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2020-11-18 騰訊網

點擊"積木時光"關注

更多精彩簡筆畫、摺紙、剪紙免費教程等著你

在前段時間,有一部BBC拍的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這也讓很多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充滿了好奇。

而這部紀錄片,則將這一實驗性的過程拍了下來。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都非常有趣。

節選幾個片段,從片子裡看起來,好像西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蠻大的。

視頻中介紹,英國學校的體育課是釋放壓力、輕鬆玩樂的機會。他們也有健康測試,但會根據學生個人情況開設不同的班級,並且沒有分數考試的壓力。而中國的這位體育老師一上課就開始介紹中國學生中考時必須要參加體育考試,一向無憂無慮的玩耍課突然變成需要通過嚴苛考試的科目,很多同學壓力山大。他們認為這樣的體育課太玩命了。

一點也不意外,老師們覺得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學生們覺得老師講得太快。視頻中展示的是數學老師教他們三角函數。典型的中式課堂,老師介紹概念15分鐘就結束,接下來就是各種公式啊例子啊什麼的。這是英國的數學老師介紹三角函數的記憶方法。同時,這位英國老師說,他們講三角函數會花一周加一節課的時間。

但也有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認為老師講得很清楚,課堂教學很容易讓他們掌握知識。

總結一下,就是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教學節奏太快,講課方式無聊,課堂活動就是單純抄板書,很容易讓他們分散注意力。

同學們還確實挺調皮的,但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如此糟糕無禮。看視頻中的表現,他們確實不太遵守中國老師的課堂紀律,說話吃東西玩遊戲等都有。

這樣一個視頻中呈現的課堂,好像是我們一直嘴巴裡說的西式教育裡,充滿自由寬容的課堂,反而5個中國老師一來,簡直讓這樣的一群學生仿佛遭遇了末日。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帶來末日命運的中國老師,在這部紀錄片最後,中國老師教的英國學生實驗班在數學、自然科學的最終考試成績比起英國老師教的那組學生整體成績高出10%。

這看起來合情合理,又好像有點出其不意。

合情合理在,畢竟在很多次的大型國際比賽中,中國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出其不意在,我們身在國內,抱怨了很多次國內教育的種種不好,越來越多人把孩子送去國外或者是國際學校,但這個紀錄片的結果好像給西式教育一擊悶錘。

之前一個朋友聊起,說他認識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美國同事。

但這位同事非常不喜歡當地的生活,每天的日子都像是煎熬一般,掰著指頭算過節可以回家的日子。

朋友就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回國呢?

美國人告訴他,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朋友又問,「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

中外教育的話題被放在一起討論並不少見。

在國內,我們通常羨慕西式教育中的包容、輕鬆、自由自主、尊重成長的特點。覺得中國教育過於壓抑孩子天性,抹殺孩子創造,只是在生產考試機器。

大多數剛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

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但真正在美國長期呆過,並真正了解過美國教育的人就會發現,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比如,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這裡沒有人種歧視的意思,而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其實西方教育選擇了更加隱形的方式讓社會分層看起來沒有那麼尖銳。

這部紀錄片出來以後,一位英國的教育家是這樣看的:

「如果這5位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那他們肯定都會很開心。因為這裡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強,不會讓中國老師失望。」 曾於1997年-2008年期間擔任伊頓公學教務長的Oliver Kramer如此評論。

伊頓公學是英國著名的私立學校,Kramer表示,英國的中學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一樣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也是寄宿學校,而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結果就是: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而未來,他們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

但是,要想進入私立學校,孩子從六歲就要開始準備,然後經過殘酷的篩選(包括對家庭條件的考察),才有可能進入頂級的私立中學。而像BBC紀錄片中的這種公立學校中,學習壓力小,學生被名校錄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後,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

說到底,無論英國還是美國,他們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

所以,中國的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不同,是從國情人口等多方面客觀因素來決定的。他們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

