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專訪:一個八零年代文化部長的「小起小落」

2021-01-18 澎湃新聞

       下個月,王蒙就整八十歲了,他最近出了一本「回顧一生」的新書:《悶與狂》。近日,王蒙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獨家專訪。

       據說,北大的陳曉明教授看過王蒙的新書後,說到小說開頭寫了關於黑貓的事情,他就聯想到鄧小平理論,「我們知道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可能是王蒙先生最為讚賞的理論」。

       儘管王蒙對於這個評價多少顯得「不以為然」,但對於這位在一九八零年代做過文化部長的著名作家來說,他的「悶與狂」當然無法迴避包括鄧小平時代在內的整個大時代。王蒙說,他最近也看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演員對小平同志的語氣、動作、氣質、形態都模仿得非常好,「勾起了我很多熟悉的回憶」,「我們都是經歷過那些事情的一代人」。

       或許是鄧小平的緣故,王蒙與記者在訪談中多次提到了「起落」這個關鍵詞。比如他說,「從我三十年代出生到現在八十多年,沒有國家像中國這般的起起落落」。那個人的起落呢?王蒙認為,與大時代的起落比較起來「我那算是小起小落」,「我最大的變化無非是擔任了文化部長,然後又不擔任了,這個對於我自己的處境來說,對我的社會生活、寫作生活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1934年生的王蒙,今年10月正好八十歲,耄耋之年。在新書發布會上,他這麼解釋「耄耋」:「就是一道青春一道青春落到後邊就是耄耋之年,什麼叫青春,就是把耄耋之年切成薄薄的一片,切成薄片讓它透明一點,就是青春。」所以,當嘉賓們發言的時候,都誇王蒙年輕,他的小說裡,還是有那麼多的激情,那麼多的排比句,那麼多浪漫的意象,那麼多的網絡詞彙,「中國好聲音」都出現了。所以,在他78歲的時候,與小他18歲的著名記者單三婭一見鍾情,並閃婚。

       很多看過《悶與狂》的人說,它不像是一本小說,而更像散文集。王蒙認為,大家不要糾結於文體,重要的是,他在這本書中,以自己的形式回顧了一生。但是,讀者若是要從中尋找什麼故事,卻又難以找起,似有若無,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小細節,記憶中的食物、聲音、顏色,以及小說一開篇就出現的重要意象:兩隻黑貓。就像懸疑推理中的一些線索,需要人們去慢慢尋找、拼湊出完整的故事情節。

       而在整本書中,關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的部分佔據了一大半,人們比較關心的1980年代篇幅很少,所涉及的也都是社會上的一些普遍現象。然而我們知道,這十年對於王蒙來說至關重要。他是在接到北京調令的喜悅中迎來1980年代的。在主動要求調至偏遠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一待就是17年之後,1979年的6月,王蒙一家登上了回京的列車,成為北京文聯的一名專業作家,並在1983-1986年擔任《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85年,他成為中共中央委員。第二年,對於王蒙來說,絕對是個人創作、職業生涯的頂峰。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出版,後來被評為王蒙最好的一部長篇。也就在這一年,他當選文化部部長。

       然而,「文革」結束後的文學、文化熱,最終隨著八十年代的結束而終結。王蒙也從文化部長的位子上走了下來。

Q&A

       澎湃新聞:

八十年代是文學創作非常有激情的時期,也是您創作的高峰。為什麼這部分的內容那麼少?

       王蒙:

我這部作品所追求的並不是反映歷史,也沒有採用回憶錄的形式。我所追求的是對生命的一種最微妙的體驗和感受。恰恰是在別人的作品中很少涉及的那些兩頭的東西,一個是童年,一個是年齡大到可以討論衰老問題的時候。用筆墨表現這兩頭的東西也許寫得感情更深。

       澎湃新聞:

小說的名字是《悶與狂》,您認為八十年代是「狂」嗎?

