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三重曖昧|影評大賽

2021-03-04 深焦DeepFocus

【  影  評  大  賽  初  賽  入  圍  影  評】

《八佰》的三重曖昧

初審評委|柯諾(電影媒體人)

這是一篇觀點明確,結構清晰,且切中要害的敘事分析與文本分析,從觀看機制、群像塑造、鏡頭目光三個角度對《八佰》存在的問題進行批評,入口挺精準,且簡明扼要,沒有任何抒情式的廢言,如果多一些論據支撐,會更有說服力。

作者:Enlightening

社會學&藝術史論專業,正在努力balance主修專業科研和觀影刷劇的熱情,隨時準備投筆扛起攝影機,平時寫的長短評會發布在豆瓣@Enlightening,歡迎批(guan)評(zhu)

2020年8月,管虎終於將他野心勃勃的《八佰》帶進影院。《八佰》呈現出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和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法西斯主義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侵略史,以及無數的受難者和捨身取義的犧牲者。

但是,管虎的野心是否實現?這是一個難以用是否來回答的問題。這部長達147分鐘的電影時常將自身拋入某種曖昧中,那種欲言又止而游離不定的狀態。

空間的建構是《八佰》的關鍵,租界的兩岸在互相觀看時對彼此的態度和情緒構成了影片敘事的推動力之於租界一岸,從開始的隔岸觀火到救國熱情被點燃再到最後試圖突破租界橋的障礙迎接渡橋的戰士們,原本期盼國軍撤退、戰火能夠早日平息的市民們在即將亡國的現實中猛然醒來;之於倉庫一岸,租界是魂牽夢縈而又終究不能抵達的烏託邦,恐懼的逃兵們試圖從水中取道偷渡,卻被英國士兵強制遣返。兩岸,如此相近,又如此遙遠。

彼此觀看的並不僅僅是租界兩岸的人們,還有高懸在空中的美國飛艇。飛艇象徵著隔絕——無論是空間意義上還是文化意義上,高坐在空中的列國觀察員並不真正關心中國人的死活,儘管法西斯的魔掌終究也會讓觸及他們的國土。

但是這些銀幕內的觀看終究都不能被稱為觀看的技術,影片真正試圖運用的觀看技術是銀幕內外的觀看機制。《八佰》捨棄了主視點敘事,觀眾需要隨時與銀幕內的各色人物產生認同感。然而,由於觀眾群像的扁平化和觀看—行動之間動力的廉價,銀幕前的觀眾上一秒因自己「身處」租界一岸而感到無能為力,下一秒便通過蒙太奇加入到衝鋒的八百壯士當中,觀看技術的失調讓觀眾產生無所適從之感。

如果說《八佰》的靈魂正是在於觀看,那麼其對觀看技術運用的失當又使其陷入某種乏力的甚至自我矛盾的視線修辭術當中。

《八佰》的觀看技術架構起影片的宏觀框架,而真正讓人感到惋惜的是其劇本對人物形象塑造的失利。每時每刻我們都能感到影片建構「群像」的野心,卻又因為管虎對群像的執迷而使個體的豐富人性無法通過片段式的敘事被充分彰顯。

由於《八佰》並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主人公,而是幾乎以出現頻率為標準劃分的層級人物,仿佛每個角色都因為時間的緊迫而被賦予「等級制的人性」。在圓形化和扁平化的形象光譜上,《八佰》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數都偏向扁平的那一端,並且人物的內心狀態似乎輕易地發生轉折。

我們遺憾地看到,佔據《八佰》敘事焦點的依然是「保家衛國—貪生怕死」的二元敘事:老算盤是經典的「怕死書生」形象,留著長發,戴著眼鏡,最終甚至假扮成女性逃跑至對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視死如歸的隊長。《八佰》捕捉到了逃兵們內心的恐懼,但這種恐懼最後並沒有被轉換為對複雜人性的探討,而僅止步於對留守倉庫的壯士們英勇形象的反襯。被安插的喜劇橋段不斷確認「逃兵」的恥辱,在對其懦弱性格的嘲笑聲中,觀眾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某種道德正義。

