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 國外影評人是這樣評論的

2021-03-03 藍鳥通訊社

via | 假裝在紐約

《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是美國娛樂行業的一份專業報紙,他們昨天發了一篇《小時代4》的影評,我翻譯了一下。

《小時代4》是由作家轉型的導演郭敬明根據他自己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四部曲的最新一集、也是最後一集,小說講述的是四個生活在當代上海的女孩之間起伏不定的友情。在電影裡,郭敬明堆砌了所有的東西:撕逼,癌症,公司裡的勾心鬥角,整容手術,Chippendale式的裸男,唯獨沒有現實。

[註:撕逼,原文用的是catfight,原意是女人之間的爭鬥。Chippendale是拉斯維加斯非常有名的猛男秀,他們的男舞者素以上身赤裸、只戴領結和袖口著稱,如下圖。]


不過,就像他的角色一樣,郭敬明在新的藝術領域裡的嘗試看起來並不成熟。儘管有兩名「執行導演」的輔佐,但郭敬明在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時卻完全迷失了。他完全不管電影的結構和質感;這一點在那些為了減少因為吸毒被抓而上了黑名單的柯震東的出場而重新拍攝和剪輯的拙劣場景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前幾集裡,巨大的情節漏洞基本上被郭敬明用對物質最大化的鋪陳給糊弄掩蓋了過去,面對那樣毫無節制的、挑釁似地扔了你一臉的物質展示,要無動於衷是不可能的。《小時代4》減少了這樣珠光寶氣的炫耀,這可能是因為預算的削減,也可能是為了避免被倡導艱苦樸素生活方式的人批評。於是,這部影片就暴露出了一個視覺敘事新手在試圖給一個陳舊的主題賦予嚴肅性時所遭遇的失敗。

7月9日上線的《小時代4》兩天內在中國攬下3220萬美元,顯示了狂熱的粉絲們將會對郭敬明和他星光熠熠的卡司團隊支持到底,不過它們的票房部分地受到了另一部瞄準青少年的花樣少年題材電影《梔子花開》的影響。而在中國以外,這部電影的市場前景幾近於無;《小時代3》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海外上映。

許多系列電影都不適合對其不太了解的人觀看,郭敬明構建的宇宙對新觀眾來說也並不輕鬆。第三部裡混雜了大量的人物角色,其中大多數是年輕健壯的美男子,他們有著一樣的肌肉和一樣的眉頭深鎖的表情。如果不是資深粉絲,要弄清這樣繁雜如迷宮一樣的人物關係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幾乎不可能的挑戰。

第四部延續第三部的情節發展,主要圍繞對顧裡的審判展開,這是一個曾經富有、但因為父親留下的債而陷入財政危機的女王蜂。也許是擔心具體的審判過程對於他的目標觀影群體來說有點太難了,郭敬明給了顧裡一個更容易讓觀眾理解的審判方式——與剛剛診斷出來的癌症作鬥爭。由於太過驕傲而不願意向身邊任何人尋求安慰,顧裡開始了一系列自我毀壞的舉動,導致了她與曾經的好友林蕭、南湘和唐宛如漸漸疏遠。

也許郭敬明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用文字來展開互相交織的故事線,而在電影裡,情節的把握對他來說變得相當艱難。他的劇本沒有能夠讓角色去做出那些細微但是一目了然的肢體語言,而是把寶押在了讓漂亮臉蛋擺pose上,結果完全沒有傳遞出悲傷的情感。《小時代4》是一部反高潮的電影,此前極富爭議、充斥刺耳雜音的來勢,最終以一個低迷的結尾收場。

除了《好萊塢報導者》,目前還沒有看到別的主要外媒關注《小時代4》。不過,兩年前的《小時代2》曾經被很多媒體集中報導。美國另一份娛樂行業的專業媒體《綜藝》(Variety)當時是這樣評論的。


