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草書研究第十期:筆法狂放而又精嚴

2020-12-23 漢府古文化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筆法的精美與率意。王鐸草書筆法之美,既源於他用筆的精美,也源於他用筆的率意與大氣。對古代經典的嗜好,對《淳化閣帖》的孜孜以求,都是他精美用筆的技巧支撐和來源。王鐸的草書基本取法刻本。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豐坊也說:「學古人書,若徒看刻本,終無所得。蓋下筆輕重,用墨淺深,勒者皆不能形容於石,圖存梗概而已,故必見古人真跡為妙。」從以上所論,學刻本很難學到精美的筆畫如前所說,王鐸本人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

也正因為認識清晰,加上天資過人,王鐸通過對唐、宋名家的借鑑,通過豐富的想像,又融合自己多樣性的臨帖方法,煅成了精緻傳神的用筆技巧:起筆以方筆為主,往往落筆成點,潑辣斬截,然後以正鋒行筆,立體感極強。行筆間有時稍加頓挫,以求較豐富的筆畫邊廓和厚實的質感收筆或縱或斂,方圓兼具。

誠然,如果從筆鋒運動方面考察,王鐸草書用筆以線條推移為主,線條的內部運動較為簡單,因而他的草書線條邊廓不如魏晉二王法帖那樣富於變化。也由於學習刻本,王鐸草書的用筆不如王草書細膩、靈巧,但刻本的「下筆輕重,用墨淺深,勒者皆不能形容於石」的「徒存梗概」,恰好與王鐸為創作大幅式作品的「拓而為大」的用筆觀念暗合刻本反而促成了王鐸草書的筆法個性與創作風格的形成。同時,線條內部運動的相對簡單,用筆細膩、靈巧的缺失,當然也是由於筆速的疾快和情感的奔瀉,使王鐸的草書用筆有趨於率意的傾向。

精美與率意是相對而言的,很難以量化來衡量。但是,假如以筆畫的較大毛糙、漲墨、誇張和滯拙等作為率意的基本標誌,那麼,可以用王鐸開始進入成熟期前三年的《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草書詩翰卷》《草書臨王獻之豹奴帖軸》《草書贈鄭公度詩冊》《草書臨王獻之帖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子帖軸》等六件重要的草書作品為例進行觀測統計,其率意筆畫大約佔筆畫總數的百分之五(《草書臨王獻之豹奴帖軸》)到百分之四十(《草書贈鄭公度詩冊》)。與此相應,其精美的筆畫大約佔筆畫總數的百分之六十(《草書贈鄭公度詩冊》)到百分之九十五(《草書臨王獻之豹奴帖軸》)。由此可見,王鐸草書精美多於率意。

率意與精美的組合,使王鐸草書筆法在擁有精緻、美妙的同時,也獲得了潑辣、大氣的審美內涵。

就狂草系列而言,諸家筆法無不追求狂放、大氣。但用筆狂放而又精美,大氣而又耐看,張旭、懷素之後就難以為繼了。黃庭堅精心經營章法布白,但筆法顯得比較簡單;祝允明用筆奔放大氣,又顯得過於粗糙;徐渭筆法氣勢奪人又頗具個性,然而卻時見失筆。王鐸博精張芝、二王、顏柳等諸家的深厚功力和他對「拓而為大」筆法的獨到悟解,使他的草書筆法狂放而又精嚴,大氣而又精美。

