裡,租下了南鑼鼓巷與後海之間的一家店面,自己買顏料畫牆壁、買木料做桌椅,想開一家奶茶店。但生意很差,三個月後店鋪倒閉,成為了一家「賣燒雞的」。

2012

馬百娟退學了。因為「我在學校什麼朋友都沒有,我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也因為「我想外出打工掙錢,去幫助家裡,為哥哥減輕負擔」。最終她離開了學校,在一個午後,走進一家又一家餐館、酒店,也沒能得到一份掃地的工作。

當一家酒店的前臺告訴她,薪資水平是一千多元。「一千多!」馬百娟高興極了。這是馬百娟從小的夢想。但很快,夢想破滅。詢問她的基本情況後,經理不客氣地告訴這個什麼農活都會做的姑娘,「你目前的狀況,可能洗碗都沒人會要你。」 這給了馬百娟不小的打擊。她不知道該下來該怎麼辦了。


24歲的徐佳大學畢業。他比同學年齡大3歲。但對於未來的迷惘和忐忑在她們臉上有了同樣的體現。投簡歷,等通知,沒有回應就十分不安,接到簡訊就很是緊張。這是多少人找工作時的模樣。

為了找工作,這個小夥子下狠心花300元買了身正裝。穿著不太合身的衣服在招聘會間奔走,一次次充滿希望地奔赴而來,一次次滿是失望地黯然離開。所以當籤下工作時,他露出了唯一輕鬆的微笑,這是他在拍婚紗照都沒出現的表情。


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袁晗寒週遊歐洲各國後,進入了這所學校讀書。順利的話,畢業後,她可以拿到一個藝術碩士的學位。

但生性敏感,在母親眼裡是個藝術天才的袁晗寒也不喜歡這樣的學習環境,她只想逃離: 「我覺得我受不了在畫室了,在這兒我就不舒服,胃疼。」

她開始想家,花大把的時間去草坪遛兔子,和中國留學生到處轉。在租來的閣樓裡自己做捲菸,用蘋果電腦當墊板,用鋼片嘎嘎地刮著顯示屏背後的磨砂面。

無所事事。

2015

再見到馬百娟的時候,她嫁給了自己親戚家的哥哥,懷孕了。她跟同村的小姐妹們站在屋外的窗子邊,聊著天,雙手撫摸著自己微凸的肚子,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不知道,這一刻,她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夢想:「我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我上了大學,要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1000元。」

徐佳在一家公司做電力技術支持。他如今月薪八千,給老家修了房子,讓媽媽開了家小賣鋪,避免了像他弟弟一樣滿大街地賣保險。他是村裡人羨慕的對象,因為他是村裡出來的,混的最好的一個,在城裡有工作,娶了媳婦,又孝順家裡。

可唯獨他自己知道,這還遠遠不夠。

他的工作出差比較多,而不出差的時候,也要早上6點起床,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打卡上班。妻子從不「淘寶」,每天對帳,盤算著多存點錢。

「我公積金太低了,房價漲太快。」徐佳還在努力,多掙錢,在武漢買套學區房。

袁晗寒大學畢業,從德國回來後註冊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內容是幫買主找到想要的藝術品。但至今,一筆生意都沒談成。

曾經一筆「巨大的生意」,連她搞房地產的老爸穿上筆挺的西裝,準備給女兒當司機,但因為空腹喝了太多咖啡被送到醫院而失敗。

在袁晗寒眼裡,生活就像五歲兒童玩的遊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失敗,就坦然接受,反正「餓不死就行」。家庭優越的她似乎更有權力揮霍人生。

家庭背景,人生觀念都如此不同的三個人,如果不是因為導演的鏡頭,這輩子都不會有交集。

《出路》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馬百娟、徐佳和袁晗寒的生活,而是我們每個人的過去。每個人都從這些鏡頭裡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慶幸又悲涼。

有人說,《出路》向我們揭示了中國社會的「階級固化」,家庭貧窮的還是吃不起飯,家庭富裕的還是不愁吃穿。

深山裡的孩子終究還是沒走出那座大山。有一個鏡頭讓人深受感觸:年幼的馬百娟幫家裡背谷捆。身上的谷捆比人還要大上許多,走在高山上蜿蜒向上的黃土路上,鏡頭拉遠,走在山路上的人影變成一排小黑點。這才是真正的「人如螻蟻」啊。