因為泛濫的物質主義和荒謬編造的情節設置,《小時代》曾在中國的微博上遭到嘲笑。比如說,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怎麼可能立即當上CFO?不過,來自四川小城的男孩郭敬明,為主要來自乏味的二線城市的大眾編織了一個大都會之夢。從這一點來看,所有矯揉造作的賣弄就和一個小女孩偷偷試媽媽的口紅那樣,既可愛又無害。郭敬明也許是把物質的豐裕變成了讓人著迷的奇觀,可巴茲·魯赫曼(《了不起的蓋茨比》導演)也是這麼做的;看到片中角色如同機場跑道一樣的更衣室,你甚至可能會想到蓋茨比那些剪裁考究的襯衫。

炫目光鮮的製作會讓觀眾覺得自己在精品服裝店或者家具展廳裡被困了兩個小時,但是電影在審美上的許多處理方式卻充斥著壞品味。攝影車亮逸用了很多誇張的鏡頭運動和糟糕構圖讓劇情發展顯得不自然;顧曉芸的剪輯一塌糊塗;而候志堅的煽情配樂一直就沒停過,有時把人物的談話都給淹沒了。

《紐約時報》也曾經接連發了兩篇關於《小時代》的文章,這裡節選一下。


布魯克林或許屬於莉娜·杜漢姆(Lena Dunham)和《緋聞女孩》(Girls)。而在《小時代2》中,編劇兼導演郭敬明繼續改編自己的成長三部曲小說,講述四個從中學起就是好朋友的年輕女人在當今這個野心勃勃、物慾橫流的上海尋找自己道路的故事。「姐妹情有力量」,這句話似乎很容易被翻譯成普通話。

《小時代》第一部推出了四個女主角:時髦、富有、全能媽媽一樣的顧裡;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南湘;胖乎乎又花痴的唐宛如,以及敘事者、「普通」女孩林蕭。有點像年輕版、無性版的《欲望都市》(不過《小時代》裡的都市可能就等於性,它如同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奧茲國,充滿光彩熠熠的建築和奢侈品牌)。

《小時代》對《穿普拉達的女魔頭》(The Devil Wears Prada)借鑑頗多,比如林蕭就是在一個要求很高的時尚雜誌編輯手下當實習生,並證明了自己;不同之處是,她的上司是個男人,名叫宮洺,有點像凱莉(Carrie Bradshaw)的Mr. Big,只不過這個人物長得更像湯姆·克魯斯。

該片第一部今年夏天在中國票房極佳,因此郭敬明提前發行了這部續作。這一集裡,四位主角已從大學畢業,上演了一部關於背叛與分手、誤會與原諒、疾病與死亡、董事會會議室政治與公司收購的肥皂劇。20多歲的人就是這樣,你懂的。

作為娛樂片,這是一部典型的粗製濫造之作。但是這部影片同時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結合了崛起的財富與西方生活方式的21世紀青年文化的產物。

