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化學預防可有效改善重症貧血患兒出院後的臨床結局

2020-12-24 科學網

瘧疾化學預防可有效改善重症貧血患兒出院後的臨床結局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2:56:11

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Feiko O. ter Kuile團隊研究了瘧疾化學預防對重症貧血兒童出院後預後的影響。2020年12月2日,該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在瘧疾流行的非洲地區因嚴重貧血住院的兒童在出院後6個月內有再次入院和死亡的高風險。目前尚沒有專門針對這一階段的預防策略。

為了評估3個月的瘧疾化學預防能否降低5歲以下嚴重貧血兒童出院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研究組在肯亞和烏幹達的9家醫院進行了一項多中心、兩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共招募了1049名兒童,所有患兒均接受了嚴重貧血的標準住院治療,出院時接受了3天療程的蒿甲醚-苯芴醇治療。

出院後兩周,將這些患兒隨機分組,其中524例接受雙氫青蒿素-哌喹(化學預防組)治療,525例接受安慰劑治療,分別於出院後2、6和10周進行3天療程的服用。出院後對兒童進行26周的隨訪。主要結局是從分組到出院後6個月的全因死亡或再次入院事件。

從第3周到??第26周,化學預防組共發生184次再入院或死亡事件,安慰劑組共發生316次,風險比為0.65,組間差異顯著。在幹預期(第3周至第14周),化學預防組的再入院或死亡發生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風險比為0.30; 但在那之後(第15周到第26周),兩組間的差異不再顯著,風險比為1.13。使用雙氫青蒿素-哌喹未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

總之,在瘧疾傳播嚴重的地區,對最近接受過嚴重貧血治療的兒童,出院後三個月每月服用雙氫青蒿素-哌喹進行化學預防,與安慰劑相比,可有效降低出院後的全因死亡或再入院的風險。

附:英文原文

Title: Malaria Chemoprevention in the Postdischarge Management of Severe Anemia

Author: Titus K. Kwambai, M.D., Ph.D.,, Aggrey Dhabangi, M.D., Ph.D.,, Richard Idro, M.D., Ph.D.,, Robert Opoka, M.D.,, Victoria Watson, B.Sc.,, Simon Kariuki, Ph.D.,, Nickline A. Kuya, Dip.Clin.Med.,, Eric D. Onyango, B.Sc.,, Kephas Otieno, M.P.H.,, Aaron M. Samuels, M.D., M.H.S.,, Meghna R. Desai, Ph.D.,, Michael Boele van Hensbroek, M.D., Ph.D.,, Duolao Wang, Ph.D.,, Chandy C. John, M.D.,, Bjarne Robberstad, Ph.D.,, Kamija S. Phiri, M.D., Ph.D.,, and Feiko O. ter Kuile, M.D., Ph.D.

Issue&Volume: 2020-12-02

Abstract:

BACKGROUND

Children who have been hospitalized with severe anemia in areas of Africa in which malaria is endemic have a high risk of readmission and death within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No prevention strategy specifically addresses this period.

METHODS

We conducted a multicenter, two-group,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nine hospitals in Kenya and Uganda to determine whether 3 months of malaria chemoprevention could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of age who had been admitted with severe anemia. All children received standard in-hospital care for severe anemia and a 3-day course of artemether–lumefantrine at discharge. Two weeks after discharg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dihydroartemisinin–piperaquine (chemoprevention group) or placebo, administered as 3-day courses at 2, 6, and 10 weeks after discharge. Children were followed for 26 weeks after discharge.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one or more hospital readmissions for any reason or death from the time of randomization to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Conditional risk-set modeling for recurrent events was used to calculate hazard ratios with the use of the Prentice–Williams–Peterson total-time approach.

RESULTS

From May 2016 through May 2018, a total of 1049 children underwent randomization; 524 were assigned to the chemoprevention group and 525 to the placebo group. From week 3 through week 26, a total of 184 events of readmission or death occurred in the chemoprevention group and 316 occurred in the placebo group (hazard ratio, 0.6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4 to 0.78; P<0.001). The lower incidence of readmission or death in the chemopre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placebo group was restricted to the intervention period (week 3 through week 14) (hazard ratio, 0.30; 95% CI, 0.22 to 0.42) and was not sustained after that time (week 15 through week 26) (hazard ratio, 1.13; 95% CI, 0.87 to 1.47).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attributed to dihydroartemisinin–piperaquine.