在不同的國家國情中,無法單一的就認同這樣的教育是我們的標準,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教育資源|30部教育者和父母必看的教育類紀錄片!(附觀看連結)
    《解讀兒童敏感期》中呈現了很多兒童實例,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詳細地將兒童經歷的敏感期進行了解讀,非常直觀且實用。《北鼻異想世界》這部bbc紀錄片探訪了英國的許多家庭,他們用大量的實驗探索了嬰兒的行為。《小人國》是一部經典的兒童紀錄片,片中真實地記錄了一群2-6歲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什麼是尊重孩子,會帶給我們對兒童教育的思考。
  • 永遠的鄉愁|BBC 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今天伊秋水來介紹一部紀錄片,這是一群被中國春節震驚的老外的誠意之作,非常值得一看!★紀錄片2分鐘介紹連結:http://www.liontv.com/Our-Work/Specialist-Factual/Chinese-New-Year
  • 這15部教育紀錄片,直面現實,讓人深思...
    這部闡釋模式的作品預示著某種轉折,即敢於正面出擊,幹預現實社會問題,展現了紀錄片的特質。全片6集,分別為《起跑線上》、《學習革命》、《公平之惑》、《高考變局》、《大學危機》、《再度出發》,每集45分鐘。
  •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 (全集)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高清中字三集)導演
  • 這15部教育紀錄片,直面現實,讓人深思……
    今天給大家推薦15部教育紀錄片,這些教育紀錄片涉及多個國家的諸多教育現象。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鏡頭,了解更多實際生活中的教育問題,思考背後的原因! 這部闡釋模式的作品預示著某種轉折,即敢於正面出擊,幹預現實社會問題,展現了紀錄片的特質。 全片6集,分別為《起跑線上》、《學習革命》、《公平之惑》、《高考變局》、《大學危機》、《再度出發》,每集45分鐘。
  • 哈佛學霸拍攝震撼紀錄片!看中西方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
    四位出生、教育背景迥異的哈佛學霸,用兩年的時間走進韓國、中國、印度、以色列、非洲、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中小學和大學,實地採訪當地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拍攝了5集紀錄片《學習的人》來探索學習的奧秘。
  • 偷偷地著想你,再也不會讓你知道
    愛了你很久,也等了你很久,忽然有一天,發現原來一切都是一場夢幻,雖然唯美,可是永遠無法現實中陪伴。轉身離去,都是為了尊嚴,多希望轉身的時候,你會挽留,腳步緩慢,多麼希望你從後面抱住我,不讓我離開。提筆寫下的想念,再也不會讓你看見,在心裡偷偷的想著你,再也不會讓你知道,你被我偷偷地放在了心裡。01.放不下你,忘不了你,只能選擇把一切放在心裡。
  • 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就像生活裡的各種毛細血管,也曾給人說不出的安全感。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時光倒流》(Back in Time for...)是BBC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每期都涵蓋一個懷舊主題。
  • BBC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看的熱淚盈眶!
    「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他說,「我所接觸的每一個寫過鄧小平傳記的西方專家都覺得市場經濟對中國十分有益,改革開放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2016年,由麥可·伍德撰稿並主持,歷時3年拍攝的中國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在BBC播出後大受好評,收視率是同時段其他片子的兩倍。該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歷史和傳承,在英美等地深受歡迎。
  • 教育的影響力—推薦英國BBC紀錄片《7Up》
    最近,利用了幾天時間,認真觀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這是由麥可·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通過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時值七歲妙齡的兒童,並每隔七年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對世界及人生的期待、教育的感受等。這個拍攝一直從7歲拍攝到63歲,跨越了他們的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
