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疫情的關鍵是什麼?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2021-01-09 澎湃新聞
戰勝疫情的關鍵是什麼?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2020-12-09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在美國,有人認為新冠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有人認為製藥公司要從疫苗中大賺一筆,還有人指責比爾·蓋茨為牟利製造了這次疫情。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非常荒謬。」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

圖源:中新社 孫自法 攝

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公眾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不僅是指了解科學真相,還要有能力基於事實去做科學判斷。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辯論、決策,這也是科學素養重要的評價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14億公眾自覺戴起口罩,這是建立在公眾科學素養之上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

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科院院士懷進鵬稱,在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以及推動後疫情經濟發展方面,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日益彰顯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大教育。全社會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為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會基礎。」

據悉,「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的10%以上,大大縮小了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不過,龔克認為,「10%的科學素養率也是非常低的,並不是非常高的水平。」

蒲慕明直言,新冠疫情期間,並不是所有公眾都有科學素養,很多誤解和謠言在模糊真相。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稱,美國有相當大一部分民眾表示不相信新冠疫苗、不相信氣候變化。「我們周圍有很多偽科學,比如佔星術、算卦等,這反映了大眾其實還沒有真正接受科學的作用,沒有接受基於科學事實這一理念。」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直言,美國這次應對疫情不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科學家被「拋棄到了角落」。

科學家要參與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

如何提升公民科學素養,讓公眾更加信任科學?

專家表示,首先要讓公眾意識到科學的重要。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認為,必須告訴大眾還有很多問題有賴科學去解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堅原稱,疫情之下,科學是唯一賴以生存的武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持有同樣觀念,他說:「如果不相信科學,可能會迎來很多災難。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大眾『什麼是科學』,還應該告知大眾科學能驅動社會進步。科學不僅是知識,如果能正確運用科學,就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傳播科學事實過程中,科學家扮演重要角色。蒲慕明表示,公眾不信任科學和科學家是因為科學家與大眾溝通不足,沒有告訴大眾自己在追求什麼,沒有告訴大眾自己的追求中什麼是對社會有利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輕人正在試圖積累科學信息和知識,如果科學家不到現場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科學知識,他們的拼圖中就會缺掉一塊。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告訴他們科學非常美妙,科學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好。」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強調,作為一個合格的科學家,應該有能力把複雜東西講清楚。

懷進鵬認為,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是公眾理解科學的根本途徑,「科技共同體有責任向公眾傳播科學」。提到科學傳播,阿達·約納特建議多講述讓公眾容易聽懂的科學故事,比如科學幫助為我們消滅脊髓灰質炎,戰勝天花,延長了人類壽命。

