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伴著熟悉的旋律,一起了解那些和國歌有關的故事——
1935年春天,上海淮海中路1258號3樓的小房間裡,一位年輕的作曲家正在忘我地投入創作。他時而在鋼琴上彈奏,時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時而在地板上走來走去。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後來他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他就是被譽為「國歌之父」的人民音樂家——聶耳,而這首不朽之作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本月17日,是聶耳逝世82周年祭日。讓我們回眸這位「國歌之父」的音樂創作之旅,了解國歌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可能不少人不知道,聶耳並非其本名,他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受母親影響,聶守信從小就對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高小期間,掌握了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的吹奏;初中期間,掌握了鋼琴的彈奏;在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期間,他不僅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還與友人一同創辦了九九音樂社。
年輕時期的聶守信顯露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大家都說,只要能從耳朵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裡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一次明月歌舞社聯歡會上,聶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種人說話,而且還能讓兩隻耳朵一前一後地動,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大伙兒都被逗得大笑起來。總經理羅明佑現場給聶守信贈送禮物,並稱他為「聶耳博士」。聶守信笑著對大家說:「你們硬要把一隻耳朵送我,也好,四隻耳朵(「聶」的繁體字「聶」)連成一串,不像一個炮彈嗎?」從此,聶守信改名為聶耳。
聶耳幼年喪父,由母親彭寂寬獨自撫養長大。然而,家裡孤兒寡母的他們經常受到社會上無賴惡霸的欺凌,這使得聶耳從小就富有正義感和鬥爭精神。1928年,聶耳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1930年畢業前夕,聶耳被反動派列入逮捕名單,被迫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離開家鄉,開始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1932年11月,年僅20歲的聶耳進入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 電影:《風雲兒女》片段
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本侵略者先後佔領東北、華北大片國土,而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豔曲。身為共產黨員的田漢、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
1935年初,田漢在電影《風雲兒女》劇本和主題曲歌詞剛剛完稿時被捕了。被捕前,他倉促間將主題曲歌詞在一張小小的香菸包裝紙上。不久後,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背面寫著歌詞的香菸包裝紙。聽說此事後,聶耳來找夏衍,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幹!」當看到紙片上的歌詞後,聶耳仿佛聽到了母親的呻吟、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湧,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客居東瀛期間,聶耳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同時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譟「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這段遭遇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之後,為了使歌曲曲調和節奏更加有力,聶耳和電影編劇、歌詞作家孫師毅商量,對歌詞作了3處修改,從而完成了歌曲的創作。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義勇軍進行曲》以鏗鏘有力的詞句伴著雄壯激昂的旋律,唱出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強烈心聲,激勵著中華兒女挺起脊梁、眾志成城,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鋼鐵長城。歌曲一經問世,就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廣為傳唱,並在世界很多國家傳播。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義勇軍進行曲》也成為了他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成就的背後卻是日益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首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70多年的《義勇軍進行曲》,依舊像一口敲響的警鐘,提醒著人民居安思危,不忘建國創業的艱難憂患;像源源不斷的泉水,提供著新時期長徵路上的不竭動力;像一支戰鬥的號角 ,激勵著千萬華夏兒女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當前,我國安全形勢複雜嚴峻,周邊熱點問題持續升溫,家門口生亂生戰的可能性增大。然而長期的和平環境,讓一些官兵產生了一種遠離戰爭的錯覺。心中無患是最大隱患。國歌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很好的教材,如何在軍營內更準確地唱響國歌,發揮其戰鬥作用,也成為了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任務、新要求。
多年來,國歌所承載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和奮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尊崇國歌,國歌奏唱和使用總體情況是比較好的。但實際生活中奏唱國歌不規範、參與者舉止不得體現象時有發生,而國歌標準曲譜未予發布,也一定程度上了影響奏唱和播放效果。國歌是憲法確立的國家重要象徵和標誌,制定一部專門的國歌法,通過國家立法對國歌的奏唱場合、奏唱禮儀和宣傳教育等進行規範,維護國家尊嚴,提升公民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經過多方的呼籲與努力, 2017年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草案)》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自通過之日起實施。草案規範了國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包括:國歌的地位、奏唱國歌的場合、國歌奏唱的形式和禮儀等。
相關連結
國歌法草案提請審議(附標準曲譜和官方錄音版本)
國歌要立法了!這不僅僅是維護一首歌……
這就是「00後」的愛國表現:遲到小學生聽到國歌后校門外立正敬禮
相關閱讀
回顧歷史,中國在清代以前,閉關鎖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外交往不多,也就沒有國歌。最早的國歌是以李鴻章命名的《李中堂樂》。1896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歐洲訪問。在歡迎儀式上,各國要演奏中國國歌。李鴻章只能臨時抱佛腳,把王建的一首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茉莉花》曲譜,充當國歌。直至1911年,清政府頒布了中國第一首法定國歌《鞏金甌》,但僅6天後,武昌首義,清王朝滅亡,這首"國樂"也就隨之壽終正寢了。
民國時期,先後將《五旗共和歌》、《卿雲歌》、《國民革命歌》、《國民黨歌》等歌曲作為國歌,其中只有16個字的《卿雲歌》為歷史上最短的國歌,而《國民革命歌》曲調改編自我們現在熟知的《兩隻老虎》。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正式制定之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0月1日,盛大的開國大典上,《義勇軍進行曲》緊隨毛澤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宣告響徹天安門廣場。建國後,在經過一系列曲折,終於在2004年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這也意味著,賦予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國歌,同國旗、國徽同樣的憲法地位。這支歷經70年,曾經鼓舞億萬人民前赴後繼、英勇鬥爭的戰歌,從此去掉了"代"字,作為國歌又重新迴蕩在遼闊的祖國大地上。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文案:王珅;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