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間——李奇茂之水墨藝術

2020-12-28 睿智創藝

李奇茂Lee Chi-Mao 1925年生安徽省渦陽縣。政工幹校美術系畢業,韓國檀國大學文學博士。

1976年擔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教師及系主任。1977年獲得韓國檀國大學「李奇茂畫伯獎學金」;1987年,美國舊金山市訂於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

李奇茂畫風獨特,一氣呵成,作畫筆酣墨飽,善用節奏和韻律表現時間速度和聲音。作品除了表現出水墨既有的技法外,他能順應時代變化,反映市井小民現實生活,藉由他簡單、隨意的筆端,充分展現基層民間生活,同時把水墨畫與臺灣鄉土文化融為一體。作品曾獲第七屆文藝創作獎及第二屆中山文藝創作獎。

他從人物畫出發,旁及走獸和鳥禽,擷古創新,含英咀華,善用中國傳統的筆墨作為傳情工具,以讀特的技法表達其熾熱的生命。

當年還是一位美術青年的李奇茂,除了受「戰畫室主人」梁鼎銘之影響外,他勤於素寫、畫素描,培養了人物畫的深厚根底。加上個人頗具才華,故於1971年,接受了歷史博物館的特約,創作百幅有關「國父畫傳」及「史跡」題材的描繪。 在此經驗中,他透過閱讀史書,搜集資料,素描人物造型、規劃場景、構圖布置的準備下,以水墨畫創作出一幅幅有關國父生平事跡,以及先賢先烈的壯烈史畫。這對李奇茂而言,是日後水墨人物畫琺展的一個難得扎深根底的機會,也是他確立風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從此,李奇茂在題材的表現上,延伸至他所熟悉的大漠草原。不管是萬馬奔騰,或是蒙人頂著烈日強風馳騁於茫茫荒漠,乃至於老鷹遨遊穹蒼的開闊景象,這位身材魁梧、性情豪邁的大漢,其水墨風格已進入第二個創作時期。 此時,李其茂逐漸脫離政戰體系之面貌,憑著個人精湛的水墨畫,活躍於臺灣及海外畫壇,可稱得上是一位成功的水墨藝術家。

之後,李奇茂不滿足於塞北人文水墨風格的現有成就,因為臺灣畢竟是他長期居住和熟悉的地方,對於臺灣鄉村間的民情風俗,他也有極為深刻的感受。塞北豪情畢竟只是他的理想之境,但臺灣民間的一景一物,卻是真實生活的場域。 於是他毅然決然讓馬祖出巡、歌仔戲、夜市、茶館和臺灣鄉間的草根人物,取代了壯闊的草原及具英雄豪情的騎士人物,讓他的水墨畫真正深根於臺灣民間,以表現本土風情和地方特色。 加上他大寫意的風格、瀟灑的筆法、飽滿豐潤的墨色,使得筆下人物物不幽默生動,深深打動人心。

李奇茂別具特色的水墨鄉情,再次展現臺灣本土藝術的趣味。 李奇茂作品個人風格強烈,筆墨和生活渾然一體,反映出常民文化。在筆墨的運用上則有行草的氣韻,其獨到之處主要是來自我修養及對生活的觀察,在他筆下的臺灣常民洋溢著親切的氣息,可以讓人從中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李奇茂是個成功的水墨畫家,待人和善且處世圓融;作品緊扣時代脈動,大膽奔放的筆墨甚具開創性,在臺灣畫史上,已取得一席地位。