媒體被看作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專家指出,要加強媒體和科學界合作。阿龍·切哈諾沃表示,要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引導大眾相信科學是可信賴的。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衝村憲樹稱:「應對全球規模性問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智慧,需要大幅提高世界人民的科學素養。」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戰勝疫情的關鍵是什麼?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諾貝爾獎已經全部公布,那麼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
  •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著名的學府,為全世界輸送出超級多的人才,而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哦!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吧!
  • 盤點世界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
    對於不少學者和行業領袖而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其畢生奮鬥和貢獻的一個肯定,而對於培養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學來說,這無疑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榮譽。那麼,世界上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是哪些大學呢?    第一名 英國·劍橋大學 88位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世界上誕生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88位諾獎得主曾在此執教、工作或學習,其中70多人是畢業於劍橋
  • 諾貝爾獎得主的勵志故事:從差等生到諾貝爾獎
    每一個諾貝爾得主背後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堪或許快樂,但最終這些經歷伴著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幫助他們登上了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項。下面是新京報帶來的報導,一起隨軟媒小編走進他們——2012諾貝爾獎得主約翰·格登/山中伸彌~1999年我進入奈良科學與技術學院做助教授,我的研究課題是 IPS 細胞。
  • 分散頒發 各自領獎 2020諾貝爾獎傳統頒獎典禮因疫情取消
    中新網12月8日電據「中央社」報導,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國際旅行受限,2020年諾貝爾獎將取消傳統頒獎典禮,改在本周內,分散在各地向獲獎者頒獎,最後再以一場小型在線典禮播放獲獎者致詞的影片收尾。據報導,2020年諾貝爾獎6個獎項的得主於10月陸續揭曉時,宣布方式幾乎和以往相同,僅到場的記者較少。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所有得獎者都不會前往瑞典或挪威親自領取證書和勳章。資料圖:諾貝爾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此即「熟人社會」。人們之間怎樣才能變熟?有熟人靠熟人介紹,沒熟人就靠與名人扯上的那點關係搭橋,名人就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名片。
  • 諾貝爾獎得主被曝涉嫌造假,但他並不是第一個……
    於是在2019年,三位科學家因「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獎。這件事情會得到這麼多關注,除了手段奇葩外,還有就是格雷格本人的諾貝爾得主身份。那麼如果一旦證實造假,格雷格本人的命運會如何?已經拿到的諾獎會被收回嗎?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丨諾獎得主可不像你想的那麼「老古板」
    201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將於今天起陸續揭曉,誰說諾獎得主都是「老古板」?
  • 諾貝爾獎傳統頒獎典禮因疫情取消 改分散各地頒發
    中新網12月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國際旅行受限,2020年諾貝爾獎將取消傳統頒獎典禮,改在本周內,分散在各地向獲獎者頒獎,最後再以一場小型在線典禮播放獲獎者致詞的影片收尾。據報導,2020年諾貝爾獎6個獎項的得主於10月陸續揭曉時,宣布方式幾乎和以往相同,僅到場的記者較少。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所有得獎者都不會前往瑞典或挪威親自領取證書和勳章。資料圖:諾貝爾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 2019年諾貝爾獎落幕:從諾獎得主看教育
    一談到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們心中就浮現出一個科學天才、天賦異稟、成績優異,功課滿分的形象,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威廉·凱琳曾經是一個懶惰的學生,老師一度認為他不會有什麼成就。他比較懶惰,做事又不專心,不愛學習。他的父母又忙於工作無法給予過多的指導。於是就給小威廉買了一個顯微鏡作為玩具。
  • 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此次論壇有44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參與,此外還有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家共同參與,涵蓋化學、物理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全球影響力。而這其中有一位年紀最小的15歲的學生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談方琳。
  • 諾貝爾獎得主成海口高新區「智囊」
    14日上午,海口國家高新區聘請利耶·瓦謝爾教授、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教授等4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高新區高級發展顧問。本報記者 李漢仁 攝  14日上午,海口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方中裡向亞利耶·瓦謝爾教授、丹·舍特曼教授等四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頒授證書,聘請他們為高新區高級發展顧問。這是海口首次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入「智囊」。  四位諾獎得主「專業對口」高新區  這次聘請的四位諾獎得主全部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日本政治家,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內閣總理大臣)。畢業於東京大學。獲獎理由:朝永振一郎因「重正化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5諾貝爾獎揭曉在即,盤點那些諾獎得主的爆笑之「最」
    當然,除了阿列克謝耶維奇和「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都有許多被大家看好的得獎人選,想要預測一番到底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小新還是逗大家一樂,盤點一下歷史上的那些諾獎得主之「最」:諾貝爾獎史上就有這樣的巧合。
  • 接近永生的「抗衰之王」NADH,10餘位諾貝爾獎得主鼎力推薦
    在我們的認知裡那純屬天方夜譚 但就目前的科學發展 我們卻已經有機會接近「永生」 在科學界 一個獲得1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致好評、 可打破自然規律的「長壽」物質NADH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公司,田中耕一都沒有什麼存在感。「害羞到幾乎沒什麼朋友,更沒談過戀愛,一直到35歲才通過相親結了婚。」
  •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因疫情改為線上舉行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電(記者付一鳴)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10日改為線上舉行,活動地點也首次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以及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化學獎得主為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文學獎被授予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經濟學獎則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獲得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田中耕一,又有重大發現!
    他被戲謔地稱為「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隨後他暗暗跟自己較勁,要努力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2019年初,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 諾貝爾獎老了嗎?
    堅持原則,不願做出任何變化的諾貝爾獎還能不能保持自身的權威性和它在科學界至高無上的地位?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是不是已經成為評判科學研究的標準?這樣的標準是否仍然適用於21世紀?在21世紀,人類社會是否還會像是在20世紀初科學革命的年代裡一樣,湧現出眾多的科學英雄?在倡導「大科學研究」,一個科學項目動輒數千人參與的時代,最多只獎勵三位科學家,這是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