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清晨,愛國臺胞、臺灣著名社會運動家、「統左」陣營的代表人物陳明忠先生離世,享年90歲。在緬懷與紀念之餘,我們也在思考,陳先生的故事對於理解臺灣的歷史、現實有何啟迪意義?在嚴峻的條件下,島內的「統左」人士又該如何傳承這種紅色基因?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觀察者網專訪華東師範大學亞洲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林哲元。
觀察者網: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您能否為我們講講您印象中的陳先生,以及您與陳先生交往的故事?
林哲元: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和陳先生就認識了。在我的印象中,陳先生是一個個性直率坦誠的人。在和我們這些年輕人交流的時候,他會很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
對於有著殘酷鬥爭記憶、經驗的那一代革命者而言,能夠像陳先生這樣直接把想法說出來的,實際上不是特別多。對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對他們那一代人來說,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經過惡劣鬥爭環境的考驗。如果我們遇上了那種更嚴酷的挑戰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自己的信仰?老一代人還是會有些顧慮。但是陳先生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他非常開誠布公,非常願意和我們分享他在監獄中以及出獄後的一些想法。
他經常對我們說,走上這條路是他自己的選擇,沒有人逼迫,所以沒什麼好後悔的。他在監獄裡面遭受刑訊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也正是秉承著這種為自己的選擇坦然負責的理念。
我覺得,對於我們而言,與陳老那一代人相處總能獲得一種典範式的激勵。進入和平年代,我們總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假設說我們都自稱「左派」,那我們中可能有「50%的左派」,可能有「75%的左派」,而陳老真的是做到了為自己的信仰全心全意投入的「100%的左派」。
今年上半年,當我得知他已是癌症晚期的消息時,第一時間到養老院去看他。但是當天,我們聊了一個下午的天,他都沒有談到這個事情,只在聊天中間稍微提到說「這個是自然規律,人總是會這樣」。我本意是想來安慰他的,但當天他和我交流的還是國際政治、時政新聞以及島內形勢等等話題。當時,我就覺得很佩服陳老。這種不忘初心、堅持事業的勇氣,是貫穿他一生的。
觀察者網:您提到的這一點在陳先生的回憶錄《無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陳先生的一生也正踐行了對於信仰的無悔。您覺得在目前的形勢下,陳先生的思想能為我們提供什麼啟發?
林哲元:除了《無悔》之外,陳先生還在另一本書《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裡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他還是很樂觀地認為兩岸最終必然走向統一。因為統一最主要的方面還是在大陸這邊,隨著大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功,以及中美關係的平衡,臺灣的問題就會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得到解決。陳先生所思考的是如何讓臺灣各階層的人,都能夠參與到統一的進程裡來,這才能讓統一事業獲得更順利的發展。比如說他很關注原住民的問題,他認為原住民在臺灣長期以來在經濟等方面都是弱勢的,如果這些人都能夠加入到促進統一的道路上,那麼對兩岸的統一之路將大有裨益。
現在的局勢在短期之內確實不甚樂觀,但我們還是應該相信這條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在短期比較困難的時候,我覺得陳先生那種堅持不懈的品格恰恰是能夠激勵我們的。如果說統一形勢非常順利,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投入其中。但是如果是在比較低潮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正如魯迅在《鏟共大觀》裡表達的那樣,當時革命遇到了低潮,一些年輕人就覺得革命已經沒有希望了,無路可走了。但魯迅就說:「不是正因為黑暗,正因為沒有出路,所以要革命的麼?」面對低谷與困難,陳先生還是一輩子堅持下來了。無論是在監獄中,還是出獄之後,都是如此。所以,對於有志於統一事業的人來說,陳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可能就是這種在逆境中的堅持。
