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臺灣,「統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2021-02-23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11月21日清晨,愛國臺胞、臺灣著名社會運動家、「統左」陣營的代表人物陳明忠先生離世,享年90歲。在緬懷與紀念之餘,我們也在思考,陳先生的故事對於理解臺灣的歷史、現實有何啟迪意義?在嚴峻的條件下,島內的「統左」人士又該如何傳承這種紅色基因?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觀察者網專訪華東師範大學亞洲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林哲元。

觀察者網: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您能否為我們講講您印象中的陳先生,以及您與陳先生交往的故事?

林哲元: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和陳先生就認識了。在我的印象中,陳先生是一個個性直率坦誠的人。在和我們這些年輕人交流的時候,他會很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

對於有著殘酷鬥爭記憶、經驗的那一代革命者而言,能夠像陳先生這樣直接把想法說出來的,實際上不是特別多。對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對他們那一代人來說,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經過惡劣鬥爭環境的考驗。如果我們遇上了那種更嚴酷的挑戰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自己的信仰?老一代人還是會有些顧慮。但是陳先生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他非常開誠布公,非常願意和我們分享他在監獄中以及出獄後的一些想法。

他經常對我們說,走上這條路是他自己的選擇,沒有人逼迫,所以沒什麼好後悔的。他在監獄裡面遭受刑訊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也正是秉承著這種為自己的選擇坦然負責的理念。

我覺得,對於我們而言,與陳老那一代人相處總能獲得一種典範式的激勵。進入和平年代,我們總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假設說我們都自稱「左派」,那我們中可能有「50%的左派」,可能有「75%的左派」,而陳老真的是做到了為自己的信仰全心全意投入的「100%的左派」。

今年上半年,當我得知他已是癌症晚期的消息時,第一時間到養老院去看他。但是當天,我們聊了一個下午的天,他都沒有談到這個事情,只在聊天中間稍微提到說「這個是自然規律,人總是會這樣」。我本意是想來安慰他的,但當天他和我交流的還是國際政治、時政新聞以及島內形勢等等話題。當時,我就覺得很佩服陳老。這種不忘初心、堅持事業的勇氣,是貫穿他一生的。

觀察者網:您提到的這一點在陳先生的回憶錄《無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陳先生的一生也正踐行了對於信仰的無悔。您覺得在目前的形勢下,陳先生的思想能為我們提供什麼啟發?

林哲元:除了《無悔》之外,陳先生還在另一本書《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裡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他還是很樂觀地認為兩岸最終必然走向統一。因為統一最主要的方面還是在大陸這邊,隨著大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功,以及中美關係的平衡,臺灣的問題就會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得到解決。陳先生所思考的是如何讓臺灣各階層的人,都能夠參與到統一的進程裡來,這才能讓統一事業獲得更順利的發展。比如說他很關注原住民的問題,他認為原住民在臺灣長期以來在經濟等方面都是弱勢的,如果這些人都能夠加入到促進統一的道路上,那麼對兩岸的統一之路將大有裨益。

現在的局勢在短期之內確實不甚樂觀,但我們還是應該相信這條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在短期比較困難的時候,我覺得陳先生那種堅持不懈的品格恰恰是能夠激勵我們的。如果說統一形勢非常順利,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投入其中。但是如果是在比較低潮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正如魯迅在《鏟共大觀》裡表達的那樣,當時革命遇到了低潮,一些年輕人就覺得革命已經沒有希望了,無路可走了。但魯迅就說:「不是正因為黑暗,正因為沒有出路,所以要革命的麼?」面對低谷與困難,陳先生還是一輩子堅持下來了。無論是在監獄中,還是出獄之後,都是如此。所以,對於有志於統一事業的人來說,陳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可能就是這種在逆境中的堅持。

觀察者網:今天一些年輕人可能對陳先生等革命者在臺灣的這段紅色往事不太知曉。對此,您覺得應該如何更好地向年輕人講述這段歷史?您在課堂中是否也有一些教學實踐,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

