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親餵母乳」逼死寶媽!她餵孩子到2歲,道出種種錯誤觀念如何將生育變成惡夢!

2021-02-06 奶牛聽

♫奶牛聽:張然聹《襯衫反穿》葉蓓、許巍《流浪途中愛上你》/喜馬拉雅、荔枝電臺可同步收聽


產後憂鬱症的始作俑者是什麼?是母乳政策、母嬰同室、假性單親、缺乏奧援,還是外界壓力?為什麼許多人的答案會是母乳呢?


其實不久前,一支由奶粉商拍攝的「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在網絡上引起許多共鳴與迴響,但細看內容,處處是錯誤的哺乳觀念,導致「母乳最累」的結果。


一位朋友告訴我:「我3胎都在月子中心,但完全不同的過程……」


第一胎,她什麼都不懂,在月子中心夜裡寶寶不在身邊,從徒手擠奶到使用擠奶器,不斷衝奶量,結果月子做完,家裡冰箱滿滿的母奶棒冰。安心之餘,寶寶一天卻有一兩餐必須喝冷藏或冷凍奶,才能儲存更多「新棒冰」。


第二胎,奶來得很快,有了第一胎經驗,即使在月子中心也餐餐親喂,但初生寶寶食量不及脹奶速度,只好餵完後再擠一些出來,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結果奶量更多,回到家後冷凍庫依舊爆炸,沒想到寶寶完全不喝冷凍奶,只好全捐出去。


生第三胎前,她知道了全親餵的好處,雖然在月子中心希望半夜能補眠,還是擠奶,但先跟護理師溝通好,等寶寶起床想喝奶時才喂,也不強迫喝的量,所以半夜擠奶時只要擠出寶寶喝的量即可。回家後立刻拋開奶瓶全親喂,並且想喝就喝。餵母奶至今9個多月,比前兩胎都長也更愉快。


這位母親3次不同的哺乳經驗,說明了月子中心的協助母乳措施,能夠影響女性哺乳的方式與感受。


許多媽媽認為護理師或醫師對母乳的概念一定是正確的,會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然而,他們不一定接受過母乳的相關知識與訓練,不適當的哺乳建議,導致「餵奶的辛苦」被「擠奶的辛苦」所取代。寶寶的體重、擠乳量、衝高奶量、規律餵奶等迷思,讓許多媽媽產後還未復原的身體吃盡苦頭。


醫院護士和月子中心護理師叫我一定要排空……

初乳擠了半天就只有幾cc,我是不是沒奶?

我3小時擠奶一次,再花30分鐘洗擠奶器跟消毒,根本沒時間休息。


這大概是許多餵母奶媽媽的心聲吧!


我在家裡親餵孩子,沒有廣告中半夜3點的「擠奶鬧鐘」,寶寶不在嬰兒室,而是躺在我身邊同眠。我並不覺得睡得比較少,雖然睡眠一直中斷,但漸漸的,我感覺到己與寶寶睡眠變得同步,有時他醒來要喝奶前,我就已經醒了,靜靜地等著他用新生兒特有的、彷如幼貓般的哭聲呼喚我。


後來我才從擔任哺乳顧問的朋友那知道,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相互影響的,媽媽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奶量較充足;對寶寶來說,能夠增加母乳的時間與次數,淺眠時間變得多,深眠時間縮少,也能減少發生呼吸中止的風險。


在我出生的年代,是配方奶廣告最熱烈的時期,大幾歲的姊姊喝了一陣子母奶,輪到80年代出生的哥哥與我,媽媽已經深切相信,配方奶的營養比母乳更多、更豐富。這當然也與當時經濟起飛的時代背景有關,雙薪家庭開始出現,女性有了就職能力,待在家裡哺育幼兒不再是唯一的人生選擇。


我一直記得,媽媽常把只餵我一個月母乳這件事掛在嘴上,那對連續育兒四年又同時工作的她來說,應該是種解脫。

2011年,某地的數據調查表明,產後第一個月總母乳哺育率為87.5%,純母乳哺育率為61.8%%。我生產後堅持嘗試純母乳,媽媽沒有太多意見,其他長輩頂多碎念幾句:「如果喝奶粉就不會這麼黏媽媽了」,「6個月後(一年後)母乳還有營養嗎」,充耳不聞並不難。


我也贊同,母乳對孩子是最好的食物,但並非唯一的食物。餵母乳是一段磨人的生命經驗,餵配方奶更非罪不可赦。只是從何時開始,選擇配方奶竟成了強化媽媽無法以母乳餵飽孩子的挫折。我們是不是該先好好討論,到底哪些錯誤訊息與誤導信息,讓哺乳變成一場災難?


