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最中國

2021-02-08 物道精緻生活


物道君語:


明天是國際動畫日,


是為紀念128年前公映的第一部動畫片。


縱觀如今動畫,日本與美國是執牛耳者,


但很少有人知道,半個世紀前,

中國水墨動畫,曾一騎絕塵。


中國水墨動畫的緣起是一隻青蛙。齊白石有一副《蛙聲十裡出山泉》,十裡清澗山泉,六隻蝌蚪搖曳,雖無蛙卻可聞蛙聲。

 

當時有人想:如果這副水墨畫動起來會怎樣?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1960年上美廠成立水墨動畫實驗小組,用了三個月時間。當那片幽靜荷塘裡,荷葉上那隻青蛙,伴隨花動水漾,忽然動起來的時候。中國誕生了世上首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再之後迎來了水墨動畫的輝煌時代,《山水情》、《牧笛》、《鹿鈴》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時代。

 

世上動畫千千萬,唯有水墨最中國。

 

水墨就像中國人的底色,當我們看到那一抹暈染時,都能感知背後的意境,沒有一絲隔閡。當千年前的水墨遇上百年前的動畫,定會碰撞出最奇妙的中國顏色。



 

水墨動畫脫胎水墨畫,中國水墨的形,在寫意簡練賦予筆下萬物一種神。

 

記得小時候看《小蝌蚪找媽媽》,只覺得寡淡至極,黑白單調的顏色,一群似魚非魚,似蛙非蛙的小動物,在一片空白裡遊來蕩去,一點也不像迪士尼的繁複華麗,也不同日本動畫的張力。那時候,所有老師家長們都告訴我,畫畫要畫的像,畫梨像梨,畫桃像桃。


如今從頭再看,才發現影片中的精練筆觸,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水裡的魚蝦蟹鬼,地上的母雞雞仔,不過都是寥寥幾筆,不事雕琢,但就能將其勾勒得活靈活現,蝦有蝦的雀躍,魚有魚的靈動,浮遊起來後,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媽媽》裡面的蝦,是以齊白石的蝦為範本。齊白石畫蝦,幾十年觀察寫生,心中有蝦,始得其神,才畫出這樣的寫意。齊白石老人晚年對外在客體的描繪越發精簡,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筆觸造型越簡練,神也就越全。所以他的花鳥都是幾筆便描出生趣來。


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對於水墨來說,太似媚俗,不似又欺世,唯有在幾筆形似裡,才能保留物的神似。不媚不浮,也才能讓內心一直純淨。

 

水墨動畫裡的精簡寫意,就是這樣的神似氣韻。

 

如今我們都在談中國風,並非疊加中國元素就是中國風,真正的中國風或許還在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神似之中。

 

恰如水墨動畫,只有中國人才會明白。水墨暈染,山水相逢中,看似簡單的筆畫,會有一種富有美誕生,這就是這個民族的想像力。



 

山水是中國人的知音。他們失意時就遁身山水安放孤獨。


中國水墨動畫《山水情》,就是一個關於知音的故事。老琴師和漁童相逢於山水,相知於琴聲,動畫全片沒有一句對白,但人的情感流動,都在不言之中。僅靠中國的水墨藝術,將其描繪地淋漓盡致。


師徒相逢的意境,是水墨的留白。畫面僅見一葉扁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徒相知之景。是水墨的五彩。古人說墨生五色,五色是指其幹、溼、濃、淡、焦。師徒二人深堂彈琴,寒江垂釣,圍爐烤火,泛舟擺渡,度過深秋寒冬,因為相知之情,他們的世界不再只是黑白。



師徒相逢於水,離別於山。當老琴師看到山巔的兩隻山鷹分開而飛時,便知道他還離開了。他把琴留給了漁童,最後的道別無一句對白。正如水墨的流動,一筆潑墨而過,總是慢慢暈染開來,留下一大片白,和淡淡的黑。


情與意,無言更加動人。這像極了中國魏晉時代的精神。


真名士,自深情。琴是那風流傲骨,沒人知道琴師為何要步入深山,但我們都知道他把風骨安放於山水。知音是一往情深。沒人知道琴師漁童因何而別。但我們知道他們因琴而知。


中國水墨動畫的意,不止有山水潑墨,細究來還有情。



 