       王蒙:

不是。原來這本小說的名字是《煩悶與激情》,但是出版方認為這個名字聽起來像哲學類書籍,他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所以最終書名改成了《悶與狂》。《悶與狂》實際上是貫穿了整個生命階段,寫了生命的某種煩悶,也寫了生命中煩悶能量蓄積的結果,會出現一種狂放的發洩,積蓄的能量得以釋放。所以哪個年齡都有悶,哪個年齡都有狂。當然尤其是青年時代,悶與狂表現得比較典型。

       澎湃新聞:

您認為八十年代對文學來說是一個大時代嗎?

       王蒙:

我沒有這樣區分過。以我的年齡來說,我經歷了中國非常巨大的變化。我從三十年代出生到現在八十多年,我認為中國在這期間內發生的變化很可能超過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當然也有很多變化,但是沒有像中國這般的起起落落。比如我出生以後三年,日本佔領了北京。八年之後,國民政府就接管了北京。再過去三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之後的曲折起伏也非常多。但是對我來說,我已經在其他作品中,特別是我的自傳和回憶錄中寫了無數這種經歷。

       我在《悶與狂》中要寫出心靈的貯藏、心靈的顫動。這是一種非常藝術、非常文學的追求。當然這些追求和回憶中離不開歷史、離不開我的經驗、離不開大時代的起伏曲折,也能從中看出時代背景。但是我的寫作目的並不在於評價時代,而在於抓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

       澎湃新聞:

北大的陳曉明教授看過您的書後,說到小說開頭寫了關於黑貓的事情,他就聯想到鄧小平理論,他說:「我們知道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可能是王蒙先生最為讚賞的理論,這個理論真正解救了中國。」八十年代也是鄧小平的時代,您在寫的時候是想將「黑貓」和鄧小平時代聯繫在一起嗎?

       王蒙:

沒有。評論家完全有權利發表他自己的思考和聯想。我自己沒有想過這些東西。我就是想了解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種寫作題材。我想每個人都會對這個問題有興趣。我是怎樣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是如何產生自我意識的?這個當然不可能和鄧小平有任何關係。但是他讀了我的書,產生了那種聯想,說明了文學作品也可以給予人們很多出其不意的聯想。

       澎湃新聞:

最近《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最近非常火,您在看嗎?

       王蒙:

看。我認為演員演得非常好。其實他長得不是特別像鄧小平,但是他的語氣、動作、氣質、形態都模仿得非常好,也勾起了我很多熟悉的回憶。

       澎湃新聞:

普遍評價這部電視劇對於歷史細節還原得非常好。您在觀劇過程中有沒有發現特別打動您的細節?

       王蒙:

當然有,我們都是經歷過那些事情的一代人。像「四人幫」倒臺、恢復高考、知青下鄉、安徽農村裡出現包產到戶等事情,這些看起來感覺離自己都非常近,能從中看到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們今天看起來好像社會發展得很慢,實際上同原來相比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了。

       澎湃新聞:

可以說在八十年代您也算是有大起大落的經歷嗎?

       王蒙:

比較起來我那算是小起小落。我最大的變化無非是擔任了文化部長,然後又不擔任了,這個對於我自己的處境來說,對我的社會生活、寫作生活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澎湃新聞:

最近,査建英寫您的那篇《國家的僕人》又被翻出來了。聽說她在寫完之後給您看了,但是您沒有做出任何評價?

       王蒙:

作為一個被社會關注的人,大家都有權對你發表各式各樣的看法,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査建英表達了她的看法,而且是非常友好的看法。不管她這中間有什麼批評,我認為沒有什麼可說的。

《悶與狂》近日由北京磨鐵圖書公司出版


手記

       《悶與狂》發布會開始前,碰到作家張悅然,她著急地問:能給她一點一會上臺發言的啟發嗎?我說,就使勁地誇他啊。誇什麼?誇他年輕。

       在兩個小時的發布會中,王蒙坐在臺上,頭始終以45度角仰望天空的姿勢對著臺下的觀眾。坐在兩旁的嘉賓:劉震雲、麥家、盛可以、張悅然,以及作為主持的評論家謝有順不停地說著讚美的話,但是王蒙一直很淡定,偶爾跟大家開開玩笑。謝有順提到,王蒙曾在一篇外國小說裡看到一段描寫,形容一個美麗的女人走過,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聲音就像勺子敲在玻璃杯的聲音。王蒙想要證實這個修辭,在之後二十多年裡每到不同的城市、國家,都要去試著敲杯子,冰淇淋杯、咖啡杯,但都沒有找到那種聲音。最後他在武漢大學找到了。大家一致認為王蒙是個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的細節的作家。