林哲元:因為這一股紅色力量畢竟在臺灣的政治版圖中並非主流,又受到過鎮壓,甚至還被民進黨扭曲,所以這段歷史無法得到很好地呈現,年輕人不太知道這些故事也很正常。

在我開設的《臺灣媒體與社會》這門課上,我給同學們開的選讀書單裡會有陳先生的《無悔》。最後,在提交讀書報告的時候,也有很多同學選擇圍繞這本書寫讀後感。我看著他們的讀書報告,發現他們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們都很欽佩陳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理解了人生的價值,並且把自己的一生活出了別樣的意義。同學被感動最多的,大概是陳先生回憶在監獄裡看到其他難友被槍斃前的那些從容的態度,他將這些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也由此更願意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生。就此而言,我覺得陳老的這本書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革命初心的轉移與轉化,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向年輕人傳達了珍貴的經驗與記憶。

陳明忠回憶在獄中目睹戰友就義的場景

(影像資料由「夏潮聯合會」提供)

陳先生經歷了臺灣從日據時代到今天的種種變遷。他的故事就像活著的歷史,在提醒著我們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比如像坐老虎凳這種我們日常只有在電視劇裡才看到的事情,其實70年代的臺灣還在發生,而且就在陳老身上發生。

現在大家都很關心臺灣的問題,但是對臺灣的理解又往往只能局限在對臺灣主流的「藍綠政治」的關心上。當下的政治生態固然重要,但知曉這種生態的來龍去脈也很關鍵。所以,我覺得如果更多的大陸年輕人能看到陳老的書,了解臺灣原來還有一段紅色歷史,將對他們未來去思考兩岸關係有很好的幫助。至於如何把這些故事普及給年輕人,我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悔》的出版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另外一位臺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林書揚先生的著作在大陸就還沒有出版,我們需要繼續努力。

觀察者網:陳先生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他一生所遭遇的迫害,恰恰能夠駁斥「民國想像」的種種論述。此外,也有一些歷史論述會把蔣經國塑造成一個同情底層、擅長經濟建設的賢明政治家。從陳先生的生平故事出發,您覺得我們該如何評價「兩蔣時代」的臺灣政治?

林哲元:我覺得是這樣的,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為了把國民黨維持下去,所以直接採用了戡亂戒嚴的方式進行高壓統治。而且蔣介石敗退臺灣,政權的不穩定、殘酷的內戰記憶和國際冷戰形勢等因素,所以他那個時代要用很多直接、暴力的方式來維繫政權。左翼的力量在當時也是完全被鎮壓的。

但是蔣經國上臺以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所謂的反攻大陸已經無望了,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維繫好自己在臺灣的「小朝廷」,這也就決定了他需要維護好和臺灣本地精英的關係。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可能有人覺得蔣經國時期的臺灣政治很開明,但應該看到蔣經國開放戒嚴、開放黨禁,多少帶有受客觀形勢所迫的意味。臺灣在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騰飛,躍居「四小龍」之一,這固然有國民黨經濟政策的影響,但也應該看到另一個背景——資本主義核心國家希望把他們國內的低端產業轉移出去,而臺灣正好抓住了這樣的機遇。

當然,蔣經國在臺灣確實也有一些政績。比如,他喜歡穿著便服到民間走動;他依靠著美國的援助,推動臺灣經濟建設的發展;他提拔臺籍精英,使之成為國民黨統治基礎的一部分。但這些只是表象層面的轉變,國民黨整個政權的性質沒有改變,而「反共」的思想也是一以貫之的。對於蔣介石來說,「反共」的形式是直接屠殺共產黨。對於蔣經國來說,「反共」又換了另一種形式,也就是堅持與社會主義中國隔離,而今天的「臺獨」則是進一步主張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仍然延續了這種邏輯。

「民國想像」最大的問題在於,持這種觀點的人看到了大陸存在的一些問題,就將國民黨想像成另一個可以形成對比的正面例子。這種幻想,在我們從臺灣過來的人看起來是很荒謬的。至少在70年代以後,我們都基本不相信國民黨的那套宣傳了。

觀察者網:「二二八」事件帶來的歷史傷痕似乎至今仍然存在,而民進黨不時也會為了自己政治利益去揭這個歷史傷疤。現在,臺灣的「統左」人士就「二二八」事件是否形成了某種認知上的共識?