是不是該從醫院生產、住進月子中心開始說起?


在醫院生產,若非選擇母嬰同室,媽媽住在產後病房、寶寶住在嬰兒室,寶寶哭了被送到病房,或是媽媽拖著疼痛的身體走到嬰兒室(或坐著輪椅)。政府大力推動母乳政策後,護理人員開始鼓吹餵母乳、母嬰同室,但產後初乳哪有來得那麼快呢?量不多也擠不出來,「怎麼沒有奶?」「多餵就有奶」,成了最殘酷的鼓勵。


事實是,懷孕時就已經有初乳。生產後剛開始初乳量不多,嬰兒胃容量也只有約5CC,嬰兒正確含乳時,多吸吮(剛開始一天要哺餵10到12次),是足夠嬰兒所需的,所以親子同室不分離,媽媽隨時可哺喂。可是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以為是和用哺餵配方奶的方式一樣,每4小時才餵一次,夜間要休息,這樣如何能滿足嬰兒的需求?就一直認為媽媽沒有奶,給媽媽帶來許多壓力。


那麼媽媽在生產前好幾個月,就用心預約好的月子中心呢?為了讓身體好好休息,愈來愈多月子中心鼓勵媽媽以電動擠乳器擠乳,省去親餵的時間與辛勞。這往往導致2種狀況,一種是過度催奶,供過於求,離開月子中心時,冰箱也塞滿了奶,媽媽很滿意,但不繼續擠出不行;另一個循環是刺激不足,泌乳量開始減少,媽媽漸漸相信自己沒奶,最後回到家親自育兒時又忙,很快轉成全配方奶。


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同時也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醫師,她曾撰文指出,醫學上將「乳汁不足」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醫學上有診斷與處置方式,屬於少數,多數人「乳汁不足」是後者,寶寶不一定沒喝飽,母親身體也持續泌乳中,但因為缺乏足夠哺育知識與支持,讓媽媽對自己的泌乳能力沒信心。


最常見的幾個原因包括,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生理性脫水可接受程度不一(出生後第3到5天體重會比剛出生時減少5–10%,約7到10天恢復出生時體重),要求媽媽補配方奶增加體重;第二就是新生兒有黃疸問題必須短暫住院,媽媽只能選擇擠乳瓶餵或是改配方奶。餵母乳或配方奶看似由媽媽決定,其實各種醫療處置無形中已限縮選擇的空間。

離開醫院和月子中心後,媽媽遇到的是家庭與社會問題。多數女性都是職業婦女的狀態下,帶著寶寶回到家後,除了把握最後一個月親密相處的時光,也開始焦慮之後怎麼辦?


若要交給保母或長輩照顧,勢必要開始擠乳衝奶量,塞滿冷凍庫才覺得安心,也要讓寶寶及早適應瓶喂,有時甚至是長輩直接開口要求:「不要讓我們不好帶小孩。」


另一種我察覺到的焦慮是,女性亟欲重建生產前的生活秩序與質量。愈來愈多媽媽傾心於「規律育兒」,希望孩子固定吃、吃得好,不用哄放在小床就可自行入睡。好多育兒書寫著,別讓孩子控制你的生活,要讓新生兒適應家庭原本作息,而非全家為了寶寶改變作息。


對於這樣的論點我不置可否,因為新生兒的生理需求、情緒表達異於多數人,非常明顯,也許有些孩子適用,但不是每個孩子睡前用配方奶「催到飽」,半夜就沒有任何安撫需求。


還有幾位同齡朋友堅持,絕對不親喂,因為太浪費時間,一掛奶就要耗費半小時,讓電動擠乳器咻咻地運作,不但知道奶量多少,也可以交由家人瓶喂。這個選擇聽起來真的很聰明,餵母奶的白天或夜裡,我除了把臉書動態牆看了又看、追完一堆在線漫畫外,真的什麼事也做不了。


親餵、擠乳、配方奶,到底該怎麼選擇,實在無法被評斷。可以確定的是,不需要製作成本高昂的廣告提醒女性哺乳有多辛苦,我們的產前教育根本缺乏正確的哺乳知識,只是一直交代湯湯水水,卻沒說明餵奶會花上3、40分鐘也很正常,讓即便是全職媽媽也選擇母乳瓶喂。


我們需要的是,婦產科醫護人員與月子中心護理師協助增進母乳知識,讓整個家庭(不只是產婦)在產前教育即能做好準備,產後也能得到正確的協助。


我非常幸運,寶寶一出生就很會吸吮,母乳之路十分順暢。在家坐月子的第1個月,全親餵母乳也能加速子宮收縮,減少很多產後不適;第2個月後,考慮到偶爾會交由家人照顧,我開始一天有一餐練習瓶餵(母乳擠出),冰箱也開始固定出現一罐預備母乳,但不超過兩罐,一來是我沒能力多擠,二來覺得有新鮮的奶,何必吃冷凍品呢?


