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焦慮型依戀行為,正確面對與處理焦慮型依戀

2020-12-25 深刻情感說

看了問題以及問題描述後,周全考慮,我們先弄清楚兩個重點。1. 什麼是焦慮型依戀2. 如何面對與處理A. 使自己不再是焦慮型依戀B. 怎樣對待焦慮型依戀的戀人

焦慮型依戀的行為特徵

1. 過度關注對方且極其敏感

「他怎麼還不回復我消息啊?」

「他已經好久沒找我了,是不是他沒有那麼喜歡我啊?」

「他這麼不在乎我,那我也不想繼續在乎你了。」

前兩者是焦慮型依戀者較為常見的行為表現(也受年齡因素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焦慮的表現會愈加隱晦),第三者則是基於自身的防禦機制而發展出來的行為——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2. 害怕且抗拒分離

「他這樣是不是想和我分手?」

「我沒有辦法想像如果我們分手了會怎樣?」

「如果他讓我找不到了,那我一定會不計後果的找到他。」

對於分離的恐懼是焦慮型依戀的核心表現之一,他們往往會將分手誇大成災難性事件。就算是關係本身已經非常糟糕了,但是為了避免分手,焦慮型依戀者仍然會選擇繼續維持關係——即使是以自己的身心健康為代價。

3. 非常擔心對方不喜歡自己,卻又難以承認

以上所有引號中的內容,都是這一特徵的間接證明。在上面所有描述中,可以觀察到的是,焦慮型依戀因為自身的心理特點及行為特徵,注意力更多的是保持在對方的身上,而不是關注自己

因此,在挽回中也好,還是自我成長中也好,焦慮型依戀者往往很難清晰的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特點。只有當朋友(或是諮詢師)提及這些內容時,才會有意識的發現,並且出現「對對對,這就是我」的表現。

其核心在於,注意力投注的對象,是對方,不是自己。所以,在反思過程中,焦慮型依戀也往往很難清晰的發現自己的行為特點,更加難以反思到自身的「問題」

如何面對與處理(本文重點)就像文章最初提到的思路那樣,我們分為兩個重點講述。但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不管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一個焦慮型依戀的戀人,我們的態度是接納,而非擺脫!

如何使自己不再是焦慮型依戀?

1. 將注意力「收回」

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樣,焦慮型依戀人格通常會將自身的注意力大量投注到對方身上,自身的情緒及感受也總是依附於對方的反應。

正因為這樣,自身的心境穩定也就無法得到保證,因為焦慮型依戀者的心境的穩定與否取決於對方的行為。

但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我們自己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論是安全感還是心境。

那麼將注意力收回的具體方法,在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了。運動、瑜伽、冥想,又或是多和朋友出去玩一玩,都是些簡單且不錯的選擇。

2. 支持系統的建立

這裡的支持系統,在專業上的術語其實是「社會支持系統」。(感興趣的可自行百度)

焦慮型人格總是會因為親密關係當中對方的各種行為,而產生不同程度和類型的情緒喚起。並且,這種情緒喚起往往很難自我緩和。

那這時,當事人就不得不藉助其他人的幫助。所以,個人的「支持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俗的講,「當你難過時,你是否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你是否有願意與你分擔的人」。

支持系統具體指的是什麼?朋友、家人、尋求專業人士幫助等等,這些都是個人社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

所以,說白了,如果你是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人,記得多交一些朋友,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3. 自我意識的提升

這條建議則有更多的「心理性」,也是上面兩條建議的概括與延伸。

所謂「自我意識」,是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指的是個體對於自身身心活動的覺察,例如,對自己生理情況、心理特徵、人際關係的認識等等。

而之所以要提到這一點,仍然是基於焦慮型依戀的意識指向性——注意力的向外投放,從而導致對自己的忽略。

那麼,提升自我意識的意義是什麼?

A. 關注自我-接納自我

B. 自我滿足-自我成長

這裡可以提供給大家的意見是:

A. 寫日記——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到自己

B. 在日常互動中,多嘗試描述自身的感受與情緒,並嘗試理解其原因

C. 多讀書(這條建議可能會讓大家略有「不舒服」,但的確有用)

怎樣對待焦慮型依戀的戀人?

