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8日,衢州市柯城區萬田鄉,浙江省村播現場推進會現場,普通村民徐曉華又一次站在了演講臺上。
臺下坐著各級領導,但徐曉華一點兒都不怵,語氣平緩,聲音自然。
他講述自己做淘寶直播的經歷,講述「直播一家人」的一天。
底氣來源於他見過更大的陣仗。在淘寶直播間裡,他常常面對動轍上萬的「寶寶們」。
2019年下半年,柯城區和阿里巴巴開展「村播」,徐曉華是第一批參加村播培訓的村民。靠著直播,徐曉華把「多肉生意」做得有模有樣,年銷售額翻了十幾倍,達200多萬。
如今在柯城區,像徐曉華這樣的農民主播越來越多。
疫情期間,別地兒的農村需要靠達人直播銷售農貨,但柯城區的農民主播們卻幫著其他村民賣起了農產品,真正是「村裡有村播,產品不愁賣」。
出生於1991年的徐曉華,有六重身份。
他是衢州市柯城區萬田鄉上蔣村的一位村民,也是淘寶直播間裡的「多肉娘娘」;他是村播學員,也是柯城區「鄉村振興講師團」的講師;他是家人,也是家人們的老闆。
而在六年前,徐曉華只是一名普通的企業上班族。
2013年,他迷上了多肉,大部分工資都用於「買肉」。家人斥之為「不務正業」,他不得不在購買後偷偷拿回家中。
2014年,他決定辭職,在花鳥市場開設多肉店。
徐曉華在多肉大棚中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加大學生回鄉創業大賽並奪得了第一名,拿到了30萬元的貼息貸款。拿著貸款,他回到老家上蔣村,搭起了多肉大棚。靠著花鳥市場積累下的客源,多肉生意不錯,但也沒有更大的聲量,而且買賣容易受到季節的影響。
2019年3月,他看到不少同行在做淘寶直播,於是也開始嘗試。但真正的發力要等到當年9月,柯城區開展「村播」以後。
徐曉華參加直播培訓,學習直播話術。
「寶寶們,你們知道這款多肉怎麼養最好嗎?」
在直播間裡,他不僅「賣肉」,也科普多肉知識,生意紅火得很。徐曉華介紹,以前平均日銷六七百元,現在平均日銷六七千元。
藉助直播,徐曉華的興趣真正變成了事業。
父親和表哥幫忙打包發貨,一個月有4000元的工資;姐姐和媳婦做客服,也上直播,按績效發放工資,到手2萬元是常事。
這原本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家庭,種植柑橘為生,家庭年收入四萬元。如今,父親一個人的工資就超越了以前的家庭年收入。
收入之外,徐曉華還獲得了不少友誼。不少粉絲都會特地趕到上蔣村的多肉大棚來參觀,這讓原本安靜的小村莊逐漸熱鬧起來。
在柯城,徐曉華成了小有名氣的能人。作為柯城區「鄉村振興講師團」的講師,他常常登上講堂,傳授直播經驗。
徐曉華將直播間變成了多肉愛好者集聚地,陳家勝則藉助直播實現了傳承。
陳家勝也是柯城人,和徐曉華同區不同村。
陳家的麵條已經做了近百年。從小幫著母親做麵條,陳家勝也練就了好手藝。
陳家麵條
長大後,他在外闖蕩,開過小店,做過餐飲,跑過物流。時間越久,他越意識到在外討生活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要的。而隨著母親年歲漸長,祖傳手藝也難以為繼。
2010年,他決定回家,回到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鬥目壠村,正兒八經地做起了陳家麵條的第四代傳人。
一回山村,他就忙了起來:註冊生產許可證,印製包裝,跑菜場,註冊「德門龍」商標,進軍衢州高端特產店。一頓操作後,德門龍在當地逐漸有了名氣。
日子原本就這麼過去,名氣不大不小,銷量不多不少。但偶然間,陳家勝接觸到了淘寶直播。
他參加了兩天培訓,隨即開啟了自己的第一次直播。他本就內向,上直播前有點兒怯場,想著很有可能會「零成交」。但一小時下來,他和助播的老師搭配,效果出奇的好。下播後一看,得,賣了幾百份麵條。
當天播完,陳家勝興奮地跑到了鄉書記辦公室,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做把直播賣貨做起來。
熟能生巧,陳家勝的直播的確越做越好。在直播間裡,他也會聊聊面的故事。有那麼幾次,他一個人就賣出了幾千斤的麵條,滿滿一卡車。
問題隨之而來:面是手工的,產品供應不上怎麼辦?