CONCLUSIONS

In areas with intense malaria transmission, 3 months of postdischarge malaria chemoprevention with monthly dihydroartemisinin–piperaquine in children who had recently received treatment for severe anemia prevented more deaths or readmissions for any reason after discharge than placebo.

DOI: 10.1056/NEJMoa2002820

Sourc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2820

相關焦點

  • 深圳這89家機構可為常住孕婦夫婦免費篩查地中海貧血
    在地貧高發地區開展婚前、孕前以及產前地貧幹預,防止中重度地貧患兒出生,是預防地貧的最有效措施。2018年,深圳共有34.17萬例孕婦及13.95萬例配偶參與了地貧篩查,其中發現夫婦雙方攜帶同型地貧基因孕婦數505例,經產前診斷確診重度地貧並採取幹預措施的189例。
  • NEJM翻譯+述評 |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
    支持性治療由臨床醫師自行決定。隨訪將持續至瑞德西韋治療開始後至少28天,或者持續至患者出院或死亡。本文報告了截至2020年3月30日所收集的數據。此類開放標籤項目並無預先確定的患者數量、研究中心數量和持續時間。此項分析中包含的一些患者的數據之前已經發布[20-22]。關於研究設計和實施的詳細信息參見研究方案(可在NEJM.org獲取)。
  • 洪災過後怎樣預防傳染病?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症治療。(八)瘧疾:(讀音:nüè ji,英文:Malaria)俗稱打擺子,是一種經按蚊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中醫稱「正瘧」、溫瘧。
  • 西南地區最小患兒心臟移植手術在蓉完成 年僅1歲8個月
    患兒在重症監護室。華西醫院供圖 中新網成都6月30日電 (王鵬)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下稱華西醫院)30日消息,該醫院近日為一名1歲8個月的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患兒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創下了西南地區心臟移植手術患者最小年齡紀錄。目前該患兒已出院。
  • 中醫藥有效減輕了患者症狀,改善了炎症指標,降低了輕症轉重症比率...
    事後臨床數據證實,金葉敗毒顆粒能改善提高呼吸道病原學核酸檢測轉陰率,降低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的炎症水平。作為兩家醫療資源雄厚的綜合性醫院,疫情暴發後,兩家醫院還迅速擬定了西醫預防方案和處方,中西醫的配合,給兩家醫院醫護人員上了雙重保險,讓他們能集中精力救治更多患者。
  • 可能是重症肌無力的前兆,還需警惕起來
    起病年齡小,可嬰兒期起病,多數在12歲前出現首發症狀,中位年齡為6歲,無明顯性別差異兒童重症肌無力的初診需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藥理學試驗、電生理檢查、抗體和輔助淋巴細胞和細胞因子、胸部MRI/CT檢查來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以便與非重症肌無力患兒相鑑別。
  • 血漿療法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是否有效再起國際爭議
    康復後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血漿救治其他重症患者  在過去一年裡,人們經歷過多少次「被選擇」:治療新冠肺炎創新藥或療法,一會兒說有效,過幾天又說沒  英國研究人員證明血漿療法對重症患者無效  一項大規模國際臨床試驗"REMAP-CAP"最新結果顯示:對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重症住院患者給予恢復期患者血漿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沒有明顯獲益。因此該臨床試驗被暫停下來。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血小板減少、微血管病性貧血和肝臟損傷是HELLP症候群的主要臨床表現。及時分娩是HELLP症候群的標準處理措施,如分娩後症狀仍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獲得性TTP[49]。Thiolliere F等報導ICU中重症患者骨髓活檢結果多見類葉酸與維生素B12缺乏樣改變 [14]。臨床表現方面維生素B12缺乏可伴隨神經系統症狀,葉酸缺乏為主可見惡性貧血和精神異常。血常規可顯示三系細胞減少,骨髓穿刺結果呈骨髓增生象。一旦明確診斷,及時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可緩解症狀。
  • WHO最新指南:2019-nCoV相關重症感染臨床指南(中文首譯版)