自家穀子磨成的麵粉,就是他們主要的口糧。額外,一家人一年也花不到50塊錢。「我要一個月掙1000元,買面,因為我家面不夠吃。」

但在我看來,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正如紀錄片的英文譯名——「A Way Out」,一條出來的路。每個人都被困在自己的牢底裡,拼盡一切想要走出這片桎梏。從這一點上,馬百娟真的就是失敗者嗎?僅僅是因為她沒能走出大山?

作為觀眾的我們沒有上帝的能力去改變一切,難道要靠自己的上帝視角來苛責她嗎?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裡說的那句話:

「我用盡了力氣,過著平凡的一生。」

誰不是如此呢?

有些人活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我向每一個堅強活著的人表示敬意。

相關焦點

  • 網易雲熱評:有一句臺詞「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但這句話...
    ——《我愛你》熱評 我看什麼都像你,我看月亮像你,看星星也像你,那些白亮透仞溫柔冷清的光,他們都讓我想起你,其實我不太懂喜歡,可我想走向你。 ——《我想》熱評
  • 年底最佳勵志短片: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我想他在說這句話時應該是無憾的。不論成就與否,至少他曾讓夢想看見了自己的力量。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曾經努力過。《紐約時報》曾經採訪登山家馬洛裡:「你為什麼要冒死攀登珠穆朗瑪峰?」馬洛裡回答:「因為它就在那裡。」
  • 「後浪」現形記:我用盡所有力氣,過著平凡的一生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長大》中,鏡頭記錄下一群大山裡的留守兒童。父母們為了掙錢餬口,供孩子讀書,離開鄉村到大城市裡打工,有的甚至已經好幾年沒回過家了。當城市的孩子嫌爸媽逼學習逼得緊,鄉村的孩子卻早就習慣了孤獨,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
  • 2018年底最佳勵志短片: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他們就是這樣的平凡,除了一張身份證便再無身份,他們又是這樣的熟悉,看見了他們,仿佛看見了自己。人生實苦,苦作行舟。有那麼一刻,盯著眼前的繁華,眼裡卻只有含淚的辛酸;有那麼一刻,望著不變的現狀,心中生出對過往的懷疑;有那麼一刻,看著無盡的問題,自己不知還能再撐多久。那麼,你想過,放棄嗎?
  • 豆瓣評分8.4《我這樣過了一生》:她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總要謀個出路啊!桂美在表姐的安排下和一個叫侯永年(李立群飾演)的中年男子相親了。對方是一個被妻子遺棄的老實男人,還有三個孩子,他相貌平凡到扔進人群找不到。電影中的桂美並沒有嫌棄侯永年,但她也沒有直接答應嫁給他,她總覺得缺點什麼,只是說先慢慢相處吧。
  • 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 紀錄片推薦║《為什麼貧窮?》之《出路》
    近期好像沒有什麼有趣的電影,新上映的幾部,也並不喜歡於是找來幾部不錯的紀錄片相比較大熱的央視文物和BBC非物遺產,我更偏向於小眾到關心公民與社會的話題
  • 我用盡一生的力氣為你,可你卻把你所有的溫柔都給了他
    三、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還是那個我偶爾做做夢,然後開始日復一日的奔波,淹沒在這喧囂的城市裡,我不會了解這個世界還有這樣的一個你,只有你能讓人回味,也只有你會讓我心醉,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會相信有一種人,可以百看不厭,一認識就覺得溫馨。四、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需要的不是傷心,而是時間,一段可以用來遺忘的時間。一顆被深深傷了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
  • 「她16歲,嫁給了自己的表哥」:這部紀錄片,揭露了窮人最大的悲哀
    本期,和大家分享一部高分紀錄片《出·路》。 這部影片講述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孩子的成長的故事。 他很自豪:「我一點都不想老家,苦怕了。」 拉扯著全家過好日子的他,讓女兒退了學。 因為他認為,女娃嫁人靠女婿才是正經出路。
  • 《Live》「我們用盡全力,也只為過好平凡的一生」