觀察者網:今天一些年輕人可能對陳先生等革命者在臺灣的這段紅色往事不太知曉。對此,您覺得應該如何更好地向年輕人講述這段歷史?您在課堂中是否也有一些教學實踐,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
林哲元:因為這一股紅色力量畢竟在臺灣的政治版圖中並非主流,又受到過鎮壓,甚至還被民進黨扭曲,所以這段歷史無法得到很好地呈現,年輕人不太知道這些故事也很正常。
在我開設的《臺灣媒體與社會》這門課上,我給同學們開的選讀書單裡會有陳先生的《無悔》。最後,在提交讀書報告的時候,也有很多同學選擇圍繞這本書寫讀後感。我看著他們的讀書報告,發現他們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們都很欽佩陳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理解了人生的價值,並且把自己的一生活出了別樣的意義。同學被感動最多的,大概是陳先生回憶在監獄裡看到其他難友被槍斃前的那些從容的態度,他將這些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也由此更願意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生。就此而言,我覺得陳老的這本書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革命初心的轉移與轉化,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向年輕人傳達了珍貴的經驗與記憶。
陳明忠回憶在獄中目睹戰友就義的場景
(影像資料由「夏潮聯合會」提供)
陳先生經歷了臺灣從日據時代到今天的種種變遷。他的故事就像活著的歷史,在提醒著我們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比如像坐老虎凳這種我們日常只有在電視劇裡才看到的事情,其實70年代的臺灣還在發生,而且就在陳老身上發生。
現在大家都很關心臺灣的問題,但是對臺灣的理解又往往只能局限在對臺灣主流的「藍綠政治」的關心上。當下的政治生態固然重要,但知曉這種生態的來龍去脈也很關鍵。所以,我覺得如果更多的大陸年輕人能看到陳老的書,了解臺灣原來還有一段紅色歷史,將對他們未來去思考兩岸關係有很好的幫助。至於如何把這些故事普及給年輕人,我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悔》的出版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另外一位臺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林書揚先生的著作在大陸就還沒有出版,我們需要繼續努力。
觀察者網:陳先生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他一生所遭遇的迫害,恰恰能夠駁斥「民國想像」的種種論述。此外,也有一些歷史論述會把蔣經國塑造成一個同情底層、擅長經濟建設的賢明政治家。從陳先生的生平故事出發,您覺得我們該如何評價「兩蔣時代」的臺灣政治?
林哲元:我覺得是這樣的,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為了把國民黨維持下去,所以直接採用了戡亂戒嚴的方式進行高壓統治。而且蔣介石敗退臺灣,政權的不穩定、殘酷的內戰記憶和國際冷戰形勢等因素,所以他那個時代要用很多直接、暴力的方式來維繫政權。左翼的力量在當時也是完全被鎮壓的。
但是蔣經國上臺以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所謂的反攻大陸已經無望了,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維繫好自己在臺灣的「小朝廷」,這也就決定了他需要維護好和臺灣本地精英的關係。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可能有人覺得蔣經國時期的臺灣政治很開明,但應該看到蔣經國開放戒嚴、開放黨禁,多少帶有受客觀形勢所迫的意味。臺灣在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騰飛,躍居「四小龍」之一,這固然有國民黨經濟政策的影響,但也應該看到另一個背景——資本主義核心國家希望把他們國內的低端產業轉移出去,而臺灣正好抓住了這樣的機遇。
當然,蔣經國在臺灣確實也有一些政績。比如,他喜歡穿著便服到民間走動;他依靠著美國的援助,推動臺灣經濟建設的發展;他提拔臺籍精英,使之成為國民黨統治基礎的一部分。但這些只是表象層面的轉變,國民黨整個政權的性質沒有改變,而「反共」的思想也是一以貫之的。對於蔣介石來說,「反共」的形式是直接屠殺共產黨。對於蔣經國來說,「反共」又換了另一種形式,也就是堅持與社會主義中國隔離,而今天的「臺獨」則是進一步主張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仍然延續了這種邏輯。
「民國想像」最大的問題在於,持這種觀點的人看到了大陸存在的一些問題,就將國民黨想像成另一個可以形成對比的正面例子。這種幻想,在我們從臺灣過來的人看起來是很荒謬的。至少在70年代以後,我們都基本不相信國民黨的那套宣傳了。
觀察者網:「二二八」事件帶來的歷史傷痕似乎至今仍然存在,而民進黨不時也會為了自己政治利益去揭這個歷史傷疤。現在,臺灣的「統左」人士就「二二八」事件是否形成了某種認知上的共識?
