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詹天佑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與建國之初這兩個時間段,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大量海外優秀專家學者,紛紛放棄令人豔羨的工作,優渥的生活條件,義無反顧選擇歸國,將畢生所學全部投入到支持建設祖國的發展中。
如此珍貴品質,時至今日依然璀璨奪目,這般愛國主義情懷,總能在危機時刻成為支撐起整個民族的力量!
社會高度發展到如今,我國再次迎來了新的國際危機,由於美國全面升級對華為的制裁,直接導致我國失去了高端晶片的支持,陷入了晶片危機。
面對美國的挑戰,中國科學院迅速接下戰書。開啟了晶片與光刻機雙重領域的研究,為了擁有更多自主智慧財產權,以及能夠給未來的高新技術領域輸送新鮮血液,還建立了南京集成電路大學。
與此同時,華為再次迎來一位名叫張霽的「天才少年」,此番加入,只為助力華為渡過難關。可見每個時代都有滿腔熱血,懷有赤子之心的青少年,在國家困難之際挺身而出,成為屬於這個年代的擔當。
「天才少年」計劃
面對美國的日漸打壓,華為不但頂住了壓力,依然代表著中國高科技企業堅定地佇立在市場上。同時迎難直上,用盡渾身解數解決一次次面臨的困境,絕不選擇坐以待斃。
在與美國的拉鋸戰中,華為深切的了解到必須加快速度研發高尖端技術,擁有足夠多的本土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打破壟斷,擺脫如今授人以柄,毫無主動權的局面,最終在國際競爭中立足於不敗之地。
早在2019年6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宣布,開啟「天才少年」計劃,通過高難度能力挑戰,豐厚的薪酬待遇,面向世界吸引頂級的科研人員。初步名額定為20-30人次,一年過後,最終卻只有8人入選,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
2020年華為直接將招聘名額擴大到200-300人之多,此次招聘也讓張霽接觸到了華為這個醉心於尖端科研的公司。華為對於「天才少年」計劃的招聘極其嚴格,大致需要七輪考核,從簡歷篩選,再到筆試,還要經過自下而上的五輪面試。
全部考核下來,對於應聘者來講既要具備優秀的科研能力,還要有足夠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複雜的面試環節更是考驗心理素質。如此嚴苛的條件下,張霽依然過五關斬六將,映入眾人眼帘,可見其出類拔萃。
當然如此高規格的篩選方式,必然伴隨著分外優厚的薪資待遇,薪資分為三個級別,均為年度工資制度,第三等級薪資都依然是年近100萬元左右的高薪。張霽不僅加入了華為,還得到了全球僅有4人擁有的最高級別年薪,201萬元。
三本學生的逆襲
高薪的同時張霽也成為萬眾矚目的「天才少年」,世人難免感嘆於他的優秀與不凡,殊不知,他並非大眾固有印象中的天才,不同於其他天才自幼便出類拔萃,與眾不同。
高中之前張霽都還只是比較平凡的學生,遠非世俗意義上的「天才少年」,高考過後,張霽就讀於當時一個普通三本。
儘管如此,他非但沒有氣餒,放任自流。反而更加鬥志昂揚,無論是否受他人期待,都不能影響張霽為自己制定的長遠計劃,與進入大學後,開始懈怠懶散的同學不同,張霽早早給自己制定了讀研讀博的奮鬥目標。
有了固定目標,努力就有了方向,張霽例行今日事今日畢的學習態度,絕不拖延時間。課堂之上總是出現在前幾排,聽課認真,筆記詳細,課餘時間更是沉浸在圖書館自習。
期間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國家計算機二級等級考試,以及獲得全國性ITAT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資格認證證書。
大學畢業後如願以償考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成為名牌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儘管周邊同學本科皆畢業於一流學府,張霽的成績依然能夠保持名列前茅,此時他已然成為眾人眼中,令人心悅誠服的學霸,不禁感嘆其學業突飛猛進的速度。
研究生畢業後,立志日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張霽,選擇繼續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研究中心,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張霽憑藉持之以恆的毅力,造就了讓眾人望其項背的頂級學霸。
期間又因出色的專業水平,得到了導師的認可與器重,進入導師和騰訊共同成立的聯合實驗室不久,又在導師的極力推薦下,進入騰訊公司總部,四年博士生涯都在實習中度過。
期間不僅得到騰訊公司的3次獎項,還獲得國內國際7項專利,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多個國際重要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而後前往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進行訪問,次年深造成功後,依然決定歸國。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埋頭苦讀多年的努力沒有被辜負。擁有如此超人的自制力,能夠多年如一日的勤奮刻苦,鑽研學術,張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助力華為
騰訊實習的四年讓張霽受益良多,收穫了對於研究項目的社會實踐能力,員工之間的互相協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夠將學術領域的科研理論以及實驗成果,與企業的實際需求聯繫契合在一起,如若不然只是紙上談兵,只有製造出賣得出去的優良產品,讓科技的力量發揮到實際生活當中,改變或者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有效地推動,科研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具備這些特質的張霽,不僅是華為現階段最需要的人才,同時成為其他頭部企業爭相拉攏的對象,其中就有知名度極高的企業,諸如騰訊,阿里,IBM,其中就有人已然給張霽開出更加豐厚的薪資,年薪360萬元。
張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到關於放棄更高薪資的問題,表示薪資並不是他最看重的問題。交談中,張霽言語中表露出對華為的諸多認可,他眼中的華為最看重的是科研能力,而並非論文和學歷。
華為可以提供更好的平臺,讓他能夠沉下心做更長遠的研究,同時還擁有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更好的豐富提高彼此。
並且談到了華為現如今所面臨的所謂「制裁」問題,希望將自己多年所學和實驗成果發揮出來,與華為共克時艱。
在日漸世俗化的社會當中,張霽這種不唯金錢論的品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如此品質讓他的眼中能看到國家民族的困難,並非坐井觀天,認為自己的世界便是所有。身為90後獨生子女的張霽,讓世人看到了屬於當代年輕人的擔當與責任。
小結:
張霽於今年5月已經正式入職華為,成為讓國人充滿希望的科研人員之一,他早已遇見到未來的艱難險阻,任重而道遠,已然做好迎難而上,與華為共進退的心理準備。
在萬眾期待下,盼望華為和「天才少年」共同譜寫出新時代的篇章,作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風向標的華為,能夠帶領更多民族企業,擁有自己的高新技術,創造出更多國產尖端產品。從此不再受任何國家威脅,使國家在經濟上所向披靡,再不畏懼任何勢力的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