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有幸率領有著百年歷史的哈爾濱交響樂團從哈爾濱出發,跨越千山萬水赴丹麥、奧地利、希臘歐洲三國演出。
坐在飛機上透過窗弦,望著滿眼的山山水水,思緒萬千。
1898年前後,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歐洲經典音樂越過烏拉爾山脈,經過滿洲裡伴隨著火車的轟鳴聲,將交響音樂帶到了松花江邊的哈爾濱,可是,那個時代聽音樂是俄羅斯人、捷克人、波蘭人、猶太人為了工作之餘的休閒而為之。百年後的今天,中國的哈爾濱組成的交響樂團從這座城市出發,向歐洲觀眾展示哈爾濱人對歐洲經典音樂的理解,這是多麼珍貴的文化交流啊。我了解一些哈爾濱音樂發展的故事,儘管有些零散,卻像一串串珍珠一樣,串起我對這座城市的音樂記憶。由此我想,以交響音樂這一出發點,能不能有有心的作者,收集哈爾濱百年來音樂發展的事件和人物,將一件件音樂發展的故事和人物系統地描述出來,給人一個哈爾濱近現代音樂發展的全方位的、俯瞰的、清晰的記錄,一個簡單明確的歷史評介,一個百年後的梳理和回望。當我看到了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負責組織編寫的《哈爾濱音樂簡史》的初稿時,我覺得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做了一件對這座城市音樂發展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我表示支持和讚賞。
哈爾濱是一座中華民族音樂和歐洲經典音樂相得益彰的城市。這兩種世界音樂的奇葩在我們這座城市、在市民生活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20世紀末,最初是中國民間音樂開始在哈爾濱的「傅家甸」(道外)落腳,到了20世紀20年代道外成為中國評劇在北方最活躍的地區,僅僅道外就有「茶園」「大舞臺」等戲園子十多處,每天有四五千人欣賞中華戲曲,這無疑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音樂在民間的普及。與此同時,1908年初春,哈爾濱交響樂團在這座城市奏響了歐洲古典音樂的樂章。後來,歐洲歌劇、芭蕾舞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這座城市的重要音樂活動。如今在道外沿江的公園裡天天能聽到「戲迷們」的歌聲,在道裡顧鄉大壩活躍著「大壩合唱團」,在南崗高架橋的背陰處、香坊尚志公園的角落裡,經常有西洋小樂隊的表演。這座城市市民的音樂熱情著實令我感動,也成為《哈爾濱音樂簡史》總結的哈爾濱城市的一大音樂特色。
哈爾濱是歐洲古典音樂進入中國的主要通道,閱讀這部簡史讓人們了解到:歐洲古典音樂隨著1898年中東鐵路的建設,將第一臺豎式鋼琴運到哈爾濱市香坊區的「鐵路俱樂部」,手風琴、口琴等西方樂器由中東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帶到了哈爾濱。後來哈爾濱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交響樂團,成為在中國與上海齊名的音樂之城。至今,哈爾濱聲樂、管樂、弦樂、作詞、作曲等人才輩出,這完全得益於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歐洲音樂藝術的長久影響。
《哈爾濱音樂簡史》記錄了哈爾濱音樂發展的時代精神。從20世紀30年代侯小古等領導的哈爾濱口琴社,通過《戰場月》表達不屈的民族精神,到民族音樂家葉長春、劉忠等為了普及中華「國樂」而終生奮鬥;更有傅庚辰為代表的音樂家從哈爾濱這座城市出發,用音樂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張權為了哈爾濱的音樂發展,提倡辦好「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金鐵霖、李雙江、郭頌、劉錫津等為代表的音樂人,一直為哈爾濱的音樂發展出謀劃策,這些都應該成為時代的音樂記錄。
《哈爾濱音樂簡史》真實記錄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從1946年解放以來,為發展哈爾濱音樂事業所做出的重大選擇,所倡導的時代精神。我認為:一是創辦了城市品牌「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辦越紅火,從哈爾濱、黑龍江、東北的地域音樂活動發展成為國家級、世界級的音樂節日;二是哈爾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音樂之城」,使哈爾濱成為世界公認的、國內唯一的城市音樂品牌;三是高水準的音樂活動規範化,常態化,比如每兩年一屆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每年的新年音樂會、每年的新年音樂會,每周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辦的「星期音樂會」,既注重了國際化、國家級、專業化,又注重了市民等參與的音樂活動;四是展現了市委、市政府努力改善哈爾濱城市音樂硬體設施的決心,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哈爾濱音樂廳已經投入使用,成為國內先進的音樂活動場所,哈爾濱大劇院也將在今年為市民音樂活動提供方便,這樣一來,我們哈爾濱可以迎接國內外著名的、大型的音樂團體的任何形式的音樂演出活動,解決了幾十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五是培養音樂人才的搖籃——哈爾濱音樂學院成立了,並已經完成了2015年的首屆招生。我想,這些重要的音樂事件和音樂人物在《哈爾濱音樂簡史》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這著實令我高興。