水墨動畫,潑墨田園只是形與意,唯有一曲笛音才能臻於化境。


中國人愛談「境」,意境、詩境、境界,是因為境為至高至美,像一場夢境一般。水墨動畫《牧笛》,也是一場夢境。牧童放牛時做了一場夢,夢見水牛走丟了,走丟在水墨田園牧歌的意境中。夢境裡牧童尋找丟失的牛,實則是中國人尋找丟失千年的田園夢。


所幸,有個人把這場田園牧歌的夢境用水墨描繪了出來,還讓其動了起來。


《牧笛》有最田園牧歌的詩意,還有有此曲只應天上有的笛聲。中國再無畫牛者,除非江蘇李可染。李可染的水墨放牧圖,多一筆嫌碎,少一筆不夠。水牛行臥鳧水之間,有生趣。牧笛觀山酣睡的時候,有樂趣。當這成為了動畫,牧童水牛便惟妙惟肖,仿佛一首古老的田園詩。而牧童的竹笛聲,更是這田園詩最好的注釋。


中國人的田園夢,就像唐朝王維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牧童吹著悠遠活潑的笛聲,穿梭田間,待夕陽西下牛羊回,老人拄杖等著放牧的孩子緩緩歸。也像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晴耕雨讀,彈一曲琴音,在竹林鶯囀,翠谷回聲中放逐暮年。



古語有言:「大樂與天地同和」,我們講求天人合一,是因為我們深知自然的妙處。


可如今在現代性的衝擊下,那些:遠山煙雨,山澗流水,溪橋漁浦,柳堤歸牧的東方詩歌意象,像一場每個中國人做了上千年的田園夢。


只待一曲牧笛聲,便夢回山水田園裡。



 

曾有日本動畫人感慨:「能夠把水墨畫製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對傳統有很深的感情,外人只能說『了不起』。」


如今談起輕描淡寫,在CG未出現的年代,讓水墨畫動起來的技術是十分艱巨的,全世界獨一份,被國家定為一級機密。當時日本人一直想學,到現在都沒有學會。


水墨動畫就像動畫中的白月光,世上許多動漫人都心所嚮往之。


比如《功夫熊貓》的水墨元素,吉卜力《輝夜姬物語》,還有井上雄彥的《浪客行》。從《小蝌蚪找媽媽》開始,到今年最近的《霧山五行》,水墨暈開一個飄逸的中國,一幅幅國畫的意境講述中國絕色。

 

可是水墨動畫太難了,製作之複雜,資金消耗之大,後期收益有限,讓水墨動畫在商業至上的時代,變成了一件理想主義的事情。


當大多數人都在追求流水工業化時,只有慢下來打磨,才可能重歸水墨動畫的輝煌時代。製作《牧笛》時,李可染親自畫了二十多幅水牛牧童給製作組。製作《小蝌蚪找媽媽》,齊白石更是畫了上百幅魚蝦蛙蟹的原畫。


如果說水墨動畫有令人感動之處,除了對中國美學的堅守,就是匠人們極致的追求。


潑墨山水裡,先輩們留下的,不僅是中國文化基因符號,還有中國藝術精神的內質。那內質是極簡,詩意,性情,就如一條線,幫我們在世界美學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


