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麗萍在某社交視頻網站上發布了一條生活動態。視頻中,楊麗萍涮著火鍋,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日常。這條簡單又平實的動態下,出現了這樣一條評論: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讓你再年輕30歲,到了100歲,你的容顏難道還能保護30歲樣子,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是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很快,這條評論的獲贊數便高達上萬。
這不僅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眾女星們也是紛紛發聲力挺楊麗萍。
戚薇:生育工具?呵呵,我們早就不是了!
李若彤:無論你是男性或女性,我都希望你不要因為年紀和別人的目光,而為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決定,更要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決定,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
陳德容:自身價值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陳數更是直接放出了自己的劇照「女人的價值,是用來生兒育女的嗎?」,並霸氣回應「不是!」
有趣的是,就在楊麗萍被嘲的前幾天,現年52歲的伊能靜也受到了網友的諷刺。
不過不是因為婚育問題,而是因為年齡。
事情的起因是,伊能靜在一段vlog中配圖說自己是「美少女」,結果有網友出來「秀」:50了還美少女,臉呢?
伊能靜也是真的剛,直接掛出了該名網友並回懟:別忘了,你也是從女人的產道裡生出來的。我們女人能生你,當然也能決定一輩子做美少女。
雖然這條回復後來被伊能靜刪除了,但她的這一霸氣回應還是贏得了很多網友的支持與讚賞。
為何楊麗萍會獲得眾女星的集體「撐腰」,伊能靜不留情面地怒懟網友也能獲得支持?那是因為,這個社會確實不乏對女性的「高標準」要求——說難聽一點,這就是惡意。
● 未婚未育=缺失的人生?
雖然現在社會已經逐漸開明,但不可否認,在大多數人眼裡,若女性到了適婚年齡卻還未婚,或者婚後一直不生小孩,大概率還是會遭受身邊人的熱心「關懷」甚至他人背地裡的議論。
「女孩子還是要結婚的,你這樣子單著,以後怎麼過啊?」「你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差不多就行了,不然以後更難找。」「怎麼還不生孩子啊?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以後老了生病了,連個照顧的人都沒有」……
對於還認為家庭、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人生體驗的人來說,他們想像中的未婚未育,是可怕而悲催的。
● 已婚未育=潛在佔公司便宜?
如果說,未婚女性面臨的被擔憂更多是個人生活層面的,那麼,已婚未育女性則要承擔起生活和職業上的雙重壓力。
除了被催生或被議論、同情之外,在求職或升職路上,「未育」狀態也是一道強加於女性的「攔路虎」。
● 大齡=貶值?
除了婚育問題之外,「年齡」本身似乎就天然是女性的重要標籤之一,尤其是在婚戀市場上。
說起大齡未婚(尤其是單身女性),大家總是傾向於認為該女性在性格或是生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吧。相比起「剩男」,「剩女」的使用頻率明顯要高出很多。
但對於男性,人們卻少有這種揣測,而會更傾向於認為對方忙於事業而暫時無心談論感情,尤其是,當該男性有一定經濟實力或社會地位——「鑽石王老五」,這個稱呼雖有調侃之意,但明顯更傾向於褒義。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劉強東可以娶比自己小20歲的奶茶妹妹並獲得一片祝福,而「性感女神」鍾麗緹嫁給小11歲的張倫碩,卻被婆婆感慨「要是小几歲就完美了。」
● 1、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原始社會和農耕時代,因為受限於生理條件,女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生育和照顧家庭上。而因為深藏在潛意識裡的「進化」動力,長得漂亮又具有性吸引力的女性自然會獲得青睞。
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如今的女性早已具備脫離家庭也能確立個人價值的個體和社會條件了。
但,社會在發展,人的觀念卻未能集體同步。因此,一部分人群還停留在對女性的刻板認知中,認為女性的最大價值就是保持貌美如花,生兒育女。
● 2、父權社會對女性之「打壓」的無意識延續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一書中提到,父權的核心是「壓迫—恐懼—支配」。這樣的體制雖然是出於效率的發明,但是對於男性和女性都有許許多多的傷害。
由於歷史原因,自奴隸社會後,社會話語權基本掌握在男性手上。封建社會「夫為妻綱」的道德規範,更進一步地明確了女人的從屬地位。