    簡介 :本文適用於指導臨床醫護人員對院內疑似2019-nCoV感染引起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成人和兒童患者實施臨床治療和防護。但本文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務人員的判斷,而是加強對這些患者的臨床管理並提供最新指導。在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患者的診療中,感染的預防與控制(IPC)以及針對重症患者的優化治療至關重要。
  • Dantu血型的紅細胞張力可預防嚴重瘧疾
    Dantu血型的紅細胞張力可預防嚴重瘧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54:16 英國劍橋大學Julian C. Rayner、Pietro Cicuta以及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Thomas N.
  • 危險的新生兒敗血症如何預防?醫生分享了3個病例
    一患兒男,3周,因「鼻塞、呼吸急促和進食減少2天」入院。患兒為第3胎第1產,36周。其母21歲,B群鏈球菌攜帶者,接受過治療。患兒曾發熱,體溫達38.5℃,疑似新生兒敗血症,經抗生素治療48小時後,細菌培養為陰性,便出院了。
  • 華西醫院完成西南地區最小患兒心臟移植手術
    6月29日,來自南充一歲八個月的患兒明明(化名)身體恢復良好,順利從華西醫院出院。而就在兩周之前,年幼的他才經歷了一場超高難度的心臟移植手術。6月15日下午,一場多學科的聯合緊急救治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手術室進行,由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器官移植中心等科室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正在為一名1歲8個月的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患兒明明(化名)進行一場爭分奪秒的小兒心臟移植手術。在醫護團隊的通力協作下,一顆健康的心臟移植到了明明體內,三個多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 手口足病的症狀 這七種方法可有效預防
    生活中要怎麼預防手口足病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手口足病的症狀1、大多數的患兒是突然發病,一開始是發高燒,大多是在38度以上,還還會伴隨著頭痛、咳嗽等症狀。體溫越高,病程越長,病情也會更重。2、患兒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2天後,可在他們的口腔黏膜、唇內見到皰疹,皰疹破潰後會形成潰瘍,疼痛感較重,患兒常表現出煩躁、哭鬧、流口水,不吃飯等不適。
  • 胃食管反流合併牛奶蛋白過敏臨床病例分享
    臨床病例病史和臨床表現女,6月齡,因「反覆溢奶,排便困難4月」於2019年3月12日再次至門診就診。患兒純母乳餵養,出生後2月起,溢奶持續存在且無明顯好轉。患兒幾乎每次吃奶後都有溢奶,量有多有少,多時可基本等於餵奶量。
  • 黔南州中醫醫院:9個月大的「團寵」出院了
    近日,黔南州中醫醫院兒科重症病區的醫護人員歡送他們的「團寵」——9個月大的曉蓓出院了。對於曉蓓,重症病房的每個醫護人員都特別熟悉。2020年11月的一天夜裡,一位八個月只有4kg患兒曉蓓因呼吸費力、面色蒼白、咳嗽、喉間痰響、喘息、體格瘦小入院,值班醫生對其初步診治後,因病情十分危重,迅速進行了氣管插管等一系列搶救,連接呼吸機改善呼吸,入院被診斷為:重症肺炎,營養不良。需長時間在重症監護病房住院治療。兒科護士們充當曉蓓的「臨時媽媽」每天幫助曉蓓擦澡,翻身拍背,給予呼吸機霧化吸入化痰。
  •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9:12 西班牙聖女德拉薩魯德大學醫院Gonzalo Hernández Martínez團隊比較了高流量氧療封閉管道或吸氧頻率來評估氣管切開插管患者拔管的效果
  • 首次登上四大醫學期刊,華科臨床試驗表明,針灸可有效治療偏頭痛
    在我國,針灸作為鎮痛的輔助療法,在改善和預防疼痛痛復發等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之前國內外也有不少隨機對照研究報導針灸在治療疼痛方面的作用,但是這些研究往往質量不高、樣本量不足。2020年3月25日,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期刊BMJ刊登了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王偉教授團隊的針灸治療偏頭痛的多中心、隨機、對照、單盲臨床試驗。
  • 3位地中海貧血患兒移植同胞臍帶血獲新生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通訊員 陳紫嫻近日,三份承載著親情和希望的同胞臍帶血從廣東省臍血庫出庫,分別移植到深圳市兒童醫院的三名患兒體內。患有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姐姐或哥哥,等待多年後,通過同胞弟弟或者妹妹的「救命臍帶血」幫助其恢復正常的造血功能,迎來重生希望。
  • 兒童鋅缺乏症臨床防治專家共識
    補鋅可能是應對這些併發症的有效輔助療法[29]。一項對肝性腦病補鋅治療的Meta分析[30],合併4個研究共233名患者,顯示補鋅治療可改善數字連接試驗結果,但對肝性腦病的復發率無效。目前尚無充足證據支持補鋅對兒童肝病的治療作用,但肝病使鋅缺乏風險上升,應對肝病誘發的鋅缺乏症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