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寫過一篇【反抗與革命:六十年代美國「新左派」歷史(1)】
後臺有人問我,後續呢?我說無可奉告。
「新左派」運動太複雜,和校園反叛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運動以及反主流文化運動在不同時間點上有不同程度的重合與聯繫,新左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兼有領導、合作,甚至是抵制。而六十年代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與新左派有緊密聯繫,所以要從中釐清其發展歷史,要麼是不可避免地論文化,要麼是基於歷史進行戲說和演繹。
兩種選擇都不太適合「淺見」。
不過在(重新)深入講述新左派歷史之前,一篇「宏大敘事」顯然很有必要。編年史有助於樹立對「新左派」的整體觀感,之後再有【反抗與革命:六十年代美國「新左派」歷史(2)(3)(4).】,才不會繼續出現諸如「那老左派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文丨幾灰魚
首先,新左派不等同於嬉皮士,不代表整個左翼學生群體,也不僅是校園反叛、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主角。學界對「新左派」的定義至今仍有爭議,大多數傾向於將其定性為「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所代表的學生團體。
新左派發端,要從1960年2月發生的北卡格林斯博羅爆發的「靜坐事件」說起。
當時,四名黑人靜坐抗議伍爾沃斯百貨飲食部實行的種族隔離午餐服務,並在第二天連同20個學生從上午十點半開始靜坐了一整天。隨後一周,南部各州超過125個城市舉行了類似靜坐抗議,人數多達五萬。
2月,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羅伯特·艾倫·哈伯宣布成立「學生爭取民主社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簡稱SDS),並著手組建全國性的組織網絡。
4月,另一個民權團體——「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the Students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簡稱SNCC)成立。這個組織由民權鬥士埃拉·貝克牽頭成立,並開始聯繫、整合美國各地的獨立民權團體。
1961年5月4日起,SNCC發起「自由乘車運動」,抗議交通設施的種族隔離政策。「自由乘車者」在路途中不斷遭遇南方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暴力襲擊。
6月15日,休倫港,湯姆·海登帶頭起草了《休倫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這份宣言被稱為「代表了一代人的議程」、「新左派的第一篇宣言」,是第一份書面形式的新左派綱領性文件,直接表達了青年學生的訴求。
湯姆·海登
1963年,馬丁·路德·金博士領導的「進軍華盛頓」遊行,超過五十萬人齊聚華盛頓廣場。金髮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
年底,約翰·甘迺迪遇刺。
1964年發生了兩件事,一個是「密西西比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一個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
「密西西比自由之夏」的背景有二:1962年,詹姆斯·莫瑞迪斯成為密西西比大學第一個黑人學生,結果州政府派警察組織其入學。甘迺迪政府則派出了國民警衛隊和聯邦部隊護送,由此引發暴動,數百人受傷;1963年,著名黑人民權工作者Medgar Evers被三K黨殺害。
近一千名學生參與了「自由之夏」。他們來到美國深南部(the Deep South),幫助黑人選民登記選票,行使黑人群體本就被賦予卻一直被剝奪的權力。
密西西比州政府照樣出動警察。三名民權工作者被殺。近七十所黑人教堂、商店被打砸搶燒。
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抵抗」策略失效,激進黑人民權運動家馬爾科姆·X(Malcolm X)在六月開始鼓吹暴力。
馬丁·路德·金
學生夏末回到學校之後,對美國政府的幻想破滅。秋天,伯克利分校爆發了「言論自由運動」,SDS會員馬裡奧·薩維奧領導學生舉行示威活動,持續一個多月。校方最後妥協,「言論自由運動」成為六十年代第一場大規模校園學生運動。
馬裡奧·薩維奧
1965年2月21日,馬爾科姆·X遇刺身亡。
馬爾科姆·X
3月,美國向越南派出地面部隊,「越南戰爭」擴大。
4月17日,SDS領導了第一場學生反戰示威遊行,全美超過100所高校的250000人齊聚華盛頓紀念碑;10月中旬,又一次示威,首都示威人數超過了10萬。
5月,斯託克利·卡麥可(StokelyCarmichael)當選「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主席,開始鼓吹「黑人力量」,並逐步排擠、清除委員會中的白人成員;同年,休伊·牛頓(Huey Newton)和博比·希爾(Bobby Seale)成立黑人武裝團體「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黑人民權運動轉向暴力抵抗。
斯託克利·卡麥可
黑豹黨領導人受到過毛主席接見
1966年,「言論自由運動」的延伸,「自由大學運動」(Free University Movement)興起;年底,SDS發起「反徵兵運動」。新左派運動的重心由校園運動和爭取民權,轉向反戰。
1968年春天,哥倫比亞大學爆發抗議活動,SDS領導學生抵制校方因參與國防研究而購買黑人聚居區哈萊姆的土地。學生一度控制學校,行政大樓上空紅旗飄揚。SDS聲望達到頂峰,6月召開全國大會時,它已在全美350所高校設立支部,會員超過10萬人。
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6月5日,約翰·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同樣遇刺。
8月,芝加哥民主黨大會,SDS為首的各個反戰團體來到芝加哥舉行示威抗議,緊接著全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在各地舉行了聲援活動。SDS和新左派運動達到頂點。
1969年6月,面對輿論譴責與內部意見分歧,SDS分裂,少數激進分子成立「氣象員」組織(Weatherman),轉入暴力恐怖襲擊活動。
1970年5月,為抗議尼克森政府出兵柬埔寨,新左派領導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示威抗議,超過150萬人參加。
此後,新左派運動再未重現六十年代的輝煌。一部分學生重回校園,七八十年代從反抗者轉變為中產雅皮;另一部分人繼續抵抗,但反戰運動隨著「越戰」結束徹底式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