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雖已成等正覺,而復示作菩薩。
雖則示作菩薩,而復於十方法界,普現色身,尋聲救苦,度脫眾生。十法界身,無身不現,令彼一切稱名致敬之眾生,現在離所受之幻苦,將來得成佛之真樂。
於此娑婆世界,因緣最為甚深。故普門品無盡意菩薩,既聞觀音得名之因緣,復問遊此世界方便說法之事,佛遂略說三十二應身,以明其概。
三十二應身者,於十法界之四聖法界中,略舉佛,闢支佛(即緣覺),聲聞等三法界身。(菩薩乃其本位,故不說。)
於六凡法界中,天則略舉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毗沙門等六身而已。
人則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童男,童女,十五身而已。
於八部中,天已前列,此則不計,則有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又有執金剛神。此八種身,修羅一種,系修羅法界,餘則或屬於天,或屬於畜,或屬於鬼。
六凡法界,唯少地獄一法界耳,但是語略,非菩薩不於此處現身救苦也。須知三十二應,不過略舉大概,以例其餘,若詳說者,數豈有盡。
菩薩興無緣慈,運同體悲,隨機應現,神變無方,能以意會,則妙義全彰。若拘拘然執跡而論,則失菩薩不動真際,現諸威儀,了無計慮,無適不當,如一月普印千江,千江悉現全月,一春普育萬卉,萬卉各具春光之妙矣。然菩薩所現,尚不止唯有情身,若夫山河城池,樓臺屋宇,橋梁道路,樹林禾稼。隨彼機緣,亦皆示現。
怡山所謂疾疫世而現為藥草,饑饉時而化作稻粱,足徵菩薩慈悲之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