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中國流行音樂40年

2022-01-29 上海國際樂器展

這一時期處於粗糙的多元狀態,唱片公司繁生,是嚴重的翻版、盜版時代,盒帶生產和歌舞廳的繁榮,養育了一代職業歌手,電視傳媒躍上潮頭成為推動明星的超級舞臺,電視大賽開始專業分類,即三種唱法細分,也提升了流行音樂的認定地位。晚會歌曲、影視劇主題歌曲、唱片歌曲成為三大新興音樂藝術市場的需求方。這一時期,香港組織了「明天會更好」大型演唱會,港臺每年各類「排行榜」如火如荼,而蘇芮、齊秦、童安格、王傑、費玉清、費翔、姜育恆、千百惠、梅豔芳、譚詠麟、張國榮、張清芳、伊能靜、小虎隊等明星仍是唱片發行的主流。流行音樂創作中出現了民歌體流行音樂和搖滾作品。「西北風」流行民歌成為主流。

毛阿敏《思念》

韋唯《愛的奉獻》

1986年5月,在大型演唱會上,崔健樂隊以嶄新精神狀態登場,《一無所有》(崔健詞/曲)贏得了全場最多最熱烈的掌聲,一種中國式的搖滾從地下走向臺面,宣告著廣義的搖滾流行誕生,從此也拉開「西北風」的浪潮。電影《黃土地》,電視劇《籬笆·女人·狗》等影視劇的插曲,形成「西北風」強力風心。

毛阿敏演唱的《燭光裡的媽媽》(李春利詞/谷建芬曲)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實力派地位。臧天朔創作並演唱的《朋友》成為各個歌舞廳必唱曲目。