但寶寶3個月後開始抗拒瓶喂,讓偶爾必須外出工作的我煩惱不已。直到滿4個月可以吃副食品時,立刻搭配米麩,減少瓶餵母乳的壓力,外出時我就用手在廁所擠掉脹奶,也不必帶著擠乳器和保冷袋。


只有餵過母乳的媽媽才懂,乳房變成食物源而非性感源的生命轉折。當幾個月大的寶寶看著我走來走去時,我就感覺到他好像是看著會走動的鹹酥雞。還有奶水多比胸部大更重要的真理(手比愛心)。


有趣的是,原本就豐滿的女生比較會為罩杯激升而苦惱,原本就小胸的人卻不會因此變大,奇怪哩!這時我還不知道斷奶後胸部會又扁又沒彈性,上帝你可以再不公平一點。


我一直沒有急著斷奶,寶寶1歲、2歲,親餵母乳的頻率少了,但哺乳時間沒有縮短,我知道寶寶對母乳的需求不再是飽食,而是享受那份無可取代的親暱感。


現在兒子3歲半了,偶爾還是會央求我:「喝一口奶奶好嗎?」我會像1、2年前那樣,將他橫抱在懷裡,讓他吸吮乳房幾下,他總是說:「好溫暖喔!」我想不只是肌膚接觸的溫度,他的心裡也一樣暖洋洋吧。

陳鈺萍醫師在《坐月子機構化所產生的「數字迷思」》文章裡提到,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2至3天,開始有生理性黃疸。形成黃疸的「膽紅素」,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代謝過程的產物,經肝臟處理後,隨著寶寶的糞便排出。


膽紅素在寶寶身體裡遊走,也會沉積在皮膚底下。遊走的膽紅素會與身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結合,將其帶出體外;而沉積在皮膚底下的,是寶寶天然的「防曬乳」,幫助尚未成熟的皮膚抵抗紫外線的傷害。


以配方奶為嬰幼兒餵食典範的年代,寶寶不太容易有黃疸,大家不去探究為何喝配方奶較不容易有黃疸,是不是餵食配方奶的寶寶,缺少了什麼「正常」該有的身體代謝功能。反而用餵了配方奶重新導向的「不黃」身體為標準,「正常」的生理性黃疸開始被視為「不正常」。


而依著這「不黃」身體立下的照光標準,寶寶黃疸數值較高,醫療上的常規是要照光讓其恢復「正常」,另一個常被提出的建議,就是改餵配方奶。


當然醫學上還是有病理性黃疸,需要積極治療的情況。但通常寶寶能出院隨著媽媽住進月子中心,幾乎都是生理性黃疸,或是餵食不足的黃疸,黃疸數值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否則醫院「不會放人」。


文│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小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相關焦點

