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畫話禪】:一首詩!

2021-02-19 眾善奉行

眾善奉行」微信公眾平臺ID: zsfx777

請點擊↑圖片上面藍色的文字「眾善奉行』,一鍵關注!

平臺每天為您分享甘露法語,福慧增上,共成菩提!

雙溪布衲禪師和契嵩禪師友善,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禪接心的階段,一日契嵩禪師戲以詩追悼還活得好好的布衲禪師曰:
  「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
   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
   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
   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
  布衲禪師讀罷契嵩禪師的追悼詩後,非常歡喜的舉筆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誰,閒卿於我最心知;
   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
  布衲禪師寫罷,即投筆坐亡。
  布衲禪師本來沒有入滅的意圖,但為了顧念道友詩篇的信譽,所以就入滅了。禪師們的友誼,生死以之,實在非常難得。
  古人有一死以酬知己,但那都是為了報恩,或其它事故,而布衲禪師只是為了道友的遊戲筆墨,就以死來維護道友的意見。契嵩禪師詩中的意思,就是直下承當布衲禪師的傳法,也可以說是一句玩笑話,也可以說這一首詩,或真有見地,布衲禪師為了認可,就毫不猶豫的入滅,不了解的人還以為布衲禪師是被契嵩禪師逼死的,其實禪師對生死的看法,早就勘破,只要傳承得人撒手就走,可說灑脫自在,還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呢?