林哲元:「統左派」不是一個非常嚴密的組織,所以大家在具體問題上會有不同的意見。不過,我想大家對於「二二八」基本上是有一定共識的。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導致了民變,然後進一步擴大為一場悲劇。對於這樣一個事件的性質,大家爭議不大。

「二二八」成為一個問題,除了它帶來了歷史的傷痕以外,更關鍵的一點在於後來臺灣的各種政治勢力對這件事情施加了扭曲的解釋。比如國民黨最早是把它說成共產黨的煽動導致了事件的失控,民進黨的一些勢力則將之說成是「中國人屠殺臺灣人」。

陳明忠先生就曾經在書裡提到,據他回憶某些人在某場戰役的時候其實已經偷跑離開了,但這些人現在又會出來說這場戰役當時是他們領導的。這裡面的問題非常複雜。

可以說,「二二八」事件真相如何,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歷史研究的問題了,對「二二八」的歷史解釋背後實際上是當前臺灣政治力量對比的反映。

陳明忠先生回憶童年時的心路歷程

(影像資料由「夏潮聯合會」提供)

觀察者網:您之前提到了紅色力量在臺灣的消長情況。我們知道林書揚先生與陳明忠先生是臺灣「統左派」中最受尊敬的兩位前輩。現在,兩位先生都已經去世了。您能否為我們分析一下未來臺灣「統左」運動的走向、趨勢?

林哲元:在經歷過50年代「白色恐怖」的這一群老先生裡面,林書揚先生與陳明忠先生是大家公認的領袖人物。他們的個性、思維方式很不同。舉個小例子,林書揚先生在監獄裡面34年又7個月,一次都沒有跟人吵過架,他是一個思想細密、嚴謹的人。而陳明忠先生是個很率真、劍及履及的人,他坐牢第一天就跟人打了架。出獄之後,林書揚先生主要負責勞動黨的工作,陳先生則主要負責夏潮聯合會、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的工作。但是他們一直有著共同的理想併合作著。他們兩個始終為同一個目標在努力,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目前短期內來看,臺灣「統左派」的力量沒有得到壯大,尤其當「臺獨」的力量不斷強大,「統左派」的處境是很困難的。「臺獨」說到底不是臺灣一島之內的問題,它實際上有著更宏觀的地緣政治背景,也關涉到中美之間的博弈。所以僅憑「統左派」的力量,可能很難在島內抗衡「臺獨」。

那麼「統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覺得或許用「死守待援」這個詞可以概括當下「統左派」在臺灣的價值。勞動黨、夏潮聯合會、人間出版社、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在不同的崗位上奮鬥,至少讓大家知道臺灣自日據時代以來的左翼香火沒有斷。「死守待援」的「死守」不能理解為因循苟且,而是在鬥爭中堅守旗幟。「待援」不僅是期待全體中國人民的攜手努力,更關鍵的是等待臺灣內部社會主義力量的復興。

儘管短期之內臺灣「統左派」勢力大發展的概率不大,但是大家還是會繼續往前走,就像陳老他們那代人一樣,不計短期的成敗,堅信自己長遠的目標,埋頭苦幹、鍥而不捨。同時,大家也儘可能地在島內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比如,勞動黨就參與了今年的「立法委員」選舉,在明年初的投票裡面,我們也會看到有一個勞動黨的政黨票選項,這也是勞動黨第一次參與全島層面的選舉。勞動黨會從勞動者的角度出發發聲,同時也會發出兩岸統一的主張。臺灣社會應該有一個更進步的轉變,或許這就是開始。