1. 共情

共情(empathy),藉助對方的言行,體驗對方的情感及思維,並嘗試傳達給對方。

共情的功能在於,加深雙方的連接。

通俗的講,當你能夠理解對方的情感和行為時,對方所體驗到的是被理解、被看到,並且情緒也會被安撫一些(但對方可能礙於面子會再「作」一會兒,這時要有些耐心)。

這裡有一條建議可以提供給大家,了解焦慮型依戀的成因及行為動機,或閱讀有關焦慮型依戀心理治療的案例。

如果你按照建議去做,相信你會對自己的戀人有一些全新的認識。

2. 接納

所謂「存在即合理」,對方的行為不管如何的不可理喻,在其行為後面,必然有一個讓人能足夠理解的原因。

那麼,當你能做到上面那條提到的內容時,接納對方當下的樣子,就是你的下一步。

而接納,是一個既簡單卻又足夠有內涵的詞彙。有些人很容易做到,有些人很難做到。

在這裡,可以提供一個思路給大家——想想你對他的喜歡或是愛

3. 嘗試滿足

焦慮型依戀的核心特點在於,不斷的證明對方是喜歡自己的。

那麼,如果你的戀人是焦慮型依戀,那麼不妨嘗試滿足一下對方。不論是通過行為又或是語言,多對對方表達你的喜歡與愛意。

不過在這裡要強調一下,焦慮型依戀者的記憶力可能不太好,因為你只要讓他有了不舒服的感受,那麼你之前所有的好,他都會「忘的一乾二淨」。

這時,前面兩條建議就需要被再次使用一下了。

結語

不管你是焦慮型依戀,還是你的戀人是焦慮型依戀,文中所提到的所有建議,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藉此得到「療愈」。

所以,再次強調一下,我們的態度,不是擺脫,而是接納。

最後,祝大家都能找到那個能接住自己一切情緒的人。

深刻如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譯者,34歲,已婚已育。刻哥具備八年以上心理情感諮詢經驗,諮詢案例過萬。自2011年起,就在進行心理情感的研究與諮詢,擅長親密關係指引、心理情緒問題疏導、情感危機處理等,包括戀愛分手挽回、婚姻中離婚/外遇危機等。相信無論從專業角度、諮詢經驗和人生閱歷,都可以給迷惘的你一些不錯的建議。

