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2020-11-20 樂多客棧

「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後的人生是自己給的。別把自己的窘境遷怒於別人,我們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夠努力的自己。當理由找得越來越無懈可擊,成功就離你越來越遠。失敗沒有藉口,擔當才是成功的前提。」—— 蘇芩

最近網上流傳這麼一句話,一名富二代說,「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寒窗苦讀十年書?」

我想了想,倒也啞口無言,話有些扎心,但確實不無道理,這正是社會的現實之處,富二代也好,富三代也罷,富畢竟不是大風颳來的。但階級分化原本是由多種原因造成,不是簡單一句努力可以概括的。在這個時代,是否真的已產生階級,答案自在每個人心中。

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了相冊。」

紀錄片《出路》,歷時六年,跟拍了三位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

一名來自甘肅山溝裡的小女孩,馬百娟

一名來自湖北的高三復讀生,徐佳

一名來自北京家境優越的女生,袁晗寒

導演鄭瓊用真實的鏡頭為我們記錄下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不同起點,不同境遇下的年輕人的成長曆程,三人的生活雖有著天差地別,但在導演看來,三個人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境中,竭力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出路。

儘管有《人生七年》在前,但《出路》用更貼近國人的鏡頭,記錄下了當代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無奈抉擇。

馬百娟 徐佳 袁晗寒

一、3種家庭,3種人生

1、來自山溝的女孩

馬百娟

「平房和樓房,我家住樓房,客廳很寬敞,入夜人安睡,窗簾映月光。」

馬百娟,來自甘肅,2009年她剛滿12歲,在野鵲溝小學上二年級,她最大的夢想是以後可以去北京讀書。

她所在的學校僅有兩名老師,五名學生,窮人家的孩子要改變命運,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馬百娟學習不可謂不用功,但由於條件所限,十歲才讀小學一年級的她,全家住在窯洞裡,一家人全年的開支不超過50塊錢。

是的,你沒聽錯,全家人一整年的開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夠不上一頓飯錢。(2008年)

把放硬的饅頭掰成塊,放進碗裡,倒上半碗開水,這就是她每天的早餐。相比起物質的匱乏,放學後的她也無法複習功課,家裡有大量的家務活等著她去做,餵豬,做飯,還要經過一個蜿蜒曲折的陡坡去收糜谷,而這一切對12歲的馬百娟來說,卻早已是習以為常。

2、復讀3年的民工之子

徐佳

徐佳,一個復讀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夢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徐佳生活在一個小城,農民工的孩子,父親因意外去世,靠母親打工來維持生計供養他讀書,父母文化都不高,只會憑力氣賺錢,父親生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學習,考上一所大學,將來出人頭地。父親臨終前這樣叮囑妻子:「爬也要供孩子上學」。

背負著父親遺願的徐佳復讀了三年,但最終不負所望考上了武漢工業大學。

3、含著金鑰匙的北京女孩

袁晗寒

袁晗寒,一個擁有北京戶口的女孩,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初中,但十七歲就選擇從美院附中退學。

退學之後她最大的敵人就是「無聊」,當同齡人都在學校讀書時,她有著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所以,對抗無聊就成了她的首要目標。畫畫,開酒吧,甚至去性用品店當營業員,用她自己的話講,「做什麼只要不被餓死就好了,這世界上也不會有人會被餓死的。」

二、「或躍在淵」,命運兩分

郝景芳在她獲得過「雨果獎」的小說《北京摺疊》中虛構了一種反烏託邦的世界。這本小說裡的世界有三種空間,分別是代表底層人民的第三空間,佔比總人口60%-65%,第三空間的人們從事著最底層的基礎工作。

代表中產階級的第二空間,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精英。佔比總人口的30%。第一空間裡則是富豪和權貴階級,他們負責制定整個空間的規則,佔比5%-10%。

空間並不固化,但依然很難逾越,付出成倍的努力,也只有少數人可以從第三空間跨入第二空間,能從第二空間進入第一空間的更是極少數人。

對照一下《出路》,我想你會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我們來看看三名主人公能否跨越各自的「空間」。