相關焦點

  • 梁文道:到底什麼叫左派? 一千零一夜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應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馬克思主義,什麼叫共產主義,什麼叫做左派。但是我們真的知道嗎?或是像今天的一些正能量文學,歌功頌德。是不是呢?完全不是。 接受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觀念洗禮的陳映真,他是臺灣本省人,接受日文教育長大,他的整個文字、語言、角度,跟我們所熟悉的那一套呆板的,樹典型的歌頌革命的那種寫實主義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的小說,有很多長句,但絕對不是那種左派文學常見的氣勢洶湧和宏大的句子,相反的,它帶著一種日本式的柔美、曲折、迂迴。
  • 左派的死亡
    右派,在信息不明確情況下,基本的相信政府的決策是理性的,資方是為了世界的進步而存在。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建立上述的信心.../////// 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家人都沒受過工傷),住在大型城市內環,在我初中時,父母已經主動選擇下崗,選擇了一次」下海「。
  • 「武統」臺灣什麼時候開始?解放軍專家權威解讀
    編輯:晨星由於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國際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而我國大陸和臺灣的兩岸關係也發生了一定變化,而且由於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所採取的種種錯誤行為,引起了許多民眾的憤慨,很大一部分激進的網民更是提出「武統
  • 「太陽花」成員求職大陸 臺灣將現「天然統」?
    林家興認為未來一二十年臺灣有可能出現「天然統」新世代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有來自臺灣藍營的九零後年輕菁英表示,他們這些被稱為「天然獨」的年輕世代,除了國族認同有分歧外,在民主價值觀上大致相近。他們中的許多人哪怕是傾向「臺獨」,但為了自己的未來和實際的民生問題,依然會去大陸工作生活。
  • 內部觀察 | 今天過後,臺灣會發生什麼事?
    因此,分析還是回歸理性: 1124以後,臺灣會發生什麼事?以下讓我們從政黨面向,社會面向,兩岸關係面向來談選後局勢。對政黨而言.事實上,馬英九本人也不會走回「馬英九時代」,因為他已從過往的「不統,不獨,不武」轉向為「不排斥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換言之,從吳敦義,王金平,馬英九先後站回「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可看出國民黨內的大佬群,想擺脫馬時代那種「二手臺獨」的色彩,嘗試與對岸展開另一種層次的關係。
  • 上帝不站在左派的一邊——說說RBG去世,左派的毛病..
    事實證明,憲法派(保守派)的法官可以做到黨派中立,而左派法官往往在解讀憲法時放飛自我,踐踏法律,偏袒左派,所以身為左派代言人之一的RBG,當然只能對民主黨的「對女性的不當行為」視而不見。屬性決定的。。RBG的後半生,走入了一個「為女權而女權」的形式主義偏執中而不可自拔。。
  • 此時「武統」臺灣?這篇說透了
    中國臺灣網4月15日發表評論《說透了!「武統」臺灣什麼時候開始?解放軍專家權威解讀》,全文如下:當前,新冠疫情導致國際局勢及臺海局勢發生深刻變化。因民進黨當局種種冷血作為,在網絡上激起強烈民憤,「武統」聲音再次水漲船高。
  • 臺灣是要「武統」還是「和統」?學界又起爭論
    文/歐尼(鳳凰網《臺灣日月談》特約作者)首發於鳳凰新聞客戶端兩岸學界最近爆出「武統」「和統」之爭,大陸重量級涉臺學者章念馳被近來表態尋求武統的學者李毅槓上,臺灣涉兩岸學界觀察,大陸近來支持武統聲浪明顯升高,但對臺政策仍維持基本論調。
  • 臺搖滾樂團主唱:李登輝絕對是「左派文青」
    圖片來源:臺灣《新新聞》圖片來源:臺灣《新新聞》【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媒體《新新聞》報導,Freddy是臺灣搖滾樂團「閃靈」主唱,他身份多變,除了是音樂人,還是演員、政治運動者,與臺灣前後三任「總統」都有交集,尤其曾到馬英九私宅做客。
  • 「武統」離臺灣有多遠?臺媒列出三條件
    對此,有臺灣媒體分析,什麼情況下大陸會選擇非和平方式統一臺灣,「武統 」的觸發條件又有哪些?「武統」有三大觸發條件:01「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大陸將對臺採取武力手段。 那麼,「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有哪些呢?
  • 解放軍何時武統?
    臺灣周邊三個面已經陷入包圍,出現了圍三闕一的態勢,實在是個不祥的兆頭。難道解放軍忘了東部?  航母出動的意義  目前解放軍在臺灣島北中南三面進行軍演,透露了兩個信息:第一,為日後封鎖臺海並打擊臺灣本島。第二,阻絕來自關島與日本美軍救援。