相關焦點

  • 王鐸草書《金山寺二首》軸超清單字鑑賞
    【賞析】 王鐸此行草書取勢險峻跌宕,盤旋婉轉瘦若枯藤勢如蛟龍。 金山寺之二首,王鐸為皓老先生詞宗正之,乙亥秋具草。 【作者】 王鐸,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痴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巖漫士等。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在《草書頌》裡說:「草書之始,本篆所為。鳥跡穗象,施張有宜張芝羲獻,餘鏟邪枝。」他的取向是相當鮮明的:以張芝、二王為草書正宗,其餘諸家皆為「邪枝」。從他的草書臨古作品看,也以學張芝、二王為多,如張芝的《冠軍帖》、《終年帖》和《今欲歸帖》,王羲之的《適得書帖》、《差涼帖》、《汝不帖》、《清和帖》、《散勢帖》,王獻之的《江州帖》、《集聚帖》、《忽動帖》、《委曲帖》等。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
  • 中國嘉德2016春拍預覽 王鐸罕見草書巨幛《臨<諸從帖>》
    cm出版:《王一亭年譜長編》,第15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8月版。王鐸的連綿草書,是其「託古改制」的創新。漢代張芝、唐代張旭、懷素,宋代黃庭堅等草書大家都曾對草書作出有益的探索,然而限於書寫材料和書寫習慣的制約,明以前的草書創作幾乎全是橫寫式,而且字體和尺幅一般都很小。可以說,是王鐸的巨幅狂草立軸,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連綿草。觀之《草書臨<諸從帖>》,在350釐米長的條幅內縱情揮灑,一口氣連綴數字。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五期:學古,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佔四分之一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一生臨帖眾多,他孜孜不倦地臨寫《淳化閣帖》《集王聖教序》《蘭亭序》及米芾墨跡等。就草書而言,以臨寫《淳化閣帖》最為頻繁,且從中取法的對象眾多。據曹軍統計,王鐸傳世的全部書法作品中,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達101件,幾乎佔四分之一。在這101件臨作中,草書又佔了53件。
  • 【博聞強識】王鐸「神筆」,憑什麼標領中國書法300年?
    將研究古代名人名作視為終生不渝的課業。然而這遠非他的終極目標。 王鐸在草書創作中,留下了大量的準創作的「連綿草」作品。這些「連綿草」大多為王羲之作品的臨作,但是這些臨作性質的「連綿草」作品並不忠實於逸少原作,而是自抒胸臆。之所以寫成「連綿草」的體式,是因為王鐸要在這種連綿不絕的態勢中體會和把握草書的行氣和在最大限度內發揮草書的迅疾流利之勢。
  • 古今的融合與隔閡:論王鐸的古帖臨摹
    (圖五a、五b)顯然,『疾患』是不吉利的字,王鐸不臨,乃有意避免。這一現象在王鐸臨帖作品中極為普遍。王筠《至節帖》王鐸曾臨摹十餘次,其中的『哀』字,王鐸幾乎都是避寫的。[19]像衛瓘《頓州帖》、庾翼《故吏帖》、王獻之《授衣帖》中的『死罪』,晉明帝《伏想帖》中的『墓』,宋明帝《鄭修容帖》裡的『喪』,唐太宗《兩度帖》中的『死、疾患』,王鐸也都避寫。
  • 秋興專輯 | 明 · 王鐸 草書《秋興八首》
    《秋興八首》為王鐸四十一歲時所作,是其成熟期的書法的作品。
  • 獲得大獎50萬元現金的書法家,草書水準如何?
    而在當代青年書法大軍中,紀松的草書頗有看頭,值得一賞。其草書水平並不比劉、胡這些書壇大咖遜色多少。紀松,最認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入選中國第十二屆國展及摘得全國首屆中國書法大廈杯特等獎,堆在面前的一沓沓百圓大鈔50萬的獎金現金了,真正做到了書法致富,足以讓多少書法家們羨慕不已。
  • 王鐸書法的骨架:厚實、硬朗、挺拔的點畫內質,紛披、魔幻的筆墨形態
    在筆法上,各種筆法融於一筆的轉換之中,長而穩,險而實,峰迴路轉,卻自然 生發。 在結構上,王鐸無字不歪、無行不歪,但歪中取正,一字之中或墨色魔化,或點畫糾纏,或墨象乾澀虛幻......如入魔境,但又思路清晰,條塊分明。
