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2021-01-09 授漁與授愚

「凡是較有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地都是利用時間的能手。」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要成為科學家就得有被世人認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然一個15歲的學生,怎麼就被稱為科學的呢?先看下她是怎麼出名的。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

此次論壇有44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參與,此外還有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家共同參與,涵蓋化學、物理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全球影響力。

而這其中有一位年紀最小的15歲的學生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談方琳。別看她年紀最小,取得的成就卻一點也不遜色,早在初中階段就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收穫一大籮筐的獎盃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

什麼是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呢,加拿大知名的數學家Rankin教授曾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思考多年始終沒有想出解決辦法。而如今卻被一個15歲的中國女孩找出了解決辦法,教授十分吃驚,特意前去中國拜訪她。

許多網友看過報導後表示,這個什麼拗口的數列數組,每個字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就讓人覺得一頭霧水。於是紛紛感慨這是「天才少女」、「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別人家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

說到談方琳我就想到美國好萊塢拍攝的一部電影《天才少女》,看過的朋友應該也會記憶猶新。故事講的是一個7歲的天才女孩,被發現擁有數學天賦後,其舅舅和外婆對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女孩年僅七歲,可是居然能解決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出的題目,而且是故意出錯的題目,她都能在黑板上滿滿的解答出來。

這個故事還探討了一個深刻的教育問題,既充分的利益時間去鑽研和學習與釋放天性過正常人生活的探討。天才女孩的外婆伊芙琳是一個極有天賦的大學教授,可是最後選擇愛情相夫教子,生下一兒一女。其後發現女兒擁有驚人的數學天賦,於是伊芙琳為了把女兒培養成偉大人物而剝脫了她童年樂趣、青年愛情、其他一切課外活動。把所有的時間都集中於解決世界未解的難題——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可是最終她女兒叛逆了,出入社會感情受騙未婚生女,後來抑鬱自殺。

而這個小女孩繼承了兩代人強大的基因,也是一個超級數學天才,六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七歲天賦被大家發現。於是小女孩外婆伊芙琳找上門來,希望繼續把這個外孫女培養成世界偉人,能去解決世界的很多未解難題。

伊芙琳的教育觀是:對於一個天才少女,必須牢牢抓住她的天賦,哪怕絲毫的怠慢和浪費,都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天才就註定要接受不平凡的人生。而人類社會的偉大進步,則都是因為像她這樣的十億分之一的天才創造的。

事實上中國的很多父母和伊芙琳的教育觀點有點類似,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看到鄰家的孩子聰明考第一名,經常會以「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從此成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心理的惡魔,反感討厭,以後也會變得更加的叛逆和不愛學習。

「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出生比你好的人,比你聰明,比你有遠見,還比你更加的努力。」這才是真正的可怕,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公平的,因此頭等艙可以優先登機,銀行VIP可以不用排隊……

看看這位15歲「小科學家」的家庭,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談勝利,母親也是大學老師。她小學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初中就讀於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而高中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這個學校被稱為「上海四大」之一。可以說她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上海地區最優的教育了。因此她是一個出生比你好,比你還聰明,受教育比你好,還比你更努力可怕嗎!

不久前一則清華學生邊騎車邊用電腦的消息火了,人們紛紛感嘆清華學霸都如此努力,實在是望塵莫及。雖然最後這位學生回應是,因為程序沒跑完,害怕關閉機蓋後導致程序中斷,因此開著電腦,急忙趕去上課。

然而清華大學多名學生表示,「學堂路車神」事件並非孤例,也不是罕見現象,他們對這種「自行車上的生活」並不感到意外。為了趕時間,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神奇操作電腦的學生並不少見,尤其是為了保持程序正常運行;還有同學撒把騎車吃飯或打傘;而在學校食堂等地方都能見到端著電腦、盯著電腦屏幕的學生,甚至在衛生間裡也會碰到這樣的同學。

可以想像到清華這樣一座國內頂級學府,人才濟濟,學生為了拼在前頭是有多用功,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你不努力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相關焦點