到了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之類的倡言也常常被提及以肯定女性的社會價值,但事實上,認為女性就該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思想仍然存在很多男性——尤其是競爭力較弱的男性——思想裡。
● 3、女性潛意識中的自我設限
情感教主aywawawa曾總結說,衡量女性伴侶價值(Mate Value)的8項標準為:年齡、長相、身高、罩杯、體重、學歷、性格、家庭環境。
劃重點:年齡,被排在了第一位。
這位教主自己,就是一位名女性。在因為過激言論被禁言半年之前,她積累了數百萬粉絲,其中,大多是女性。
由此可見,「將女性價值更多地錨定在年齡、外貌(而非內在價值及社會價值)上」的觀點,在女性群體中也廣泛存在。
ayawawa的支持者認為,這是充分利用「女性優勢」以獲取更佳伴侶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用戶思維」——而這種方式,也確實讓部分女性獲得了情感上的成功。
但問題在於,將自己「包裝」成為男性喜歡的模樣,對女性價值的確立真的有幫助嗎?也許有人說,有些女性的人生價值就是要找個好歸宿。這是個人的選擇,值得我們尊重。可是,感情和婚姻不是一場交易,女性也絕不是依據自身條件待價而沽的「商品」。
女性的這種自我設限,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引發女性群體內部的「鄙視鏈」——你學歷高、幹得好,但若你年齡大、長得醜、沒有「優質」的伴侶,那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如放下對女性價值的成見、給予女性更多的職業機會等)固然是一方面,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女性群體自尊與自信的建立。
因為,「權利是爭取來的」。而去爭取的前提,是自己有「我值得」的底氣。
■ 1、女性首先是「人」,而後才是「女人」
對女性群體的成見和限制,很大程度上,源於社會在評價或要求女性時,將其性別屬性置於了「人」之上。
但女人之所以成為「女人」,在於她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有自由選擇權的】「人」。而很多事情,當你從「人」這個角度去理解時,就不會覺得是個「問題」了。
如同楊麗萍對生命的感慨:「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對婚育的選擇,不關乎道德,不關乎對錯。這只是,生命觀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 2、對&34;的正確認識
不可否認,男性與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其社會分工及擅長之處也所有不同。
所以,男女平等並非360度全方位的趨同,而是,權利義務上的對等。比如,都有以己所長服務社會和家庭的義務;也都有選擇以何種方式生活及工作的權利。
因此,接受男女差異,發揮自身所長以合作共贏,並勇敢爭取被壓制的合理權力,才是正確的性別「平等」觀。
■ 3、女性群體的自我理解和相互支持
馬薇薇曾在節目《愛思不si》中和傅首爾探討過「女人活出自我」的話題——
馬薇薇說,鼓勵女性活出自我,在現在的中國的普遍的條件下,其實是不現實的。
傅首爾說,「我覺得有一部分是擰巴的。」然後,她總結了三種類型的女性:
一種是認為「活出最豐盛的自我是最重要的」;
一種是「我認為我的價值就是在家庭中,享受做一個好媽媽、好妻子」;
第三種則是「內心不願意這樣過日子,但是她必須得這樣過的」。
「前兩種其實都算出活出了自我,而第三種可能是我們需要去關注的人群。」傅首爾總結道。
馬薇薇回應:我們當然會羨慕或者是崇拜那些篤定的人,但是我覺得對擰巴的人要有一定的寬容度。因為這種擰巴可能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可能是由自身境遇造成的。
馬薇薇和傅首爾的這段對話,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一是,不管女性是選擇「活出最豐盛的自我」還是「選擇並享受在家庭中實現自我價值」,其實都是「活出自我」的體現。因為,這是她們遵從內心所願做出的自由選擇;
二是,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境遇不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觀念。我們要做的,不是強求別人認同我們的觀念,而是以開放和理解之心,去尊重並允許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過人生。
只有女性群體先學會了自尊與相互間的理解與支持,才有可能獲得男性及整個社會的,更多的尊重。
面對網友「失敗」的嘲諷,楊麗萍回應說:「人都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味道。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謝謝理解和愛。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是啊,無論是獻身於自己熱愛的事業而放棄生兒育女,還是為了家庭兒女放棄事業,亦或是辛辛苦苦地努力地平衡之……
每個認真生活、在不傷害他人前提下按照自己心意而活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