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上最早的「老好人」,大概是東漢末年的司馬徽。
此人有個顯著特點,就是「與人語,美惡皆言好」,別人問他什麼,他都答:「好啊!」
路上遇到朋友,問他身體安康否,司馬徽道:「好!」
有一位朋友來拜訪他,十分傷心地談起自己的兒子死了,司馬徽也說:「好!」
朋友走後,司馬徽的妻子對他說:「別的事說好無妨,人家兒子都去世了,你怎麼也說好呢?」司馬徽一拍大腿,說:「哎呀,夫人,你這話說得太好了!」
這個故事,調侃之餘,多少也存著些反諷之意。當求「好」成習慣,竟喪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斷。後來,人們就常用「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一團和氣、與人無爭、不問是非曲直、只求相安無事的人。
有一位同仁在家書中寫道:「活了幾十年,才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是個老好人!」這句話,是她痛徹心扉的切身體悟。有三個場景,尤其令她記憶猶新:
讀大學的時候,她很討厭同宿舍的一個女生。但是,她從不當面指出這個女生的問題。
對這個女生有意見的時候,她會和其他室友一起私下吐槽,批判該女生的各種缺點。然而一回去,她就變成了「啞炮」,還在內部吵架時從中說和,建議大家保持「和睦」。
「咱們不要吵架,吵架傷和氣。」她在宿舍說。
「×××這個女生真的受不了,她怎麼那麼……」她在私下交流時說。
畢業後,那位女生給她發來信息:「我總覺得你不太喜歡我,但你又什麼都不說。真希望你有什麼意見當面告訴我。」
有一位同事臨時有事,委託她幫忙完成工作。她既不好意思拒絕,又想在這位同事心目中留下「靠譜」的好印象,就口頭爽快地答應道:「放心吧,我幫你做!」
結果,工作量遠比想像的大,佔據了她大量時間,本職工作都沒空做了,只能潦草應付,最後還遭到了上級批評。
想到自己加班幹活,同事卻逍遙去了,她忍不住和朋友抱怨了幾句。結果,抱怨的話傳到了同事耳中,同事覺得她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兩人的關係也淡了。
在工作中,她始終怕犯錯、怕失敗,因此秉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如果一個方案創意好但風險大,那就乾脆不做。
她常說:「還可以吧。」「差不多。」「我覺得還行……就這樣吧。」
如果出了問題,她的第一個反應是捂住不讓領導知道,試圖文過飾非,保持在領導心目當中的好形象。
但她漸漸發現,自己的能力成長得非常慢。那些會犯錯的同事,因為創新能力強,已經嶄露頭角,她卻一連幾年還在同一個崗位上徘徊,工作也越做越平庸。
當把生命中的這些場景寫在紙上,這位同仁已經淚流滿面。她說:「我其實根本沒有把別人裝進心裡,表面對別人好,那是假的。我只是想用這份『偽』,換取別人對我的好而已。」
她說,自己的好名心非常嚴重,總想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面對毀譽得喪,一顆心晃晃蕩蕩的,每時每刻都在患得患失。
看到別人的缺點,她不敢說出真實想法,生怕產生矛盾;身邊人犯錯時,她選擇閉口不言,甚至是成人之惡。
「老好人,不是真正的好人!」這位同仁最後說。
老好人,不誠。
顯而易見,歷史故事中的司馬徽以及我們身邊的這位同仁,都不真誠。不能真誠地面對他人,發現問題,並不想去解決,只是求表面的「好」,得過且過,每天喝渾水。
陽明先生有言:「若『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
聖賢多次啟發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是真誠。一個「誠」字,是打開人生智慧大門的一把鑰匙。做人沒有了誠,怎能贏得他人的信任,怎能把事情做好,怎能與他人建立心與心的連結?心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塵,與聖賢智慧也就此絕緣。
老好人,害己。
老好人是一種廣施「小善」的人。小善如大惡,因而,老好人,會害人。
老好人的「善良」是自私的,是不明是非的。這份偽裝成善的惡,比單純的惡更難察覺,對人的危害性也就更大。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貪官落馬,然而,記者走訪時,卻聽到許多人說:
「我真的想不通他為什麼會違法犯罪,他這人平時溫和、謙遜,是個正人君子。」
「他在我們心中一直是個好領導,平時從來不會對誰急眼,也不擺架子。」
甚至有人說:「他是個好人啊!你們是不是弄錯了,希望你們能還人家一個清白。」
實際上,這位官員雖然關心下屬、謙遜寬和,卻間接縱容了下屬的違法行為,自己也陷入了深淵。
他在任時,從不過問單位財務的事宜,下屬在外面吃飯的費用,拿到單位說一聲就能輕鬆報銷;長此以往,單位財務制度形同虛設,極度混亂。
下屬挪用大額公款,他知道後,不僅沒有懲罰,反而一味充當老好人,甚至企圖在事發之後,幫助犯法者掩蓋事實、瞞天過海。
他說:「我知道了(挪用公款的)整個事情之後,從來沒有批評過下屬,我甚至連重話都沒有對他說過一句。」
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嚴重的成人之惡啊!
孔子有言:「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孔子說,縱使全鄉人都說他忠厚善良,孔子也認定他是戕害道德的人。這樣的人,哪怕三過孔子之門而不入,孔子也不會覺得惋惜。
孟子有言:「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這種人,要非難他,卻又舉不出什麼大錯誤來;要譏刺他,卻也沒什麼可譏刺,他只是向世間通行的惡俗看齊,和這個汙穢的世界合流,居家好像忠誠老實,行動好像清正廉潔,大家也都喜歡他,他自己也以為正確,但是不能和他一道走上堯舜的大道,所以說他是戕害道德的人。
所以,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利劍高懸」和「帶電的高壓線」,看似嚴厲、不講情面,實則是更高層面的關愛。
敢於擔當,堅持原則,面對問題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這才是真正的——好人!
如何讓自己避免成為一個老好人呢?
首先,我們要改掉那些埋藏心底的錯知錯見。
比如,「人活一世難得糊塗,一團和氣最好。」「哪有那麼清楚的是非,善惡本就是模糊的。」「沒人喜歡聽諫言,說好聽的才有好處。」
事實上,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固然要追求和睦,但不是一味的一團和氣,否則就成了「群體盲思」,適當的競爭、衝突,才能激發團隊的創新能力,所以,不妨時常來點「建設性衝突」。
孟子有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沒有人不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我們心底的良知可以清清楚楚地給出答案,只是,我們自己不能欺自己的良知。唯有辨清大是大非,才有可能達成成功,這就是「是非即成敗」。
其次,有一個行動小抓手——學會說「不」!
辨清是非,面對不對的事情,勇敢地堅持原則,無論對客戶、對上級、對同事、對朋友,還是對自己,都要勇敢地說「不」。
這個簡單的字,或許會給你的生命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