    或許很喪,但也請努力的過好自己的一生。」晚上做夢,夢到了我最喜歡的初中班主任和最討厭的高中班主任。夢裡,我們高中班上的如我一樣討厭班主任的同學自動申請讓初中班主任來帶我們(還是繼續上高中,我在新的班級裡是開心的,就像從牢籠裡逃離了出來,我可以感受到空氣、可以有正常的呼吸、可以歡笑和打鬧。
  • 工作中用盡力氣,很拼命,絲毫不敢放鬆的4個星座
    1,獅子座:較真且拼命獅子座的人一旦給自己制定了目標或者計劃,他們就會用盡全力去完成,拼了命也要實現,他們不是輸不起,而是在結果出來之前,他們不能忍受自己有一絲懈怠,他們要拼命的去實現,去奮鬥,只因為他們不希望結果是他們不想要的那個,也不希望輸了是因為他們不夠拼命,那樣他們會責怪自己,會怪自己不夠拼命,他們就是這樣較真且拼命的人,不敢有絲毫放鬆。
  • 樂器趣聞丨嗩吶王用盡了他所有的力氣,演奏一出《百鳥朝鳳》
    是的,你們都知道我說的是啥了:#嗩吶#爸爸用盡了他所有力氣來成全我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原,在民間通常作為樂隊的主旋律樂器。具有聲音大、爆發力強、穿透力強的特點。在《百鳥朝鳳》裡,遊天明拜師學藝備受考驗,經歷了人品和技能的考驗。
  • 告白文案|我願意用盡全身力氣,來慢慢愛你
    我願意用盡全身力氣,來慢慢愛你I would love you for the rest of my life願你擁有我說的一切,不會再有悲傷的情緒,我一直在愛你May you have everything I say, and there will be no more sadness, and I have always loved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海綿寶寶》吹泡泡比賽,派大星用盡力氣,海綿寶寶出吹各種形狀
    章魚哥吹泡泡時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從它脖子上暴起的青筋就可以看出,嘴巴也嘟起感覺十分用力,但是吹起的泡泡也只有一丁點,這顯然沒有達到章魚哥的預期。派大星是海綿寶寶的好朋友,在與海綿寶寶彼此陪伴的同時,也教會了海綿寶寶許多人生哲理,並且也是一個十分溫柔的角色,對待身邊的朋友盡心盡力且一心一意,派大星吹泡泡也用盡了全身力氣,但顯然不如章魚哥,即便是握緊了拳頭也沒有改變,可見派大星以後還要下功夫。
  • 《請回答1988》全心的愛著,又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掩飾
    如我一樣的成人們,你們是否也擁有一段無疾而終的暗戀,在那個蠢動的青春時代,你是否偷偷愛著那麼一個人,不敢告訴任何人,甚至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小心的愛著,全心的愛著,又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掩飾,直到你們各奔東西,直到你們再無緣分。當某一天你們再次相遇,所有的萌動和情愫都已經遠去.
  • 紀錄片《出路》:3個孩子,3種命運,階層是否固化了我們的人生?
    《出路》,在貓眼電影正式上線。在貓眼上線之前,2019年6月30日《出路》已經在大象點映推出了420場百城點映,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知名的媒體都對它進行了報導,其中一條採訪導演的短視頻,在微博上的觀看數量高達2500萬次。一部小成本製作的紀錄片,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呢?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
  • 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我想了想,倒也啞口無言,話有些扎心,但確實不無道理,這正是社會的現實之處,富二代也好,富三代也罷,富畢竟不是大風颳來的。但階級分化原本是由多種原因造成,不是簡單一句努力可以概括的。在這個時代,是否真的已產生階級,答案自在每個人心中。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了相冊。」
  • 【關注】紀錄片《尋找手藝》走紅:平凡也是一種藝術
    紀錄片 尋找手藝近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這部片子歷時3年,輾轉23個省,用接近原始的鏡頭語言,記錄下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據報導稱,該片導演原本是個司機,為了拍這部片子自籌經費,賣了房子,歷經千辛萬苦。這聽起來,也接近於一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