相關焦點

  • 【專業吐槽】國外影評人是這樣評論小時代的
    《小時代4》減少了這樣珠光寶氣的炫耀,這可能是因為預算的削減,也可能是為了避免被倡導艱苦樸素生活方式的人批評。於是,這部影片就暴露出了一個視覺敘事新手在試圖給一個陳舊的主題賦予嚴肅性時所遭遇的失敗。7月9日上線的《小時代4》兩天內在中國攬下3220萬美元,顯示了狂熱的粉絲們將會對郭敬明和他星光熠熠的卡司團隊支持到底,不過它們的票房部分地受到了另一部瞄準青少年的花樣少年題材電影《梔子花開》的影響。而在中國以外,這部電影的市場前景幾近於無;《小時代3》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海外上映。許多系列電影都不適合對其不太了解的人觀看,郭敬明構建的宇宙對新觀眾來說也並不輕鬆。
  • 外影評人是這樣評論《小時代》的
    《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是美國娛樂行業的一份專業報紙,他們昨天發了一篇《小時代4》的影評,我翻譯了一下。《小時代4》減少了這樣珠光寶氣的炫耀,這可能是因為預算的削減,也可能是為了避免被倡導艱苦樸素生活方式的人批評。於是,這部影片就暴露出了一個視覺敘事新手在試圖給一個陳舊的主題賦予嚴肅性時所遭遇的失敗。
  • 《電影手冊》時代終結,是誰殺死了影評人?
    放眼全世界,影評人危機早已不是新鮮事。2008年美國《電影評論》專門召開「電影評論的危機」研討會,同年,《電影季刊》也發表50周年紀念文章《電影評論的興衰》。大環境每況愈下,大家對傳統影評的悲觀出奇一致。
  • 中國影評人現狀調查:誰在為影評人蓋章
    網絡流傳的「網絡影評人七大公約」1月11日,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牽頭的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成立,會上選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頤武為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為理事長,並宣讀了「網絡影評人七大公約」,包括,實事求是批評、尊重每位觀眾喜歡或討厭電影的權利、反對網絡語言暴力。
  • 國外影評評論《小時代4》: 一部收尾低迷、反高潮的電影
    自7月9日《小時代4》上映,票房已破4億。一篇國外影評認為《小時代4》堆砌了撕逼、癌症、勾心鬥角、整容手術、Chippendale式的裸男等,就是沒有現實。片中繁雜如迷宮的人物關係對觀影者是很大的挑戰。情節充斥了背叛與分手、誤會與原諒、疾病與死亡,極其類似肥皂劇。
  • 大報影評人
    克羅瑟在《紐約時報》的接班人是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坎比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允許他再擁有克羅瑟那樣的產業影響力了。好萊塢片廠開始極度看重首周末的票房數字,電影越來越像快速消費品,市場生命周期縮短(不包含次級市場),這樣口碑的意義就下降了,影評對觀眾的影響力也就縮水。不過《紐約時報》的影評對獨立電影、藝術電影仍然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
  • 封殺與沒落,影評人在美國
    該片將影評人行業視為記者行業的一支,回顧了其在百年發展歷程中的興衰,重申了影評人作為發現、評判電影的專業人士所特有的藝術視角。通過採訪寶琳·凱爾(Pauline Kael)、羅傑·艾伯特等著名影評人,展現影評人行業從無聲電影到數字時代再到網際網路時代所經歷的輝煌和變遷。
  • 《星球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的影評來了,下面是影評人的評論
    然而,就像大多數備受期待的電影一樣,許多的影評人在電影首映的時候就看過電影了,雖然絕大多數影評人覺得這不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也有一些人則提出了反對的觀點。顯然,《星球大戰9》的影評,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狀態。有的影評人觀看完這部電影後表示,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三部曲,而有的影評人則對這部電影表示讚賞,稱電影為「感動人的視覺藝術」。
  • 奧斯汀鳳凰城影評人獎出爐 分寵<鳥人><少年時代>
    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和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同時頒發,分寵《少年時代》《鳥人》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美國當地時間12月17日,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和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同時頒發。前者繼續對頒獎季大熱《少年時代》大肆褒獎,而後者則主要讚美《鳥人》。兩個協會在最佳男女主角的選擇上也大相逕庭。奧斯汀影評人協會2005年由當地兩位叫科爾-達布尼和羅伯特-麥科迪的年輕人創立,2010年,麥科迪在接受海軍航空兵訓練時因事故不幸喪生,年僅23歲。奧斯汀影評人協會最初僅有4名成員,到去年已經超過25人。
  • 影評人木衛二的影評集,賈樟柯作序
    一方面是這些影片勇敢直白的內容,難容於審查;另一方面,就連最活躍的影評人都不是太了解這些電影的存在,更不要說越來越商業化的媒體。獨立紀錄片和公眾之間缺乏最基本的溝通渠道。所以,這樣一個影展在財務上的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解決了財務問題,我和易思成商量,建議他請幾個影評人來參與電影節。
