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許多媒體對「動物表演」這一罔顧科學與動物福利的行為表達了抵制態度。就在情人節那天,曾經在春晚上上演過動物表演的中央電視臺也通過微博呼籲大家反對動物表演,獲得了網民的好評與支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湖南衛視的真人秀《奇妙的朋友》,顯得尤為刺眼。這個真人秀以名人客串飼養員為名目,所做的事情卻沒有逃開動物表演的窠臼。於是,不少關心野生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的人對這個節目挑了刺。這兩天,新浪微博網友@譙姑娘 發布了一條長微博,討論了這個節目帶來的危害。這條微博獲得了數千的轉發,還獲得了國家林業局的轉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但同時,還有一種聲音:這個節目增進了公眾對動物的理解,從另一個側面宣傳了野生了動物保護。畢竟,節目叫《奇妙的朋友》嘛。
這個邏輯成立麼?我研究了7年黑猩猩。就以這種動物為切入點,說說《奇妙的朋友》到底夠不夠朋友,能否讓人更熱愛野生動物吧。
不理解對方的「天性」,你的愛會轉變成傷害
為了講故事,節目組安排了很多活動。其中,最不科學的一個是帶小黑猩猩和父親相認。(更多有關黑猩猩天性的內容,請看果殼網文章:真正的猩球之戰:來自中國研究者的前線報導。)
雄性黑猩猩有兩個黑暗的本能——懼外和殺嬰。來自不同群體的雄性經常發生激烈的戰爭搶奪地盤,他們會圍追、踩踏、撕咬落單的陌生同類,直到殘忍地把對方殺死。受害者除了敵對的雄性,還常常包括已經生育的雌性和她的孩子。換句話說,如果雄性黑猩猩不認識你,除非你是亭亭玉立的妙齡雌性,否則一律殺無赦。
慘遭陌生雄性殺害的小黑猩猩。圖片來源:Michael Wilson
在黑猩猩的群體裡,雄性很難知道哪個孩子是他的,他們會把不是自己生的小黑猩猩殺死(偶爾還吃掉),迫使雌性和自己生育後代。為了防止孩子被雄性殺死,千百萬年的演化讓雌性黑猩猩用混淆誰是父親這種的辦法來保住自己的後代,她們會同多個雄性交配,讓雄性無法下手。雄性黑猩猩當然也不傻,他們會先把雌性揍個半死,嚇得她們在排卵期乖乖的,看都不敢看別的雄性一眼,這樣生出來的孩子是誰的,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這樣的策略理論上可行,在野外也管用,但在這節目裡就失效了。就算認親,Coco她爸也得先認出Coco她媽,然後再推測旁邊這個Coco就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按照節目的說法,Coco早就在剛出生的時候就被人從媽媽身邊抱走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認?所以Coco他爸發了狂的亂扔東西,其實是想把這隻陌生的猩猩殺掉。
狂暴的co爸。圖片來源:《奇妙的朋友》截圖
在Coco眼中,這些人類究竟是把自己帶回父親懷抱的「朋友」,還是把自己推入屠場的兇手呢?Coco不能說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從《奇妙的朋友》的其他情節上看,節目組似乎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抓癢的小黑猩猩:我很焦慮,你不知道
在節目當中,我們能看到小黑猩猩們的各種負面反應:Coco撕咬飼養員,咧著嘴尖叫哭鬧,雙足直立並自己抓癢——黑猩猩在自己身上抓撓,並不是真的癢,而是焦慮。這是學界用來判斷黑猩猩是否不安的公認指標,但節目組對這些信號無動於衷。
這些焦慮換來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節。節目中,明星們曾帶著小黑猩猩Coco和小紅毛猩猩六毛去遊客區買衣裳,比比誰買得多買得好。可憐的小Coco在陌生人群中變得焦躁不安,不斷掙扎,最後狠狠地咬了人。於是劇情峰迴路轉,成為「明星愛心泛濫,為安撫Coco,不惜放棄比賽」。問題是,如果飼養員以科學為準繩,那麼給猩猩們穿衣服根本就沒有必要。
小猩猩在自然狀態下不需要衣服——最暖和的是媽媽的懷抱,而不是各種花哨的衣裳。節目拍攝於溫暖的廣州,小猩猩們有高端的大屋可以呆著。大張旗鼓的讓小猩猩跟著明星們出遊買衣服,除了給節目製造話題之外,帶來的就是在精神上和體力上不必要的刺激,以及小猩猩和無辜遊客交叉感染疾病的風險——黑猩猩和人類的DNA有98%左右的相似性,流感肺結核伊波拉都可以相互感染。曾有一群野生的黑猩猩感染了急性呼吸道疾病,整個群裡40%像Coco那樣大的嬰兒病死了,元兇就是人類傳過來的病毒。
圖片來源:《奇妙的朋友》截圖
對於Coco來說,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她還有50-60年的壽命,但她的演員生涯大概會在5-6年後因為青春期的到來而結束。這一段童年的表演經歷將對她以後的成長留下深刻的創傷。2014年的一個研究指出,從小就被用於表演,而被剝奪和同類交往機會的猩猩演員,長大之後存在明顯的社交障礙。正常的猩猩會彼此理毛來建立友誼,也會交配來繁殖後代。但Coco和六毛這樣猩猩演員,在長大之後很可能會變得孤僻和性冷淡。(更多內容,請看果殼網文章:星猩新興——都是可愛惹的禍。)
近些年來,長隆集團推出了一系列猩猩明星。這些小傢伙如今生活得怎樣,讓人十分擔心。
圖片來源:既往報導收集。
這樣的節目,能否宣傳野生動物保護?
