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鐸草書研究第十期:筆法狂放而又精嚴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筆法的精美與率意。王鐸草書筆法之美,既源於他用筆的精美,也源於他用筆的率意與大氣。對古代經典的嗜好,對《淳化閣帖》的孜孜以求,都是他精美用筆的技巧支撐和來源。王鐸的草書基本取法刻本。
-
王羲之《草訣歌》品鑑,楷草雙書對照,筆法犀利,被譽為字帖皇帝
現在的草書書寫形式以掛軸為多,很多人將王鐸之書作為範本來加以借鑑,但只有加以分析吸取才能獲得真諦。書法為藝術,創作時它要受作者情緒環境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心境下,其作品有成敗高下之分。草書之所以最長於表現力,最足以表情達意,其最重要的原因實在於筆法的豐富多變。
-
王鐸草書《金山寺二首》軸超清單字鑑賞
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 明天啟二年(1622),三十歲的王鐸舉進士及第,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次輔(副丞相)之職。次年入清,授禮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病逝於孟津,享年六十一歲,贈太保,諡曰「文安」。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
-
【博聞強識】王鐸「神筆」,憑什麼標領中國書法300年?
> 比如,「連綿草」就是王鐸書法的創造之一,也是王鐸臨帖的衍生物。王鐸在草書創作中,留下了大量的準創作的「連綿草」作品。這些「連綿草」大多為王羲之作品的臨作,但是這些臨作性質的「連綿草」作品並不忠實於逸少原作,而是自抒胸臆。之所以寫成「連綿草」的體式,是因為王鐸要在這種連綿不絕的態勢中體會和把握草書的行氣和在最大限度內發揮草書的迅疾流利之勢。
-
明代一位頂級書法大師,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連王羲之都比不上!
草書這一單一書體其實也可以細分,但是其筆法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有小草、章草、狂草等等,這也是普遍被認為的書法的最高境界。藝術的更高境界往往是脫離了實用主義的體現,其內核與外在表現,往往一般人很難看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行稱之為「鬼畫符」的原因。
-
古今的融合與隔閡:論王鐸的古帖臨摹
大量的脫字主要發生在立軸與扇面形式中,手卷與冊頁則很少,即使有,也往往是文字尚能通順的,如一六二五年八月臨《聖教序》冊(遼寧省博物館藏),其中雖有脫字但基本可讀,王鐸只是跳過了一些完整的句子。但在立軸與扇面中,缺漏致不可讀的情況就比較常見。這是因為扇面與立軸的空間是有限的,當這個空間不能容納一則完整的法帖內容時,王鐸就會跳過多行或多字。
-
王鐸書法的骨架:厚實、硬朗、挺拔的點畫內質,紛披、魔幻的筆墨形態
王鐸《臨王羲之蔡家賓帖》局部 王鐸的魔性首先在墨色上,在以往書法作品中,墨色變化是受實用規範、時代約束等多種因素幹擾,而王鐸正是以『極神奇正是極中庸
-
中國嘉德2016春拍預覽 王鐸罕見草書巨幛《臨<諸從帖>》
王鐸充皇陵陪祀職。國家不幸詩家幸,這段沉寂的日子使王鐸更為專注於藝術修為,書藝日益精進。王鐸不願意重蹈明代早期草書家的復轍,認為他們將草書推向了破除一切法度的狂怪之途。張弼、張駿、祝允明、詹景風、甚至稍後的徐渭,由於過分注重感情的渲洩,而衝破了法度的閘門。在王鐸看來,只有舉起「二王」的古典主義大旗才能力挽狂瀾。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從他的草書臨古作品看,也以學張芝、二王為多,如張芝的《冠軍帖》、《終年帖》和《今欲歸帖》,王羲之的《適得書帖》、《差涼帖》、《汝不帖》、《清和帖》、《散勢帖》,王獻之的《江州帖》、《集聚帖》、《忽動帖》、《委曲帖》等。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1000個字,專家:學好這些,你能超越9成書法家
王羲之的書法是不是從魏晉時期便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其實不然,從魏晉時期到梁代,以王獻之為代表的「妍美」一路書風備受世人推崇,一直到了梁武帝時期,這種風氣才有所改變。梁武帝是一位不世出的書法大師,也是一位書法理論大師,在他的倡導下,以鍾繇和王羲之為代表的一路「樸拙」書風成為書壇主流。