同樣曖昧的還包括由黃曉明飾演的軍官,正當團座表示反對並希望與日軍廝殺到底時,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戰爭背後都是政治」。我們能夠隱約地感受到《八佰》試圖從平民視角傳達對政治和戰爭的批判,卻又因人物形象的單薄和主旨的過載,其批判之處顯得欲言又止。

之所以說《八佰》的群像遊移不定,原因便也在於此。如果說我們確實需要英雄主義的鼓舞,那麼在英雄主義以外,我們或許還需要更生動更幽微的人性。

「刪減與否」「刪減多少」成為觀眾們對《八佰》的熱議話題。攝影機的危險性是公認的事實,因為它可以通過不同拍攝景別、拍攝視角來引導觀眾對所拍攝之物的情感體驗;同時,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攝影機運用的失當將會讓導演蒙羞。在《八佰》中,在升旗和護旗的畫面中,對旗幟的仰拍特寫鏡頭悉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遠景和中景的虛焦鏡頭。

拍攝旗幟時的視覺語言的變化讓《八佰》再次陷入曖昧狀態中:相比於深入挖掘人性之脆弱的戰爭片,《八佰》依然有著更加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旗幟近似於儀式中的圖騰,在影視作品中的升旗儀式可以被理解為集體歡騰,愛國主義也正是在對旗幟的瞻仰和注視中完成。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情感衝擊力在這兩段場景中被削弱了。

除了劇組用以拍攝畫面、聯結銀幕內外視線的攝影機,我們在影片中還看到另一臺攝影機的存在——方記者的黑白膠片攝影機,其較為窄小的畫幅和黑白地影像時常被剪入正片中,觀眾們都滿懷期待這部攝影機所拍攝的痛苦影像能被億萬同胞看到,但是直到全片的最後五分鐘,我們才意識到這臺攝影機所承載的謊言——黑白膠片攝影機在槍擊中被毀,其中所拍攝的黑白膠片再無傳世的可能,這意味著我們在正片中看到的「紀實影像」,和整部影片一樣均為拼貼和虛構。歷史是由後人重新敘述的歷史,真實的或曰「本來的」歷史已經同這臺攝影機那樣不可逆地湮沒於時間的洪流中。於是,《八佰》最終放棄了為自身辯駁的機會,因為那臺充滿危險的攝影機已經被毀滅。

《八佰》選擇了曖昧,或者說,它從來都沒有其它選擇。

-FIN-

深 焦 往 期 內 容

從奧斯卡獎到中國院線,一種新美學的誕生和「隕落」

漫威骨灰級粉絲,你們的饕餮盛宴來了!


今年聖丹斯最讓人生氣電影,是王家衛監製的泰國片!!

去***粉紅色女性童話!她製造出一個個嗜血嬌娃!

永遠猜不到結尾的廣告,成就了這個國家新一代導演

最好的《殺人回憶》,現在我們都可以擁有了!

