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段歷史的愛好者,看完本片確實非常激動,密集的臺詞、不給人喘氣空間的劇情、豐富的人物形象,都讓本片成為值得多刷幾次的好電影。看了下現存的影評,居然沒有一個嬉皮粉介紹一下相關背景,有點失落,忍不住主動來說說這幾個主要人物和歷史背景。
首先,不僅是六十年代的美國,六十年代的世界都進入了學生運動的狂熱期,在冷戰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孩子對資本主義表現出來的弊端和劣根性感到不滿,社會主義社會的孩子對戒嚴和zz文化控制感到不滿,寄希望於資本主義式的民主化。法國五月風暴、美國嬉皮士運動,捷克斯洛伐克學生運動,「整個世界都進入了青春期」。
片中七君子,在真實歷史中最為人熟知是艾比霍夫曼。Yippe不是一個組織的名稱而是Hippy的暱稱異變,而且國際青年黨這個稱謂是艾比霍夫曼亂扯的,他們根本不是一個黨派。艾比霍夫曼和傑裡魯賓原先都是SDS的幹部,兩人相識後一拍即合脫離出來並命名自身為Yippe,其中包含了對嬉皮士運動那種浪漫自為對新左派運動無法施加更大影響的失望。他們兩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前燒紙幣,將美元撒在交易所前並點燃。艾比霍夫曼為人熟知源於他最擅長利用媒體製造噱頭,因此被記錄下來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廣為流傳的雛菊插在槍管上的照片,就出自於他帶領嬉皮士圍住五角大樓並聲稱要給五角大樓驅邪的事件。另外民主黨代表大會召開之前,艾比霍夫曼等嬉皮士推薦了Mr,Pigusas作為候選人,而這是一隻豬的名字。(另一種說法是這隻豬是在他們審判期間被提名的)種種跳脫的誇張表演讓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不太積極,認為艾比霍夫曼想要利用媒體達到革命目的,但卻被媒體消解了革命的嚴肅性。從Hippy到Yippe,代表了嬉皮士運動的發展,也代表著嬉皮士運動的黃昏,Yippe之後的Yuppie,無論在著裝上還是行為上,都已經重新回到主流社會的軌道上。
而片中的哈姆海登,作為SDS的代表站在被審席上。哈姆海登原來是《密西根日報》的記者,在六十年代初期SDS和SNCC相繼成立,美國民運開始爆發後對學生民運組織開始感興趣,並充當了兩個組織間聯絡員的角色,後來成為SDS中的靈魂人物。SDS,全稱「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學生尋求民主社團)」,在1964年後接手SNCC(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成為當時新左派運動的領導者,片中提到的休倫港宣言,便是以哈姆海登帶頭的SDS署名的六十年代新左派運動最重要的演講之一。SDS在最巔峰的時期成員高達10萬多人,分部遍布全美各大高校。
片中被捂嘴的博比西爾作為「黑豹黨」領袖,代表了當時的黑人民權勢力。在片中的展現似乎黑人民權運動和新左派距離很遠,但事實上排擠白人是黑人民權運動中「黑人力量」等激進團體和個人主動選擇的結果。可以說黑人民權運動是美國六十年代社會運動的起點,1955年,羅莎·帕克斯公交車事件成為美國社會運動的催化劑,50年代末60年代初黑人民權運動直接促發了SDS和SNCC的創建,早期SDS和黑人民權組織常常合作,但隨著馬丁路德金非暴力抗爭策略的失效,主張暴力革命的黑人民權組織崛起,以SDS為代表的新左派逐漸轉向與嬉皮士運動合流。從馬丁路德金的和平示威,到「黑豹黨」的全副武裝,標誌著黑人民權運動從非暴力轉向暴力的過程。
艾倫·金斯堡,美國「垮掉派」詩人,社會活動家。在片中只是個打雜的角色,但現實中無黨派社會活動家卻是新左派運動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艾倫·金斯堡以《嚎叫》著稱,該詩拋棄了傳統詩歌的韻律,長短句的運用非常不規律,採用了大量低俗的詞彙和描寫,引起上層名流的軒然大波。
芝加哥民主黨代表大會是六十年代各種形式的社會運動的峰點和匯集點,嬉皮士運動、新左派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和搖滾樂隊還有各式社會活動家聚集在一起,為左右選舉結果在希爾頓酒店附近聚集,以此次暴亂為節點,美國六十年代民運極速走向崩解和衰落。
最大的學生民運組織SDS分裂,其中分裂出去的一支極端力量組建了「地下氣象員」團體,以極端暴力為目的,製造兩百多起爆炸案,最終被當作「恐怖分子」抓獲。而暴力的頻發也讓社會大眾對學生民運的印象逐漸轉變為負面,七十年代後新保守主義蔓延了整個社會,尼克森當選,開始清討之前的暴力民運分子,1969年民調顯示82%民眾支持遏止學生抗議活動。雖然看似六十年代美國學生民運沒有取得成功,但如卡利耶爾所言,血和汗的付出與犧牲並不是白費的,新的思想已經在人們的心裡萌芽,滲透進街道的瓷磚縫隙,種族平權、性別平權、環保主義、多元化等新思想在過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在不斷成長。
一些後話:
現今世界又再次有走向風起雲湧的趨勢,無論對哪一個體制而言,芝加哥七君子都好似在諷刺著每個站在權力巨獸上的傢伙,這部影片不應該只是被當成現階段選舉的zz攻擊工具,讓這部電影攪起的塵封歷史,成為我們以古鑑今的路標。
相關文獻:
芝加哥七君子詞條: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cago_Seven?wprov=sfti1
託德·吉特林: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
格林威治嬉皮公社:美國「新左派」運動編年史、阿比·霍夫曼——六十年代另類表演秀
讓·克勞德·卡利耶爾:烏託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