1、16歲的馬百娟選擇結婚生子

2012年,馬百娟全家遷到寧夏,換了新學習環境的馬百娟因為學習跟不上,次年在家裡要求下選擇退學。此時的馬百娟只有15歲,年紀小,沒學歷,沒經驗,連一份餬口的工作都找不到。

16歲時,她選擇了結婚生子,嫁給了自己的表哥。馬百娟的父親則對著鏡頭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了,2萬元,你們繼續拍,給不了2萬元,你就不要繼續糾纏了。」

馬百娟則在一旁沉默。16歲的少女,挺著肚子和小夥伴們談論著誰的肚子更大。

在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她用這樣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暫時能夠找到的一個出口,但出口不等同於出路。她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大,思想及觀念都是來自身邊的人。在她周邊的世界裡,女孩子不管上多高的學,有多大本事,終究也是「別人家」的,而在這個所謂「別人家」的女娃身上,投入太多是一種損失,養活大,人,在這種陳舊迂腐的觀念裡就是女娃唯一的出路。她甚至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人生就這樣被家庭「蓋棺定論」。

你本無錯,但改變要從自身開始。未來很難,但依舊可期。

2、月薪8K的徐佳有壓力,亦收穫幸福

徐佳,他的人生軌跡是我們大多數人最為熟悉的,參加高考、找工作、結婚、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大學畢業後,在初找工作時遇到過一些坎坷,但最終找到一份對他來說還算不錯的工作,月薪8000,工作兩年之後,他結婚成家。

照片裡的徐佳,是幸福的,雖依舊背負壓力,但敢於披荊向前的人生原本就是一種精彩。

3、為對抗「無聊」,袁晗寒留學德國回來開公司

當無需考慮物質又無所事事時,精神世界就會越發的空虛。

袁晗寒,拼命對抗「無聊」的她選擇了遊歷歐洲各國,而後去了德國一家藝術學院留學,2015年,袁晗寒回國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袁晗寒的未來容錯率很高,她有很多種選擇,她做的事情在她看來都是極具意義的,無論是開酒吧,還是出國留學,還是自己創業,她都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去嘗試。失敗對她來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聊。

導演鄭瓊在預告片最後說,她後來把袁晗寒的作品編成小片段給徐佳看,徐佳回答「他承認並接受社會是不公平的,但他並不羨慕,他只有努力,讓他的下一代也許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三、誰決定了命運?

答案似乎無解,看似標準的答案是: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但《出路》通過鏡頭告訴了我們家長的格局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1、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改變命運的上半場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環境封閉,學校環境差,繁重的家務以及物質的匱乏,但這些並非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主要因素,眾所周知的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年少時就曾撿破爛來補貼家用。黃光裕的母親曾嬋貞,祖上曾是泰國著名僑商,但到黃光裕這一代的時候,曾經的財富只是一種傳說,一家六口人住在一個不到14平方米的小屋子裡,日子雖然貧苦,但曾嬋貞卻經常給兩兄弟講述祖上的各種經歷,黃光裕兄弟當初北上做生意,受母親思想影響甚深。

像黃光裕這樣的成長經歷並非個例,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也是憑著高考狀元身份,才從一個小鄉村裡走了出來,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正如作家舒爾茨在《像成功者一樣思考》中所說:「你比那些優秀的人,差的其實是思維。」

我們回到《出路》這部紀錄片,看一下三人的的原生家庭,可以很清晰的察覺到,家庭對三人的影響所造成的深刻影響。

導演鄭瓊曾和袁晗寒的母親交流過這樣一個問題,假設袁晗寒出生在一個小地方的話,家境一般,你會怎麼辦?袁母說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讓她死也要死在學校裡。

徐佳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想法卻和袁母不謀而合,父親臨終前對妻子的叮囑是, 「爬也要供孩子上學」,徐佳正是在父母思想的影響下,才會選擇復讀三年,最終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在競爭激烈的城市裡有了立足之地。