  • 《日常對話》:私紀錄片與社會脈絡
    與臺灣新世紀越來越多專業院校出身,較勤用力於實驗美學形式探索的紀錄片工作者相比,黃惠偵有著另外的成長、文化養成軌跡。作為一位底層出身,僅受過小學三年級正規教育的紀錄片導演,黃惠偵毋寧說是受益於解嚴後臺灣社會運動蓬勃成展,知識分子投身實踐,紮根草根教育的成果。
  • BBC紀錄片《出路:為什麼貧窮?》關於中國教育
    拍攝意義組織這個系列的是非盈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總部設在丹麥,該組織的目的是委託拍攝並製作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是最新的一部。Steps International希望用影片刺激大眾討論貧窮問題,計劃共同發起人還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丹麥廣播公司(DR),這兩家電視臺也是本計劃的主要合作夥伴和推動者。
  • 最前衛的教育紀錄片《盜火者》9-10集
    導讀 推薦一部教育紀錄片《盜火者》。一位看過全集的年輕人說:「在騰訊視頻上看完這套紀錄片,吃盡教育體制苦頭的我,長大後發現它基本沒有改善,時常慨嘆。然而這個片子告訴我們,仍然有一些人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星火燎原,希望時間給出他們的報償。這樣我未來的孩子以及所有的中國孩子都能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裡」。 這部大型紀錄片共有十集,編者鄧康延。為拍攝此片,前後謀劃數年,拍攝剪輯1年半,素材時長超過100小時。
  • BBC紀錄片:當上帝說英語(中英字幕)
    小語是在「夏末秋字幕組」網站找到這部BBC紀錄片的:50多名有著形形色色社會背景的譯者,歷時七年之久,研究、爭執、斟酌用詞、打磨譯文,傾注了無數心血,終於完成了這本偉大的譯作。《聖經》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寫成之後,在歐洲長期以拉丁文譯本形成存在。普通民眾不懂拉丁文,因此教會通過控制語言來控制著宗教。為了讓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曉神的旨意,《欽定本聖經》據說只使用了8000個常用的英文單詞,因此十分容易理解。
  • BBC紀錄片揭露真相!
    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事實:在英國,僅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學校教育。可私立院校學生卻不成比例地主導著英國的上層工作。私立院校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導向那些較高社會名譽的事業?
  • 施強留學:豆瓣9.2分紀錄片,揭秘西方上流社會精英教育精髓
    最近,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空降豆瓣熱搜,在教育圈和家長圈引發一片熱議。
  • 紀錄片《千錘百鍊》:中國底層社會現狀報告
    紀錄片《千錘百鍊》在熱氣騰騰的中國電影賀歲檔裡,有一部不太顯眼的紀錄片安靜地上映了——加拿大華裔導演的《千錘百鍊》。可看性很強的紀錄片該片的導演張僑勇擅長用故事化的電影語言去拍攝紀錄片,在這部以拳擊為主題的紀錄片中,分三條主線記錄了四川會理縣拳擊教練齊默祥和他的兩個徒弟何宗禮和繆雲飛的拳擊和生活。齊教練已經過了拳擊運動的黃金年華,但是依舊想最後比一場,完成自己的職業理想。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
  • 紀錄片跟拍兩國兒童上學路,揭秘教育真諦
    在澳大利亞,社會氛圍還是偏向於西方傳統的「個人主義」,大家走在路上,只是各管各的,出於對個體空間與隱私的尊重,不會對他人有過多的關注或幹涉。正如Dwayne Dixon博士所說,在一個世界上大多數孩子都能學會自立的大前提下,日本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做到了「『信任』不言,下自成蹊」。家長們通過給予孩子獨自出門的自由實施自立教育,不僅僅是因為信任孩子們的能力,更是對於整個社會充滿信心。自立教育,作為日本教育體系中的獨特一環,還不僅僅體現在讓孩子獨自走上學路。
  • 超大福利|你最想要的BBC紀錄片資源
    網站:https://www.laojilu.com/category/bbc 看完四集之後你會感嘆自然之間的競爭同樣也是如此殘忍,物競天擇優勝略汰永遠是不變的主題。 這算是比較獵奇的一個系列,展示了幾種西方歷史上主流的死刑方法與工具,絞刑、電椅、毒氣、離心機、高空飛行模擬器……其實我覺得這並不是一部傳統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