-
王羲之書法:深度解析《姨母貼》,讓你3分鐘明白其中的奧秘
因此,可以斷定這件作品是王羲之早期的書法作品,也是從「古質」向「今妍」轉變的代表作品。這件作品被乾隆皇帝蓋了一方很大的印,被蓋住的字不清晰了,對於書法學習來說,有點遺憾。字的筆畫相似,但在字中不做均等處理,空間或大或小,間距或疏或密。結字或是上下錯位、或是上開下合、或是左右錯位、或是左開右合。
-
書法名家精講: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從這裡了解王羲之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很多書友都非常喜歡書法藝術,今天分享這本《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解析字帖》給各位書友,這不是一般的字帖,書法名家精講的專業教材,來看看老師怎麼解析王羲之的筆法的。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十一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王鐸此人博學好古,性格爽朗不拘一格。他的書法正楷師鍾繇,行草學習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是與董其昌並稱於世的大書法家。王鐸一生,生逢亂世,清兵入關,在揚州兵破南京被圍時,王鐸為了保全生命,討好清廷便開城迎降。為此「有功」於清廷,被授以禮部尚書。
-
王羲之的「鵝頭點」,經典!
本篇從王羲之的點入手,談談王羲之的匠心獨運之處。而這些點的運用,除王羲之以外,後人包括其子王獻之其侄王詢以及其他的王家一脈,都再也沒有出現過。王羲之成了真正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賢王者。王羲之從小喜歡鵝,對鵝的喜歡甚至於到了痴迷的境地。《晉書》卷中記載:「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
秋興專輯 | 明 · 王鐸 草書《秋興八首》
《秋興八首》為王鐸四十一歲時所作,是其成熟期的書法的作品。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五期:學古,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佔四分之一
王鐸的草書臨作大都出自《淳化閣帖》,他一生極力臨寫《淳化閣帖》中的張芝、二王及兩晉、南北朝、唐朝其他名家法帖。「鉤法完善」、「波磔溫澤」、「精光隱現」,王鐸對《淳化閣帖》是肯定的、崇敬的。究其原因,這應與王鐸的書法追求觀念及所處的年代有關羲、獻書法真跡,經歷千百年時間的淘洗,不斷銳減。據劉濤分析:梁武帝時,內府秘藏王羲之作品七千紙之多,後在江陵陷落時被梁元帝付之一炬。
-
薛龍春談王鐸其人其書
薛龍春談到,他想做的不單單是王鐸的書法研究,而是以王鐸為中心的文化研究,而這兩本專著,既是某一個學術階段的研究成果,也為將來計劃中的王鐸研究專著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時,薛龍春談到了他所理解的王鐸其人其書,他的王鐸研究的緣起、發展,以及未來的研究計劃。
-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這樣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空海來大唐除了尋求佛理之外,在書法一路得到了正統的王羲之筆法正脈,他後來將此筆法帶到了日本,極大促進了日本書法的發展。在書法史上的筆法傳統在魏晉時期乃是高門大姓之間傳承,到了唐代則是在一些身居高位的文人官員那裡流傳,因為在印刷術和拓片並不流行的時代,筆法一直是每一個書法家諱莫如深的高深秘訣。空海和尚的筆法乃是韓方明所授,所以對於空海和尚的書法來講,我們幾乎可以將其看作是唐朝人的真跡了。
-
王羲之真跡在遼寧出現,此作一經問世,便轟動了書法界
在唐代,王羲之的墨跡還有很多,在宋代也有不少,唐代的真跡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現在,王羲之真跡一件也沒有流傳下來。《萬歲通天帖》長卷沒有夠多的晉唐墨跡供大家學習臨摹,對於探究魏晉筆法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直到近年,遼寧省博物館展出了一件號稱「王羲之家族真跡」的法帖,此作一經問世,便轟動了整個書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