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行政機構發言人丁怡銘指控「臺北市牛肉麵節冠軍就是用瘦肉精美牛」,事後遭店家秀出「零檢出」證明打臉,意外引爆臺灣「牛肉麵之亂」,而丁也在15日請辭。前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表示,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麵食和牛肉麵都不是臺灣本土料理,而是1949年大量「外省人」來到臺灣所帶來的。陳更直言,臺灣若繼續「去中化」,搞不好有天牛肉麵會被加注這是來自中國,變成「外國」美食,「不要說這不可能,繼續如此,這真的某天會發生的!」
臺灣街頭牛肉麵店林立
陳學聖15日在臉書發表文章寫道:最近因行政機構發言人丁怡銘將冠軍牛肉麵店硬扯瘦肉精美牛,引發風暴。但也帶起一波高官、民代的牛肉麵「朝聖之旅」。實際上牛肉麵早已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一部分,單一個中壢,就有「永川」、「新明」兩家歷史悠久,遠近馳名的老店。陳學聖說「我的好友、中壢王菁華裡長,他媽媽早年在自立新村推個車子在街上賣牛肉麵,就是很多孩子成長記憶中念念不忘的美味。後來年歲大了,收了起來,我還有機會到家裡吃到王媽媽的私房廚藝,那就是一種暢快!」
陳學聖指出,但即使牛肉麵現已如此普及,你如果去問一下老一輩臺灣人,「像我媽媽今年93歲,走過日據時期,他們是不吃牛的。覺得牛辛苦了一輩子,老了還要被宰殺,聽講被屠宰前,牛還會流眼淚,所以他們很堅持是不吃的。而且在日據時代,臺灣人都吃米食,很少吃麵,那是不得已時,米不夠,面才當配給品。」
綜觀以上,陳學聖分析,考據起來,不管是麵食,還是牛肉麵,都不是臺灣本土料理,都是1949年大量「外省人」來到臺灣帶來的。所以現在臺灣人吃漢堡時,清楚知道這是西方外來飲食。但若繼續「去中化」,搞不好有天「維基百科」寫牛肉麵時,會不會加注這是來自中國,變成「外國」美食?陳學聖也諷刺,就像現在臺灣孩子讀的歷史課綱略過很多,以後談到關公、媽祖都很陌生,都是「外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