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0塊看一場《金剛川》,值不值?

2020-11-04 明以恩

《金剛川》上映4天,票房破了4億,基本上是一天1億的節奏。

不過,票房是片方關心的事兒,作為觀眾我們只關心"這片看得值不值"。

《金剛川》是一部爭議不斷的電影,在傳出要立項拍攝時就已經吵翻了天。

而今終於上映,觀眾的看法也是大相逕庭:

喜歡的觀眾,覺得它弘揚了志願軍精神,展現了先輩的不容易;

討厭的觀眾,覺得它侮辱了志願軍精神,辱沒了電影這門藝術。

在我看來,這事兒會吵起來,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有些觀眾覺得"這片兒花了40塊看得不值,甚至憋屈"。

我是首映日的晚上就去影院看了,票價40。看完之後,內心只有"不痛快"。

這事兒,我得念叨念叨。

《金剛川》是部好電影嗎?

不是。

甚至從"電影"的角度來說,簡直是場災難。

《金剛川》更像是一次作業,是"管虎+郭帆+路陽"以及"張譯、吳京、李九霄……"一眾大咖聯合起來做的一次作業。

規規矩矩,工工整整。沒什麼錯誤,但也一丁點兒都不出彩。

甚至,連老師"宣揚愛國情懷、紀念志願軍先烈"這個主題任務都完成得不好,可能還起到了反作用。

電影的形式有多無聊,每一個看過的觀眾都能感受到。

同樣一個事兒多個角度、視角去敘述,這其實是個不錯的主意。《羅生門》就是這樣成就出來的。

但多視角切入並不意味著,同一個事兒重複展現好幾次。

多角度、多視角講一個故事可以,但我們想看到的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件的反應,想要感受到的是人物更多內在的光輝。

《金剛川》不是這樣,它純粹就是把一個事兒翻來覆去的說。

每一個視角展現的東西都差不多——橋毀了,得修。但這個過程中,先輩們內心的掙扎、勇敢沒有絲毫體現。

觀眾看完這樣一個作品,很難發自心底的感受到痛恨、崇敬等強烈的情緒衝擊,反而更像是批改試卷。

看完這個作品,我們也只能簡單地表示"已閱"。

甚至過分些,我反而覺得這種應付式的作品,是對這段歷史,這段歷史中的人的不尊敬。

先輩們面對這樣的困境,我相信是一定有苦痛、糾結、甚至退縮的情緒的。有這樣的情緒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正是【戰爭】帶給人的,最極致的痛苦。

恰恰是這些先輩們知道,此去必然是流血、是犧牲,還願意一往無前。如此,才是最偉大的精神,也是最能振奮我等後輩的精神。

《金剛川》的浮在表面的情懷、作業式的應付,既不是好的電影,也不是好的宣傳。

兩個月拍出《金剛川》,是場奇蹟?

不知道是哪方面的人,在反駁"片子太差"的時候,拖出了"兩個月拍成這樣是奇蹟"這個話頭。

對此,我只能說"挺蠢"。

"兩個月拍出《金剛川》"是奇蹟嗎?那還真不是。

奇蹟是什麼?是指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一個事兒。

國產電影,從2017年的《戰狼2》開始,隨後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再到去年的《流浪地球》,"重工業"的實力早已具備。

只要有錢、有人、有後臺,兩個月完成拍攝和剪輯真是難事兒?

《金剛川》的發行,基本糾集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頭部影視公司,連"中影和華夏"都同框出席。這樣的陣容,錢、人、後臺哪個不足?