反觀馬百娟的家庭,傳統思想的糟粕在家長腦海裡根深蒂固,「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在這樣的思想下,馬百娟的哥哥小學沒讀完就外出打工。

馬百娟退學時,老師不肯放棄,說馬百娟按時交作業,學習也在努力,但哥哥一句「純粹不想念了」讓老師陷入了沉默。彼時的馬百娟家裡已從山溝搬到縣城。並且此時《出路》預告片已出,有人看到預告想要資助馬百娟一直到大學畢業,但資助的事情尚未談好,馬百娟就已退學。

思想上的禁錮讓這個家庭覺得讀書無用,並且這種思想自然而然的延續給了下一代。

父母的高度,不一定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但一定可以決定孩子人生的寬度。

但在那種封閉環境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父母,我們能去責怪父母的思想落後嗎?改變不了父母,那就改變自己吧。

2、至關重要的下半場,改變自己才是擺脫命運束縛的根本

自古以來,讀書人在中國就有著高人一等的地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考取了功名,就進入了「士」的階層,放到現代,作為敲門磚的學歷也許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但知識依舊不可缺少。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總冠軍雷海為在參加比賽之前,只是個普通的外賣小哥。

在送外賣之前,雷海為還做過很多份工作,在工廠做過電工,工地上打過小工,做過洗車工,當過服務員,最終成了一名專職的外賣小哥。

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無論走到哪裡,兜裡都會裝著一本《唐詩三百首》。

雷海為最落魄的時候連租個小單間的錢都拿不出來,只能像乞丐一樣晚上蜷縮在一處樓梯的拐角,凍的睡不著的時候,眼前浮現出的卻是辛棄疾的一首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前,詩詞成為了他精神上最大的寄託。在《中國詩詞大會》奪冠後,董卿評價他說:「你不僅戰勝了所有對手,你更戰勝了你自己,戰勝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強者!」

成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後,雷海為被家鄉聘請為「振興文化大使」,工作機會也如雪片一般向他飛來,邵陽文聯,杭州一家詩刊都想聘用雷海為,一家文化旅遊公司更是開出百萬年薪,請他擔任公司形象代言人。雷海為經過慎重思考,婉拒了這些單位,最終,他選擇了成都一家教育培訓學校去做教研老師,編訂古典詩詞教材,這是他的興趣所在。

羈旅漂泊多年,只想在詩詞中尋找慰藉之所,從未想過借詩詞來改變人生軌跡的雷海為,命運卻因詩詞而徹底改變。

看似「無用」的知識,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有時會成為你最大的資本。

但是更多的人,在生活的重壓之下。除了一味埋怨,並不願去改變自己。也許他們覺得努力並不能改變什麼,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就出生在羅馬。

這樣的認知下,夢想反倒成為了一種障礙,橫亙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越來越遙遠。最終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導演鄭瓊說:「在一個只論輸贏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於要離開哪裡,而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對自身所處的這個文化有覺察和反省,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選擇不應該是被賦予的權利,而是自己通過爭取改變命運的機遇。」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場馬拉松,從來就沒有一場馬拉松,能贏在起跑線上。每一個不肯放棄的人,都可能是最後的贏家。

結語

馬百娟,徐佳,袁晗寒,三個人在彼此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許永遠不會出現什麼交集。但若說三人的人生就此定論,倒也未必。有句話叫長大後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活成小時候想像的樣子。但誰說長大後就不能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將近40歲時才開始文學創作,寫出了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三部曲",但誰知道,創作《康熙大帝》之前,各種資料他就查閱了兩年之久。《康熙大帝》全書四卷共計160餘萬字,歷時四年才最終完成。這一前一後,就是六年時間。人到四十,還剩幾個六年?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清代詩人袁枚的《苔》,意思是在陽光不能照射到的地方,依然有生命在萌動,苔花雖小,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縱與牡丹相比也毫不自慚形穢。