林哲元:「統左派」不是一個非常嚴密的組織,所以大家在具體問題上會有不同的意見。不過,我想大家對於「二二八」基本上是有一定共識的。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導致了民變,然後進一步擴大為一場悲劇。對於這樣一個事件的性質,大家爭議不大。
「二二八」成為一個問題,除了它帶來了歷史的傷痕以外,更關鍵的一點在於後來臺灣的各種政治勢力對這件事情施加了扭曲的解釋。比如國民黨最早是把它說成共產黨的煽動導致了事件的失控,民進黨的一些勢力則將之說成是「中國人屠殺臺灣人」。
陳明忠先生就曾經在書裡提到,據他回憶某些人在某場戰役的時候其實已經偷跑離開了,但這些人現在又會出來說這場戰役當時是他們領導的。這裡面的問題非常複雜。
可以說,「二二八」事件真相如何,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歷史研究的問題了,對「二二八」的歷史解釋背後實際上是當前臺灣政治力量對比的反映。
陳明忠先生回憶童年時的心路歷程
(影像資料由「夏潮聯合會」提供)
觀察者網:您之前提到了紅色力量在臺灣的消長情況。我們知道林書揚先生與陳明忠先生是臺灣「統左派」中最受尊敬的兩位前輩。現在,兩位先生都已經去世了。您能否為我們分析一下未來臺灣「統左」運動的走向、趨勢?
林哲元:在經歷過50年代「白色恐怖」的這一群老先生裡面,林書揚先生與陳明忠先生是大家公認的領袖人物。他們的個性、思維方式很不同。舉個小例子,林書揚先生在監獄裡面34年又7個月,一次都沒有跟人吵過架,他是一個思想細密、嚴謹的人。而陳明忠先生是個很率真、劍及履及的人,他坐牢第一天就跟人打了架。出獄之後,林書揚先生主要負責勞動黨的工作,陳先生則主要負責夏潮聯合會、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的工作。但是他們一直有著共同的理想併合作著。他們兩個始終為同一個目標在努力,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目前短期內來看,臺灣「統左派」的力量沒有得到壯大,尤其當「臺獨」的力量不斷強大,「統左派」的處境是很困難的。「臺獨」說到底不是臺灣一島之內的問題,它實際上有著更宏觀的地緣政治背景,也關涉到中美之間的博弈。所以僅憑「統左派」的力量,可能很難在島內抗衡「臺獨」。
那麼「統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覺得或許用「死守待援」這個詞可以概括當下「統左派」在臺灣的價值。勞動黨、夏潮聯合會、人間出版社、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在不同的崗位上奮鬥,至少讓大家知道臺灣自日據時代以來的左翼香火沒有斷。「死守待援」的「死守」不能理解為因循苟且,而是在鬥爭中堅守旗幟。「待援」不僅是期待全體中國人民的攜手努力,更關鍵的是等待臺灣內部社會主義力量的復興。
儘管短期之內臺灣「統左派」勢力大發展的概率不大,但是大家還是會繼續往前走,就像陳老他們那代人一樣,不計短期的成敗,堅信自己長遠的目標,埋頭苦幹、鍥而不捨。同時,大家也儘可能地在島內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比如,勞動黨就參與了今年的「立法委員」選舉,在明年初的投票裡面,我們也會看到有一個勞動黨的政黨票選項,這也是勞動黨第一次參與全島層面的選舉。勞動黨會從勞動者的角度出發發聲,同時也會發出兩岸統一的主張。臺灣社會應該有一個更進步的轉變,或許這就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