相關焦點

  • 學詩如學禪:一首談詩的詩,韓駒《贈趙伯魚》淺讀
    韓駒的《贈趙伯魚》是一首談詩的詩,詩中「學詩如學禪」的看法,很是形象生動。2020年全國新高考語文2卷(海南卷)將其出為詩歌鑑賞題,因網上少有解讀與賞析,故淺讀如下。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首二句言趙伯魚不僅言語高雅,並且於荊州就就教於前輩詩人高荷、黃庭堅,誦起二賢的詩音聲琅琅。
  • 【禪畫話禪】:高與遠!
    無德禪師嚴肅的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諸仁者能會意麼?」  諸學僧至此均能省矣。  禪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這首禪詩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道法自然#(一)禪詩【原詩】開悟詩實際從來不受塵,箇中無舊亦無新。青山況是吾家物,不用尋家別問津。【賞析】這首詩表現了一個禪者安然自適、無事清純的禪心。禪心,佛性,我們人本來的靈性,從來就是清淨的,根本就沒有一點塵埃,就好像初生的赤子一般。而且,它無所謂新舊、古今。它無生無滅,是永恆存在的。青山、大地無不是佛性的呈現。既然如此,又何必多事,何必找它的歸宿,何必向人問津呢?!
  • 覺真長老:禪與心靈世界 第一講
    佛教的禪學,禪的思想,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改變了中國的文化形態;傳入日本以後,改變了日本的文化形態。如果不懂得禪,是沒有辦法懂得中國文化的,也沒辦法懂得東方文化。在吃飯的時候,遇到了上海來的兩位朋友,他的孩子是讀藝術系的,讀藝術專業的,所以我就跟他講,如果不懂得禪,是沒有辦法懂得中國藝術的。西方是寫實,現實主義的實,寫實。
  • 平常心是道 禪詩欣賞
    03.六言詩四首作者/玉(一)雪性自閒閒薄雪,魂牽片片柔情。人間有愛難捨,最喜梅香笑盈。04.禪詩詞四首作者/李素清(浙江杭州)行香子•清修(李清照詞格)       靜坐禪房。煙嫋檀香。木魚聲聲繞僧廊。
  • 經典禪詩100首:收藏心如明鏡
    (朱放題竹林寺詩)30.眾星羅列夜明珠,巖點孤燈月未治。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寒山眾星詩) 31.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王梵志禪詩)32.步步穿籬入境幽,松高柏老幾人遊;花開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風對碧流。
  • 王維一首經典詩,寫出了禪意禪境,是你我嚮往的生活,驚豔了千年
    王維一首經典詩,寫出了禪意禪境,是你我嚮往的生活,驚豔了千年21世紀的人的生活節奏很快,每天行色匆匆,來不及欣賞晨曦的第一縷朝霞甚至夕陽也無緣,幾乎是踏月而歸。春天來了,花絮滿天飛,香氣襲人,可是有些忙到嗅覺都失靈了。
  • 布袋和尚的一首小詩,好背好聽
    為了宣揚佛法,他寫了一首淺顯易懂的小詩。詩雖小,念起來卻很好聽,詩的意思也很容易讓人理解,而且具備一定的「禪」意。此圖與此文無關。
  • 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
    所以在古時候的詩詞深處,藏著很多和尚的蹤影,在唐代,就有和尚在風雪中見一枝梅,大徹大悟寫下禪詩,結尾14字鼓勵世人千年,他就是黃檗禪師。黃檗禪師在江西出家,受法於百丈懷海禪師,他留下來的詩作並不多,但在當時極具影響力,其中有一首叫《塵勞迥脫事非常》。
  • 這100首經典禪詩,可書可畫
    (寒山詩)23.獨坐清談久亦勞,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喚不起,猛虎一聲山月高。(俞紫芝詩)24.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寒山詩)25.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詩)
  • 【禪畫話禪】:不知道!
  • 蘇軾書法——在詩與禪的兩個世界裡
    他在題《沈君琴》詩中吟到:「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這首詩的意境出自禪宗偈語: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聲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北宋晁補之在《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石塔寺烹茶》詩中,記錄了蘇軾、作者和寺僧老謙等一同飲茶、參禪的情形:「老謙三昧乎,心得非口訣」蘇軾在《又贈老謙》詩中吟道:「瀉湯舊的茶三昧,覓句近窺詩一斑。
  • 宅久便有禪
    二月25宅不是禪,宅久了卻可以有禪。達摩祖師於少林九年面壁,高峰原妙禪師天目山上獅子巖中三十年閉死關,都是宅的有名公案。九年面壁,什麼事也不作;三十年閉死關,身不出巖洞。可以算是「宅」的極致了吧?當然,達摩祖師、高峰原妙禪師,在「宅」的同時,也證得了「禪」的極致。
  • 王維的一首五言詩,語言清麗,詩畫結合,更令人如臨其境
    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有一首好詩被人讚賞就實屬不易,何況有些詩人卻有很多作品入選《全唐詩》。比如盛唐詩人王維,不僅詩書畫、音樂等都很精通,而且還受母親影響,從小就信佛禪宗,也經常以禪入詩,故而世人稱其詩佛。王維共有四百多篇詩文流傳於世,其中既有編進中小學教材的,也有入選《唐詩三百首》的。
  • 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詩
    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詩作者 | 易中天  朗誦 | 七月陽光
  • 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下面介紹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秋江北宋:道潛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釋道潛,字參廖,是北宋著名詩僧,與蘇軾等多有交遊。道潛文學造詣極高,他能詩善文,其詩清麗可喜、超凡脫俗,在北宋詩僧中堪為翹楚。這首詩描寫秋江從黃昏至夜深時的景象,筆端寧靜、境界寥廓,表現了禪境的空幽與澄淨。詩的大意是:紅楓緩緩飄零,酒旗徐徐降落,微紅的夕陽照耀著白色的沙灘。蒼茫的江面上不時地傳來輕柔的櫓聲,這又是誰正在乘夜而歸?
  • 唐人張籍寫下一首詩,被情僧化用,最後七個字成男女分手金句
    ▲ 蘇曼殊(1884~1918)作者:葉寒來源:詩詞世界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那樣一些驚才絕豔的「情僧」,一生在禪壇與情愛間輾轉,寫下了許多動人心弦的作品。據說他曾為自己鍾愛的歌伎百助楓子,寫下《本事詩》十首,其中一首寫道:
  • 秋 落雨 聽禪,祈禱<一生一世>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說「女人懷春,男人悲秋」?一到秋日裡,總會惆悵暗起?索性今日不更新茶了,分享篇「一米陽光」的詩文,落雨聽禪、悲秋品茶、回味過往。。。落雨 聽禪 文/一米陽光坐在淺夏的光韻裡一個人,一本書一首纏綿的弦音此刻,時光是如此讓人心動風兒是如此的輕靈我在等待等待一場紛飛的細雨輕柔的撩起季節的衣襟洗滌內心的繁蕪關上門窗將所有的喧囂隔於室外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成為描寫秋天最唯美的一首詩
    作為唐朝最後大師,杜牧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一首《清明》,更是成為了描寫清明最傳神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看似平淡,可是那一份憂愁之感,以及落魄的神態,則是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