  • 臺當局忽然大動作向臺灣「紅統」開刀!
    今天(7日)上午7時許,臺北檢調機關人員突然分別到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住所和張安樂之子張偉經營的旅行社,進行大規模搜查,扣押了旅行社及他們個人的電腦、帳目和手機等物品,直到中午,並帶走張偉之妻,下午1時許,張安樂也被帶走。
  • 1952年港英政府驅逐左派影人事件始末
    發生於1952年的港英政府驅逐左派影人事件便是其中之一。電影《說謊世界》(1950)劇照1949年,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發生變化。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政府與退守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形成對峙,而港英政府則力圖在二者之間採取所謂「不偏不倚」的態度,以獲取最大化的利益。這使得香港成為國共之間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地區。
  • 簡明新左派編年史
    去年寫過一篇【反抗與革命:六十年代美國「新左派」歷史(1)】後臺有人問我,後續呢?我說無可奉告。「新左派」運動太複雜,和校園反叛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運動以及反主流文化運動在不同時間點上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與聯繫,新左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兼有領導、合作,甚至是抵制。而六十年代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與新左派有緊密聯繫,所以要從中釐清其發展歷史,要麼是不可避免地論文化,要麼是基於歷史進行戲說和演繹。兩種選擇都不太適合「淺見」。
  • 臺灣年輕世代從「天然獨」向「理性統」挪移
    主要的訊號是,自認為本身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顯著上升,認為自己只是「臺灣人」的比例開始下降。20歲到29歲的年輕人當中,認為自己只是「臺灣人」的比例,從2017年的78.7%降至2018年的72.7%;相對的,認同本身就是「中國人」的比例,從1.1%上升到4%。   前述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獨」傾向恐怕已經過了頂峰,往後,將會盛極而衰。
  • 大陸一學者提「智統」臺灣,徐巧芯稱:因為他發現「武統」做不到
    據臺媒報導 大陸近日有位學者提出新的「統一臺灣」方式:以制定「新憲法」來「智統」臺灣。針對如此「創新」的說法,臺北市議員徐巧芯表示,他可能是因為發現「武統」做不到,才提出這種想法。徐巧芯在網絡直播節目中指出,提出「智統」的大陸學者倪永傑,並沒有提到「新憲法」的內容為何,根本只是文字遊戲而已,意義不大。那為何大陸學者要提出「智統」?
  • 吳昆財:陸和統臺灣機會消逝 美手已伸進來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中共知道和統臺灣的機會已經沒了,520之後大陸對臺政策將愈趨強硬,並不斷等待、尋找適當時機對臺動手。針對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建議中華職棒改名,顯見美國人已經把手伸進來,讓臺灣走向漸進式的華獨兼「臺獨」。但這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目的就是故意要撥弄兩岸議題,表示美國力挺臺灣,實則是要向臺灣要好處。
  • 左派看待世界的方式
    以色列越強大——隨著它防衛越有力,經濟越發達,外交地位越提高——左派越憎恨以色列。The second of the left's compasses — the race compass — is another reason the left hates Israel.第二個左派指南針——種族指南針——是左派憎恨以色列的另一個理由。
  • 娛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年wg 的時候,一些人整天就是玩兒,什麼都不學,毫無人生目標。在社會恢復穩定以後,他們只能從事低端的工作。一直進入了 21 世紀,這些人仍然改不了」娛樂是主業,工作學習是副業「的生活習慣。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毫無能力可言。不過他自己倒有自知之明,害怕單位哪天開掉他,一個低端崗位老老實實幹到退休。
  • 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王曉波去世,出生於鉛山,其母為潛伏臺灣的中共地下黨烈士
    ◆ ◆ ◆ 海峽導報訊(記者 薛洋)導報記者從多個信息源獲悉,臺灣知名統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