水墨動畫有輝煌的過去,

但願它也有光明的未來。


· 致親愛的物道家人們 ·


山水是中國人的知音。

當我們失意之時,

山水可安放我們的落魄。

江河煙雨,青山碧翠,

處處皆是情。

點開下面卡片,

跟之華一起感受,

中國人的山水情。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秋實》《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牧笛》《鹿鈴》劇照,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水墨動畫與中國意境
    民族化風格彰顯本土特色著名電影藝術家夏衍稱讚美術片為中國電影第一個走向世界的片種,由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和水墨片組成的美術片中,水墨片對此貢獻巨大,厥功至偉。首先,水墨動畫在國際上頻頻獲獎。據統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生產的4部影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在國際上共獲獎13次;其次,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讚賞。
  • 2019水墨博覽會在杭州開幕 開啟中國水墨藝術新篇章
    「藝術西湖·第二屆(2019)國際水墨博覽會」匯集了來自兩岸三地的18位邀約藝術家和50多家藝術機構的超過3000件水墨藝術作品。觀眾可以在當代與近代的大師對話中,感受中國水墨藝術的發展歷程。本屆藝博會圍繞主題「水墨即意義」展開,也是用中國水墨的特有藝術形式表達世界景象的一次藝術展覽。
  • 定格動畫材質劃分種類之中國最牛水墨動畫!
    提起中國動畫,我們大多數人會想到極具中國特色的水墨動畫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 畫史上的一次創舉。水墨動畫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所以其深深烙上了水墨畫的特有魅力。自然水墨動畫就有了水墨畫的獨有的風格特色: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那麼中國畫就是「表現」的藝術。
  • 當好萊塢名星遇上中國水墨
    中國水墨畫,是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也稱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國水墨畫的作畫工具是毛筆、宣紙、煙墨、顏料。全球化的時代到來,中國繪畫或水墨畫遇到來自全世界各種文化藝術的衝擊,在文化大融合中不被淘汰,且還頑強生長,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中國水墨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明星是新時代年輕人喜歡的主題,透視及寫實是西方傳統古典美學手法,這些題材與表現手法都值得去探索一下。
  • 李世偉 | 中國水墨現場 · 天津2018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新潮水墨」一反傳統異軍突起,「表現性水墨」、"實驗水墨」、「抽象水墨」、「觀念水墨」等在傳統水墨媒介的基礎上重新融入新的藝術概念,試圖挖掘水墨於傳統繪畫範疇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在時代的召喚和對藝術的虔誠心的促使下,當代水墨藝術家們力圖重新體驗水墨材料,在創作中極力尋求水墨藝術的自身表達語言,建立現當代水墨理論體系,尋求中國本土性藝術的當代發展之路。
  • 張豔 | 中國水墨現場 · 天津2018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新潮水墨」一反傳統異軍突起,「表現性水墨」、"實驗水墨」、「抽象水墨」、「觀念水墨」等在傳統水墨媒介的基礎上重新融入新的藝術概念,試圖挖掘水墨於傳統繪畫範疇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在時代的召喚和對藝術的虔誠心的促使下,當代水墨藝術家們力圖重新體驗水墨材料,在創作中極力尋求水墨藝術的自身表達語言,建立現當代水墨理論體系,尋求中國本土性藝術的當代發展之路。
  • 水墨底色,醉美中國
    水墨是中國的底色當我們看到那一抹暈染時都能感知背後的意境沒有一絲隔閡潑墨山水裡,先輩們留下的,不僅是中國文化基因符號,還有中國藝術精神的內質。水墨暈染,山水相逢,看似簡單的筆畫,卻有一種美油然而生,這就是這個民族的想像力。中國水墨,人間至美。當千年前的水墨遇上現代化的玻璃裝飾材料,又會碰撞出怎樣的中國顏色?
  • 每月圓桌:中國傳統水墨的當代性轉換
    因此,當我們談論「中國傳統水墨的當代性轉換」這個話題的時候,應該去重新審視如上這些影響深遠的人物和他們的作品,由此作為一種脈絡去理解這種「變」與「不變」的轉換及其意義。1.傳統水墨畫個案一般簡析中國傳統水墨,以文人畫而言,一般認為以王維始。
  • 中國水墨九絕作品賞析
    水墨是中國繪畫的表現形式,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朝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墨即是色,水與墨的交融形成了水墨,它講究筆墨神韻,虛實結合,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有「墨分五色」之謂。20世紀至今,湧現出用筆墨的形式表現動物的大藝術家,他們觀察動物細緻入微,通過大寫意的形式,將動物的神態、氣韻表現得淋漓盡致,被稱之為「中國水墨九絕」的你知道是哪「九絕」嗎?
  •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