身處逆境中也要充滿自信,鼓起勇氣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正是我們面對生活時最可取的一種態度,也是最好的一條「出路」。人生也許很難,但堅持一定很酷。

END

圖片來於網絡 侵刪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推薦║《為什麼貧窮?》之《出路》
    比如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了不起的村落》、《算命》、《鐵西區》、《村小的孩子》等等這些,很多了,以後我會慢慢為大家推薦紀錄片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客觀的記錄生活,把最現實和痛心的東西展示給你那麼,我今天要說的,是這部2012的《為什麼貧窮?》
  • BBC紀錄片《出路:為什麼貧窮?》關於中國教育
    享譽國際的紀錄片導演們,以「為什麼貧窮」為共同題目,拍攝了每集一小時共八集的紀錄片,讓世界共同思考貧窮問題,探討全球10億赤貧人口的過去與未來,尤其是探討中國讀書致貧的第八集 值得關注。拍攝意義組織這個系列的是非盈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總部設在丹麥,該組織的目的是委託拍攝並製作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是最新的一部。Steps International希望用影片刺激大眾討論貧窮問題,計劃共同發起人還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丹麥廣播公司(DR),這兩家電視臺也是本計劃的主要合作夥伴和推動者。
  •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這是震懾人心的紀錄片劇集,來自世界的紀錄片導演,以「為什麼貧窮」為題,拍攝每集一小時的紀錄片。這一集是--出路。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推薦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出路》,最後是《窮人的銀行家》,和孩子們深入探討和分析,什麼是貧窮,什麼是富有?是什麼造成了貧窮?公平和公正,如何是「授之以漁」,我們能做什麼?這兩天在看紀錄片《為什麼貧窮》,真的很棒,覆蓋的面特別廣,從遠古時代,早期文明,到中世紀殖民時代,再到工業革命,南印度饑荒,1930年的南非,中國的大躍進,非洲加納的援助……本來是比較沉重的主題,但是他用動畫表現,穿越為主人公的形式,所以還挺有趣的。
  • 《出路》,很多人說它是「最恐怖、最壓抑」的紀錄片
    而當你真的去上大學了,你才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在此之前,位於丹麥的國際非營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丹麥廣播公司(DR)合作,在全球範圍內以「為什麼貧窮」為主題攝製了一系列紀錄片,期望讓全世界的觀眾共同思考貧窮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 豆瓣、快手和小紅書告訴你,精神貧窮才可怕
    他們的精神強大,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評價,更不在乎廣告、營銷的轟炸,他們的人生理念是:只要我會省,就不會掉進消費主義的陷阱。 他們也不是不工作就在家裡坐吃山空,他們依然努力的工作,他們省己不省人,又憑什麼要被人看不起呢? 02.小紅書上的極奢生活。
  • NHK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Why Poverty》全8集 PTS翻譯版 漢語中字 720P高清紀錄片下載
    享譽國際的紀錄片導演們,以「為什麼貧窮」為共同題目,拍攝了每集一小時共八集的紀錄片,讓世界共同思考貧窮問題,探討全球10億赤貧人口的過去與未來,
  •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今日推薦 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 嵩昕匯徐佳昕趙林嵩老師:感謝貧窮,奠基奮鬥拚搏源泉汩汩長流
    嵩昕匯徐佳昕趙林嵩,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更會沒有。為了還清債務,嵩昕匯徐佳昕趙林嵩斯琴的精神就如胡楊樹一樣,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而當斯琴終於還清了父親的債務時,她為了建設新牧場,為了情感,又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故事。
  • 紀錄片《出路》:3個孩子,3種命運,階層是否固化了我們的人生?
    《出路》,在貓眼電影正式上線。在貓眼上線之前,2019年6月30日《出路》已經在大象點映推出了420場百城點映,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知名的媒體都對它進行了報導,其中一條採訪導演的短視頻,在微博上的觀看數量高達2500萬次。一部小成本製作的紀錄片,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呢?
  • 紀錄片《出路》:你人生奮鬥的終點,僅僅是別人的起點