  • 如何母乳親餵睡過夜?
    ♫奶牛聽:劉若英《親愛的路人》黃徵《少一分想你》/荔枝、喜馬拉雅電臺可同步收聽餵母乳是一件令人心甘情願的苦差事,由於母乳含有新生兒所需的營養,親餵則能給寶寶安全感,不過半夜親餵的寶媽就很辛苦。其實要寶寶睡過夜並不難,最重要的就是有規律地建立寶寶睡眠習慣。
  • 賈靜雯產後親餵母乳 前夫送祝福
    賈靜雯產後親餵母乳 前夫送祝福2015-08-20 10:21:3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賈靜雯不公開領證日期 前夫僅送二字「祝福」  據臺灣媒體報導,賈靜雯14日剖腹產下她與修杰楷的女兒「咘咘」,體重達2720公克,因剖腹產關係,修杰楷無法進產房陪伴,
  • 如果您的媳婦(女兒)還在餵母乳-給媽媽或者婆婆的信
    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喔!為什麼我們的政府要禁止廠商在醫院販賣推銷配方奶?其實您真的不用擔心,有些孩子會在一歲多時就自然離乳。但是大部份的孩子都會喝到兩歲~三歲自然離乳是最常見的,甚至於有的還喝到四、五歲。
  • 母乳雖好,但這5種情況下會變成「毒奶」,寶媽別瞎餵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寶寶在1歲以前都要進行母乳餵養,其中前6個月前,要全母乳餵養。對於寶寶來說,母乳無疑是最合適他們的食物。
  • 哺乳期懷孕了,還能餵母乳嗎?
    ,讓孩子成為天使寶寶」很多寶媽在大寶5到8個月的時候又懷了小寶。生了小寶後,還可以繼續餵大寶母乳嗎?到了小寶寶出生之後的最初階段,需要注意必須優先保證新生兒的母乳餵養,滿足剛出生寶寶對於初乳中營養以及免疫力的需求是很重要的。而哥哥/姐姐現在已經可以靠輔食來獲得絕大部分的營養了。等到了媽媽母乳量重新穩定,足夠兩個寶寶分享,就不需要考慮太多的優先權問題了。
  • 餵母乳像動物,餵奶粉就自私?關你屁事!
    剛剛生完寶寶的她,無論是在月子中心,還是回到家,都會被一圈人圍觀餵奶。而情緒崩潰這一天,也正好是因為王斯然剛準備給孩子餵奶,長輩們聽到孩子哭聲,便不敲門、也沒有經過允許地進入臥室圍觀王斯然哺乳,這一下就觸動了她的情緒。王斯然表示,知道大家沒有惡意,但是覺得自己很像動物被圍觀,很自卑,很脆弱。
  • 姜潮心疼麥迪娜半夜起來餵奶,餵母乳曾經餵到滿嘴是血
    導讀:姜潮心疼麥迪娜半夜起來餵奶,餵母乳曾經餵到滿嘴是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姜潮心疼麥迪娜半夜起來餵奶,餵母乳曾經餵到滿嘴是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明星生二胎不肯親餵嘛,就得看她遇上什麼樣的婆婆咯
    ,非常普遍母乳至上親餵派,天王嫂「吐槽」過餵夜奶睡不了整覺,百無禁忌小S就更不用說了,母乳親餵照片堪稱經典,徐若瑄也經歷過苦不堪言的每三小時餵一次的親餵期,很多女藝人都在親餵哺乳話題,非常坦誠自己曾經的遭遇
  • 母乳餵養,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有這幾個表現媽媽就不要餵了
    母乳餵養想必是每個家長都要經歷的事情,雖然有的家長經歷母乳餵養,但是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判斷孩子吃母乳怎麼樣是吃飽,有的媽媽都餵了兩個孩子了,但還是一知半解。小倩這不前段時間剛生完二寶,老大現在都5歲了,隔了這麼長時間,小倩還真想不起來當初是咋樣餵的孩子了。
  • 母乳餵養日|母親「餵」愛的告白
    「5.20」空氣裡都瀰漫著甜蜜的味道但是你知道嗎這一天不僅僅是情侶們的專屬告白日「母愛」為這個特別的日子賦予了更深的含義人類的母乳 (餵養) 是大自然賦予母親和孩子的一種天然聯繫,母乳已不單單是一種食物
  • 母乳在體內過久變酸奶?關於母乳的謠言,真相全揭露!
    外人只看到她任性拒絕給孩子餵奶,卻很少能感同身受作為母乳媽媽的無奈。媽媽們不僅要經受母乳餵養過程中的種種考驗,面對各種謠傳誤解還百口莫辯,甚至自己也容易當局者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還原真相!肉湯這種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都很高的食物,一定要適量,別再閉眼灌了!有時媽媽們外出一段時間,乳房中的乳汁蓄勢待發卻不能讓孩子及時吃到,加上漲奶疼痛,瞬間想像力爆棚,擔心奶水在體內變質。
  • 親餵媽媽的犧牲 www.013578.com
    、出門時的便利(不用帶奶粉、奶瓶……),但同樣的,亞洲坐月子女性健康專家張境原教授指出親餵也為媽媽帶來了許多枷鎖,有時;也會餵奶餵到「自己的奶不再屬於自己」,明明就是自己的身體,卻成為大家都可以看的奶瓶、孩子的安撫奶嘴,或是老公丟包的理由.