  • 【高清】宋高宗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卷》,筆法精熟,功力深厚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卷》
  • 王羲之《草訣歌》品鑑,楷草雙書對照,筆法犀利,被譽為字帖皇帝
    草書的成敗因素及草書的表現力簡述:草書的結束貴生動自然而有餘味,在諸多決定其成敗的因素中,怎樣進行調理舍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為,草書結束:「寧纏綿勿獨立,寧虛曠勿重實,寧不足勿有餘,寧蒼茫勿細膩。現在的草書書寫形式以掛軸為多,很多人將王鐸之書作為範本來加以借鑑,但只有加以分析吸取才能獲得真諦。書法為藝術,創作時它要受作者情緒環境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心境下,其作品有成敗高下之分。草書之所以最長於表現力,最足以表情達意,其最重要的原因實在於筆法的豐富多變。
  • 藝術鑑賞:中國10大草書大家作品欣賞
    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
  • 25篇常用漢字的草書筆法字彙,楷書對照示意,書友:可抵臨池三年
    而草書或行草就不一樣了,因為有了不規則的由自由,草書不能不講究章法。當然章法不是目的,而是學習書法的手段和要求,是學書人取寶的秘籍良策。章法並非是一種禁錮,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書家的感情思想及審美情趣。正如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分享的草書「標準寫法」字彙一樣,嚴肅來說,草書沒有標準寫法,有則不為草書。草書寫法隨時、事、情而定,但筆畫交代以正楷為基準,萬變不離其宗。
  • 【觀點】——書法審「醜」可以休矣\草書的疾徐與虛實(2018年第34期)
    張旭觀「錐畫沙」「公孫大娘舞劍器」悟筆法,說明其以含蓄剛健為書法之美。其又見「擔夫與公主爭道」而悟陰陽變化襯託乃為藝術之道。但其中並無醜書之論。中國傳統藝術多融於生活、融於實用,是作者人格修養不經意間的揮灑跡化。故宋代文人以人品、學養論書,形成了「書卷氣」之審美觀。傅山的「寧醜毋媚」論,並不是要書家不寫「媚」而寫「醜」,而是說在追求佳書、善書時,不要故弄玄虛,矯揉造作。
  • 王鐸48歲小楷《恭賀張老年伯榮壽卷》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煙潭漁叟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翰林編修、經筵講官等職,崇禎十七年(1644)授禮部尚書。順治三年(1646)仕清,官至禮部尚書。博學好古,工詩文、書畫。
  • 草書史記:兩千年的演進進程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
  • 沈鵬1件草書作品,估價10到20萬,可以從4個方面體驗藝術品味
    沈鵬1件草書作品,估價10到20萬,可以從4個方面體驗藝術品味。沈鵬老先生的草書作品一直是書法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喜歡沈鵬草書的朋友們,會覺得他的草書上傳古法,又有自立,是一個借古開今的大手筆。不喜歡沈鵬先生這種草書形態的書法愛好者,可能對沈鵬的草書就有一種死蛇掛樹的批評。
  • 薛龍春談王鐸其人其書
    薛龍春談到,他想做的不單單是王鐸的書法研究,而是以王鐸為中心的文化研究,而這兩本專著,既是某一個學術階段的研究成果,也為將來計劃中的王鐸研究專著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時,薛龍春談到了他所理解的王鐸其人其書,他的王鐸研究的緣起、發展,以及未來的研究計劃。
  • 王羲之魔力空間筆法,王鐸就有點露怯了
    即使像王鐸這樣的絕世高手,當他也學著王羲之去變這空間魔術時,終還是出盡了洋相,筆鋒抖不開,自然復現不出那無比迷人的空際透明感。王鐸臨懷仁《集王字聖教序》字例八大山人在用筆技巧方面弗如王鐸遠甚,可對於造型原則的穎悟宿慧卻堪稱「宋四家」後第一人,頗能意會空際擺宕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