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古今中國人自律的表率,作為一個中才而言,想要自身進步發展,就需要像曾一樣不斷自律、自省、自強,不然何來與上才、高端人士競爭的資本?
至於有人說機遇很重要,那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曾國藩入仕之後不痛下苦功,那他早晚也會被時代和朝廷淘汰,也不會有後來的功績。
有人說關係很重要,那也得自身業務過硬才行,活都幹砸了,再有關係誰敢用你。與曾國藩職位相當的平叛官員那麼多,為何最後偏偏顯出他強,歷史稱讚他呢。
曾國藩在31歲時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功課,稱為日課十二條:
1.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吾今虛歲亦31歲,亦不過中才,不妨效仿前人努力而自律、自省、自強之,定日課十二條如下:
1.功課:佛教日課。佛弟子日常功課不能斷,座上的誦修及座下的觀照,主智慧。
2.善行:日行一善。一善是底線,多多益善,小善微善亦可,中善大善更佳,但不用刻意造作。不要走形式,覺著今日已經完成一善了,再有行善的機會也懶得做了,這樣純屬應付了事糊弄自己。這是行持,是對1.功課的實踐和運用。
3.節慾:節制欲望。凡夫俗子在家人士完全克制欲望也不現實,而且容易被當成另類。在吃喝、睡眠、娛樂等方面要節制,不能放縱也不能壓抑。
4.養生:這裡主要指每日堅持鍛鍊和作息規律,與3.節慾也相通,比如不貪吃、不貪睡等本身是節慾也是養生。節慾側重在心,養生側重在身。
5.守禮:慎獨,遵守社會公德、法律等,還要守禮貌、有教養、懂規矩。這是方方面面的紀律性要求。
6.雜藝:寫詩詞、看優秀影視劇、聽優秀的音樂、學辦公技能等等。這裡把娛樂也轉化成學習。這些能令人視野變廣,與別人交流也好有談資或共同興趣。
7.講辯:鍛鍊口才。有機會給人講,和人辯論最好,沒機會也可自己模擬。為講課培訓和法庭辯論打基礎。
8.背誦:背法條、背外語、被詩詞文章之類。被詩詞文章也可歸入6.雜藝。萬一以後業務廣做到國外呢,我英語自來很差,未雨綢繆,早點下手英語。
9.閱讀:文、史、哲、思維、政、軍、經之類。
10.學習:法律專業。
11.思考:每天抽出時間反省、思考、和總結。
12.寫作:每天儘量圍繞自身發展和法律人話題寫作,或思維圖表。
每三個一組
第一組:1-3對應佛家所說的「意」,是「自性」和「智慧」,是「修心」。可對應道家所謂「性」、儒家所說「立德」、「養性」。
第二組:4-6對應佛家所說的「身」。養生是培養體質,守禮是培養素質,雜藝是培養氣質,此乃「修身」。可對應道家所說「命」,此「立身」亦可歸入「立德」中。
第三組:7-9對應佛家所說的「語」。是「立能」,可歸入下面所說的「立言」。
第四組:10-12對應佛家所說「功德」。對應儒家所說「立言」。
此四組12項的工作實踐和結果對應佛家所說「事業」。對應儒家所說「立功」。
曾的主敬、謹言可歸入守禮,靜坐歸入功課,早起可歸入節慾,讀史可歸入閱讀,養氣、保身可歸入養生和節慾,日知其所無可歸入學習和寫作,作字可歸入雜藝,夜不出門可歸入養生。
月無忘其所能可歸入雜藝,但這裡曾是按月不是每日所作的。
讀書不二是講讀書方法,與其他項稍異。這是一種由專到博的讀書路子,我個人習慣則恰與之相反,是由博到專,與之形成兩種讀書路線。因人而異即可。
曾的是較為具體的項,我的則是稍大一些的類,但也包含具體內容和計劃。什麼內容,如何計劃就是我前幾天文章所談到的。
這些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就拿健身而言,能每天多少都鍛鍊的人還是比較少。目前每天打卡,打卡的好處是總以為別人在看在監督,自己每天不完成就不好意思。打卡內容也將圍繞十二條不斷豐富,已快倆月,必將努力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