《金剛川》拍成這樣,只能說剛剛好。

基本沒誰在出力,大家都是拿出剛剛好完成任務的時間和精力搞定這個事兒。

所以根本上來說,《金剛川》就沒想成為一部好電影,卻又為了多搞點票房收入,把自個兒當"好電影"宣傳。

苦就苦在我們這些觀眾,懷著滿滿的情懷和崇敬進入影院,結果去收穫了一肚子的不痛快。

真正的奇蹟,不是"《金剛川》居然被拍出來,而且如期上映了",而是"《金剛川》真是部了不起的電影"。

《金剛川》的奇蹟在於讓觀眾看完哭了、震撼了,內心對祖國的信念更堅定了;而不是看完緩緩寫出個"已閱",甚至一肚子的不痛快。

主旋律能不能好看?

【主旋律電影】沒什麼問題,觀眾其實並不排斥主旋律。

觀眾排斥的是"填鴨式主旋律",懟著一堆大道理、大情懷硬往人家腦子裡灌,擱誰也不會覺得痛快。

真正好的主旋律,是潤物細無聲。

是《八佰》裡南岸刀子抱起電報機,用生命把它送到北岸的壯烈。

從拒絕流民進入賭場避難,到為了送電報機而付出生命,"刀子的覺醒"也是熒幕前觀眾的覺醒。

刀子倒下那一刻,觀眾內心的恨、痛、敬意和家國情懷,才真正達到頂峰,並且會永遠刻在內心深處。

《金剛川》裡每一個人都在拼命,連反派飛行員都在拼命,但我們從電影裡得不到他們拼命的理由,他們的犧牲雖然壯烈卻難以共鳴。

在熒幕外,知曉歷史的我們當然知道他們拼命的理由,也崇敬這種犧牲,但這和《金剛川》無關。

《金剛川》流於表面的形式、內容,沒有讓我們內心的這種崇敬變得更深沉。

相較於《八佰》來說,這是極大的失敗。

主旋律電影好不好,其實不在於【技術有多好】,不在於用了怎樣怎樣的拍攝手法、導演思維,而是在於重現彼時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它有沒有【藝術價值】,能不能感染人、感動人。

這幾年,內外的環境使然,【主旋律電影】必然是一部接著一部。

觀眾並不排斥觀看主旋律,但觀眾也想要在看主旋律的時候,真正體會到那種動之以情的內容,而不是形式主義的內容。

前幾天《長津湖》宣布要拍了。導演又是一長串,陳凱歌、徐克、林超賢… …單獨擰任何一個出來都能獨當一面。

但【電影藝術】這事兒,往往是1+1<2。導演越多,整出來的東西就越彆扭。

比如這部還在上映的《金剛川》,比如這兩年的"我和我的"系列,都是彆扭得讓人難受。

好在"我和我的"系列雖然彆扭,但好歹還挺好看,雖沒有【藝術成就】但好歹能娛樂觀眾的同時宣揚情懷;《金剛川》就別提了,不僅不好看,情懷也乾癟無營養。

最後再回到標題那個問題:花40塊看《金剛川》,值不值?

某瓣有個評論,我深以為然,他說:

《金剛川》,基本就是一場美學災難。

相關焦點

  • 電影《金剛川》值得花錢去電影院看嗎?帶你扒一扒
    10月22日電影《金剛川》首映,這是繼電影《八佰》之後,短期內又一部以戰爭為題材電影,據說這部電影從拍攝到殺青,只花了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不免讓人有所擔心,花這麼短的時間,拍出來的電影質量會好嗎?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這部《金剛川》到底值不值咱們花錢去電影院觀看。
  • 《金剛川》:熱鬧一場,如此而已
    萬眾矚目的《金剛川》上映了,咱家湊熱鬧去看了看。由於管虎之前在《八佰》中呈現出了極度歪曲的歷史觀、極度淺薄的軍事常識以及極度散亂的敘事能力,本來不對他抱很大的希望。後來想想出品方也不傻,多多少少能夠控制住他「天馬行空」的「胡言亂語」,雖然拍出來的東西肯定漏洞百出,但大方向應該額問題不大。
  • 「狂燒4個億,《金剛川》就這???」
    NO.3 題材如果你仔細看海報,會發現「金剛川」三個字下面,是電影的英文譯名。The Sacrifice,犧牲。蟬主也跟幾位看過電影的蟬友聊了聊,他們說:「張譯值得一個影帝」;「在電影院裡可以聽見其他觀眾的抽泣聲」;「金剛川戰役打得有多慘烈?就連打不死的吳京都足足犧牲了三回...」看完電影,感觸良多。這部作品,值得好好講一講。狂燒四個億,這票房活該它炸!
  • 從個人差點兒包場看《金剛川》深度分析,其票房失敗之必然
    衝著抗美援朝去看的《金剛川》,結果確實有些讓人失望,離電影開場不到兩分鐘的時候,還是只有我一個人,電影開場三分鐘以後,陸續進來了兩個人,從電影開始到結束,全場也就我們三個人。上甘嶺戰役的情景,我在《金剛川》再一次看到了,一樣是被炸得面目全非,血流成河的山河,來來回回奪取陣地的反覆傷亡,這是一個群體的偉大,也是一個群體的精神,面對美國的空軍無限制的空襲,這更是一場135萬中國志願軍的血肉之戰。
  • 三千塊值不值? 樂高蘭博基尼Sián解析
    先來說說市面上的車模價格吧,一般來說幾十塊、一兩百那種都是玩具級別的;看起來和真車一模一樣的「原廠」合金車模差不多三四百塊;一千多塊錢在靜態車模裡就算比較精緻的了,看得見的細節還原到位;三千多的車模乍看起來和一千多的差不多
  • 電影《金剛川》熱血上映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了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軍事要地金剛川上的工兵橋。
  • 《金剛川》:上映首日拿下票房冠軍,究竟值不值?
    剛剛過去的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就在2日前悄悄上映了一部電影《金剛川》。這一部由三位大導演領銜多名"百億影人"傾情奉獻的電影,為了獻禮抗美援朝70周年甚至趕工兩三個月製作出來的影片,足以體現電影業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敬意。
  • 實拍:農村老家辦酒席,這麼豐盛的一桌菜480塊,你們看看值不值
    實拍:農村老家辦酒席,這麼豐盛的一桌菜480塊,你們看看值不值,中國的傳統習俗就是只要是家裡辦喜事的話就要擺酒席宴請賓客,以前生活條件不是很好的時候人們都是比較隨便,而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之後很多人都非常注重這些禮節。
  • 《金剛川》:一場有關國產電影工業化進程的「極限挑戰」
    時間緊、任務重,一開始就以挑戰工業化極限為目的的《金剛川》,它的失敗與偉大究竟都在哪裡?打破主旋律思維定式,真實小人物帶來情感共振《金剛川》的背景故事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接近尾聲,我軍發起了反擊的金城戰役,金剛川則是到達金城的必經之地,水流湍急的河面上,大橋被美軍炸毀,為了讓大部隊在指定時間到達金城前線,志願軍戰士不得不在敵軍的炮火中一次次重新架起橋梁。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這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故事主要以「橋」為主線,展現出當時中國志願軍不怕死、不服輸的英勇精神。電影的名字---金剛川,實際上是一條河流,以金城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者工兵冒著性命之憂,無論敵人如何轟炸,金剛川上那座橋總能修好!