    學院從學科發展、當代創作以及學科優勢等角度出發,希望通過中心的建立關注中國水墨的當代性探索動向,為當代水墨的開放性提供一流的學術平臺,以此來推動當代水墨的發展。展覽展出了35位藝術家共66件作品,總結和梳理了在2020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在這一年特定環境中的種種變化和出現的人文心理,展示了具有社會批判精神與反省當代文化的水墨力作。
  • 【AE】中國印象水墨動效
    11.在給空圖層的【位置】後移一點在最前面在添加上關鍵幀。在給古戲臺圖層的【不透明度】先設為0在設為100分別打上關鍵幀。在給古戲臺圖層添加【曲線】效果,對明暗進行調整。19.在導入一個水墨運動的素材,在添加【曲線】的效果,將黑色加深,在調整【縮放】的大小。
  • 中國水墨現場·天津2018 天津美術館開幕
    \ 王   煜 \ 王金峰 \王瑞真 \ 王南詒 \ 王    鋼 \ 王   琳 \ 萬   勇 \ 徐加存 \ 解海輝 \ 閻秉會 \ 楊    聲 \ 嶽小飛 \ 周世麟 \ 鄭   岱 \ 鄭   忠 \ 張新中 \ 張方白 \ 張明弘 \ 鄭元無 \ 張    豔 \ 張   坤 \ 張原風 \ 張健菲 \ 趙  潔 \ 趙建軍 \ 趙    展
  • 劉驍純:什麼樣的水墨畫和水墨藝術最能代表我們正處的時代?
    中國大陸的現當代水墨藝術1980年代中期興起後便一直受到學術的關注,批評、研究、展覽、出版的波浪起伏一直伴隨著現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的波浪起伏。從這個角度看,常被稱為「邊緣水墨」的現當代水墨藝術現象始終就沒有被邊緣化。中國現當代水墨藝術的大潮正在湧起。
  • 水墨畫看似簡單,一個外國人畫的中國水墨畫,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上一篇文章呢我們講了為什麼中國水墨畫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低,現在我們淺談一下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畫之一,墨水是國畫的起源,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水墨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和墨,黑色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被稱為彩墨畫,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意境呢確實是一種無言可說的,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的意蘊和境界,講究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 當老外愛上中國水墨,這畫風有點神奇
    儘管找到了最恰當的表達方式,最完美的色彩,然紙上得來終覺淺,這個年輕的姑娘想拿起毛筆,畫出中國水墨的生動,惟有情懷是遠遠不夠。在這個藝術氣息濃鬱的國度,她完全可以畫得一手好油畫,卻還是被中國水墨的優雅深深折服。
  • 當代水墨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 田黎明  草原 190x 90cm 1988在《首屆中國現代藝術大展(1989.1,中國美術館)上,「新潮水墨」亮相併佔有了一席之地。第二件事,由郎紹君做學術主持的「中國美術批評家提名展(水墨部分)」(參與提名的批評家有十多位)。這是一個有重要影響力的展覽。在這個展覽的研討會上,彭德對郎紹君的「筆墨中心主義」提出批評了並引起了一番爭論。本次展覽上最老的畫家是浙江的曾宓,其次是張立辰。他們的筆墨功夫在當時的畫壇可以說是無人可比。年輕一點的有常進、王彥萍、海日汗、李孝萱等,後來都成了名家。
  • 最是人間——李奇茂之水墨藝術
    作品除了表現出水墨既有的技法外,他能順應時代變化,反映市井小民現實生活,藉由他簡單、隨意的筆端,充分展現基層民間生活,同時把水墨畫與臺灣鄉土文化融為一體。作品曾獲第七屆文藝創作獎及第二屆中山文藝創作獎。他從人物畫出發,旁及走獸和鳥禽,擷古創新,含英咀華,善用中國傳統的筆墨作為傳情工具,以讀特的技法表達其熾熱的生命。
  • 水路西東——宋躍林水彩·水墨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李冬陽) 2020年12月9日,「水路西東——宋躍林水彩·水墨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宋躍林先生水彩、水墨作品共80餘件,集中呈現了宋躍林從水彩到水墨、從寫實到表現、從融合到創新。
  • 吳謙:用最極致的黑與白,演繹水墨心境
    吳謙繼紐約兩次個展和去年在廈門寶龍藝術中心成功舉辦「無相可得—吳謙繪畫作品展」後,保持了統一穩定的創作風格,嘗試探索了畫作結構的變體與錯位,將東方的水墨精神,與西方的材料媒介結合,用最極致的黑與白,融入真摯的情感,演繹複雜的形態。9月26日下午二點至四點,「水墨心境—吳謙作品展」的學術研討會[藝術新代際的維度抉擇]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一號廳成功舉辦。
  • 水+墨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 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筆墨之變」是陳孝信在列舉、論述水墨發展歷程時一個緊緊抓住的核心命題。可以看出,在作者的眼裡,從這一問題上最能看出水墨走向「現代」之初的焦點所在。一、「水墨之變」時間節點及史實概述在近四十年裡的最重要事件和時間節點,大致上有這麼一些:剛改革、開放的1979-1980 年,上海的「草草社」如曇花一現,打響了變革的第一槍,但其影響有限。具有全局影響的是:吳冠中率先提出「抽象美」的討論,時間節點是1983 年。「筆墨之變」也由此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