  • 有時候,別太把影評人的話當一回事
    有意思的是,這部《海王》,在國外的評價卻非常普通比如有一個給差評的影評人,他的評論是: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神奇的評論。要知道的是,能讓爛番茄收錄的評論,這幾個影評人怎麼說在業內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所幸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觀眾們已經不是那麼容易被糊弄的了。
  • diss影評人,姜文比前輩們差遠了
    無論從民國剛剛有影評人的時候,還是到現在,他都是在電影院的黑暗中迎著一束白光走去,他尋求理想的生活。姜文說過生活可以是糟糠,但電影不是。影評人就是告訴你,在遠處有著什麼樣的並非糟糠的生活,這樣才是有意思的影評人。驕傲?理想?有意思?史航老師這番開脫,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其實導演和影評人之間的相愛相殺,姜文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 影評人的口味
    最常見的情況是,普通觀眾不喜歡影評人推薦的某些「佳片」,又怪罪影評人惡評大眾喜聞樂見的影片。於是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作為兩個群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觀影口味上的明確差異呢?儘管這兩個群體所包含的對象非常不確定,但我相信口味差異是存在的。雙方最明顯的一個差異,是影評人對待一部電影通常更加嚴厲,即使是面對所有人都喜歡的電影,影評人也不太容易激動。
  • 中外影評人齊聚平遙電影宮抨擊影評界亂象
    組委會提供中新網平遙10月15日電 (記者 胡健)平遙國際電影展學術活動——「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評論」影評人論壇14日下午在平遙電影宮論壇空間舉行,中外知名影評人共同探討中外影評人機制下的新特徵和新挑戰。參加論壇的有英國知名影評人、電影節策展人、作家湯尼·雷恩,法國知名影評人讓-米歇爾·傅東,以及中國影評人楊時暘和木衛二。
  • 澳淶塢影評人協會成立,助力國產電影海外傳播
    第二,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把準影視評論的時代方位和使命責任,增強影視評論的針對性實效性。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好影視評論的正確導向,不斷完善科學的影視評價標準和體系。第四,發揮影視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為推動澳淶塢影視產業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第五,堅持加強影評人協會組織和隊伍建設,提升協會的行業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
  • 澳淶塢影評人協會成立 助力國產電影海外傳播
    第二,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把準影視評論的時代方位和使命責任,增強影視評論的針對性實效性。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好影視評論的正確導向,不斷完善科學的影視評價標準和體系。第四,發揮影視評論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為推動澳淶塢影視產業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第五,堅持加強影評人協會組織和隊伍建設,提升協會的行業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
  • 《最美表演》首映 導演影評人犀利對話
    新的IP被源源不斷地孵化出來,小鮮肉們集體進軍影視圈,努力擺脫偶像光環,力圖證明他們在演員領域的實力。在這些現象背後,還有一個隱秘群體在推波助瀾,那便是以往常年在上遊環節沒有話語權的影評人們。在傳統媒體式微、自媒體興盛的時代,發表影評的人越來越普遍,他們的聲音不但沒有被埋沒,反而更有可能決定作品成敗。
  • 專家研討產業化時代電影評論新出路
    ——編者按 中國電影評價五大氣場李亦中  中國影壇在四個歷史時期分別出現某種強勢話語,對電影評價起主導作用:20世紀30年代「影評人說了算」;新中國17年及「文革」時期「領袖說了算」;改革開放新時期「專家說了算」;資訊時代是「媒體說了算
  • 黃愛玲去世,香港最重要的影評人之一走了
    作為當代香港影壇最重要的影評人之一,百度百科對於她的稱謂是「作家」,介紹也只有寥寥數語。黃愛玲黃愛玲生於1950年代,曾於20世紀70年代留學法國攻讀電影,對法國新浪潮電影有第一手的接觸和觀察。也是這樣的經驗,讓她對文藝片格外關愛。
  • 12位影評人權威打分 奧斯卡獲獎名單提前爆料!
    奧斯卡電影手冊的打分和評論在今天結束,我們可以通過手冊的打分一目了然的了解這9部提名影片在影評人心中的地位,也可以看作是這12位資深電影評論人士對於今年奧斯卡的預測。周黎明(影評人)十分認可諾蘭這次表現出的大師風範,並給出了最高分。曾念群(《青年電影手冊》執行主編)緊隨其後也給出了單項幾乎全部滿分的打分,直觀的證明了專業人士認可的諾蘭在電影技法上的大膽嘗試,足以配得上這樣重要的獎項,因為這樣的導演精神代表的是,電影工作者對於電影藝術,無限的追求和蓬勃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