相關焦點

  • 2020李奇茂藝術創作回顧暨「墨香飄兩岸,縱筆頌水城」海峽兩岸書畫...
    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李奇茂先生夫人、臺灣著名藝術評論家張光正,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莊漢生等出席臺灣分會場。他指出,這次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突出李奇茂先生藝術創作回顧,既是對大師的緬懷和致敬,也是回應兩岸書畫界朋友期望,搭建的又一個施展才華、提高技藝、增進友誼的新平臺,必將為深化聊臺人文交流合作注入新活力、凝聚新能量。  他強調,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上下一心贏得重大戰略性成果,眾志成城經受住歷史大考。
  • 姚俊甫筆下的水墨藝術
    欣賞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除過能夠直觀感受,作者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作品展現出的畫面感外,更多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蘊,生活閱歷以及對某些事物的熱愛,這或許就是藝術本身的魅力所在。姚俊甫先生的作品氣勢磅礴,空靈哲秒,氣韻生動,渾然天成,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與時代感,水墨間能夠感受到先生的博學與豐富的生活閱歷,給人一種極強的帶入感。
  • 海峽兩岸 一脈相承——中國畫名家走進李奇茂美術館
    中共高唐縣委統戰部 臺灣中華畫院 協辦單位 高唐縣李苦禪美術館 高唐縣美術家協會 高唐縣書法家協會 高唐縣關愛退役軍人協會 水墨之約文化有限公司
  • 「無為妙禪」姚俊甫水墨大境
    ,姚俊甫在學生時代就系統有序的全面深入研習中國古法傳統書法用筆及中國古代水墨畫山水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姚俊甫老師潛心修禪,遍歷名山參悟畫理,逐漸作品風格呈現「大寫意、大墨法」之氣象,以大的水墨筆法和大的骨法筆觸,勾勒出豪放的氣勢,姚俊甫的畫作講究筆墨韻味,濃淡相破,陰陽相生,筆筆相生。
  • 姚俊甫清靜無為大水墨
    這樣的人寫出這樣的書法、畫出這樣的水墨就不難解釋了,心性使之然也,他的這種書法寫的不單單是文字本身表面的一般表達屬性,而是凝練著姚俊甫先生數十載的修行與參悟,對於天地合一,君子志弘道遠的一貫追求。是之謂:天道不負苦心人。姚俊甫先生的大寫意水墨畫風多以意象手法,反映新時代下文人繪畫精神為主,功底紮實,筆墨厚重,趣味放逸。
  • 融合東西書法藝術 梁永斐藝術創作「無法無天」
    雖然並非美術科班出身,他從小喜歡寫書法,師長鼓勵下持續學習、創作,從傳統書法到融合西方藝術,自成一格,興之所至,連餐巾紙、餐墊和鍋碗瓢盆都能拿來當創作媒材,「下班吃過晚飯後,靜坐完,放音樂,靜下心,讓身體隨之律動,創作靈感來了,下筆一氣呵成。」光是近十年就出版9本畫冊,累積超過1600件作品。
  • 張大千荷花水墨的藝術價值與收藏
    縱觀張大千荷花水墨近十年來的市場表現,對投資者和收藏家來說,其定價體系較為成熟,學術定位也非常清晰,值得關注。根據雅昌藝術拍賣頻道的統計,1993年至2019年之間,張大千的繪畫作品共有12521件上拍,累計成交了9250件,成交率也達到73.88%的較高水平(同期整體藝術拍賣市場平均成交率僅為49.91%),成交總額更是達到了175.52億元人民幣。
  • 劉驍純:什麼樣的水墨畫和水墨藝術最能代表我們正處的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看,現當代水墨藝術既不被西方主流藝術看好,也不受中國主流藝術重視。一方面,中國的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觀念藝術在西方主流藝術中走紅,另一方面,禮品水墨畫和延伸傳統的水墨畫在中國主流藝術中走紅;一方面,在西方主流藝術看來,中國的現當代水墨藝術並不具有當代意義,另一方面,在中國主流藝術看來,現當代水墨藝術跟隨西方,缺少文化自主性。
  •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
    :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如何把當代水墨這樣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推向社會,讓老百姓能享受到當代水墨所帶來的美學愉悅,讓當代水墨成為普及性的藝術樣式,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雖然面臨重重壓力,但我們要堅信,有壓力,才有裂變,才有新生。中國一代一代的先賢們創造了偉大的古典藝術。我相信,作為當代中國人,我們也一定可以創造與古典藝術相媲美的當代藝術!」
  • 2019水墨博覽會在杭州開幕 開啟中國水墨藝術新篇章
    杭州網 記者 沈雁容杭州網訊 5月24日,「藝術西湖·第二屆(2019)國際水墨博覽會」在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開幕,展期將持續到5月27日。「藝術西湖·第二屆(2019)國際水墨博覽會」匯集了來自兩岸三地的18位邀約藝術家和50多家藝術機構的超過3000件水墨藝術作品。觀眾可以在當代與近代的大師對話中,感受中國水墨藝術的發展歷程。本屆藝博會圍繞主題「水墨即意義」展開,也是用中國水墨的特有藝術形式表達世界景象的一次藝術展覽。