相關焦點

  • 焦慮型依戀——我要你反覆證明愛我
    其實我們都知道分手不過是最低級的處理方式,因為你既無法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又沒有勇氣繼續面對,所以逃避成了成年人處理感情問題的首要方針。 可是往往逃避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既然你對另一半還無法割捨,那麼就該學會如何帶領另一半走出困境。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不會有好結果?
    最近很多人問我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問題,把自己對號入座。但大多其實只是短期有了一些焦慮情緒和迴避情緒,這本質上,和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是有很大區別的。真正的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類型是由於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導致的,難以改變,焦慮強勢和迴避壓抑的狀態往往是親密關係裡的常態。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我是一個治癒好的焦慮型依戀者,而我的伴侶則是一個同樣也治癒好的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針對這兩個依戀類型還是比較了解的 ,今天來跟大家剖析一下。說實話迴避依戀的人不在少數,想要和他們建立關係就要知道他們心理的真實想法和他們一貫的思維方式才可以 。
  • 焦慮型如何挽回迴避型愛人
    宸哥一邊吃著瓜一邊忍不住用自己專業的情感諮詢師的角度在想,傻姑娘這不就是焦慮型依戀撞上了迴避型依戀嗎?可能很多被分手和被挽回的對象都是這兩種,之所以你們一開始找不到挽回的下手點,就是因為對於自己跟被挽回的對象處於沒有一個正確認知的問題。今天宸哥就給大家分析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跟焦慮型依戀。
  • 焦慮型依戀者:我們該如何在感情中自處?
    這種壓力下,他無法理解你,甚至逃避去理解你,就不能給你正確的回應,也沒法安撫你的情緒。焦慮型依戀者「從何而來」?探究焦慮型依戀,最早可以追溯到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這兩種類型都是焦慮型依戀。害怕被拋棄是共同的原生情緒,表現出的憤怒和迴避是用來掩飾的次生情緒。但很可惜,渴望安全感而引發的一系列情緒,基本都是不受控的。也就是說,有些焦慮型依戀者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卻控制不住自己。焦慮型依戀,有哪幾種特徵?
  • 「歡喜冤家」——焦慮型遇上迴避型
    因為想要改變依戀風格是很難的,如果你們之間也有以下情況,不要以為他會回心轉意,而是難纏的依戀風格在作怪,一種「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一、最深層的矛盾 焦慮型風格的人渴望得到關愛、希望與對方保持長期的親密關係,面對焦慮型人的「高冷」會不知所措,焦慮、憂傷、不能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所以很多孩子在感到悲傷和憤怒的同時,選擇的解決辦法就是去黏住大人,這是形成了焦慮型依戀的兒童面對他們難以預料的父母的解決辦法。         照料者的對待是嬰兒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而這種影響會一直延續至成年,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在親密關係裡,常常會感到焦慮。一種「情感饑渴」,他們希望對方能夠拯救自己,或是使他們變得更「完整」。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之後,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這種依戀行為的影響會延續到人們成年,主要凸顯在親密關係上,由此衍生出三種不同的戀愛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戀人格(anxious preoccupied)和迴避型依戀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
  • 心理學家:焦慮型女生和迴避型男生,應該這樣談戀愛
    其實這個背後都和每個人的「依戀風格」有關係。依戀風格是從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發現,說的是每個人在進入關係的時候,我們都有4種風格,分別是:安全性焦慮型逃避型紊亂型安全型的人在關係裡,情緒穩定,不作不鬧,可以理性處理好各種情況,做好自己。
  • 《依戀障礙》| 別讓孩子傷在敏感期
    為什麼孩子面對輕微壓力時都容易受傷?為何長大了的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你可知道:每3個孩子就有1個有依戀問題;出生6~18個月是培養兒童依戀的「關鍵期」;父母的養育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依戀形式。
  • 「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 恐懼型依戀
    根據廣大讀者的需要,這次我想就「恐懼型依戀」來做一些科普,讓你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清 「恐懼型」這個獨特的群體。恐懼型依戀是迴避型依戀的升級版。如果說迴避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是單純的逃避狀態,那麼恐懼型依戀可以算是迴避和焦慮的結合體。
  • 如何處理與「迴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係?
    表現為自卑敏感,害怕與人交往,在人群中毫無存在感和吸引力,過分在乎他人的看法,面對批評完全沒有心理承受力。一點點小事就足以讓他們崩潰,非常「玻璃心」。所以當看到網上有人問「迴避型伴侶怎麼相處?」,無需細看,這裡說的肯定是「迴避型依戀」伴侶。因為,迴避型人格,渴望親密關係卻沒有自信去爭取,你可能都沒意識到他的存在,因為恐懼,他早就藏起來了。
  • 「依戀人格衝突」
    因為閨蜜是焦慮型依戀風格,而他男朋友卻是逃避型依戀風格,這兩個類型在一起,註定是悲劇。 焦慮型依戀風格的人,過度沉迷於愛情,在愛情裡很敏感,會非常依賴伴侶,但又不會直接說出來,總是靠猜。
  • 分手後,如何挽回焦慮型、迴避型依戀者?
    所以我把兩大依戀類型的四種關係模式做了分類和總結,你可以因此參考,ta屬於哪種依戀類型,以及最適合挽回的時機?01「焦慮型依戀者」焦慮型依戀者,就是通過焦慮和憤怒,來掩飾自己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感。焦慮型依戀者,就像一個開放的國家,在不斷尋求能滿足自己條件的居民,且非常依賴居民給國家帶來的價值和利益。·女性焦慮型依戀者當你的挽回對象是女性焦慮型依戀者(以下簡稱焦慮女)時,最佳挽回時間,就是現在!
  • 迴避型依戀:我不敢要你的愛
    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比起焦慮型的戀人,迴避型的戀人常常讓人感覺是冷漠和自私的。但這不過是他的依戀機制在作祟。我們會覺得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海王一樣,覺得他不是真正的愛我們。可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是這認為的,所以他們經常在痛失所愛之後追悔莫及,成為我們口中不懂得珍惜的渣男渣女。
  • 怎樣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愛人
    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比起焦慮型的戀人,迴避型的戀人常常讓人感覺是冷漠和自私的。但這不過是他的依戀機制在作祟。我們會覺得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海王一樣,覺得他不是真正的愛我們。可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是這認為的,所以他們經常在痛失所愛之後追悔莫及,成為我們口中不懂得珍惜的渣男渣女。
  •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成人依戀最初被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 在戀愛中,安全型依戀的人會自然而然充滿著愛意,能夠適度包容對方的負面情緒,可以暢通無阻地跟對方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他們會懷著良好的願望,理解和尊重對方。
  • 為什麼迴避型依戀的人,不那麼容易動情?
    你以為他不是真的愛你,但其實這是迴避型依戀的防禦機制在運行。 ◆不會愛人的迴避型,善於向外歸因 出現感情問題之後,焦慮型依戀容易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對方才會生氣,但是迴避型就不這麼認為。
  • 心理|張雨綺的愛情與美人魚式依戀關係模式
    不過在她身上你也會看到一種複雜的依戀模式。這種依戀模式很多人身上都有,但如果意識不到的話,就會讓感情持續受挫,親密關係總難維繫,大家都很受傷。焦慮型。相比安全型,焦慮型依戀模式的人在兒童時期,因為種種原因,沒能獲得母親提供的長期、穩定、持續的依戀環境,這個穩定包括母親物理存在的穩定和情感情緒的穩定。兒童若總是焦慮與母親關係的不穩定性,會認知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分離行為和重聚行為。當與母親分離時,表現出極端的抗拒行為,哭鬧不止,害怕與母親分離; 當母親回來時,寶寶情緒很難安撫,甚至表現出推開媽媽等攻擊性的矛盾行為。 寶寶變得很焦慮,需要一直黏在媽媽身邊才會有安全感,這樣的寶寶容易發展成為矛盾焦慮型依戀的寶寶。 所以,我們應該採取及時、準確、一致的看護方式,提升自己看護的敏感性,才能養育安全型依戀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