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女,是2008年參加工作,黃嶺鎮示範小學的一名青年教師。 她「身兼數職」——在校,她是數學教師、班主任,留守兒童之家管理員;在家,她是女兒,是妻子,是兩個年幼孩子的媽媽。但她從不叫苦叫累,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尊重,家人的稱讚,得到了同事的讚許,領導的信任。
潛心教研,愛滿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小學教研論壇》、《優秀論文集》等書籍是張老師案上床頭必備的寶典。她從不湊乎著上一節課。備課時,她精心設計環節,努力鑽研教材,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學生特點,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課堂上她關注全體學生,她很注重培優扶差的工作,對於後進生,她總是給予特殊的照顧。張老師的課堂是充滿愛心的課堂,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孩子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她課後找孩子們談心、交朋友,樹立起他們學習的信心。在班級孩子們的眼裡,張老師早已被升華為同學們的摯友、媽媽。
循循善誘,愛生如子
張慧芳老師所帶的四年級在小學教育中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開學沒多久,在她的班裡有個叫王嵐的數學課代表,之前每次考試成績都在九十分以上,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可進入四年級開學沒多久張老師就發現這個學生課堂作業經常出錯,第一次月考成績出現出了乎意料的下滑,於是張老師就開始關注王嵐同學並查找原因,可是從課堂上根本發現不了王嵐和以往有什麼不一樣,於是張老師就趁課餘時間聯繫到王嵐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經過了解才知道王嵐每天放學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和鄰居夥伴出去玩耍打鬧,每次寫作業都是媽媽叫著喊著,甚至還和家長頂撞,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勉強去草草把作業寫完。於是張老師就和王嵐家長商量對策,分頭行動找學生談話,先了解其內心所想,再對症下藥,加以勸說引導,勸其知錯就改,經過張老師的耐心開導,很快王嵐的學習態度有了根本的轉變,成績明顯提高。
由於在農村,班裡留守兒童很多,很多孩子缺失父母關愛,導致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扭曲。為此,她給學生分組,利用微信,電話等形式,讓學生每星期一、三、五的課外活動和家長聯繫,進行交流,匯報他們在校的情況。正是因為她的辛勤付出,默默堅守,她不僅取得了家長的放心,學生也更有了學習的動力,她所帶的班級很快成為班風正、學風濃的先進班集體。
盡心盡力,愛崗敬業
在其位、思其職、盡其責。上學期疫情結束學生返校,她班轉來一名新生名叫張敬涵,剛進班兩天她就發現該生不寫作業,上課不看黑板,注意力也不集中,於是張老師立即找她談話,經過詢問了解,知道她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跟著爺爺在家,又發現該生眼睛近視,於是就立即把該生調到第一排坐,接著張老師又深入了解發現學生不僅近視,性格內向怯弱,成績也差,翻看詢問以前的成績各科都不及格。於是張老師利用電話先後和張敬涵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孩子的情況,並叮囑家長趕緊帶孩子查查眼睛,別光顧掙錢要重視對孩子,生活,學習的管理與輔導。事後張老師還是不放心,就利用星期天專門到張敬涵家裡進行了一次家訪,以提醒該生家人對孩子要引起重視。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敬涵在張老師的關愛與引導下,慢慢進步,開始注意聽課,認真寫作業,像原班其他孩子一樣輕鬆快樂學習起來。
回看經行處,淺淺淡墨痕。提到成績,張慧芳老師總愛謙遜地說:「我只不過是一朵小小的苔花,為了教育事業和自己的夢想,學著像牡丹一樣盛開罷了。」
責任編輯:程嬌嬌
關鍵詞 >> 孩子,家長,學生,張慧芳老師,臨泉縣黃嶺鎮示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