       劉震雲則提到,二十多年前,他和王朔、馮小剛一起請王蒙吃飯,在去的路上,他們商量好了,這頓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王蒙誇舒服了、誇高興了。於是在飯桌上,王朔就特別虔誠地說,他是看著王老師的書長大的,但是王蒙的書其他作家很難模仿,因為這之間有著最大的差別:其他作家都是用人手在寫,而王蒙,是上帝把著他的手在寫。但是聽完這些,王蒙一點反應也沒有。接著馮小剛上來誇,說因為看了王蒙的一本書而改變了人生方向。王蒙依舊沒有反應。劉震雲當時就不高興,他說王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討厭阿諛奉承,「我說我很憤怒,王老師馬上說,震雲啊,你還是很理解我」。所以,他們三人在回來的車上都說,王蒙老師還是一個凡人啊,「凡人的王老師,非常愉快地生活在凡人的世界裡。」

       不過,關於這個故事,馮小剛和王朔都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錄音整理/周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80歲王蒙髮妻去世心如死灰,次年再娶小20歲嬌妻,歡呼:愛情萬歲
    他出生高知家庭,但父親卻偏愛花紅柳綠;他官至文化部長,卻命運坎坷、「流放」新疆16年;他曾因髮妻病逝心如死灰,次年卻能續弦小20歲的記者,高呼:「愛情萬歲」。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風起雲湧,矛盾與調和並存、智慧與樂觀相伴。無論命運多麼坎坷,他總能夠在悲痛中樂觀,在痛楚中覺醒。
  • 15歲蔡國慶17歲鄔君梅…國產青春片鼻祖,是這位86歲原文化部長
    他更是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為中國死。」當時他只有19歲,完全沒有受過正規的文學教育,但年輕的王蒙對自己很有信心,因為這段青春歲月,是親自體驗經歷了的,他相信憑著自己的這種記憶、這種激情、這種浪漫,一定可以記錄下這段歷史。但起筆就要寫一部長篇小說,足以把一個19歲的青年吞噬。
  • 撩妹高手王蒙:80歲娶小20歲嬌妻,耄耋之年「表白」張抗抗
    自1953年起,王蒙就創作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從此他思如泉湧,寫下近百部小說。王蒙的作品能發人深省,讀者都會被文章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如此才華出眾之人自然魅力不小,可他只深愛過兩人,而這兩人都成為他的妻子。1950年,王蒙與第一任妻子崔瑞芳相遇。那天,王蒙隨姐姐一同到公園散步,偶遇正讀女兒中學的崔瑞芳。
  • 中國文學巨匠王蒙炮轟小鮮肉,巨星吳亦凡等躺槍,網友:大快人心
    最近一年,全世界都多災多難,國外疫情還在蔓延,只有中國,在無數人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疫情過後,各種災難接踵而至,山體滑坡、火災、洪災,在這些災難爆發之後,我們總能看到這麼一些身影,他們穿著迷彩服,年齡也就二十來歲,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趕赴災區,用血肉之軀抵擋災難。以前出現過一個詞:最可愛的人,當看到這些身影的時候,我才深刻認識到,這個詞是多麼可愛,多麼偉大。
  • 中國文學巨匠王蒙炮轟小鮮肉,巨星吳亦凡等躺槍,網友:大快人心
    在這裡,又不得不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有最可愛的人,也有小鮮肉、顏值這樣的詞,前者是無聲的偉大,後者卻只是熒幕上的光彩,同時也不得不說,王蒙老爺子吐槽的真對。早在2016年,82歲的王蒙老爺子就坦言,說自己不喜歡「小鮮肉」這一類詞彙,他覺得中國文化是風趣幽默,充滿感情的文化,可以溫如細雨,也可以清冽如山泉,但絕對不能是欲望的表達。
  • 「高齡少年」王蒙:雖然經歷過波折 但我的生命底色是明亮的
    原標題:「高齡少年」王蒙:雖然經歷過波折,但我的生命底色是明亮的  他14歲就入了黨  出版過100多部小說  撰寫了1600多萬字  他85歲時被評為「人民藝術家」  81歲斬獲茅盾文學獎  80歲仍高呼「愛情萬歲」  他就是王蒙