  • 沒漲奶就說明母乳不夠?母乳餵養的幾個誤區,一步錯就越餵越少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想起之前一個朋友對我說的有關於判斷哺乳期母乳不夠的事,這種說法也是從她的婆婆那裡聽來的,她的婆婆在她生完孩子之後就給她灌輸的這種想法,就是說如果在哺乳期沒有漲奶的感覺,那就是母乳不夠。
  • 新手媽媽:我不想餵母乳,就不是個好媽媽了嗎?
    「孩子吃奶粉,到時會不會跟我不親?」……好像每個新手媽媽都被「母乳」這個問題困擾過。大多數新手媽媽都是希望孩子吃母乳的,只不過迫於實際情況,總有一些想餵母乳卻餵不成的情況。我不認為餵不餵「母乳」和是不是個「好媽媽」有什麼必然關係。誠然,餵母乳確實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但是和孩子更親密的方式不止這一種,其他時間陪玩、擁抱、說話同樣有效果。有多少媽媽為了孩子能吃上母乳受了太多罪?先是開奶。
  • 不餵母乳的媽媽都是「假娘」?這三類媽媽不適合母乳哺育,別強求
    作為大自然最原始的哺育方式,母乳餵養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安全可靠、營養豐富,重要的是母乳中的免疫因子會讓寶寶體格更加健壯。餵寶寶喝母乳似乎已經成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可真的所有寶媽都適合母乳餵養嗎?於是,閨蜜開始託人找各種偏方,又請了專業的催奶師,立誓要追奶成功,以示證明自己可以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母乳;可是,偏方用了奶也催了,結果母乳卻是越來越少了。更糟糕的是,寶寶喝了媽媽添加了「作料」的奶,三天兩頭的發燒、拉肚子,體重足足下降了2斤。
  • 魏如萱親餵母乳,自曝身邊好友都喝過,拿母乳實驗泡奶茶比較好
    談起生完孩子之後的生活,魏如萱也是絲毫沒有任何的避諱。魏如萱表示,自己親餵母乳,看來也是一個比較疼寶寶的媽媽。除此之外,魏如萱還自曝,身邊的好友陳建麟、柯智棠和身邊同事都喝過她的奶,不過自己的考公隆宸翰不敢試。接著魏如萱又表示,他們拿母乳做過實驗。發現用母乳泡咖啡不好喝,泡奶茶比較好喝。聽到魏如萱這樣說之後,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驚訝,原來還能這樣玩,思想也太開放了吧!
  • 哺乳|親餵完還不睡,給了奶瓶就秒著,孩子就是沒吃飽?
    經過那麼幾次「驗證」後,媽媽非常確定孩子是餓的,每次都是餓急了就大哭,給乳頭也不吸吮,哭的聲音還特別的洪亮。所以一到這個時候,就妥妥的加奶粉來安撫。總有一天,就算餵了奶粉,孩子也不會立即就睡的,然後你才明白,哦,他還有別的需求的啊.總有一天,你給奶瓶的時候,孩子不再一口氣吃完,他有力的頸部肌肉可以左右擺動來拒絕你給的定量餐,然後你才明白,哦,他不是每頓都需要吃這麼多的啊,當然也有媽媽會堅定的相信是孩子出了問題,他是厭奶了,因為再也吃不完那麼多奶了。
  • 雙胞胎媽媽範瑋琪:同時親餵夠我吹一輩子的牛逼
    為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真鑽研了排卵大小事,包含如何計算排卵日、如何看懂排卵試紙、如何掌握體溫變化。 「算排卵日」是許多求子媽媽的共同經歷,這乍看之下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好像只要量量體溫、算算排卵日,然後跟老公「照表操課」就好?
  • 胸部縮水下垂,不是餵母乳該背的鍋
    媽媽們只要在平時生活中堅持做到正確的「護胸秘笈」,完全可以儘快恢復和保持好身材,放心地將母乳餵養進行到底。■ 北京市婦產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 王小榕多項研究表明,母乳餵養有諸多好處:母乳中含有嬰兒出生後4-6個月內生長發育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
  • 「媽媽餵,媽媽餵」,孩子的懶惰是種情緒,別把它養成習慣
    她兒子剛滿四歲,按道理完全可以自己穿衣吃飯甚至還能幫家人做一點事了。可是到現在,兒子還時不時地把碗一放,跳下椅子,去沙發上躺著,嘴裡還一直嚷嚷「我不想吃,媽媽喂,媽媽喂。」為此,媽媽還專門問了老師,原來他還在幼兒園也是這樣,特別是需要動手的事情,他都能躲則躲。因此老師給他下了一個評語:「有點懶。」其實,孩子的懶惰到底是誰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