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奮鬥的夫妻,為照顧病重老人回鄉,意外過上世外桃源的生活

2020-12-28 網正資訊

田園生活的愜意

Frank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了七年,長期高壓的生活以及繁忙的通勤讓他疲憊不堪,萌生了回家鄉的想法。後來得知父親病重的消息,才決定打算離開大城市,搬回浙江餘杭老家。

妻子是從事軟裝設計的,所以他們決定在老家蓋一座別墅,過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父親病重,決心離開北京回老家

Frank之前還一直猶豫要不要離開,可是後來得知父親生病的消息,為了方便照顧家人,Frank帶著妻子回到家鄉,蓋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原來只是想暫時離開北京,但小鎮的慢節奏,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完全區別於大城市的鄉村美景卻讓Frank越來越喜歡這裡的生活。

在北京從事裝修設計這一行,工作很辛苦,各種各樣的壓力也很大,而小鎮交際圈子很小,沒有大城市裡面的爾虞我詐,沒有無奈的應酬,有的就是鄉鄰之間最樸實的情感。這讓夫妻二人感到愜意舒適。

剛好二人都從事設計行業,很多工作在網絡上都可以完成,回到家鄉也剛好省去了每天擠地鐵公交車的麻煩。夫妻二人也覺得大部分的房子都是磚瓦房,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風格。而且中國古代的木房也是很漂亮的,所以決心建造一座木屋,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之間。

二零一七年9月,夫妻二人就開始了蓋房計劃。二零一八年九月,開始動工給房子打地基。到了二零一九年的九月,木屋整體就蓋完了。夫妻二人感覺九月份對於這個新家有著特殊的含義,於是給新房起名「九月」。

他們在全世界尋找適合做木屋的木頭,最後決定採用芬蘭的赤松木,夫妻二人立刻下單,買了三十噸原木。共計兩百根,這些木頭都是有著歐盟最高防火標準的木頭,即使被火點燃,也會緩慢燃燒,不會馬上引發大火,給予充足逃生機會。

夫妻二人步步完成木屋別墅

Frank在妻子設計完圖紙後,自己在電腦上,不斷推演造房子需要多少根木頭。以及木頭的擺放位置如何切割等,最終精密地計算出要用多少根、多少立方的木料。

木材的運費和平常磚瓦房的裝修費差不多,夫妻二人覺得還可以,於是買了下來。屋子的外立面是由20層木條壘砌起來的,木頭通過吊機升到空中。木屋的承重梁,是通過芬蘭的膠合技術,6根小木條整合成一根粘在一起。

由於杭州經常下雨,木房子需要防潮防蟲,所以Frank決定將一樓做成混凝土的樣式,全木結構放在二樓。

至於家具類的東西,妻子看到喜歡的家具,就會拍下圖片,回來讓Frank用木頭進行加工,然後加入自身的創意,做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家具。

對夫妻二人來說,木頭像是有生命一般,是會呼吸的存在,當屋子裡溼度上升的時候,樹木會吸收多餘的水分,當屋子溼度下降的時候,又會釋放水分。冬暖夏涼,十分愜意。

夫妻二人蓋好房屋後,整個生活節奏陡然慢了下來,遠離了大城市的繁華與喧囂,他們找到了讓心靈安靜的地方,可以慢下節奏來享受更好的生活,由於網絡的存在也不會落伍,這座獨特的木屋也成為了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免責聲明:素材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稿。