  • 相伴60年金婚髮妻逝世,80歲王蒙迎娶小20歲嬌妻,高呼:愛情萬歲
    相伴60年金婚髮妻逝世,80歲王蒙迎娶小20歲嬌妻,高呼:愛情萬歲《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說道:「明年我將衰老,而在尚未特別衰老之際,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如今86歲的王蒙,依舊活得像一個「高齡少年」,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寫作,王蒙始終堅持健身,每天散步,每週遊泳。身體狀態,真是一點不比年輕人差,常年遊泳的緣故,王蒙練出了6塊腹肌。王蒙說:人活著沒有悲觀的必要;寫作需要激情,即使寫得不如盛年時期也不要緊,人生那些尷尬、狼狽的經歷,也都值得思考和回味。
  • 相伴55年的髮妻去世,80歲王蒙哭得死去活來,轉身卻娶小20歲記者
    這是作家王蒙先生的第1封情書,寫給了一個叫崔瑞芳的女孩。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嶄新的,連愛情也是如此,兩個年輕的心靈在大時代的洪流中迅速的碰撞,一見鍾情,走到了一起。一次的偶然相見,就成就了近60年的婚姻,兩個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譜寫了一首愛情的讚歌。
  • 言情小說推薦:年代種田文合集、八零年代小富婆、穿越七十年代
    《八零年代的小富婆[重生]》作者:慕容歌晉江VIP2018-09-20完結當前被收藏數:4233 文案:那個傻傻的老男人守了她半輩子。直到她死,他也不曾娶妻。童妍沒想到還有重生的機會。而這一次,她要先找到她,給他一個安定的家。回到十八歲的時候,弟弟還沒有被 拐,爸爸還沒有意外身死,媽媽還沒有哭成瞎子。而她扔掉『鐵飯碗』,遠離渣男偽閨蜜,帶著她的家人和老男人的家人過上幸福的日子。某一天,年輕版的老男人拖著打著石膏的腿,將一張結婚報告放到她的面前。「童妍同志,響應黨的號召,現在馬上要應徵你做軍嫂。
  • 前文化部長王蒙,陪伴55年髮妻去世,痛徹心扉,轉身娶小20歲記者
    2012年,陪伴了自己55年髮妻去世,前文化部長王蒙痛徹心扉,十分惋惜和妻子共度的時光,本以為自己將要孤苦餘生,誰知轉眼遇見比自己小20歲記者單三亞,並毫不避諱地直言:我對她一見鍾情!王蒙老先生一直是我比較欽佩和羨慕的,可以說他是活著的傳奇,19歲的時候他就走向了創作道路,第一部作品《青春歲月》發表後便大受歡迎,好評不斷,而王蒙卻謙虛地說那時候太單純,現在看來那部作品還有很多瑕疵。而王蒙晚年再娶妻這事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紛紛指責王蒙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
  • 陪伴55年的髮妻去世,80歲王蒙轉身娶了小20歲的嬌妻,15天定終身
    從1953年,王蒙開始寫作,截止到現在,已經從事創作67年了,王蒙寫出了眾多優秀的作品,不過他不僅文章寫得很好,他和妻子的愛情故事也同樣令人豔羨。陪伴55年的髮妻去世,80歲王蒙轉身娶了小20歲的嬌妻,15天定終身2012年春天,作家王蒙的妻子崔瑞芳去世了,這對他打擊非常大。王蒙曾經一度萬念俱灰。
  • 軍婚重生文,她穿越到八零年代,身邊極品親戚,被她一個個虐著玩
    軍婚重生文,她穿越到八零年代,身邊極品親戚,被她一個個虐著玩嗨,大家好,新的一天新的陪伴,我是你們的小可愛,書荒朋友有福嘍,小編每天會給大家推薦優質的小說,避免各位寶寶為找不到小說而發愁,今天主推的是軍婚重生文,她穿越到八零年代,身邊極品親戚,被她一個個虐著玩,超好看的,是不是忍不住了
  • 86歲「人民藝術家」王蒙:「當我寫起小說來,我每一個細胞都在得瑟」
    「當我寫起小說來,我每一個細胞都在得瑟,每根神經都在抖擻。」王蒙對文字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說:「文字是文學的基礎,文學是文化的升華。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邏輯。世間萬物的聯繫、中國特有的整體主義思想甚至是對世界的深刻認知,都能在漢字中體現。」講座中,王蒙引經據典,講述了文字、文化、書法、文學的內在聯繫,傳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考。「天雨粟,鬼夜哭。」