有人認為,《奇妙的朋友》可以使大眾了解並愛上野生動物,從而讓更多人去保護他們。
然而,從節目的諸多細節可以看出來,節目組本身對野生動物就沒有多少了解,哪怕他們真的愛野生動物,最後的結果也是製造傷害、傳播傷害。真正的野生動物紀錄片,是在野外或者儘可能模擬野外的環境拍攝的,尊重野生動物的天性和自然生活方式,展現的是它們的真實面貌和真實處境,而這些,在《奇妙的朋友》裡卻都只是空談。
我們不會去珍惜很常見的東西,我們希望佔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奇妙的朋友》很可能會導致大眾誤認為各種猩猩並非瀕危動物,同時也會鼓勵更多的人想養一隻黑猩猩來做寵物。
而目前的證據顯示,這種可能性很容易變為現實。
美國芝加哥的一個研究團隊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1200多人看不同的黑猩猩照片。一些照片裡猩猩是單獨地站著,另外的照片裡猩猩旁邊則站了一個人。看完照片,這些人要評價他們覺得黑猩猩是否瀕危、是否適合當寵物。結果讓人扼腕:黑猩猩和人親近的照片,使得人們對其瀕危程度低估了35.5%,也使得人們希望養黑猩猩做寵物的欲望增加了30.3%。而如果把猩猩置於一個人類的環境裡(比如說猩猩站在人類房間裡),也會有類似的誤導效果。
我所在的研究組也做了類似的實驗。被試組會看到三種黑猩猩視頻中的一種:給黑猩猩穿衣戴帽的娛樂節目片段,黑猩猩在熱帶森林裡活動的紀錄片片段,黑猩猩保護機構的呼籲廣告。人們看完給猩猩們穿衣戴帽的視頻之後,最可能認為黑猩猩並非瀕危動物並且適合當寵物。最重要的是,實驗的結尾讓人們選擇是否給野生黑猩猩保護機構捐款。穿衣戴帽的黑猩猩視頻,讓參與者的捐款意願下降了60.9%。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奇妙的朋友》這類節目的負面影響是全方面而且深遠的(請參考果殼網文章:「激萌視頻」竟成推動非法貿易的黑手)。無論是在社交網絡上的網民還是親自到動物園參觀的遊客,在他們看見Coco這樣穿衣戴帽的「萌寵」時,很難對野外猩猩的生存狀態產生更多的了解。反之,大眾因此而產生私養寵物的欲望,成了推動野生動物貿易的黑手。
這並非聳人聽聞,真實的例子已經在臺灣發生過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一檔頗受歡迎的合家歡節目找來一隻紅毛猩猩幼兒當嘉賓,引發寶島猩猩熱。臺灣屏東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教授裴家騏在最近的一個訪問裡說:「當時進口的紅毛猩猩都是襁褓中的幼兒,捕獵者必須殺死媽媽才能進而得到小猩猩;而走私來的小猩猩被藏在船底,當船抵達臺灣,死亡率高達75%。」 這一檔節目造成的後果對紅毛猩猩來說是災難性的。多達1000隻猩猩被成功走私到臺灣賣作寵物,多半因為氣候不宜或照顧不周,在5年內死掉。更悲劇的是,在這1000隻抵達消費者手中的紅毛猩猩背後,還有另外4000隻猩猩非正常死亡,或者在捕獵過程中被獵人打死,或死在運輸途中——這個數字,幾乎達到了猩猩屬兩個物種現存個體數的10%!
《奇妙的朋友》的初心,或許是激發公眾對野生動物的興趣。然而,片中展現的種種卻絕不會實現這個初心。自去年的《爸爸去哪兒》開始,湖南衛視同長隆集團展開了很多合作,基本都是以明星與激萌小動物親密接觸為賣點。這樣的節目,在無形當中向受眾傳遞了並不科學的信息,有可能會導致所有野生動物愛好者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接下來,臺灣的紅毛猩猩悲劇是否會在大陸上演?
讓人無法不擔心。
(編輯:花落成蝕、老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