相關焦點

  • 《蟻族的奮鬥》張鐸:痛並奮鬥著的北漂們
    《蟻族的奮鬥》便描寫了這樣一群為愛情,為理想而堅持的青年男女,張鐸飾演的虎一帆更成為了這個族群的典型代表:大學畢業為圓夢漂在北京,為愛情擱置夢想從事不喜歡的工作,父母反對北漂讓他回家考公務員,女朋友因金錢的誘惑與他分手,白手起家創建公司等等,都是當代北漂蟻族的真實寫照。
  • 【愛心傳遞】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古驛鎮一對夫妻照顧孤殘老人18年
    王品方、王淑娟夫妻是古驛鎮轄區的居民,兩個人都沒有工作,三個孩子兩個上了大學,平日裡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的他們,自己家的日子過的一直很困難,是低保戶,但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狀況下, 18年前他們收留了一個無家可歸的老人,他們的愛心故事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 貴州老人心願:落葉歸根回鄉養老
    年近60歲的明永年,已在貴陽生活大半輩子,兒女也都在貴陽有房有車。他也曾想過在貴陽頤養天年,但2015年的一次意外住院讓他決心回到老家。  "當時得了腦溢血,全身癱瘓,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明永年說,醫生建議找個清靜的地方修養,所以就回老家暫住。  從癱瘓到拄著拐杖走路,再到現在的行動自如,明永年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 30年前合力照顧孤老,30年後老人拉琴陪伴癱瘓妻子:你是我的陽光
    旁人都說老人的開支太大,老人說:"開支大就把房子縮小,再不行就把房子賣掉,無論如何,一定會不遺餘力的照顧好老伴兒"。真情演繹了你是我的陽光,讓人動容不已。悉心照顧老伴兒,兩位老人共同過著美好的晚年生活,俞壽柏老人總說妻子是個善良的人,自己不論怎樣一定要照顧好她。兩位老人的溫暖故事讓人感動,而且兩位老人曾經的故事和經歷也十分讓人敬佩。
  • 塗松巖《北漂》關注度高 懷二胎劇情引熱議
    塗松巖《北漂》關注度高網易娛樂4月21日報導  由滕華濤監製、林妍執導的年度情感輕喜劇《我為兒孫當北漂》自16日登陸江蘇衛視黃金檔播出後,一路好評。該劇不僅聚焦了當下熱門的「北漂」話題,還讓三世同堂加強了劇中矛盾的突出。該劇囊括了塗松巖、殷桃、韓童生等一眾實力派演員,講述了三代人「淪為」北漂的逗趣故事。該劇播出後,「二胎」話題繼續升溫,已然成為了很多網友熱議的焦點。塗松巖「夾板男」命運升級 遊走於雙方父母間在《我為兒孫當北漂》中,塗松巖飾演的男主角郭一鳴,是一個在北京打拼的山東漢子。
  • 《蟻族的奮鬥》開播 "冬瓜"劉天佐化身北漂蟻族
    》在安徽衛視獨播劇場開播,因《裸婚時代》中「冬瓜」一角而人氣大漲的劉天佐,在該劇中飾演「北漂蟻族」馮大寶,他在大城市中打雜、送快遞又當過保鏢的經歷,將時下蟻族的現狀演繹得恰如其分。網易娛樂2月20日報導 日前,現代勵志電視劇《蟻族的奮鬥》在安徽衛視獨播劇場開播,該劇對「蟻族」人群工作和生活狀態的刻畫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曾飾演過《士兵突擊》中的老魏、並因《裸婚時代》中「冬瓜」一角而人氣大漲的演員劉天佐,在該劇中飾演「北漂蟻族」馮大寶,他在大城市中打雜、送快遞又當過保鏢的經歷,將時下蟻族的現狀演繹得恰如其分。
  • 貧賤夫妻攜手奮鬥,幸福生活如約而至
    通過不懈地努力,如今,我們已經過上了令周圍人羨慕地生活。」12月18日,玉潔向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講述了他們夫妻二人的感情故事。她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幸福的生活是自己奮鬥來的,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齊心協力,一定能收穫美好。
  • 《蟻族的奮鬥》開播 劉天佐演北漂蟻族現狀
    劉天佐(1 /2張) 日前,現代勵志電視劇《蟻族的奮鬥》在安徽衛視獨播劇場開播,該劇對「蟻族」人群工作和生活狀態的刻畫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曾飾演過《士兵突擊》中的老魏、並因《裸婚時代》中「冬瓜」一角而人氣大漲的演員劉天佐,在該劇中飾演「北漂蟻族」馮大寶,他在大城市中打雜、送快遞又當過保鏢的經歷,將時下蟻族的現狀演繹得恰如其分。作為80後低收入聚居群體,蟻族已成為時下極為普遍的族群。《蟻族的奮鬥》從深處挖掘此類族群在大城市中奮鬥的喜怒哀樂,著力刻畫為夢想打拼的艱苦歷程。
  • 北漂多年回鄉創業女傾訴:這煩惱的人到中年,我到底該怎麼度過?
    他們開學,我又開啟早五晚十一的生活,累並忙碌著!孩子不開學在家學習的日子,我要實時監督他們的學習狀況,我一不注意,他們就容易開小差,上個QQ,玩個遊戲,當媽的心累啊。開學後我身體忙,心也累!真的,最近真是感到身心疲憊。人到中年,一個字累,兩個字,憋屈。
  • 電影頻道出品電影《立水橋北》開機 講述北漂青年奮鬥歷程