今年元旦,當我和上千名觀眾坐在新落成的哈爾濱音樂廳劇場裡欣賞交響音樂的時候,我在想,音樂已經成為哈爾濱人日常生活的必需。硬體具備了,提升我們的軟實力,讓市民更具備高雅的音樂素養,讓高雅音樂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讓哈爾濱湧現出更多的作詞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家、舞蹈家和演奏家,讓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品牌叫得更響,也許這是我與大家的共同期待。
後記
《哈爾濱音樂簡史》是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2015年的工作目標之一。之所以選擇哈爾濱市百年音樂歷程作為重點工作,主要基於這樣幾點考慮:一是哈爾濱市的近現代音樂史深受民族民間音樂和歐洲經典音樂的共同影響,這兩大音樂現象在百年的哈爾濱城市發展中,相互依賴,共同發展,並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質,這在中國大城市的發展史中也是鮮有的;二是哈爾濱市的音樂發展史同這座城市人民反抗殖民主義、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息息相關,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立的哈爾濱口琴社、哈爾濱放送局合唱團、哈聲樂團、古風音樂會,體現了哈爾濱人對音樂的理解和追求;三是1946年哈爾濱作為全國解放戰爭中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曾經組建了許多國內著名的音樂團體,曾經產生過不少革命音樂作品,培養了不少著名的音樂人才,由這裡出發用音樂鼓舞教育了軍隊和人民;四是全國解放後,哈爾濱市獨創了「專業化、群眾化、國際化」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並且堅持半個多世紀,舉辦了32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使之成為哈爾濱的城市品牌;五是哈爾濱市百年來的音樂歷程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並被授予「音樂之城」的美譽。哈爾濱百年的音樂發展成為哈爾濱重要的歷史事件,記錄了中外音樂人物無數動人的故事,是研究城市發展的重要領域,這些事件在1999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爾濱市志》文化、文學藝術專集和2012年出版的《哈爾濱市志》1991—2005第六卷文化專集中均有所記載。但是為了更加詳盡地記錄百年來哈爾濱音樂發展的歷程,我們認為有必要儘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和研究一百多年來與哈爾濱的音樂發展相關的事件,並最終集合成一部《哈爾濱音樂簡史》,因此,在2014年初,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成立了《哈爾濱音樂簡史》編委會,著手研究、確定選題。
編委會曾經反覆研究選題,對事件、人物進行反覆核實,並由王鐵、李榮煥和申志遠同志合作最後確定《哈爾濱音樂簡史》的大綱。2014年1月他們開始收集資料,查找線索,核對事件,為此他們做了大量艱苦的、有價值的工作,並於2014年12月底形成初稿。
2015年上半年,對初稿進行了十多次的修改。8月,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專門組織專家評審組,先將初稿送達評審組的專家梁夢陽、王忠義、王德豐、陳丕明、李朋、趙禹等同志審讀,這些專家反覆認真閱讀《簡史》,並親自逐章逐句地進行點評,並且認真撰寫了自己的意見。2015年9月初,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邀請上述專家召開了《哈爾濱音樂簡史》評審會,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王鐵、李榮煥和申志遠同志對《哈爾濱音樂簡史》進行了修改,可以看出,我們對這一選題深感責任重大,不能有半點馬虎。
由於年代久遠,對哈爾濱百年音樂事件的認知確有難度,難免會有疏漏和欠缺。但是基於我們對哈爾濱這座「音樂之城」的熱愛,我們盡力提供了一座城市百年音樂發展的線索和基本脈絡。方便愛好音樂的讀者閱讀時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提示,掌握一些哈爾濱城市的音樂發展事件和人物,這無疑是有益的。
感謝哈爾濱歌劇院、黑龍江歌舞劇院一些專家的指導與幫助,感謝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感謝責任編輯朱佳新女士,同時,也感謝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的每一位參與這部書編輯的同志,經過大家的努力,才終於讓《哈爾濱音樂簡史》能夠與讀者見面。(作者為: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