陳家勝一番研究,決定部分環節用機器代替手工。他解釋,很多人對機器有誤解,機器用得好,味道更筋道,畢竟機器的力氣比人大。
「但不是說所有流程都用機器,部分環節用機器,更多環節用手工,效率高,產品也好,」他笑著表示,「今天還有客戶說,吃了我家的面就吃不了超市的那些面了。」
「德門龍」的招牌,在陳家勝的直播間裡走出了衢州。祖傳的手藝也成了香餑餑,村裡不少人走進了陳家,學習製作麵條。
在柯城區的各個農村裡,還散落著幾十位主播。有的是地道農民,有的是農場二代,有的是海歸青年。
最開始可不是這樣,別說拉主播,拉直播的產品都費勁兒。
柯城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姜洪梅記得,2019年7月23日,柯城區參加阿里巴巴的723直播,要上架10款本地農特產品。
衢州有一家名為「不老神」的食品公司,在當地非常有名。線下銷售1億元,線上銷售卻只有800萬。723直播選品選中了「不老神」,柯城區副區長兩次致電「不老神」董事長。對方表示,是給面子才參加的,2000份最多了,再多賣不掉的。
薇婭直播「不老神」
723帶貨主播是薇婭。當天,薇婭團隊的工作人員致電「不老神」,表示5000份起步。結果1秒鐘,5000份就賣沒了。薇婭問能不能再上5000份預售,又1一秒鐘,沒了。
柯城區政府工作人員在一旁看得愣住了,「不老神」董事長也愣住了。
723之後,柯城區政府決定大力發展「村播」。
由於部分農民沒有店鋪沒法直播,柯城政府先是打造了天貓地方特產店「衢鮮森」,引進浙江妙趣作為萬田村播基地運營機構。
最先推出的是「縣長來了」。當領導走進直播間時,「作秀、演戲」的質疑聲撲面而來。
「那時候村播還不太有人做,壓力肯定有的,但我們知道這是方向,就頂著壓力做。」姜洪梅說。
縣長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農民主播,陳家勝就是這麼被拉來的。他告訴記者,當時,姜洪梅在挖掘可直播的土特產,經過他家時看到了曬在外面的手工面,立即和他商量做直播的事兒。
直播培訓課
早先一步做村播,給柯城帶來了極大助益,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
柯城是柑橘之鄉。疫情期間道路被封,客進不來,貨出不去,這意味著滯銷。眼看村民們一年的辛勞將打水漂,農民主播們站了出來,百名主播助力衢州線上銷售,一場三小時的直播就賣了40萬斤柑橘。
作為阿里巴巴電商脫貧特色模式,2019年,「村播計劃」累計舉辦160多萬場公益直播,覆蓋2200個縣域,帶動農產品上行60億元。
2020年,村播以更快速度發展。
疫情之下,阿里推出「春雷計劃2020」助農措施,手把手教農民幹「新農活」:農民當主播,手機是農具,直播成農活,數據為農資。
4月23日,全國首個阿里巴巴「村播學院」正式「落地省衢州市柯城區。50名農民主播手持錄取通知書,學直播當「網紅」。
在柯城區,有一個「鄉村振興」綜合體。一樓是展廳,二樓是直播間。
直播間裡永遠熱熱鬧鬧的,接受培訓的學員們、畢業的學員們都在裡面播著家鄉的特產。這像極了一個24小時不休的線上特產市場。
來這裡參觀學習的縣長們,一波又一波。
「其實當所有人開始做村播時,我們已經在打造村播2.0了。」姜洪梅說。
所謂2.0,即向供應鏈延伸,一村一品一產業。比如鬥目壠村是手工麵條,陳家勝是源頭;比如上蔣村是多肉,徐曉華還準備辦多肉民宿,帶動村裡的旅遊經濟。
往前半年,農民主播們正起步;現在,不少人已經成了幫村民賣土特產的頂梁柱;往後半年,誰知道他們還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專注網際網路商業的權威新聞媒體,記錄網際網路商業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貓和淘寶商家集培訓、營銷、實戰於一體的系統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