相關焦點

  • 2000--2010年,網際網路數位音樂引領行業——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
    2000--2010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國際間文化交流已走向同一個平臺。網際網路的出現、數位化的引領,使音樂藝術傳播更加便捷,流行音樂流速、風格更加多元。這一時期,流行音樂作品產量激增,網絡歌曲影響大眾擠入快車道。創作多元化,各種組合演唱等形式更加成熟,創作群體出現了一批不可忽視的青年音樂人。
  • 中國流行音樂40年:唱不盡的時代變遷 歌不完的人情溫度
    前、昨兩晚,上海廣播節系列活動《最愛金曲榜》音樂盛典和《星期廣播音樂會》先後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和上海音樂廳舉辦。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兩場活動均以此為主題,盤點40年樂壇具有標誌性的流行歌曲與音樂人。盤點懷舊金曲,不為厚古薄今。科技與媒介的不斷改變,令流行音樂載體不斷發生著變化,從抱著收音機守著電視機,到如今下載手機應用,海量歌曲輕鬆獲取。
  • 2016年上半年最受歡迎音樂類型 流行音樂佔比30.14%
    分享到: 小喬 •2016-10-24 15:57:34來源:前瞻資料庫瀏覽量:1778
  • 中國流行音樂開山鼻祖黎錦暉,大陸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源頭
    今天有幸看了黃新原寫的一篇《黎錦暉的人生旋律》文章,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陸的流行音樂就已經很是「流行」了。最初接觸流行音樂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我正在濟南師範大學校園裡,鄧麗君、譚詠麟等港臺歌星的歌風靡一時,我一直以為大陸的流行音樂是從港臺傳過來的,現在才知道大陸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源頭。也顛覆了我幾十年對於流行音樂起源的認知。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二】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鄧勃  2018-11-04 毛寧、楊鈺瑩、陳明、甘萍、李春波、光頭李進……「94新生代」是這樣煉成的文/金羊網記者 胡廣欣視頻製作/金羊網記者
  • 2018中國流行音樂尷尬升級 | 爭鳴
    2017年的嘻哈樂2018開年即遭禁止,其他流行音樂形式的內容和媒介推廣會是什麼樣呢?電音來了?電音在2017年已經牛刀小試,不過多為中小型演出。2018開局就不同凡響,三亞ISY大型國際電音節在元宵節上演。隨後上海將全球三大電音節之一的EDC引入國內,4月底舉辦首場EDC電音嘉年華。
  • 最近20年華語流行音樂的沒落,主要是臺灣流行音樂沒落
    其實從1982年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就充滿了文化人的品位。光是看專輯名字你就能看出這一點。他引領了華語流行音樂的起飛,直到40年後依然影響著廣大觀眾。今年武大宿舍停電男生大合唱,有一首就是羅大佑的經典曲目《光陰的故事》。這首歌曲誕生於1981年,在40年後依然深深影響當代青年。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摸著石頭過河,闖出流行音樂原創時代
    由於種種原因,「紅棉杯」僅僅辦了一屆,但正因為它的出現,1985年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必須銘記的年份——廣東流行原創音樂人集體發聲,振聾發聵,讓全國感受到流行音樂的力量。他善用古典意象入詞,一方面令中國流行音樂脫離了模仿階段,賦予其獨特的美學色彩;另一方面也為這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正了名,流行音樂不再是低俗的「靡靡之音」。
  • 香港流行音樂40年粵語百佳唱片(一)
    香港流行音樂40年來,從上個世紀許冠傑、羅文、徐小鳳等第一代歌手開創獨具香港特色的本地音樂,到譚張梅稱霸樂壇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那時的中國內地流行音樂剛剛起步,人們對流行音樂總體上是排斥的。有關部門甚至規定「三個流行歌手不能同臺演出」,這使得流行樂手們始終沒有機會當眾舉行音樂會。而《明天會更好》則激發了內地音樂人郭峰的靈感,他決定寫出一首充滿凝聚力的公益歌曲,來改變大家對流行音樂的偏見。
  • 中國流行音樂十年巡禮 盛典揭曉十大原創金曲
    、中國音樂金榜聯合主辦的「金色年華之夜·中國流行音樂十年巡禮·原創金曲頒獎盛典」在上海萬人體育館隆重舉行。全面回顧新世紀十年中國流行音樂出席「金色年華之夜·中國流行音樂十年巡禮·原創金曲頒獎盛典」的有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學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金兆鈞、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著名音樂人王曉鋒、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產業發展委員會主任鍾雄兵、上海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鍾凱、上海新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勇等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金兆鈞致開幕辭並寄語:「網絡歌曲十年,風起雲湧
  • 流行音樂的肇始:上海灘十大女歌星,中國流行音樂第一個黃金時代
    從上個世紀20 年代末至今,中國流行音樂已經走過九十餘個春秋。對於中國流行音樂而言,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是件挺不合時宜的事,偏偏就產生在我國救亡時代的前夜,盛行於抗日戰爭的民族危亡時刻。這樣的環境將音樂兼而有之的教育作用和娛樂作用的對立統一推向了不可調和的絕境中。那個時期的上海,由於特殊的政治地位,租界地區的工商業特別發達,市場繁榮。
  • 40年的流行歌曲,40年的音樂記憶
    為此,太湖之南傾心採集了百多首40年來的經典流行歌曲,並按年代順序精編,今天與大家分享,希望這些熟悉的歌曲,能帶給你滿滿的回憶。此歌經李谷一唱出,便風靡大江南北,令無數中國百姓為之傾倒。《鄉戀》並非一首歌那麼簡單,是改革開放初期文藝界內的一顆「信號彈」。它柔美婉轉,使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歌壇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風吹蕩著人們束縛已久的心扉,讓人感到從未有過的藝術享受和感情共鳴。《鄉戀》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流行音樂之門的開啟,由此開始,中國的流行音樂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 中國流行音樂的短板
    經賈軼男老師同意,轉載他發表的一篇科普文《中國流行音樂的短板》。賈老師曾經擔任汪峰專輯的編曲工作長達十年,汪峰多首膾炙人口的傳唱金曲,編曲皆出自他手,比如《北京北京》《春天裡》《勇敢的心》《再見青春》《上千個黎明》《生來彷徨》《一起搖擺》等等等等。賈老師是汪峰合作多年的音樂夥伴。他是中國最好的吉他手之一,也曾擔任汪峰巡演的主音吉他手。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輕音樂隊開風氣之先,音樂茶座孕流行新聲
    廣東流行音樂之萌芽金羊網記者 胡廣欣視頻製作/周巍中國內地的流行音樂自廣東起步。中國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評選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第一個音樂排行榜、第一個流行音樂組織、第一個歌手籤約制度、第一批明星「94新生代」等全都是廣州首創。這一切都始於1978年。這一年,廣東出現了內地第一支流行樂隊——紫羅蘭輕音樂隊;同年,內地第一家現代音樂茶座在廣州東方賓館誕生。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與「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的那些事
    儘管當時已有張行、張薔等內地歌手翻唱了一大批臺灣流行音樂,但社會上似乎還缺乏一首能夠被廣泛認可、傳唱度也更高的流行歌曲。1984年,東方歌舞團的歌手成方圓在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第一次翻唱了《童年》。這首經典之作以其清新活潑的風格迅速風靡了大江南北,成為滾石最早傳入中國大陸的代表作之一。
  • 《中國流行音樂30年圖鑑》​
    0230年前的香港,於許多人而言,是對中國流行音樂最初的印象;於音樂來說,是最風華絕代的歲月。90年代初期的香港樂壇經歷了一場大地震:深陷買獎風波的譚詠麟不堪外界的誹謗,宣布不再參加任何有音樂和歌曲比賽的節目。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作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陳小奇  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  什麼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
  • 流行音樂的起源與發展(一)
    故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約有40年時間」)。而美國流行音樂是以黑人音樂文化和白人音樂文化為根基。所以,世界流行音樂的格局基本上也是以這兩種音樂文化為根基的~比如說,爵士樂、搖滾樂等等這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類型,都是這兩種音樂的文化結晶啦~若是要追溯流行音樂的源頭,那麼美國的英國移民和黑人後裔則是開拓流音的最主要群體~(怎麼有種自己在講歷史的感覺)
  • 深圳第一支流行樂隊的故事 無意中撞開中國流行音樂大門
    原標題:音樂人江禮回顧創建深圳第一支流行樂隊無意中撞開中國流行音樂大門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10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蔣榮耀)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曾經沉寂的深港邊境一下子人來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