    2009年8月25日,19歲的徐佳回到鹹寧,他決定開始第二次復讀,之前兩次高考成績,他都不到500分,徐佳一度想用自殺來終結自己的生命,但母親的一次次鼓勵讓他決定再考最後一次,到時候要還是上不了500分就去外地打工,在徐佳母親看來,讀書考上大學是他們這裡孩子唯一的出路,所以她砸鍋賣鐵也支持孩子復讀,沒有一句怨言。
  • 紀錄片《出路》:我用盡了力氣,過著平凡的一生
    鄭瓊導演的《出路》,這是一部好作品。我們經常羨慕國外有記錄兒童人生經歷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導演團隊不辭辛苦,採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和他們家庭。如今的《出路》也是這樣的嘗試,導演花了很長時間去拍攝來自不同地方,出於不同境地的三個年輕人的人生選擇,和他們的「出路」。從2009到2015,這是中國版的《人生七年》。
  • 《蝸居》:從名牌大學生到「頂級撈女」,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海萍讓海藻對婚姻失去信心,尋找除去婚姻以外別的出路。正因為海萍經常當著自己的妹妹還在數落自己的男朋友沒出息,所以海藻在心裡就深深的留下一個烙印,一定要找一個有錢的男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令人感嘆: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啊!海萍早已看透宋思明,卻為何沒及時攔住淪陷的海藻?「海藻的願望是「做二休五」,月入過萬,而她一個職場菜鳥哪裡值得了這些錢?可宋思明輕易就能幫她辦到了這些。海藻終於依靠宋思明過上了好日子。
  • 《蝸居》:從名牌大學生到「頂級撈女」,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
    海萍讓海藻對婚姻失去信心,尋找除去婚姻以外別的出路。令人感嘆: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啊!簡短的對話,看出兩個女人不同的三觀,到此海藻終於從明明可以靠自己能力的名牌大學生變成「頂級撈女」,相比起艱苦奮鬥,好像坐享其成更能讓日子過得舒坦。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窮。如果一個人面對貧窮連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信心都沒有了,何談人生價值?何況還是名牌大學生!
  • 沒有希望的貧窮有多可怕,許鞍華和任達華聯手嚇到我了
    一直以來,人性被認為是世界上禁不起試探的存在,同樣成為很多心理導師諱莫如深的話題,可在貧窮二字面前,人性只是任其擺布的傀儡。人在貧窮面前表現出的畸形生活狀態,在《天水圍的夜與霧》只表現出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 香港紀錄片折射社會底層命運,貧窮與宿命能否被逾越?
    紀錄片《子非魚》的橫空出世,為它年輕的創作者捧回了若干座獎盃,看過紀錄片以後,人們唏噓著、感慨著,因為這是極其少見的以孩童視角觀察貧窮的影片。一群小學三年級的香港底層孩子出現在片中,描繪著他們的故事與生活,透過孩子的眼睛,能看到遠非個人所能控制的社會圖景。可所有人都秉持的那份希望——「教育改變命運」,又真如口號中那般輕易嗎?
  • 比舌尖更美的紀錄片!涉藏紀錄片《第三極》直抵人心
    《舌尖2》之後,愛看紀錄片的盆友們頓覺些許寂寞。隨著涉藏紀錄片《第三極》(青藏高原)在CCTV-4開播,盆友們又歡騰了起來。《第三極》由五集電視紀錄片和一集花絮片組成。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上的「第三極」,相比南極、北極,它是唯一有著人類豐富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
  • 日本貧窮的年輕女性越來越多?貧窮會遺傳
    接下來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日本的貧窮女性真的越來越多嗎?她們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日本貧窮女性生存處境談到日本女性,想必大部分人腦海中會浮現出影視劇或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溫柔幸福的全職太太形象。
  • 爆款紀錄片《出路》在揭露殘酷階層的同時,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英國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56UP》,紀錄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而導演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層是很難逾越的,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傳承到子女輩子,而結論就是: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不同的起點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A WAY OUT》),從2009年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