  • 觀《金剛川》有感
    2020年10月24日晚上6點40分,跟一男性朋友衝著戰爭題材的電影,興奮地買下兩張《金剛川》電影票,於七點零五分看了第一場電影。播放廳不大,但也說得過去,雖不浪漫,但兩人的心裡也是格外激動,因為,等看完電影後,我們便可以一起。。。。。。隨著電影的開始,全場的觀眾都翹首以盼精彩內容的呈現。
  • 《金剛川》這樣的電影,不應該被罵
    ,請結合時事,再想想、仔細想想拍攝《金剛川》的意義和必要性。,言之有物,但小8覺得《金剛川》瑕不掩瑜,整體來說是一部佳作。這時就會有觀眾要問了:明明二十分鐘就可以講清楚的事,為什麼要花兩個小時?但同樣他們還是塊磚,革命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
  • 不是張譯需要《金剛川》,而是《金剛川》需要張譯
    是許多人看完《金剛川》的一個感受。沒錯,《金剛川》和《敦刻爾克》一樣採用了非線性敘事。而是從「士兵」「對手」「高炮連」三個角度去呈現同一場戰鬥。作為「命題式作文」,《金剛川》敢於放棄最保險的敘事風格,玩了一把花活兒。的確讓人意外。
  • 中影股份《金剛川》發行紀實:用「中影速度」,發行《金剛川》
    這是電影《金剛川》中的一句臺詞,大銀幕上面對金剛川的阻礙,志願軍各兵種通力配合、最終在預定時間內成功渡河。「我們的工作看不見,我跟很多合作單位的小夥伴也沒見過面,但在電話裡、微信群裡、雲會議室裡,我知道他們的存在,在為《金剛川》架橋。」中影發行的小夥伴說。電影發行是一項繁瑣的幕後工作,就像金剛川上的人橋,觀眾看不見它,它卻扎紮實實地存在著、連接著電影和觀眾。
  • 吳京新片來襲,《金剛川》聯手張譯鄧超,片方票房劍指40億穩了
    小編說的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聽說了,沒錯它就是吳京的新片《金剛川》。該片他聯手張譯和鄧超,三位票房巨星同臺,這是要奔破票房紀錄去啊!《金剛川》是由管虎參考前段時間的《八佰》,本片也是沒有黃金假期,而且推出時候市場還很低迷,但它現在已經輕鬆大賣30.91億了,吳京新作票房保守估計衝破40億穩了吧?
  • 這家廣州老店,一桌家宴,只要168塊,大家看看值不值
    這麼一說,讓我覓食的心蠢蠢欲動,今天我就帶著家人,一起去給大家探探路,大家看完可以告訴我,值不值得下次再去?廢話不多說,上硬菜!以上這6菜1點心,包含3位茶,一共只需要168元,我是覺得相當划算的,有魚蝦雞和青菜,平均下來每個菜也就20多塊,對於現在的一線城市來說,有這個標準,還有餐廳的整體環境都寬敞明亮,服務也做得很到位,這個價格能保持這個水準,如果沒有一點實力的話,還真做不到。大家覺得這一頓飯168塊,值不值呢?
  • 有張譯吳京坐鎮,《金剛川》值不值得看?
    雖然這一段被很多人詬病,但社長覺得,以往的國產戰爭片不免陷入以矮化敵人來拔高自己的怪圈,《金剛川》花大篇幅用敵軍的視角來平視「自己」,是勇氣也是突破。這一段由郭帆帶領團隊打造的精彩特效場面,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仍舊羸弱的情節。
  • 《金剛川》提檔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人民網等參與投資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上周宣布提檔10月23日上映,在觀眾們熱切的觀影期待下,影片已正式開啟全國預售
  • 電影不會告訴你《金剛川》打的是一場本不該打的仗
    電影不會告訴你《金剛川》講的是一場本來完全沒必要打的仗近日,如果要說最出風頭的電影,那自然要數《金剛川》莫屬,畢竟為了獻禮是抗美援朝70周年而拍的,由目前國內最擅長此類題材的導演管虎坐鎮,又有有多位大牌實力男星加盟,哪怕只是一個用兩個月時間匆匆完成的命題作文,質量卻依然值得期待。
  • 學鋼琴要花多少錢?到底值不值?看了你就會明白了!
    一、經濟花費:1、一臺琴的投入2萬元左右,追求更高的話買三角鋼琴15萬元左右;2、學費按市面一般價格100-1000/課時計,每年40-50課,每年在4000-50000元之間,學習周期一般4-6年;3、樂譜資料、考級費、演出比賽費僅數千元可忽略不計。總計費用在5-50萬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