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大雨侵襲,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大雨給我們帶來涼爽,也給一些南方的小夥伴帶來了水災。而且在夏季伴隨大雨而來的,可能還有一種危險,那就是——雷電。
咔嚓嚓,打雷了。
打雷,說到底就是雲在放電。
夏季對流旺盛的積雨雲「內部鬥爭」極其激烈,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了大量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複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下部以負電荷為主。而大地有大量的正電荷,這樣上下之間就因正負電荷聚集產生了電位差。電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放電,就是我們看到的閃電了。如果地面有突起物,那就很容易產生電極的效果,極易引起雷電。
天空上咔嚓咔嚓的雷電,對地震觀測安全還有不小的影響。
近年來,經過大力建設與革新,我國大部分前兆臺站已通過數位化、綜合化、自動化以及網絡化來實現觀測,大大方便了工作人員採集數據、分析數據。
但是,這也導致現代的觀測儀器特別害怕雷電影響。我國大部分地震臺站地處山區或郊外空曠地區,出於保障日常觀測環境的考慮,有相當部分的臺站所處位置相對較高,而這樣的位置,再加上地震監測臺站的建築及設備特點,使得部分臺站位置屬於荒郊野外的雷電易發區,一旦遭受雷擊,臺站內設備將位於雷電幹擾中心,瞬時電湧和強烈的電磁感應將嚴重幹擾儀器的正常運行,造成觀測資料不連續,甚至系統崩潰、儀器損毀,這些都是雷雨季節極為常見的監測安全的隱患。
為產出穩定、可靠和連續的監測資料,保證地震前兆臺站的安全正常運行,做好臺站地震監測儀器的防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早些時候,臺站會使用避雷針,把雷主動「引」入地下。但引雷入地的過程會使周圍的電磁場發生迅速變化,依然會嚴重幹擾甚至破壞地震監測設備。科研人員研發了多種手段用於臺站防雷,例如增加暫態過電壓保護裝置、電湧吸收裝置,甚至還有像地震預警一樣的雷電預警系統,監測範圍內的大氣電場強度超出一定閾值,就立即發出警報並切斷電源,保護地震觀測儀器。
除了雷電對於地震監測臺站的影響和破壞之外,地震後災區也容易遭受雷電災害。例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災區,大都是山高溝深、局地小氣候明顯的山區,本身就容易發生雷災。破壞性地震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房屋倒塌,嚴重破壞原有的防雷設施。地震災區臨時安置點一般都設在比較空曠的地帶,安置災民用的過渡板房以鋼架結構做成的帳篷或活動板房為主,這種建在空曠地帶的鋼架結構過渡板房沒有什麼防護,極易造成雷電災害的發生。因此雷電災害也成為地震災後要注意防範的災害事件之一。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學習一些防範雷電災害的小知識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以下內容,拿走不謝!
★留在室內,關好門窗。在野外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築物內時,要將手錶、眼鏡等金屬物品摘掉,千萬不要在離電源、大樹和電桿較近的地方避雨。儘量降低身體的高度,以減少遭受雷擊的危險。雙腳要儘量靠近,與地面接觸越小愈好,以減少「跨步電壓」。野外最好的防護場所是洞穴、溝渠、峽谷或高大樹叢下面的林間空地。
★不宜使用無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電視、音響等電器。不要靠近打開的門窗、金屬管道。要拔掉電器用具插頭,關上電器和天然氣開關。切忌使用電吹風、電動剃鬚刀等。不宜使用自來水龍頭。
★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築物外牆等帶電設備或其他類似金屬裝置。不要收曬衣繩或鐵絲上的衣服。不要從事柵欄、電話或輸電線、管道或建築鋼材等安裝工作。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不要或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機。不宜停留在鐵柵欄、金屬曬衣繩、架空金屬體以及鐵軌附近。切勿站立於山頂、樓頂上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不宜進入和靠近無防雷設施的建築物、車庫、車棚、臨時棚屋、崗亭等建築。
★切勿遊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或活動。不宜停留在遊泳池、湖泊、海濱、水田等地和小船上。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鋤頭、鐵鍬、羽毛球拍、釣魚杆、高爾夫球桿等扛在肩上。
★當感覺到身體有電荷時,如頭髮豎起,或者皮膚有顯著顫動感時,要明白自己可能就要受到電擊,應立刻伏在地上,等雷電過後,呼叫別人救護。
★不宜騎馬、騎自行車、駕駛摩託車和敝蓬拖拉機。汽車往往是極好的避雷設施,因有屏蔽作用。即使閃電擊中汽車,也不易傷人。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