一部法國神劇,讓全歐洲明星前來自黑


提名八項金馬獎,一部讓人坐立不安的臺灣恐怖片版《熔爐》

相關焦點

  • 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全
    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全導語: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當晚炮轟宛平城,29軍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後,八年抗戰開啟。下面勵志故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家快來看看吧。
  • 紅星影評|譚飛: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八佰》是這幾年最好的國產電影,沒有之一。英雄豪傑都是凡人變的。這是我再看《八佰》的感覺,這是一場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大型真人秀。我在看《八佰》全過程中,從窒息、壓抑到竊笑,最後熱淚盈眶,恍惚間我也成了這場慘烈的真人秀之外的銀幕外那群看得熱血沸騰、欲罷不能但又幫不上忙的看客中的一員。
  • 《八佰》影評為何兩極分化嚴重?
    我想這一定是《八佰》,因為近期鋪天蓋地都是有關這部電影的消息。截止昨天為止,《八佰》票房突破20億,衝進了中國影史TOP20。為何影評如此兩極分化?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畫面精良,製作精湛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八佰》的確是大製作的電影,場景宏大,畫面精良,讓人看了心情澎湃。這種大製作又有家國情懷的電影的確能讓國人提振精神。
  • 【影評八卦】渺小生命的選擇 - 評「八佰」
    排除萬難,管虎的「八佰」終於上映了。從技術上評價,這部國內少有的全片IMAX製作,對於戰爭場景的宏觀寫實與微觀描摹,都可圈可點。
  • 楠風影評|八佰
    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也向八佰英魂致敬。謹以此文紀念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的中國軍人。以往的戰爭電影,特別是以抗戰為背景的戰爭片,幾乎以八路軍為主,日本軍隊在影視劇裡總是表現的又白痴、又無能,比如前些年的手撕鬼子,手榴彈扔天上炸飛機的無腦劇情,那些影視劇沒有起到一絲一毫的愛國教育目的,反而把中國觀眾當傻子,一方面侮辱歷史、一方面侮辱觀眾智商。
  • 趙彥彬影評《八佰》:還原真實歷史就是影片的成功
    近日,觀看管虎電影《八佰》。該影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趙彥彬影評《八佰》影片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
  • 影評《八佰》,先烈已去、信念永存
    近期《八佰》熱映,但是我看到的不是《八佰》的影評。更多的是華誼兄弟能否靠著《八佰》翻身的新聞。說實話,我不在乎華誼兄弟是否翻身。我更在乎這是否是個好片。受華誼兄弟負面新聞影響,筆者其實一直如鯁在喉,直到昨天才動身看了這部電影。
  • 《八佰》講述的抗日故事,交織著光影營造的三重世界▸微評◂
    》:彼此對視與互相喚醒 胡一峰《八佰》在內地電影市場逐漸復甦之際上映,掀起了一波觀影熱潮。同樣的題材,此前有應雲衛1938年導演的《八百壯士》,以及丁善璽1975年拍的《八百壯士》,導演管虎在訪談中強調《八佰》採取了普通人視角,試圖作出某種反類型的努力。影片給人的感受確實與眾不同。如以文體為喻,大多數戰爭片像小說,而《八佰》更像抒情與政論兼具的散文。影片所講述的一切發生在上海的蘇州河兩岸。
  • 電影《八佰》影評
    電影《八佰》是2020年新上映的一部大陸戰爭片,影片主要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感人故事。而之所以觀眾會被《八佰》碎片式文本的情節感動,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樸素的愛國主義熱情。看到烈士一個個死去,看到軍人的悲壯,被感動得淚流滿面。影片以一匹被束縛著象徵民主和自由的白馬為線索,深刻的暗喻了戰爭的本質和普通人民對光明的渴望。
  • 影評《金剛川》,相比《八佰》差距大,敗筆在這三點
    近期《八佰》幾乎是剛剛放映差不多了,《金剛川》就上了。這兩部同屬管虎導演的作品。雖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但是不得不說,口碑差距太大了。《八佰》作為籌備已久的作品,或許是時間給了作品更多的優勢,在口碑方面比《金剛川》好了不止一星半點。但是《金剛川》上映吐槽卻非常多。