  • 當年收集諾貝爾獎得主的精子,繁衍出天才兒童的科學家,結果怎樣
    有沒有發現,當人們見識到拔尖的「別人家的孩子」時,總會對這些優秀的孩子背後的父母感興趣,覺得一定有突出的基因造就了「天才」。那位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是種族優生制度的積極擁護者。種族優生,是一種由政府挑選出公認最強健、聰明、有道德的人來培育下一代的制度。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2020-12-09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諾貝爾獎得主成海口高新區「智囊」
    14日上午,海口國家高新區聘請利耶·瓦謝爾教授、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教授等4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高新區高級發展顧問。本報記者 李漢仁 攝  14日上午,海口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方中裡向亞利耶·瓦謝爾教授、丹·舍特曼教授等四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頒授證書,聘請他們為高新區高級發展顧問。這是海口首次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入「智囊」。  四位諾獎得主「專業對口」高新區  這次聘請的四位諾獎得主全部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害羞到幾乎沒什麼朋友,更沒談過戀愛,一直到35歲才通過相親結了婚。」雖然他很喜歡動手做實驗,也從未想過要成為什麼了不起的科學家。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田中耕一,又有重大發現!
    他被戲謔地稱為「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隨後他暗暗跟自己較勁,要努力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2019年初,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兼工程師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的名字命名的。1895年,他籤署了他的最後遺囑,並捐贈了他的大部分財富建立了諾貝爾獎。這些獎(物理、科學、化學、文學和醫學等領域)每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獎是在挪威奧斯陸頒發的。除了聲望之外,諾貝爾獎同樣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
  • 2019年諾貝爾獎落幕:從諾獎得主看教育
    一談到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們心中就浮現出一個科學天才、天賦異稟、成績優異,功課滿分的形象,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威廉·凱琳曾經是一個懶惰的學生,老師一度認為他不會有什麼成就。他比較懶惰,做事又不專心,不愛學習。他的父母又忙於工作無法給予過多的指導。於是就給小威廉買了一個顯微鏡作為玩具。
  •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著名的學府,為全世界輸送出超級多的人才,而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哦!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吧!阿達·約納特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郝慰民中國臺灣籍旅美華裔科學家郝慰民,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198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碩士學位。
  • 諾貝爾獎得主的勵志故事:從差等生到諾貝爾獎
    每一個諾貝爾得主背後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堪或許快樂,但最終這些經歷伴著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幫助他們登上了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項。下面是新京報帶來的報導,一起隨軟媒小編走進他們——2012諾貝爾獎得主約翰·格登/山中伸彌~1999年我進入奈良科學與技術學院做助教授,我的研究課題是 IPS 細胞。
  • 孩子問諾貝爾獎成果有多牛?告訴他這些!
    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的打開方式,擁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不得不取消頒獎晚宴,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9日,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
  •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此即「熟人社會」。人們之間怎樣才能變熟?有熟人靠熟人介紹,沒熟人就靠與名人扯上的那點關係搭橋,名人就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名片。
  • 衰落的日本再獲諾貝爾獎,復興的中國何時迎來井噴?
    第一是1965年他和其他三位普林斯頓的同事,合夥在《天體物理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 第二個原因,是他足夠長壽,因為這篇論文的其他三位作者已經被他熬死了(逝者不能獲獎)。皮布爾斯生於1935年,今年已經84歲了。而他的獲獎的關鍵科學成果是54年前的。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要說田中耕一身上最大的特質,大概就是省吃儉用。他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多的鮮花,和這麼高的褒獎。「一次失敗卻創造了震驚世界的重大發明,真是讓人難以啟齒。」NHK的最新訪談中,已經60歲的田中,居然很爽快地出鏡了。大家很驚訝地發現——儘管他頭髮都白了,卻看起來自信多了!
  • 論文造假的諾貝爾獎得主,涉及醫學獎、化學獎,甚至包括文學獎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諾獎得主都值得尊重。當學術造假與功名利祿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即使科學家最有影響、也最嚴謹客觀的諾貝爾獎也無法獨善其身。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M.D., Ph.D.(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雙學位), 來自於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醫生,醫生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2015-07-07 10:0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Eric A.Cornell(中)到臺灣懷舊之旅,與昔日學生相聚,師生開心合照。
  • 百餘位頂尖科學家笑傲疫情「雲」集上海
    截至目前,有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其中,包括了61位諾貝爾獎得主。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而且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走到第三屆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有哪些看點?
  • 2019年諾貝爾獎全部揭曉,一文看全今年諾獎得主!素材收藏
    截至10月15日,2019年諾貝爾獎的六大獎項已全部揭曉。關於諾貝爾獎,你知道多少?今年又有哪些「人生贏家」抱得諾獎歸?發獎機構:諾貝爾基金會有資格的提名人:各評獎機構成員、各領域的專家、大學教授、前諾獎得主等諾貝爾獎的由來: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瑞典出生,他自小就對文學、化學、物理等方面產生濃厚興趣,更走上了成為化學家的道路。
  • 中國天才曹原打破107年超導魔咒,科學家稱他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
    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甚至很多資深科學家都稱未來曹原極有可能因為這項發現獲得諾貝爾獎。那麼這位中國留學生曹原又有什麼樣的傳奇人生呢?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從很小開始他並不是一個很「乖」的孩子,不到10歲的年紀,他便開始將父母的銀首飾化解,用以提取自己需要的硝酸銀實驗材料,小學的前5年他是在成都度過的,那個時候的他和其它小朋友沒有太多區別。
  • 他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他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回到北大
    活動主辦方邀請了6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與會,這個科學家陣容很是強大,裡面有44位是諾貝爾獎得主。此次參會還有一位科學家甚是引人關注,他被人稱為「四院士」,此人就是57歲的謝曉亮。謝曉亮是誰?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
  • 10位改變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濟世救人的特蕾莎修女(10)_遊俠網...
    瑪麗·居裡(Marie Curie)是一個無私、文靜的女人,也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她的工作改變了科學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她也成為「男子掌權」年代的不速之客。  瑪麗·居裡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出生於1867年,一生致力於放射性研究。1903年,瑪麗·居裡和丈夫皮埃爾·居裡和亨利·貝可勒爾(Henri Becquerel)因研究放射性現象共同獲得諾貝爾獎。  一個諾貝爾獎好像不夠,1911年,瑪麗·居裡因發現鐳和釙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次,她不用跟任何人分享這個獎項,成為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舉世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