  •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80歲二婚娶小20歲小嬌妻,書中高呼:愛情萬歲
    《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說道:「明年我將衰老,而在尚未特別衰老之際,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 王蒙:夏衍的精粹
    華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一個《當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領導要我求夏公給寫個序。考慮到夏公的高齡,我起草了一個提綱供他參考。夏公給我寫了一封信,說是各人文章寫起來風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無法使用我代為起草的提綱,他自己一筆一畫地另外寫了頗有見地而又清澈見底的序言。他還對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朋友說:「按王蒙的那個提綱去寫,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嘛,怎麼會是夏衍寫的呢!」
  • 王蒙: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寫作下去
    該套書是對王蒙70多年創作成就的全面總結,也是為當代文學史、政治史、文化思想史所做的一個鮮明的旁註。從空間上來說,王蒙的寫作幾乎覆蓋了全文體——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微型,詩歌、散文、隨筆、文藝評論、傳統文化研究以及翻譯等。「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上,像王蒙這樣一個長度和寬度的創作是鳳毛麟角的。我們還不知道他還要幹什麼,他以後的創作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
  • 小說:熱乎乎的年代文又來了,強推《八零年代之媳婦是只狐狸精》
    哈嘍,大家好呀,這期為大家推薦的是小說:熱乎乎的年代文又來了,強推《八零年代之媳婦是只狐狸精》!是的,又是年代文,因為好像挺多人喜歡的,剛好又找到一些沒推過,都是已經完結的,至於內容應該沒有特別糟心的。
  • 八零年代:重慶人的日常生活
    說到吃,除了火鍋之外,最值得推薦的,還是擺在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馬路兩邊的路邊攤,尤其是晚上,這些燒烤攤、小吃店、小麵館,才是這座城市的最正宗味道。簡陋的攤位,平常的食材,卻能在這裡做出不亞於五星級大廚的美味,對於重慶這座城市來說,這才是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 王蒙的「普魯斯特問卷」
    劉西鴻(法國)·法蘭西情書 在一個老師家裡,看到他桌子上疊著好幾部厚書,王蒙前輩的《悶與狂》在其中。得到贈予,我一夜看完這部「新小說」。王蒙半個多世紀書寫的文字,讓我們習慣了一逢「王蒙」兩個字,就懷揣一種期待:開放、收穫、歇息、入睡、休整調養、重新開放的代謝過程,廣義上看作家創作,只有一次代謝,但王蒙是一個異數,奇也。
  • 王蒙:80年代「開放歌舞廳」是我幹的,解禁年代的身體搖擺
    王蒙提議開放歌舞廳,有人反對,說去歌舞廳跳舞的人沒有好人,很容易藏汙納垢。那時候反對開舞廳的人有疑慮,說去舞廳跳舞的沒有好人,說是「黃賭毒」都集中到歌舞廳來了。王蒙回答「那不是更方便,公安部門可以蹲坑歌舞廳一網打盡!」「任何地方都可能有壞人,如果由於怕有壞人就不給老百姓搞文化娛樂消費,這是很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