  • 《八佰》中,為何說「日本侵擾」而不是侵略?國民黨態度曖昧
    《八佰》中,為何說「日本侵擾」而不是侵略?國民黨態度曖昧《八佰》從去年爭議到現在,一直沒有停止,估計以後也少不了。而八佰,竟然成功了。《八佰國民黨對日本侵略行為的曖昧態度,體現在《八佰》電影上,證明這個電影還是比較考究的。
  • 影評《八佰》:中規中矩
    捨棄掉讓我們感動的地方,《八佰》可以稱得上優秀嗎?恐怕不然,在人物刻畫上,他不如《集結號》,在敘事手法上,管虎也未曾達到大師的水準。題材的正確選擇,使得人們忽略了《八佰》的缺點。甚至於它值得稱道的地方,都只是一個略微有點名氣的導演,應該達到的水準。有網友評價說《八佰》過於煽情,然而在個人看來,煽得並不過於,悲壯的表達還沒達到藝術的境地,導演對於全局尚且缺少絕對的掌控力。被多數人詬病的是該影片的虎頭蛇尾,結局過於倉促,也太過平淡。
  • 電影《八佰》定檔,重燃觀眾觀影熱情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遊 歡近日,《八佰》片方發布定檔消息,宣布這部人們期待已久的國產大片將於8月21日上映。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了網友熱議,大家紛紛表示期待《八佰》的上映。諸多業內人士也紛紛肯定《八佰》定檔,對剛復工復產的電影市場的恢復將產生不小的推動作用。除《八佰》之外,接下來,還將有一大批優質電影陸續定檔上映。
  • 對於《八佰》我無法保持理智,做個勇敢的中國人評八佰
    《八佰》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了,每個人看完的感受都不同,想要評價這部電影是非常困難的。先說一下背景,《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豆瓣分數下降至7.7分的電影《八佰》真的有那麼差嗎?
    最簡單來說,國軍拼死相護的青天白日旗連個端端正正的特寫都沒給(也不能給),給的鏡頭都曖昧囫圇遮遮掩掩,像極了該片對「堅守四行倉庫」掐頭去尾迴避前因後果的敘事取徑。人人皆知,國軍正面戰場這一尷尬選材不可能被高歌讚頌,「閹割」是《八佰》能在公映的前置條件。很多評論者也確信,是審查機制與自我審查,讓《八佰》看上去鬆散凌亂捉錯用神,因而喟嘆:妥協至此,何其不幸。
  • 對於《八佰》我無法保持理智
    《八佰》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了,每個人看完的感受都不同,想要評價這部電影是非常困難的。先說一下背景,《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八佰》劇透版影評:你能同時看到悲壯與膽怯,冷漠與覺醒
    文/丁敏君這是一篇帶劇透的影評,請謹慎觀看!管虎的《八佰》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但他卻在電影中加入了很多象徵性的元素,有人說管虎是借「八佰壯士」講趙子龍。實則,管虎何嘗不是在借趙子龍講《八佰》。可以說,在《八佰》裡,每一次選擇都是源於對生命的渴望與尊重,只不過有些人無論生死都不是為了自己,這種氣節尤其令人嘆服。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八佰》、《金剛川》影評
    《八佰》和《金剛川》這兩部電影可以放在一起聊聊,涉及劇透,慎入。兩部影片質量都尚佳,觀影體驗都比較好。《八佰》的製作周期長一些在細節的打磨要精緻些;《金剛川》的拍攝和製作的周期僅是三個月多一點,拍攝的鏡頭少了很多,剪輯手法巧妙,用了諾蘭導演《敦刻爾克》的剪輯技巧。
  • 破20億的《八佰》與其它爆款電影的共同點?
    得2望3,《八佰》已經成為2020年第一個爆款商業電影。中國電影市場在停擺了半年之後,終於有了熱度,相信這也是近期有三部春節檔大片宣布定檔國慶黃金周的重要因素。電影是藝術,商業電影或是一種產品,那麼爆款商業電影呢?可能是一種玄學。怎樣的配置能產生爆款?一流的科幻小說IP為藍本,配置當季最火的明星演員,再加上功力紮實的導演,可以產出爆款嗎?
  • 看完電影八佰,有點失望,八佰影評!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八佰,說實話有一點小小的失望,整體上雖然質量較高,但還是沒有達到我心裡的預期,之前網絡上把八佰過於神話了,給影片總體打6.5分吧,下面就來說一下這部電影 。 電影中戰爭畫面的殘酷程度,雖然和國產電影比起來已經非常好了,但和外國電影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八佰這部電影,希望通過碎片化的群像敘事,展現小人物在戰爭面前的無奈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