  • 新現代水墨藝術宣言
    中國傳統水墨講究心境、講究禪意、講究韻味、講究筆墨技法……這是水墨藝術的法度,是水墨畫成為高段位藝術的基本要素。這些水墨法度與西洋繪畫相比較即是藝術本體上的基本區別,也是當代藝術用水墨方式表達而能達到的不可替代性的區別。一幅水墨作品讓有辨識度高的人士觀讀,按照水墨藝術的基本要素檢測,十分容易分辯出藝術家的段位、作品的高低。
  • 當代水墨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一、「水墨之變」時間節點及史實概述在近四十年裡的最重要事件和時間節點,大致上有這麼一些:剛改革、開放的1979-1980年,上海的「草草社」如曇花一現,打響了變革的第一槍,但其影響有限。具有全局影響的是:吳冠中率先提出「抽象美」的討論,時間節點是1983年。「筆墨之變」也由此揭開序幕。
  • 楊泳梁-水墨數字藝術《夜遊記二》
    這是藝術家楊泳梁YANG Yongliang在美高梅的作品《夜遊記二》,看似簡單的LED顯示屏作品,其實是透過尖端科技和攝影技巧,將古典水墨轉化成數字藝術,以華夏傳統美學為根本、現代科學精神為楨幹,巧妙地遊走於多個藝術範疇之間,開拓出水墨藝術新一頁。美高梅與藝文薈澳借著水墨的前世今生,回顧中華歷史文化,並展現藝術發展的創新格局。
  • 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水墨為媒,表達當下感受
    2020年12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同時,開幕期間舉辦了「中國當代水墨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此次參展作品的風格與形態多樣,體現了當代水墨的多種探索成果。
  • 殷雙喜:見心知性——沈勤水墨藝術管窺
    > 見心知性 ——沈勤水墨藝術管窺 □殷雙喜 借用古人「文如其人」之意,可以用「畫如其人」來表達水墨畫家沈勤四十餘年的藝術追求與心路歷程。
  • 以水墨藝術擁抱世界—「無界.王西京2020水墨藝術展」盛大開幕
    作為總策展人的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從專業和學術的角度對王老師的藝術歷程給予梳理和總結:王西京先生這次對繪畫表現本體的「回歸」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不是先生藝術探索的終結,而是先生對中國畫在國際語境下的探索,是一次再出發、再變革、再創新的開始。有別於中國傳統繪畫,有別於中國傳統文人畫,以國際的視野融合中西,超越界限,以更具全球視野的人文關懷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應有的偉大作品!
  • 臆象——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譜系(2000-2020)
    新世紀以來,廣東美術館一直將當代水墨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臆象——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譜系(2000-2020)」希望能在相關學術背景下,對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彼此促進的脈絡和未來發展的可能獲得更加清晰的把握。
  • 水墨最中國
    中國誕生了世上首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再之後迎來了水墨動畫的輝煌時代,《山水情》、《牧笛》、《鹿鈴》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時代。 世上動畫千千萬,唯有水墨最中國。 水墨就像中國人的底色,當我們看到那一抹暈染時,都能感知背後的意境,沒有一絲隔閡。當千年前的水墨遇上百年前的動畫,定會碰撞出最奇妙的中國顏色。
  • 禪風悠悠 ---品讀武星寬教授的水墨藝術
    包頭水墨畫院名譽院長。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現執教於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受聘於國內外8所重點院校客座教授。        武星寬的水墨畫創作,具有強烈的現代感,他將現代設計藝術中的抽象語言,點線和塊面的符號因素、以及強烈的色彩裝飾性因素,融合到水墨畫之中,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現代水墨畫形式。武星寬出生於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少年時代他在拉聖廟跟隨蒙古族喇嘛畫師習經書插圖和唐卡繪畫,苦練重彩唐卡繪畫,飽覽草原的藍天與大塊綠色和朝霞夕照,他認為這些自然景象是草原精神的藝術什華。
  • 鳳凰藝術 專訪 許劍龍:第二屆香港「水墨藝博」進入最關鍵的一年
    水墨藝博注重本土及國際視野,通過展覽銷售、專題探討與學術交流,呈獻從參展藝廊和藝術家們帶來的多元化、高水平的水墨作品,博覽會已被視為當代水墨藝術交流的最佳平臺。對此「鳳凰藝術」專訪「水墨藝博」的總監許劍龍,以獲他對水墨市場及學術的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