    本片由曾獲釜山電影節亞洲內容大獎最佳新人導演獎的新銳導演金雄豪執導,曾在電視劇《河山》有過亮眼表現的優秀青年演員韓立、賴聲川劇場潛力新人鳳莉領銜主演。電影《立水橋北》由新銳導演金雄豪執導 影片根據林特特同名小說《立水橋北》改編(首發於大型文學期刊《啄木鳥》),取材於社會真實案件,以作者的真實經歷為創作原型
  • 電影頻道出品電影《立水橋北》開機 講述北漂青年奮鬥歷程
    本片由曾獲釜山電影節亞洲內容大獎最佳新人導演獎的新銳導演金雄豪執導,曾在電視劇《河山》有過亮眼表現的優秀青年演員韓立、賴聲川劇場潛力新人鳳莉領銜主演。電影《立水橋北》由新銳導演金雄豪執導影片根據林特特同名小說《立水橋北》改編(首發於大型文學期刊《啄木鳥》),取材於社會真實案件,以作者的真實經歷為創作原型
  • 《北京女子圖鑑》向你講述北漂女子的北京職場的奮鬥歷程
    該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以北漂女孩陳可(依)為代表的獨身女性,在北京十年裡經歷的真實戀愛與生活。魏大勳飾)卻因家中變故與其意外分手,陳可依一人在北京奮鬥,深感自己的無助與無力後將名字中的「依」字去掉改名陳可,逐漸讓自己強大起來。
  • 漂泊他鄉20載 衡山愛心人士助七旬老人圓夢回家
    紅網時刻衡陽12月10日訊(通訊員 趙詩 文雅婷 記者 宋美君)11月27日,衡山縣救助站接到群眾反映,稱在轄區內發現一位漂泊在外20年的七旬老人病重在家。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立即將老人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在得知老人有重回家鄉的想法後,經多方接力,近日,將老人送回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 不為人知的鄧超:年少叛逆,北漂心酸,父親成了他這輩子的遺憾
    鄧超的生活過得瀟灑自在,可是卻急壞了他的父母;鄧媽媽為了找他,連工作都顧不上,連著奔波了半個多月,鄧爸爸更是自責不已,後悔自己不該對鄧超管束這麼嚴格。當時鄧超生死不知,下落不明,夫妻倆人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安穩。
  • 結婚多年照顧孩子照顧老人,老公出軌,妻子一句話令無數女人淚目
    那一年的單子都是我籤的,我懷著老二,拽著老大,我一家一家醫院的婦產科我去推銷,你問過我,有沒有吃過飯,有沒有喝過一口水嗎,這才賺了我們第一桶金,打了個翻身仗。後來公司做大了,做強了,我想著要給你照顧孩子,照顧老人,讓你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所以我退出職場,回歸家庭,你現在跟我擺成功男人的譜,沒有我,哪有你的今天。」
  • 《蟻族的奮鬥》「北漂」精神引年輕人共鳴
    螢屏熱播的青春勵志大戲《蟻族的奮鬥》近來在網上引發熱議,「北漂」一族們百折不饒的奮鬥精神,引起很多年輕人共鳴。另一部百集都市欄目劇《最愛》正在藝術人文頻道熱播,同樣以展現年輕人面對生活困惑而綻放出來的勵志精神而贏得了觀眾。
  • 農民工夫妻紮根小站13載 為荒漠戈壁生活「加餐」
    雷軍讓、馬娟利這一對看似平凡的夫妻,從陝西到荒漠戈壁,猶如春燕銜泥,把家鄉的味道帶到偏遠小站,讓奮戰在一線的石油職工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多年來他們以站為家,不僅撐起了該站職工的一日三餐,還管理著職工公寓,他們用平凡生活裡的點滴,詮釋了幸福。
  • 在「女兒真香」生活了10年之後,他的妻子意外懷孕
    在丁克生活了後,由於妻子意外懷孕,他的妻子成了女兒的奴隸央視知名的主持人王小騫和丈夫譚江海婚後決定成為丁克家族,他們不想生孩子,這對夫婦確實堅持了很多年,但他們沒想到王小騫卻在丁克之後意外懷孕。由於王小騫懷孕時已經40歲了,夫婦倆決定生孩子,就這樣,的丁克生活因為意外懷孕而結束,夫妻倆迎來了一個女兒。據說女兒是父親的小情人,譚江海沒有逃脫「小棉襖」的攻勢,女兒出生後,她成了女兒的奴隸,她經常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孩子的照片,網友看到後還說:女兒真香。
  • 院線電影《再見 北京》:切實還原真實北漂生活
    故事發生在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中,三段北漂人迥異的生活,幾乎涵蓋了所有北漂人正經歷的一切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導演曹茜茜認為,北漂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電影《再見 北京》正是以此為題,挖掘當下最得點的北漂文化。相信觀眾走進電影院,不僅能收穫一份歡笑與溫暖,也能感受到北漂文化的獨到魅力,它是熱血的奔赴,也是本心的追逐。
  • 北大碩士不適應城市生活,辭職回鄉刷油漆,同學聚會她從不參加!
    勤奮好學,經常挑燈夜讀蘇黎傑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收入一般的工人,為了改善家庭環境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蘇黎傑自小便立志考入好大學出人頭地。在中學時期,蘇黎傑學習從未鬆懈過,高考時憑藉平時的刻苦和努力毫無懸念地考入了河南大學。