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是一部水墨動畫,講述老琴師在遊歷途中病倒,漁家少年出手相救,二人結緣後為師徒的故事,這部動畫片只有十九分鐘,卻在畫面、背景音樂、人文情懷與傳統中式審美方面都達到了巔峰。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山水的鐘靈毓秀滋養著文人的灑脫與隨性,是中國古代文人擺脫世俗對自身的限制與文化的束縛的避世所。
山水即自然。
老琴師攜琴遊歷,不染世俗。小童良善純真,正是大自然養育出來的精靈。
影片畫功深厚,構圖清朗,畫面疏闊。
畫與琴,師與道,恩與義,舍與得,古老的傳統文化層層遞進。
全片沒有一句臺詞,構圖與表現均運用大量留白。
留白是中國畫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法,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留白不是空,是一份生命與靈氣的流動,韻外之致,境外之情,契合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留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審美的極致。
一水,一墨,一勾,一染,至簡而大道。
畫面美,意境也美,在表現時光的幾個轉境中,春水圓月,盛夏荷塘,清秋落葉,雪落蒼茫,或水邊獨釣,或柳下撫琴,或圍爐夜話,或竹下悠然,水墨呈情,寫意酣暢。
畫功高古,不貪筆墨,一隻小船,幾條水波,就表現出煙波浩渺,朗闊之境。
師徒二人造型稚拙飄逸,老琴師瘦骨長髯,一襲白衣,小童臉頰圓潤,眼神靈動。一老一少,一琴一笛,山水閒逸,茅舍疏籬,攜帶著魏晉風骨,隱士高邁。
一日,老琴師在茅屋修養時解開琴囊,打算彈奏一曲時門外傳來漁童的笛子聲,少年內心世界的純淨與美好,通過笛聲傳達出來,老人被悠然自得的旋律觸動,在茅屋內撫琴相合,於是一老一少,青山碧水間,茅屋荒村內,心曲互通,成為忘年知音。
古人說,知遇為恩,我們這一生,有很多機會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但是遇到知音的機會,幾乎微小到不可求,此生有幸遇知音,唯有真心相報。
一曲畢,少年被琴聲吸引,於是二人結為師徒,老琴師住下來,教琴授藝,這是忘年知音的力量,是老人隨緣而為的灑脫,也是少年善念與純粹的禮物。
山、水,墨、古琴,知音,恩遇等意象與具像,都自遠古而來。含蓄婉約的傳統文化是路徑,絕美的水墨山水意象是點綴,影片的真正核心不是美,是傳承二字。
小鷹長大了,要獨自承擔風雨,當老琴師將自己最寶貴的琴贈與少年,飄然隱去,少年奔到山的最高處,雲水蒼茫,天涯無盡,再也望不見恩師的身影,依依不捨中,他坐在懸崖處,隨手彈出一曲送別恩師。
在送別一曲中,少年的琴聲融入情緒,穿雲破雨,驚濤駭浪,猶如他難捨的心情。最終,他在琴聲中悟到人最終孤獨,唯有琴與音律綿綿無絕期的真相。
此時,天地萬物歸於平靜,他的琴聲也由含蓄不舍,轉為沉厚與豁達。
老師,弟子,老人,少年,山水墨韻,琴起琴落,離別而未離,失去而獲得——完成了古老的傳承與延續。
這一曲,因為有了情緒在裡面,琴聲含蓄滄古,經歷了陪伴與離別,少年得到了真正的成長。心靈豐潤,方有琴境,從技藝到意境充分結合。
此處龔一先生的琴聲松韌,線條悠長,圓融如水,沉厚如山,連續滑音美到心醉。
行到水窮,以為盡頭,卻又見雲起,世事無窮盡,唯有山水逶迤,白雲悠悠。山水一曲,每一個音落,就掃落一粒塵埃,最後心清如水,至簡至情。
在細節來說,人物的彈琴指法居然是和背景音樂對應的,可見用心。
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在這樣的師道傳承中,保留著傳統文化,串聯起千年的文脈。
《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片中琴曲,時而沉思,時而歡暢,時而沉厚,時而喜悅,龔一先生技藝精湛,琴境與畫境與詩境融為一體,不僅有美學高度,又傳達出古老東方佛與儒與道的思想。
琴師遊歷山川,不問世事,遇有緣人而贈琴授藝,順其自然,是為佛境:若有緣,那便傾心傾囊,若要分別,那便分別,若緣盡,那便登舟遠去,青山隱隱水茫茫,不問歸程;
智慧有序,在標準的道德範圍中不逾越,師有德,遇知音而傾囊。弟子有仁,遇老者而救助,是為儒境,儒家的意義正是仁德二字;
老琴師借住荒村茅屋,漁童樂而痴琴,隨遇而安,隨性自如,是為道境:道家的無為而自由,真正的自由便是心的豐沛。
《山水情》成為了中國水墨動畫的絕唱,那之後動畫與影視便全面商業化,再也沒有這種純粹的人文情懷、東方之韻為主的作品了。
文章作者介紹:月滿天心,月似白玉,心若琉璃。愛字,愛書,愛畫。手寫我心,惟願澄澈,愛古典之美,愛寫千年風月。已出版各類圖書作品二十本,發表文字逾400萬。個人公眾號:ymtxw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